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
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元代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
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
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又重建滕王閣。
鹹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征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擊斃,滕王閣被燒成一片灰燼。
光緒末年(1908年),滕王閣又遭火焚。宣統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宋畫繪製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畫草圖》。
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勝利落成。
2001年1月南昌滕王閣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8年10月29日,南昌滕王閣旅遊區被文化和旅遊部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名稱來歷
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薰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
據史書記載,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于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都督,次年又在洪州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歷史上滕王閣有三處分別位於山東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閬中(時間先後順序)。
景觀介紹
總體外觀
滕王閣主體建築淨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台座,分為兩級。台座
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採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正脊鴟吻為仿宋特製,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製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台。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一級高台朝東的牆面上,鑲嵌石碑五塊。 正中為長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此碑碑文為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
由一級高台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台(象徵城牆的台座)。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而新閣恰於1989年落成開放。由高台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
內部結構
主閣:主閣的梁枋彩畫採用宋式彩畫中的“碾玉裝”為主調,輔以“五彩遍裝”及“解綠結華裝”。室內外所有梁枋各明間用“碾玉裝”,各次間用“五彩遍裝”。
大廳:走進大廳,撲入眼帘的是一幅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這是根據明朝馮夢龍所著《醒世恆言》中的名篇《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的故事而創作的。
主閣一層:主閣一層檐下有四塊橫匾,正東為“瑰偉絕特”九龍匾,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正西為“下臨無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別為“襟江”、“帶湖”二匾。
其他各層:一樓西廳是閣中最大廳堂,西梁枋正中掛有白棟材同志書“西江第一樓”金匾。
第二層正廳的牆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畫《人傑圖》,畫高2.55米,長20多米。
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
中廳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畫《臨川夢》,取材於湯顯祖在滕王閣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第四層主要體現“地靈”的主題。正廳的牆壁上,是丙烯壁現《地靈圖》。
第五層也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
第五樓是最高的明層。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遊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2米×5米的蘇東坡手書“滕王閣”金匾各一塊。
相關作品
歷朝歷代文人雅士們以滕王閣為歌詠主題的詩作數不勝數,其中不乏張九齡、白居易、杜牧、蘇軾、王安石、朱熹、黃庭堅、辛棄疾、李清照、文天祥、湯顯祖這樣文化大家們留下的美文。對於常見的文學作品舉例如下表:
時間 | 作者 | 文學作品 |
唐代 | 王勃 | 《滕王閣序》 |
張九齡 | 《登城樓望西山作》 | |
白居易 | 《鍾陵餞送》 | |
明代 | 湯顯祖 | 《滕王閣看演〈牡丹亭〉二絕》 |
清朝 | 彭孫遹 | 《秋日登滕王閣》 |
榮譽評價
滕王閣風景名勝區榮獲由中央文明委授予的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
2001年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4年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16年被國務院評為國家5A級歷史風景名勝區備(侯)選名單,成為了南昌第一個進入5A級備選名單的景點。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
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誌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古人云:“求財去萬壽宮,求福去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勝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重要事件
遭災
自清世祖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的260年間,興廢頻繁達十三次之多。其中毀於火災七次,遭兵燹兩次,自然損壞而傾圮四次。每次重修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築規模均低下,採用一些民間的作法。晚清之閣有照片可考。
建築特色:木結構,歇山重檐,黑瓦木柱,無彩繪。有牌坊式的入閣正門,頗似南方寺觀。共二層,尺寸不詳。
興廢
興廢達七次,建築規模均低於前朝。據記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所建較雄偉。建築形式繼承了宋、元之風。據明代繪畫考證,屋頂有所變化,為盔頂式。
建築特色 :共二層。長:7丈4尺(23.014米),闊:7丈4尺(23.014米),高:4丈2尺(13.062米)
修建
建於城牆之上,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及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兩次。
建築形式 :似宋閣,據元代繪畫考證,較宋閣高大,長闊略遜。長:8丈8尺(27.034米),闊:約9丈(28米),高:4丈4尺(13.517米)。
旅遊信息
交通情況
公車:南昌市乘公交到滕王閣站下:2路、26路、38路、302路(夜間車)。
南昌市乘公交到中山橋站下:5路、12路、18路外線、20路、25路、27路、38路、228路、305路、307路。
捷運:南昌捷運1號線滕王閣站A出入口(到景區西南大門的人傑廣場)或萬壽宮站D出入口步行至滕王閣(已開通),還可乘坐南昌捷運2號線到陽明公園站下車,步行至八一橋下進入滕王閣景區北(預計2018年開通路線)。
景點信息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榕門路仿古街58號。
開放時期(除10月8日-4月30日):每天07:30-18:00;
10月8日-4月30日:08:00-17:30;
門票:50元
淡季門票:45元
優惠政策
免費:現役軍人、傷殘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地方離休幹部憑相關證件、70歲以上老年人憑老年證以及1.1米以下兒童可以免票;
優惠:南昌市居民憑當地身份證和學生可憑學生證以及1.1米至1.4米的兒童半票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