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石屏縣轄區,兩漢至東晉時屬勝休縣,隋屬昆州,唐曾屬黎州。
西漢稱“舊欣”——彝族族名,意為“居住在山林水邊的民族”,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本地土著民族掘地得石坪, 聚為居邑,始號“石坪邑”。乾符六年(879年)南詔政權時,隸屬通海都督。
宋大理國時,石屏邑屬秀山郡。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石坪邑置為州,設土官,隸屬臨安路(明改臨安府,屬秀山把總、迤南道、開廣道)。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石坪州”為“石平州”,後改“石屏州”。嘉慶十五年(1810年)虧容、思陀、落恐、左能、瓦渣五土司併入。
民國二年(1913年)改石屏州為石屏縣,隸屬蒙自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裁蒙自道後屬行政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石屏、新平、峨山、河西、通海五縣部分屬地,並設龍武設治局,玉溪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雲南省政府奉政務院核准電令將龍武設治局改置龍武縣,仍隸屬玉溪專署。
1950年3月於建水設滇南行署,石屏、龍武兩縣隸屬之。同年4月遷蒙自專員公署,石屏、龍武兩縣隨屬之。是年9月,因龍武縣人口太少、區域太窄設縣條件不夠,改設龍武設治局。1953年5月,龍武設治局人民政府駐地由龍武遷至龍朋。1955年12月29日,龍武設治局復改龍武縣。1957年11月18日撤蒙自專署,成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龍武兩縣隸之。1958年11月1日石屏縣、龍武縣合併,稱石屏縣至今。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4年石屏縣轄7個鎮、2個鄉:異龍鎮、寶秀鎮、壩心鎮、龍朋鎮、龍武鎮、哨沖鎮、牛街鎮、新城鄉、大橋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石屏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地跨東經102°08′—102°43′,北緯23°19′—24°06′之間,東與建水縣接壤,南與紅河縣隔江相望,西與元江縣、新平縣毗鄰,北接通海縣、峨山兩縣。東西寬59公里,南北長88公里。
地質地貌
地質
據《石屏縣誌》記載,石屏地處楊子板塊構造中的昆陽古陸南端,雲南山字型構造體系中的石屏弧與紅河弧之間,境內地層出露齊全,褶皺平緩,除無失中生代的白堊紀地層外,從元古代的昆陽群、震旦紀地層至古生代,中生代乃至新生代的地層均有出露。石屏地區為規模較小的山字型構造,稱石屏弧。主要由兩個構造帶組成,內側為以甸尾 ~ 螞蟻斷裂為主體的構造帶,西段被放射狀橫張斷裂切錯強烈;外側為以何保寨 ~ 白石岩斷裂及其東小關 ~ 利民大斷裂為主體的構造帶。地質構造複雜,岩漿活動頻繁,成礦地質條件差,多為小型礦床。異龍湖以北的寶秀、牛街、龍朋等地多岩溶,烏龜殼"屬上第三紀時(0.25億年)的陸相生物灰岩,地下水富含重石灰酸根離子,地下岩溶發育,有采之不盡的滷水(酸水)和噴出的二氧化碳氣泉(一中噴珠池)。
地貌
石屏縣境內地貌始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山間斷陷盆地。水系發育,溝谷深切,溯源浸蝕,有大面積的流水浸蝕地貌、溶蝕地貌以及現代水文網。地勢以山多地少、山河相間、嶺谷並列、高差懸殊、垂直明顯為特點。大橋河以南、五郎溝河以北為中山湖盆地貌,五郎溝河以南屬岩溶山原地貌。北、西、南三面受河流強烈切割,多高山深谷,群峰突起,山勢陡峻。曲溪、石屏、建水、紅河一帶屬6~ 8級地震區。
地形
石屏縣地勢北高南低、西南東低中間凹,似一向東開展的撮箕。總地形為"三山夾兩河",即大橋河北以尼白木山係為主的北部地區為一大塊,大橋河以南五郎溝河以北硯瓦山係為主的中部地區為一大塊,五朗溝河以南、元江以北的南部地區大冷山為一大塊。最高點大冷山主峰老母白山海拔2 551.3米,最低點為東南端元江邊海拔259米。
氣候
石屏縣屬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縣內立體氣候特點突出。年均氣溫18.3℃,年降水量在786-1116毫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176小時,年均相對濕度75%。境內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較為豐富,由於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開發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的優勢。
石屏地處低緯高原地帶,季風氣候典型,立體氣候顯著。有資料記載以來,多年年均氣溫18℃,最冷月(1月)月均氣溫11.6℃,最熱月(6月)月均氣溫22.2℃。極端最高氣溫34.5℃(1960年8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2.4℃(1974年1月2日)。無霜期317天,初霜期12月14日左右,終霜期1月30日左右。年均降水量961.5毫米,年均降雨日134天。偶有降雪,年最大降雪量32.5毫米。年均日照2 308.4小時。年均相對濕度75%。以東南風居多,平均風速1.9米/秒。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屏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擁有鐵、錫、鉛、鋅、銀、錳、煤、泥炭等二十多種工業原料,總儲量為3.32億噸,開發潛力巨大。
水資源
石屏縣河川徑流總量約4.0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6.0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97億立方米,占66%,地下水2.05億立方米,占34%,多處水點水質優良,富含多種礦物質;依託兩大淡水湖,石屏已發展成為雲南少有的產魚超千噸縣。
人口民族
2008年末,石屏縣總人口300302人。其中,男151847人,女148455人;農業人口264809人,非農業人口35493人。年內出生3704人,出生率10.88‰;死亡2 312人,死亡率6.23‰;人口自然增長率4.65‰;計畫生育率98.14%。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98.88人。
2008年總人口中,漢族123030人,占石屏縣總人口的40.97%;彝族163498人,占54.44%;傣族9136人,占3.04%;哈尼族2666人,占0.89%;回族1034人,占0.35%;其他民族938人,占0.31%。
經濟發展
概況
2010年,石屏縣全年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765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11633萬元,第二產業完成70054萬元,第三產業完成85963萬元,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2.3、3.7、4.4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占石屏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1.7:26.2:32.19非公經濟增加值完成102938萬元,占石屏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8.5%。
2010年,石屏縣財政總收入3.08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0.26億元。
第一產業
2010年,石屏縣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2392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01845萬元,林業產值15246萬元,牧業產值94731萬元。漁業產值10150萬元,服務業產值1948萬元。
第二產業
2010年,石屏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76276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7362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78293萬元,實現增加值24600萬元。輕工業總產值完成82222萬元,重工業總產值完成94054萬元,重工業的增速較輕工業快12.4個百分點。
2010年,石屏縣累計完成全社會建築業總產值96108萬元,實現增加值32692萬元,,實現利潤5865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24260平方米,實現竣工面積490585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0年,石屏縣交通運輸,郵電業總計完成增加值4654萬元,石屏縣公路在建項目56個,累計完成投資10056萬元,截止2010年底,石屏縣公路通車裡程達2445公里,實現全部行政村和99%自然村通公路。在冊客貨運輸車輛達5250輛,73個行政村開通客運班車,客貨周轉量分別達到1.38億人公里和16.74億噸公里。
2010年,石屏縣總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757萬元,其中:城鎮完成零售額61044萬元,農村零售額完成44713萬元。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3152萬元,非公經濟零售額完成72605萬元。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完成85889萬元,住宿餐飲業完成19868萬元。
2010年,石屏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82.6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559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0409萬元,其中:外匯收入40.56萬美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0年末,石屏縣擁有各級各類學校334所,其中:普通中學13所,普通國小168所,高級職業中學1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幼稚園25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成人基礎教育學校30所,技術培訓學校95所,石屏縣中學在校學生達16242人,較上年增長4.0%,國小在校學生26210人,較上年下降5.7%,幼兒在園數7549人,較上年下降7.9%。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5%,升學率達96.76%,鞏固率達99.93%,國中入學率達99.32%,升學率達62.03%,鞏固率達98.42%,成人技術培訓總計完成60289人次。石屏縣擁有普通國小專任教師1731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996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74人,幼兒專任教師216人。石屏縣用於教育支出達2.32億元,新建校舍面積2.62萬平方米,聯考上線率達93.4%。
科技文化
2010年,石屏縣共獲得縣級以上科技成果8項。2010年末,石屏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站)9個,公共圖書館1個,衛星地面接收站13570座,有線網點46個,石屏縣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8%和98%,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7.5%。
衛生體育
2010年末,石屏縣擁有衛生機構15個,床位825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55人,每千人擁有床位2.7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5人,擁有鄉村衛生室112個,擁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24人。先後投資796萬元和74.4萬元,分別解決了2.14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和建設家庭衛生廁所1505座。
環境保護
2010年,石屏縣實施生態公益林保護94.98萬畝,完成防護林工程1.5萬畝,新建沼氣池2502口,節柴改灶1016戶,石屏縣森林覆蓋率達62%以上並連續保持20年無重特大森林火災發生。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6%。
人民生活
2010年,石屏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石屏縣在職職工平均工資為2424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762元,石屏縣人均儲蓄存款10107元。
社會保障
2010年,石屏縣共有8866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970人參加生育保險,39790人參加城鎮職工居民醫療保險,8707人參加了失業保險,收繳養老保險金2626萬元,生育保險金59萬元,醫療保險金2474萬元,失業保險金104.87萬元,支付養老保險金3664萬元,生育保險金15萬元,醫療保險金2368萬元,失業保險金139.68萬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對象達48763人,全年總計發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03.24萬元。
交通
石屏境內鐵路直通省會昆明,經國家級口岸河口到達越南, 國道323線(雞街至石屏高速和在建的石屏至楊武高速)貫穿石屏境內,西至雲南臨滄、西雙版納,省道高紅公路南至紅河,北至玉溪通海,貫通石屏縣境南北。
民俗文化
石屏是著名的“民族歌舞之鄉”,全國有名的彝族海菜腔、煙盒舞的發源地,擁有著彝調、花腰歌舞、響桿舞、朴喇鼓舞、哈尼喪棒舞、哈尼音樂、傣族毫舞等一系列民族民間歌舞。海菜腔為滇南四大名腔之首,萬事萬物經口即成詩句。煙盒舞伴以四弦聲和煙盒聲,曾兩度進京懷仁堂表演,深受中央領導的好評。北部山區花腰彝族的女子舞龍,已參加過50周年國慶演出和北京2008年奧運會文藝演出,並多次應邀出國表演。大型原生態歌舞《雲南映象》中有大量素材及演員來自石屏彝族。阿家文、後寶雲等民間藝人作為全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為石屏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努力耕耘者。
2004年,優秀彝族民間歌手李懷秀、施萬恆演唱海菜腔榮獲西部民歌大賽金獎;同年,李懷秀、李懷福姐弟獲第二屆南北民歌擂台賽“中國民歌王”殊榮;煙盒舞曾先後三進中南海懷仁堂,並獲得了中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二等獎;2003年,代表雲南省參加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表演一等獎;1999年,代表雲南省參加全國百龍大賽,獲金獎。而作為花腰彝聚居的哨沖鎮、龍朋鎮,20世紀末,即已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旅遊
人文景觀
石屏列為各級文物保單位達25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有袁嘉穀故居、玉屏書院、來鶴亭、鄭氏宗祠、陳氏民居,以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企鶴樓和陳氏宗祠。
景區景點
石屏秀山
石屏秀山位於石屏縣城西10公里寶秀鎮南,寶秀鎮西南吳營村,距離石屏縣城12公里,是滇南的名山勝地之一。秀山寺位於石屏縣城西南15千米秀山東坡上。全寺占地 1826平方米,古建築面積1327平方米。始建於唐,原名真覺寺,明朝末年更名為秀山寺。
異龍湖
異龍湖位於石屏縣城以東兩公里處,是雲南省八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景點主要有大水城上的潮寺,小水城上的後樂亭以及來鶴亭、白浪水月寺、龍港廣胤寺、五爪山羅色廟,湖北邊的乾陽山等。異龍湖風景名勝區由異龍湖、古城、寶秀三個片區組成,景區面積約150平方公里。
著名人物
人名 | 出生日期 | 生平 |
袁嘉穀 | 1872年 | 雲南石屏人,字樹五,又字樹圃,晚號屏山居士。清光緒癸卯(1903年)科取二甲第62名進士;同年取經濟特科一等第一名。 |
楊春洲 | 1903年 | 石屏縣寶秀鎮人,大學文化。他先後任政協雲南省第一屆、第四屆委員會委員,第五、六屆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 |
李喬 | 1908年 | 彝族,石屏縣城人,中共黨員。雲南最早的專業作家。曾任雲南作協副主席、雲南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雲南作協名譽主席,現任中國作家協會顧問。 |
戴汝為 | 1932年 | 石屏縣城人。中共黨員,博士生導師。1951年由昆明師院附中考入清華大學,後轉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畢業後分配在中國科學院工作至今。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為第一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雲南籍人。 |
陳鈞 | 1874年 | 字鶴亭,石屏寶秀鄭營人。清光緒癸卯(1903年)取三甲第10名進士,授湖北知縣,未及到任,又選赴日本考察政務。1904年回國後,歷任湖北天門、黃陂、宜都等縣令。 |
袁宗虞 | 1921年 | 石屏寶秀人,1945年西南聯大將畢業,考取留美預科班,同年5月,由昆赴美國留學。1948年6月,於美國威期康星州大學研究院畢業。1950年在美國建築機械公司工作、任工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