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雲南元謀人遺址
(距今170萬年)
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發現地,位於雲南省元謀縣。
發掘年代:1965年
對於研究猿人化石的地理分布、體質形態演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元謀人牙齒化石:(左上:11.4毫米,右上:11.3毫米)
刮削石器:工具(下)
地理位置
位於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距縣城7公里。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中國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遺址。
發現經過
據考古發現,早在170萬年前,我國即已存在有遠古人類——雲南元謀猿人。
1965年5月1日,地質工作者錢方、蒲慶餘等一行在大那烏村北從事第四紀地質考察時,偶然發現兩顆呈淺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齒化石,為一左一右的上內側門齒。經研究分析,同屬個男性成年人個體,形態特徵與“北京猿人”相似,但比較粗壯,有明顯的原始性狀。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古人類研究所用古地磁測定,生存年代距今約170萬年,為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它早於“藍田人”、“北京人”等“猿人”,從而把中國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萬年。
伴隨元謀人牙齒出土的,還有17件石製品,經研究鑑別,屬舊石器,其類型包括尖狀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燒焦的骨頭,並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動物化石,屬共生哺乳動物化石,有40餘種,距今170萬年,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這就說明,元謀人不僅會使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從事狩獵及採集活動,而且還學會用火,用火烤食他們所獲取的獵物,開始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1972年2月22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這一重大新聞,《人民日報》報導:“這是繼我國北方發現的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對進一步研究古人類和我國西南地區第四紀地質,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197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元謀縣文化館聯合發掘了元謀人遺址。地層中出土了6件石器,3個層位中分布有大量碳屑,說明“元謀人”不僅能製造工具,而且不能排除會用火的可能性。1976年,中科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李普等人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元謀人”的時代為距今170萬年。隨後,地質研究所和貴陽地化所分別採集元謀組古地磁樣,並得出基本相同的結果。
1984年以後,地質力學所、雲南省地科所、貴陽地化所等單位再分別採樣、測定。多次映證“元謀人”的時代仍為170萬年。
1998年,中國科技大學黃培華等用電子自弦共震法測定“元謀人”的時代為距今160萬年,再次證明“元謀人”時代的古老性。如今,儘管認為“元謀人”的時代為中更新世的意見依然存在,但是,“元諜人”時代屬於早更新世,距今年代為170萬年的觀點已普遍被學術界所承認。
化石研究
“元謀人”的牙齒為同一青年男性個體的左側、右側上內側門齒,齒冠長度分別是11.4毫米和11.5毫米;寬度分別是8.1和8.6毫米,高度雖經磨耗而減小,但仍達11.2和11.1毫米。“元謀人”經研究歸屬早期直立人。其特徵為:牙齒粗碩,齒冠擴展指數達141.9;齒冠唇面除接近頸線的部分較為隆突外,其餘部分較平扁,有明顯的湯姆氏線,唇面溝及淺凹面;舌面的底結節發達,占舌面的二分之一;具鏟型結構。研究者認為“元謀人”應為直立人的一個新亞種,建議以發現人類化石的元謀縣為名,命名為“元謀直立人”(Hommo erectus yuanmouensin,sub sp.nov)。
元謀人遺址發掘時,地層中發現大量碳屑,長徑一般在4—8毫米之間,大致可分為3層,分布在30——40厘米上的界線內,有的較集中,呈雞窩狀,碳屑常與哺乳動物化石伴生。地層中還含有燒骨(經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鑑定可能為燒骨)。因此,不能排除“元謀人”已會使用火的可能性。
發現意義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科研價值,中國及一些國家已將此發現寫進了教科書。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元謀人遺址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謀人遺址有紀念碑,不遠處有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元謀人牙齒化石的標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關實物、資料。
保護現狀
位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老城鄉挨小村委會大那烏村民小組和上那蚌村民小組境內的元謀人遺址在1965年被發現,保護面積約768.15畝。然而48年過去了,如今固定的保護經費幾乎為零,科考發掘也已停滯近30年。
乏力的保護
因為缺少經費,元謀人遺址的保護異常艱難。一方面是面對自然侵襲難以採取有力措施,如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很可能將埋在地下的文物沖走;而另一方面,在人為破壞的監督和管理上十分匱乏,遺址保護和當地村民的開發願望之間的矛盾,導致大量挖取紅土用以種植、放牧牲畜和垃圾丟置等,都是對這一遺址保護的極大損害。
——“很荒涼。”分管文物工作的元謀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副局長杞志聰坦言,缺錢,讓元謀人遺址的保護異常艱難。多年來,縣裡和上級均沒有固定的保護經費投入,元謀人遺址至今沒有管理用房,沒有專職管理人員,沒有任何圍擋,誰都可以隨意進出。
好在,遺址總體保存完好,沒有嚴重破壞的痕跡,多年來也未發生盜採現象。
停滯的科考
“元謀人遺址屬曠野遺址,面積較大,如果項目資金太少,搞下來也不見得有多少成效。”
對元謀人遺址的野外發掘一共進行過4次,分別在1973年、1984年、1995年、2000年,其中後兩次僅僅是清理。這也就意味著,針對元謀人遺址的正式發掘在1984年以後已經停滯近30年。1984年,在牙齒化石出土地點南250米處發掘出一段人類脛骨化石,研究者認為屬於元謀猿人。除此之外,迄今再無元謀人化石出土。
對於遺址發掘,國家控制得比較嚴,一般需要由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請,還要有領隊資格的單位和專家具體牽頭。楚雄州不具備這樣的資質,省里近些年也有過零星申報,但很難申請到發掘經費。
艱難的希望
因為元謀人遺址發掘尚缺乏有效證據,國內外學術界對於元謀人存有疑問:兩枚牙齒化石是在地表被發現的,而沒有在土層里,說服不了人;沒有發現頭骨,腦容量等重要特徵難以判定;找到了炭屑和用火的痕跡,但有沒有可能是雷電引發的火災?發現了舊石器,伴生出土的動物骨骼也有被加工的痕跡,但是不是元謀人所為?研究人員太渴望在元謀找到更多更新的證據。
艱難中也有希望,有北京的科研單位表示願意與楚雄州共同對元謀人遺址進行再次發掘。同時,一項針對元謀人遺址保護的中長期規劃也正在編制中。車德才說,遺址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道路修整、看護管理用房建設、環境整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