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區北,因地處嵩山之陽,故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梭極峰,面對流水潺潺的雙溪河,兩側峰巒環拱,院內古柏參天,環境古幽,清雅靜謐。乾隆皇帝游嵩岳時,曾在此留有“嵩陽書院景最清,石幢猶紀故宮銘”的詩句。
簡介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書院。院內有漢封“將軍柏”,人稱稀世珍寶,門外有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稱。周柏唐碑互相挺峙映襯,為古老的書院增添了古韻清幽。
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名人來此講學授業、游訪覽勝者,古往今來絡繹不絕,誠如詩人聞山所云:嵩陽書院名天下,司馬范程亦大家。周柏唐碑稀世寶,頹垣依舊有光華。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高等教育組織形式,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書院學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於唐朝,興盛於北宋,一直到清朝末年,興學堂以後,書院學制才被廢除。宋代洛派理學家程顥、程頤、司馬光,范仲淹等均在此講學,這裡一直是歷代名儒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程顥、程頤集孔孟學說之大成,繼而成為孔孟學說的忠誠傳播者和維護者,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鑑》有一部分就是在嵩陽書院完成的。宋朝中葉,王安石變法更新,二程在嵩陽書院講學,常同司馬光、范仲淹論證學說,與王安石分庭抗禮,嵩陽書院成為理學派講學活動的聖地之一。
嵩陽書院原名為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以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明末書院毀於兵火,歷經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經歷千餘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它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古之“清華園”
簡潔中不失雅致,古樸中盡透書香。幽幽古琴彈撥秦漢古韻,修竹掩映童叟圍棋對奕。依嵩山峰巒環拱,面雙溪流水潺潺,碑廊曲回,松柏庇蔭。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古代書院全貌盡現眼前。置身期間仿若聞聽“之乎者也”聲,“人之初 性本善```”餘音在耳,直引得好文弄墨者不禁朗聲吟詠。不久前洛陽書法家協會主席楊潔遊覽嵩陽書院時,就揮毫潑墨“青燈黃卷依舊 晨鐘暮鼓尤存”。好一幅儒學福地洞天,實為論詩作畫的絕好場所。這就是今日之嵩陽書院,古代的高等學府,中國新儒學的發祥地之一,是北宋以來歷代名儒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和產生過舉足輕重的影響。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北三公里處的嵩陽書院,近千年的講學史及其作為儒家學派的象徵,使其當然的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嵩陽書院對傳播中華民族文明和培養造就人才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而它優越的位置,亦為嵩陽書院的興盛造就了良好的地理條件。它西臨九朝古都洛陽,東接五代汴梁開封,在傳統文化以儒學思想為主流、重視文治的古中國,在文采出眾即可拔得頭籌、金榜提名的時代,眾多學子遠足跋涉來此求學,以期求得功名,而嵩陽書院無疑是最佳場所。它的崛起對古代教育的普及、社會風氣的改善,民族意識的培養,棟樑人才的選拔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使儒學思想得到進一步孕育,使傳統知識分子憂患意識進一步提高,因而嵩陽書院亦可謂古代之“清華園”。清康有為亥年冬曾題“育英學社”,現刻於碑嵌於嵩陽書院碑廊。
嵩陽書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名“嵩陽寺”,為佛教場所,僧眾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改名“嵩陽觀”,為道教場所。五代周時,更名“太乙書院”,進士龐式在此講學。至宋代,文風日盛,宋太宗重視文治,御賜為“太室書院”。宋仁宗時,令重修書院,賜名“嵩陽書院”,並賜良田百畝,以維持常年經費,為來此聽課的學生提供膳食。登封太守還奏設院長掌管院務。宋神宗時,嵩陽書院名聲日高,生眾多達數百人。據宋人呂東萊在《白鹿洞書院記》中云:“國初海內向平,文風四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閒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十百人,嵩陽、嶽麓、睢陽(應天府)、白鹿,天下所謂四大書院者。”宋人把書院排為國之四大書院之首,其興盛程度可見一斑。而著名理學大師程頤、程顥,著名政治家司馬光(其巨著《資治通鑑》的一部分就完成於嵩陽書院)、范仲淹在嵩陽書院的授課,更吸引的慕名者絡繹不絕。求學者不遠千里,在膳食不缺、名師循循善誘下,出現了不少優秀才子。試舉一例:清康熙辛卯年,全省在開封選拔舉人,名額一縣一人,嵩陽書院就中五人。在嵩陽書院講堂的門楹兩側刻有一副對聯:滿園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 即道出了書院當時之風範。因而稱嵩陽書院為古之“清華園”當名副其實。
縱觀嵩陽書院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亦是中國儒學發展的縮影,在儒學幾乎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名詞的時代,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地位不言而喻,是中國古代儒學教育史上熠熠生輝的一顆明珠。
今日之嵩陽書院,作為教育基地已永遠載入史冊,它的歷史使命已有所改變,成為遊覽觀光的旅遊勝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仿佛在向遊客訴說著千年的儒學文化和歷史讓後人至今依然能感受中國古代文化,依然能感受這座古時“清華園”的昔日風采。
古代書院管理
嵩陽書院在五代、北宋時期的管理組織比較簡單,只是由主持人(山長、或院長、洞主)負責書院的教學和管理工作。隨著嵩陽書院的進一步發展、完善,到明末清初,其管理組織水平日益提高,因而逐步增設了許多專門的管理職事。這裡,將主要管理職事簡述如下:
山長:山長或稱院長、洞主、教授,其承擔的職責是書院教學、行政管理的總主持人。
堂長:堂長是從嵩陽書院生徒中選任的,主要負責督課考勤、課堂記錄蒐集諸生中的疑難問題等。
齋長:由山長在諸生優秀者中選出,協助山長從事嵩陽書院的教學、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
講書:原為學官名,後嵩陽書院沿用,主要負責嵩陽書院講解。
經長:由山長從生徒中選出精熟經籍者擔任,負責為生徒解析疑義。
首士:管理嵩陽書院院務的職事,具體包括啟館(開學)、放館(放學)、迎送山長、生徒管理、經費收支、房舍修繕等事務。
掌祠:嵩陽書院內掌管祭祀的香火、祭器、供品、禮儀的 準備和管理。
掌書:嵩陽書院內管理圖書的職事,負責藏書樓圖書的保管和借閱。
另外,嵩陽書院還有門守、火夫、采樵、齋夫、更夫、堂夫、看司等若干工役人員。
古代嵩陽書院的管理職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組織機構簡單,管理人員少,避免人浮於事的冗濫現象;二是,學生直接參加管理,嵩陽書院中許多職事如齋長、經長、掌書等都是由學生擔任,提高了學生管理能力和減少不必要的管理人員;三是,對任職事者,凡不稱職者馬上替換,或是按季、按年更替,這對提高嵩陽書院的管理水平是大有益處的。
書院教育
嵩陽書院以傳播理學著稱,“程朱理學”自宋到清,對朝廷、對社會影響很大,被奉為官方哲學。在嵩陽書院的教育史上,儒學教育占有特殊的歷史地位,二程在此主持講學期間,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開創了理學發展的新階段。司馬光在此講學期間,曾以儒學的歷史觀,融合理學的思想在嵩陽書院編寫了《資治通鑑》的部分篇章。清初名儒耿介等人在嵩陽書院主講20餘年,名震中州,影響全國。理學的出現也表現為中國哲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是理論思維深化的表現,它把佛、道的“修身”、“養性”引向“ 齊家”、治國“平天下”,並給予倫理綱常的哲學論證,既使之神聖不可侵犯,又使之深入人心遵而行之。
嵩陽書院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經過近千年的衍續發展,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其特點主要是:
1、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機關,又是學術研究的機關,實行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2、書院盛行講會制度,允許不同學派,不同觀點進行講會,開展爭辯。
3、書院的教學,實行“門戶開放”,有教無類,不受地域限制。
4、書院以學生個人讀書鑽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並採用問難論式。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5、書院內的師生關係融洽,感情深厚。書院的名師,不僅以淵博的知識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氣節感染學生。
書院文化
儒學:
儒學是孔子立的儒家學派的學說。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國編緝事業的開山祖師。他生活在春秋末期社會大變動的時代,他一生主要從事於聚徒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的活動。他的弟子多達三千人,精通六藝(六經)的高才生有七十二人。孔子在刪定詩、書、禮、易、春秋六經的基礎上,總結了我國古代宗法主義的教育經驗,並在開創私學的教育實踐中,創立了為中國封建社會服務的封建宗法主義的教育思想體系。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成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思想發展的主流學說。儒家學說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歷了嚴竣的歷史考驗,對各家學派的產生、發展都有過重大影響,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在嵩陽書院的教育史上,儒學教育更占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理學:
宋代理學之源在嵩陽書院,嵩陽書院以傳播理學著稱。宋代洛陽理學名儒程顥、程頤在這裡講學,世稱“洛陽理學派”與濂溪學派的周敦頤,關中學派的張載和閩中學派的朱熹共稱為宋代理學“四大學派”和理學“五子”。在這裡講學的還有司馬光、范仲淹、楊時、朱熹、李剛、范純仁等二十四人。
嵩陽書院以傳播理學著稱,“程朱理學”自宋到清,對朝廷、對社會影響很大,被奉為官方哲學。在嵩陽書院的教育史上,儒學教育占有特殊的歷史地位,二程在此主持講學期間,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開創了理學發展的新階段。司馬光在此講學期間,曾以儒學的歷史觀,融合理學的思想在嵩陽書院編寫了《資治通鑑》的部分篇章。清初名儒耿介等人在嵩陽書院主講20餘年,名震中州,影響全國。理學的出現也表現為中國哲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是理論思維深化的表現,它把佛、道的“修身”“養性”引向“齊家、治國、平天下”,並給予倫理綱常的哲學論證,既使之神聖不可侵犯,又使之深入人心遵而行之。
書院勝跡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由於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散布在嵩陽書院周圍的這些建築已全部損毀殆盡,今天在原址只遺留有少量的石刻題記或殘磚碎瓦是為標記,與歷史文獻的記載頗能相互印證。
嵩陽書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築106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致不俗,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的寺廟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
大門:嵩陽書院大門,是一座面闊三間卷棚式硬山建築門額橫匾上書“嵩陽書院”四個大字,原匾為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的墨寶,現在是當代書法家宋書范仿蘇東坡書。黑底金字,素雅大方。門的兩側柱聯是: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恆衡,四塞關河拱神岳;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廛洛澗,三颱風雨作高山。
為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游嵩山時所題。聯語簡要說明了中嶽嵩山及嵩陽書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四周形勝,進大門後是一座凸形院,構成二門,是為書院的前奏部分。
先聖殿:先聖殿在二門之後,為一座硬山卷棚式三開間建築。殿門額橫匾“先聖殿”三個金字。門聯為:“至聖無域渾天下;盛極有范垂人間”。殿內中央供奉聖先師孔子站像,左右兩側為顏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賢人線刻圖像。西牆為孔子弟子72賢人傳略和12先哲畫像。東山牆有儒學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的介紹。此殿是當年學生拜謁儒家始祖孔子的地方。
講堂:講堂為一座面闊三間、硬山卷棚式建築,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當年給學生授課的地方。門額橫匾書“講堂”二字,門聯是:“滿院春色催桃李;一片丹心育新人”。
殿內設教案、課桌、課椅等教具。殿內東山牆上繪有“二程”講學圖,西山牆介紹宋代在嵩陽書院任教人員名單和傳略,書院教學的特點,以及中國古代學制演變情況等。
道統祠:道統祠是座面闊三間、欞門檻窗、歇山式滾脊灰筒瓦覆頂建築。門額橫匾上書“道統祠”三字,門聯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殿內供奉帝堯、夏禹、周公石膏頭像,後壁懸掛帝堯、夏禹、周公當年在嵩山地區巡狩、治水、測影等活動情況的大型圖案。道統祠前建有泮池,池上架拱橋以通往來。在拱橋的兩側分別刻有“泮池橋”三個字。古制學宮得引水辟池,形如半壁,故稱泮池。後世築池形如半月,跨池構橋。書院作為一種古代學校,也多建泮池、泮橋。古代當地風俗凡考中秀才以上學位的,都要舉行繞池三周儀式,以示永效老師之法,安邦治國益於天下。
嵩山碑王——大唐碑
全稱為《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以頌碑》,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的八分隸書。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古時,人們是怎樣將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來,凡到嵩陽書院的遊人都要提及這個問題。在民間,“智立唐碑”這個充滿智慧的傳說故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成為品賞大唐碑的重要內容之一。
稀世珍寶——漢封將軍柏
嵩陽書院內原有古柏三株,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大將軍柏樹高12米,圍粗5.4米,樹身斜臥,樹冠濃密寬厚,猶如一柄大傘遮掩晴空。二將軍柏樹高18.2米,圍粗12.54米,雖然樹皮斑駁,老態龍鍾,卻生機旺盛,虬枝挺拔。樹幹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門庭過道,樹洞中可容五、六人。兩根彎曲如翼的龐然大枝,左右伸張,形若雄鷹展翅,金雞欲飛。每當山風吹起,枝葉搖動,如響環佩,猶聞絲竹之音。三將軍柏毀於明末。
關於將軍柏樹齡一直是個神秘的話題。該樹從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趙朴初老先生留有“嵩陽有周柏,閱世三千歲”的讚美詩句。經林學專家鑑定,將軍柏為原始柏,樹齡有450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細心的遊人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二將軍柏比大將軍柏大得多,為什麼被封為“第二”呢?這裡有個“先入為主”的傳說,動人的傳說,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的墨客潑墨揮毫,賦詩讚頌,更留給人們以啟示。
巍巍將軍柏,給嵩陽書院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濃郁的感染力。
書院藏書
嵩陽書院在古代有大量的藏書,並建有藏書樓,它相當於現代大學的圖書館。古代嵩陽書院的藏書來源比較廣泛,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第一、皇帝賜書。一些帝王為了顯示自己崇儒重教的文教政策和鼓勵、控制嵩陽書院,常常賜書給嵩陽書院。
第二、私人捐贈。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巡撫大中丞王日藻慷慨捐俸銀,為嵩陽書院建造規模壯觀的藏書樓。樓成全國各地驛送經書,以充樓藏,供學者閱讀。
第三、購置書籍。嵩陽書院利用平時節約下的經費,購置大量書籍。
第四、嵩陽書院刊刻書籍。大凡書院都有刊刻書籍的傳統。嵩陽書院也不例外。這也是藏書的來源之一。
嵩陽書院在清初藏書已達86部萬餘冊,頗具規模,與當時各大書院頡頏。為了解嵩陽書院藏書類和講學涉及的範圍,根據《嵩陽書院志》將藏書書目列表如下:
書籍名稱 數量部本 著贈書人姓名
新頒四書解義 一部
詩經注一部
禮記注一部
易經直解 一部
書經近指 一部
周禮 一部
國小 一部
兩程子言行錄 一本
大學衍義 一部
陸象山先生全集一部
謝上蔡先生語錄一部
金華四先生全集一部
夏峰先生年譜 二本
書經解義 一部
書經注一部
春秋胡傳 一部
讀易大旨 一部
五經譯一部
孝經 一部 呂忠節先生著
性理 一部
朱子全集 一部
邵康節先生擊壤集 一部
曹月川先生全集一部
尤西川先生要語一部
孟雲浦先生年譜一本
理學宗傳 一部
歲寒君答問一本
堂家規一本
漢書 一部
函史 一部
通鑑 一部
李翰林詩集 一部
韻會小補 一部
白鹿洞書院志 一部
登封縣誌 一部
字彙 一部
二十一史鈔一部 焦丘園先生贈
孝經易知 一部
董氏尚書家訓全集 一部
家酌 一本
史記 一部
冊府元龜 一部
北學編一部
古唐詩歸 一部
杜工部詩集一部
韻府群玉 一部
紫陽大指 一部 秦定叟先生著
河南通志 一部
嵩高志一部
魏書 一部 焦丘園先生贈
理學要旨 一部
敬恕堂家規一本
稗編 一部
天中許子政學合一集一部
初學記一部
輔仁會約 一本
詩宿 一部 焦錫三先生贈
博物典匯 一部 焦錫三先生贈
明朝分省人物考一部
臣鑒錄一部
二程摘要 一部 河台俞存齋先生著
四書玩注詳說 一部 冉永光先生著
河圖洛書釋義 一本 萬聖先生著
湯潛庵先生文集一部
熊青岳先生學統一部
渡世寶箋 一部
廣興記一部
詩經註疏大全 一部 焦錫三先生贈
綱目分注拾遺 一部 焦錫三先生贈
修辭指南 一部 焦錫三先生贈
萬世玉衡錄一部
館課 一部
呂新吾先生去偽集 一部
理學正宗 一部 竇靜庵先生著
義文八卦釋義 一部 萬聖階先生著
四書語錄 一部 李仲顯先生贈
四書通典人物備考 一部 李仲顯先生贈
為學次第書一本
志學會約 一本
天中記一部
奏疏 一部
淺說 一部
朱子通鑑綱目 一部
綱目前編 一部
綱目續編 一部
嵩陽書院的藏書特色主要有兩點:其一、藏書的內容與書院講學、學術研究有關;其二、嵩陽書院制訂有一套收藏、借閱書籍制度。嵩陽書院藏書主要是為了院內師生借閱,一般不對外。這種規章制度,體現出嵩陽書院的藏書特點。
書院優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市區北嵩山南麓。因其地處嵩山之陽,故名“嵩陽書院”。這裡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清雅靜謐,乾隆皇帝遊歷嵩山時,曾留下“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銘”的詩句。在中國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它背依峻極峰,東傍虎頭峰,西依象鼻山,南望大、小熊山東西綿延,宛如翠屏。書院東面有逍遙谷的溪水緩緩南下,西面有嵩岳寺的溪水汩汩而來。兩道清澈的溪水在嵩陽書院前匯合一處,名曰“雙溪河”,蜿蜒東南注入穎河。站在嵩陽書院大門前的平台上,南可俯瞰登封城全景,北可仰望嵩岳太室山諸峰。環境清幽靜謐,不愧為讀書的好地方。
嵩陽書院為什麼會如此馳名於世呢?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又是洛派理學傳播和發展的中心,歷代有很多知名學者到此講學和學習,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其二,嵩陽書院的漢封柏和大唐碑,號稱“稀世寶”,吸引了眾多遊人,成為登封、嵩山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象徵;其三,嵩陽書院位居中嶽嵩山腹地,四周群山環拱,溪水縈繞,景色宜人,對遊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名師名人
名師:
嵩陽書院從五代後唐開始講學,先後擁集過一大批著名學者。這些學者對擴大儒家學說的影響,延續、交流和發展嵩陽書院教育,繼承古代文化遺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嵩陽書院因為有了他們次第主講而聲名大振,對中原文化教育的傳播和振興,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茲舉例簡述如次:
龐式,五代後唐進士,清泰年間(934-936年)在嵩陽觀聚課生徒。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
韓維(1017-1098年),字持國,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陝西夏縣(今屬陝西省)人。
呂誨(1018-1089年),字獻可,河南開封人。
程顥(1032-1085年),字伯淳,後人稱明道先生,俗稱大程。
程頤(1033-1107年),字正叔,後人稱伊川先生,欲稱小程。顥、頤系同胞兄弟,合稱二程。
楊時(1044-1130年),字中立,南劍將樂人,為二程弟子。
高仲振,字正之,遼東(今遼陽市)人。
張潛,字仲升,武清(在今天天津市西部)人。隱居嵩山,從高仲振受易學,講學嵩陽書院。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餘姚(今屬浙江)人。
湛若水(1466-1560年),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今屬廣東)人。
耿介(1622-1693年)字,介石,號逸庵,登封城人。
湯斌(1627-1687年),字孔伯,又字荊峴,號潛庵。睢州(今河南睢縣)人。
王澤益,字型讓,號澹庵。河南新安縣人。
高一麟,字玉書,號矩庵。河南登封人。
董以威,字惠夫,號石齋。河南鞏義市人。
席書錦,汜水(今河南滎陽市)人。
人才:
嵩陽書院從五代後唐至清末年的970餘年間,培養出許多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學方面的人才,顯示出書院教育優於各級官學的屬性。這些人有在順境中成才,建功立業,彪炳史冊的;也有在逆境中遭受磨難,頑強抗爭,最終成名的。為當時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茲舉例簡述如次:
馮吉(919-963年),字惟一,河南洛陽人,早年求學太乙書院。
李度(932-988年),河南洛陽人,學於太乙書院。
陳堯佐(963-1044年),字希元,河朔(今河南省焦作市)人。
滕子京(991-1047年),名宗亮,字子京,以字行。河南洛陽人,初學於龍門、太室等書院。
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長安人.從師範仲淹學於花洲書院,是北宋中葉著名的書院教育家.
范純仁(1027-1101年),字堯夫,蘇州吳縣人,范仲淹之子,學於嵩陽書院、花洲書院。
楊時(1044-1130年),字中立,南劍將樂(縣名,今屬福建省)人,師學程顥、程頤於嵩陽書院、龍門書院和伊皋書院。
游酢(1045-1115年),字定夫,建州建陽(今屬福建省)人。
付察(1089-1125年),字公晦,孟州濟源人。
馬祖常(1279-1338年),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咱縣)人。
滑壽(1304-1389年),字伯仁,自號櫻寧生,河南許昌人。
李敏,青年時期曾先後遊學洛陽龍門書院、登封嵩陽書院,深得程朱理學的真諦,是當時全國知名度較高的學者之一。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痴庵,又號嵩樵,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縣人。
焦賁亨(1625-1659年),字汝將,河南登封市人,學於嵩陽書院。
傅應星,河南登封市人,學於嵩陽書院。
焦復亨,字陽長。河南登封人,焦賁亨弟,學於嵩陽書院。
傅作霖,字叔甘。河南登封人,學於嵩陽書院。
景日珍,(1662-1733年),河南大冶人.
焦如蘅,字遠倩。河南登封人,焦欽寵子,學於嵩陽書院。
裴希純,字敬齋,號寄亭,河南偃師縣人,裴清修之孫。
李舟,河南登封人,學於嵩陽書院。
胡賓周,河南登封人,學於嵩陽書院。
張達山,河南登封人,學於嵩陽書院。
謝泰階,河南孟津縣人。清德宗光緒時歲貢,學於嵩陽書院。
書院榮譽
鄭州市文明單位
國家四A級景區
河南省衛生先進單位
鄭州市十大旅遊景區
鄭州大學素質教育基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市消防安全先進單位
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