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東竹林寺位於迪慶州德欽縣奔子欄鄉,原名“沖沖措崗寺”,後更名為東竹林寺,寺院建造於清朝初1667年,屬於雲南省重點保護單位、滇西最早的藏傳佛教發源地,由於歷史悠久,藏寶眾多,由多位活佛管事。滇藏線公路從東竹林寺後橫穿山腰而過,汽車可直達寺內,且常年四季通行無雪阻。東竹林寺有僧侶300餘人,管事活佛4人。
東竹林寺與歸化寺相同,也設有似於“康參”的僧侶組織,稱為“安取”。東竹林寺大寺下設七個安取:打糾安取、直擁安取、書松安取、朱巴龍安取、榮馬安取、則通安取、臘普安取。
歷史
東竹林寺,建於公元1667年,原名“沖沖措崗寺”,意為仙鶴湖畔之寺,寺址在新寺西北約3km處。建寺初期僅有僧侶16人,為噶舉派。後因參與以滾欽寺為首的反格魯派戰亂,改宗格魯派,並與抗薩、支用、書松等7個小寺(貢巴)合併,更名“噶丹東竹林”,意為成就“二利”(利己利人)之寺。從此規模不斷擴大,住寺僧侶至清末已發展到700多人,活佛10人,成為康區十三林大寺一。
傳說是很久以前有一個高僧雲遊至此,看上了這裡的金字塔形的大山,認為那是神的化身,於是在此地立廟朝奉。
文革時期,東竹林寺遭到破壞,1985年7月,香格里拉地方政府撥款新修噶丹東竹林,1986年10月,十世班禪大師確吉堅贊親臨東竹林寺觀察並捐款贊助。隨著寺院威望的提高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很多珍貴文物不斷徵集到噶丹東竹林,其中有鍍金彌勒法輪佛像、白度母像、三世諸佛像、文殊菩薩像,還有唐卡(宗教捲軸畫)、閻羅王群像、十八羅漢像,以及班禪歷生傳、釋迦巨行傳等17幅刺繡,大小靈培、佛塔數不勝數,跳神道具、法器也一應俱
全。
寺院重建
隨著寺院威望的提高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很多珍貴文物不斷徵集到噶丹東竹林,其中有鍍金彌勒佛像、白度母像、三世諸佛像、文殊菩薩像,還有唐卡(宗教捲軸畫)閻羅王群像、十八羅漢像,以及班禪歷生傳、釋迦巨行傳等17幅刺繡,大小靈培、佛塔數不勝數,跳神道具、法器也一應俱全。寺院曾遭到毀壞,1985年7月,由州、縣人民政府撥款新修噶丹東竹林。歷時七年,一座巍峨壯觀的新寺已矗立在昔日的荒坡上。新寺建築井然有序,布局合理。遠遠望去,赫牆排列,褐窗密布,平頂樓房鱗次櫛比,儼然一座城鎮。位居中央的大經堂為四層土木結構建築,82根合抱大柱成網狀密布,底層是全寺喇嘛誦經處,正面供有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達瑪仁青和一世班禪克珠傑像(俗稱“師徒三人尊”),兩側是釋迦牟尼、觀世音、文殊、度母、普賢等佛和菩薩像。第二、三層分別為經堂、佛殿,以及堪布(掌教)念經和起居的靜室。各層內外都裝璜富麗,彩繪紛呈,加上宗教藝術瑰寶一雕塑、唐卡、壁畫的裝點,更顯得金碧輝煌,氣氛莊嚴肅穆。二層新塑的強巴佛高6.8米,頭部直到第三層,臉形豐滿,形象逼真。覺臥拉康(釋迦牟尼佛殿)的佛像高約10.5米,銅質鎏金,佛冠及前胸鑲滿珍珠寶石,系拉薩所贈。東竹林寺還珍藏一幅長達8.5米、寬5.2米的大型唐卡,是用五彩絲線精織而成的護法神像,每年舉行跳神法會時展出一次,供香客觀瞻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