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曼飛龍塔位於景洪市勐龍鎮曼飛龍寨的後山頂上,是一座金剛寶座式的群塔。已於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塔的直徑8.6米。主塔高16.29米,周圍由8個邊塔環繞聯成母子塔群。外觀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參差有致,塔群造型優美,風格別致。塔為磚石結構,塔基為八角形須彌座,座上最外圈為8個佛龕,龕內供佛像,中圈為8座小塔,分列8角,環擁主塔。主塔居中,通高16.3米;小塔通高9.1米,均為實心。在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踝印跡,傳為釋迦牟尼的足跡,因而興建此塔。景區概述
曼飛龍佛塔在景洪縣大勐龍一個叫作曼飛龍寨子的後面的山頂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龍3公里,是西雙版納著名的佛塔群,有人把它叫作“筍塔”,這是形容群塔像春筍一樣拔地而起。還有人因其潔白,喚作“白塔”。從曼飛龍寨邊跨過小河,便是200餘級石階,左邊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右邊是蔥蔥鬱郁的橡膠樹林,塔群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抱著8個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來很像是一叢剛勁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壯竹筍,雄偉壯觀。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個佛龕,佛龕里有一尊佛雕和一個佛像,佛龕上還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門口是兩條泥塑的大龍。8個金色小塔頂上,每座掛有一具銅佛標,母塔尖上還有銅質的“天笛”,山風吹來發現叮叮噹噹的響聲。塔上各種各樣的彩繪、雕塑、秀麗優美。
景區歷史
據說,這組佛塔最初建於傣歷565年(1204年),距今已是778年。它的設計、建造、典禮等資料,貝葉經上都有記載。近幾年,政府撥款將群塔修飾一新。每年潑水節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民眾,還要在塔前舉行歡慶儀式,男女老少都圍塔跳“依拉賀”,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這組群塔是由3個印度籍佛教徒設計、大勐龍頭人祜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兩次進行修復,現在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塔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岩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傳為釋迦牟尼腳跡。當地佛教傳說釋迦牟尼來到大勐龍那一年,孔雀飛滿了壩子,當時正在籌建這組群塔,但卻不知建在哪裡好,釋迦牟尼知道後,就用他的左腳在大青石上一踩,那裡就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人們就在他的腳印邊建了這群塔。
在腳印前還有眼泉井,傳說釋迦牟尼講經時,天氣很熱,講得口乾舌燥,打發7個小伙子下山到寨子裡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幹了,釋迦牟尼就大顯佛法,用他的禪仗在地上戳了一個3尺深的洞,這個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來,至今那裡還有一眼泉水井。因此,過去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們,來到曼飛龍群塔,總要向著那個填不滿的腳印里丟上幾個銀幣,每人還要帶一葫蘆泉水回去呢。其實,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早於建塔前1000餘年,他也未曾到過雲南。這個傳說,只是佛教徒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加塔的神秘性而創造出的神話。
結構特點
曼飛龍群塔屬磚石結構,塔基為一圓形的須彌座,周長42.6米,在塔基上面建有由大小9座塔組成的塔群。主塔的基座直徑3.9米,高12.9米,圍繞主塔的8座小塔高9.1米,為多層圓形盒狀體疊壓而成的塔身,層與層之間有環形仰蓮浮雕。塔剎是喇叭形的蓮瓣立雕。每座小塔的塔座都有一個屋脊外延的佛龕,裡面安放著一尊佛像,內壁則排列著整齊的佛像浮雕。佛龕正脊和垂脊上均飾有龍、鳳、孔雀等陶塑,佛龕卷門沿面有花草、捲雲紋飾。剎桿上裝置著上下串連的華蓋和風鐸,微風拂來,叮鐺作響,悠遠肅穆。據傣文經典記載,曼飛龍塔始建於傣歷565年(公元1204年),相傳是由三個印度僧人設計,又由勐龍頭人和高僧祜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在西雙版納地區,曼龍飛塔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雄偉的宗教建築。
景區價值
不但在國內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民眾中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在緬甸、寮國、泰國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產生深遠的影響,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遠千里前來朝拜,虔誠地敬獻上自己心愛的禮物,表達對佛祖的祟拜和敬仰。旅遊貼士
地址:在景洪縣大勐龍一個叫作曼飛龍寨子的後面的山頂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龍3公里。
交通:景洪至大勐龍每天8:00-17:00,每30分鐘發一班中巴車,票價10元。
門票:白塔5元/人,黑塔免票。
住宿:只能到附近的鎮上,別的也沒有旅館,到鎮上有3公里,須徒步。
路況:沿途顛簸,而且都是土路,車外風塵滾滾,要做好防塵準備喔。
飲食:下山有著名的烤豬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