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嵊泗縣位於北緯30°24'~31°04'、東經121°30'~123°25'之間。海陸總面積8824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7.95平方公里,灘涂面積18.27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嶼404個,住人島16個,最大的泗礁島面積21.35平方公里。北宋熙寧六年(1073)建有蓬萊鄉北界村,為嵊泗最早的行政建制。元明時期,屬寧波府定海縣。明初和清初,兩次海禁,在近300年間, 島上居民遷移殆盡。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後,浙東漁民下海捕魚,逐步遷移到嵊泗定居。1934年,崇明縣於嵊泗設第五區,1946年改為江蘇省直屬區,1948年10月設嵊泗縣。1950年7月嵊泗解放後,設軍事管制委員會,1951年3月復置縣,隸屬蘇南行署松江專區。1953年3月劃為浙江省舟山專區(1961年1月至1962年4月歸屬上海市)。1997年底,嵊泗縣轄4鎮、8鄉,下設66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86075人。行政區劃
嵊泗處於亞太經濟發展區的重點地帶。是我國18000公里的海岸線中心點,長江、錢塘江的交會處,
為滬、杭、甬之屏障,我國沿海經濟發展“T”字型結構樞紐點上,有一個較為醒目的海島,上面注著----嵊泗列島。她背靠上海,面朝大海,是我國海上南北交通的中心,江海聯運的樞紐,是國內外海輪進出長江口的必經之地,區位優越,氣候宜人,資源豐富,地靈人傑,港、漁、景優勢獨特。全縣404個島嶼,星羅棋布鑲嵌於8747平方公里的碧波、綠壤、金沙之間,陸域面積86平方公里,16個住人島嶼,設3鎮4鄉,有8.2萬人口。泗礁島是全縣最大的島,25.88平方公里,菜園鎮是縣委、縣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上海蘆潮港31海里、寧波75海里、舟山74海里。泗礁的西域是港口綜合開發區,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在建設之中,東海大橋橫跨32.2公里,上海蘆潮港與嵊泗洋山相連線。東域是漁業、海水養殖區,著名的嵊山漁場曾以之集全國七省二市萬艘漁船,十數萬漁民下漁場而揚名,中部泗礁島被譽為“南方北戴河”,每年接納遊客40-50萬人次,1988年8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我國唯一的列島型國家風景名勝區。歷史沿革
據《史記》和《水經注》記載,上古時期,嵊泗地為南蠻、東夷其中島夷之地。春秋、戰國時,為越國東境句章縣海中洲(亦稱甬東或甬句東)。今嵊泗縣為當時海中洲的一部分。
戰國後期,楚滅越置江東郡,為楚國江東郡句(讀“gou”)章縣地。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嵊泗地屬會稽郡貿縣。
楚漢之際,屬西楚霸王項羽封地之東楚會稽郡貿縣。
西漢高祖劉邦分封異姓諸侯王后,屬楚王韓信封地之會稽郡貿縣。削平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后,嵊泗地域,先為荊王劉賈荊國之地,後為吳王劉濞吳國之地,均屬會稽郡貿縣。景帝三年(前154),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受誅,遂屬江都王劉非封地之會稽郡貿縣。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十三州刺史部。嵊泗地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貿縣。
據《漢書。地理志》,新莽時改貿為海治。
東漢時,仍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貿縣。
三國時,屬吳國揚州會稽郡貿縣。
晉因襲東漢州制。西晉初至東晉太寧二年(265--324),嵊泗屬揚州會稽郡貿阝縣。太寧二年,改會稽郡為會稽國。
東晉隆安三年至元興元年(399--402),孫恩率領20餘萬起義軍,曾一度占據貿阝縣諸島(今嵊泗列島和舟山群島)。
南朝宋時,屬揚州(或東揚州)會稽郡貿縣;齊時,屬揚州會稽郡貿縣;梁時,與宋同;陳時,屬東揚州會稽郡餘姚縣。
隋文帝平陳後,置吳州總管府,嵊泗地屬吳州總管府句章縣。大業元年(605),屬越州句章縣,大業三年,改越州為會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府)和鄞州,不設縣。嵊泗縣地屬越州總管(府)鄞州。武德八年,屬越州都督(府)越州、縣。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嵊泗地屬江南道越州貿阝縣。開元二十一年(733),增至十五道,遂屬江南東道。開元二十六年,於貿阝縣置明州並析翁山縣,嵊泗地屬明州翁山縣。天寶元年(742),改明州為餘姚郡。乾元元年(758),置浙江東道節度使,郡復為州,遂屬浙江東道明州。大曆六年(771),因“袁晁之亂”廢翁山縣,屬貿縣。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貿縣復析翁山縣,嵊泗地屬吳越國明州翁山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納土歸宋,翁山縣復廢。嵊泗地屬明州鄞縣。淳化四年(993),分天下州縣為十道。嵊泗地屬浙東道。至道、天聖、元豐年間,嵊泗地域均屬兩浙路。熙寧六年(1073),析鄞縣地置昌國縣,遂屬昌國縣。
南宋紹興元年(1131),兩浙分東、西路。嵊泗地屬兩浙東路。紿熙五年(1194),升明州為慶元府。
元朝至元二十一至二十七年(1248?1290),屬江浙等處行中收省浙東道宣慰司慶元路昌國州昌國縣。
明初,因襲元行省制,後改行省為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嵊泗地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明州府昌國縣。洪武十四年,改明州為寧波。洪武二十年,昌國縣廢,遷其民於內地,夷縣為中中、中左兩千戶所。嵊泗地域,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定海縣(即今鎮海)。洪武二十九年,於布政使司下設浙東道,管轄所屬府、縣。據《明史·職官志》,今嵊泗縣境明時屬寧紿分巡道。
清初因襲明制。嵊泗地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紿道寧波府定海縣(今鎮海)。尋改屬閩浙總督浙江省(巡撫)寧紹台道。不久廢閩浙總督而設浙江總督。康熙二十七年(1688),於舟山置定海縣。嵊泗地屬定海縣。康熙二十九年,分定江、浙洋汛。嵊泗地域劃歸江蘇省(布政使司)蘇松太道蘇州府太倉州崇明縣。雍正二年(1742),升太倉為直隸州。
民國元年至5年(1912-1916),屬江蘇省崇明縣。民國5年,在清蘇松太道的基礎上,設滬海道尹於上海。民國5-7年,屬江蘇省滬海道崇明縣。民國7年,滬海道廢,由江蘇省水上第一警察廳負責崇明縣外海諸島的治安和防務,行政上屬崇明縣。
民國23年3月,崇明縣於嵊泗列島設第五區。
“八。一三”淞滬事變前,為侵華日本海軍舟山基地司令部占領。汪偽政權劃為浙江省定海縣之第十區(亦稱嵊泗特別區)。
抗戰勝利後,與戰前同。民國35年11月,改崇明縣第五區為江蘇省直屬區。民國36年9月,改直屬區為設治局。民國37年10月,設治局改由海軍管轄。
1949年10月,置嵊泗縣,屬由大陸流亡本縣枸杞島的江蘇省政府管轄。
1950年7月,嵊泗解放,設特區和軍管會,屬蘇南松江專區。1951年3月,特區和軍管會均撤銷,復置縣。隸屬不變。
1952年,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為江蘇省,嵊泗縣屬江蘇省松江專區。
1953年6月,嵊泗縣劃歸浙江省舟山專區。1958年10月,舟山專員公署和嵊泗縣均撤銷,遂為寧波專區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
1960年11月-1962年4月,嵊泗人民公社劃歸上海市。
1962年4月,恢復縣建制,嵊泗縣仍歸浙江省舟山專區。1970年4月,改舟山專區為舟山地區,嵊泗縣屬舟山地區。
1987年3月,改舟山地區為舟山市,嵊泗縣屬舟山市。
自然資源
海洋水產資源
嵊泗縣海域水產資源豐富,有魚類96種,蝦類19種,蟹類15種,海藻類118種,還有軟體動物及貝類。魚類資源主要有:帶魚、大黃魚、小黃魚、銀鯧、烏鯧、燕尾鯧、海鰻、星鰻、鰳魚、魚免 魚、鯔魚、黃姑魚、石斑魚、鯊魚、馬鮫魚、舌鰨魚、鰣魚、鮐魚、鯛魚、東方魚屯、鱸魚、遮目魚、紅娘魚、虎魚、魚安 魚康、龍頭魚、梅童、鳳鱭、刀鱭、棱魚、斑魚祭 等。
蝦類資源主要有:周氏新對蝦、細巧仿對蝦、哈氏仿對蝦、須赤蝦、中華管鞭蝦、中國毛蝦、日本毛蝦、日本鼓蝦、海蜇蝦、安氏白蝦、脊尾白蝦等。
蟹類資源主要有: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紅星梭子蟹、東方大面蟹、日本近方蟹、中華近方蟹、掌痕沙蟹等。
據縣水產局調查資料,岩礁上貝類數量平均433.02個/平方米,生物量平均達132.58毫克/平方米。
軟體動物資源主要有:烏賊、魷魚、章魚、條紋隔貽貝、厚殼貽貝、紫貽貝、笠貝、龜甲、褶牡蠣、紅條毛映石鱉、朝鮮鮑帶、石鱉、繡凹螺、荔枝螺、短尾頂螺、日本菊花螺,齒紋蜒螺、麗核螺、蠑螺,光滑蘭哈、彩虹明櫻蛤、中國不等蛤、雜色哈、毛蚶、青蚶、蟶子、海蜇、海葵、珊瑚、藤壺、海膽、海星、海綿等。
本縣海域有海藻118種,其中綠藻類23種,褐藻類24種,紅灌類69種和藍藻類2種。主要優勢種是滸苔、蠣菜、孔石純、裙帶、紫菜、海蘿等。
港口岸線資源
嵊泗各島四面環海,港口岸線資源豐富。主要歸納如下:
(一)可建10萬噸以上港口岸線資源:嵊泗馬跡岸段和經常結島岸段。
1、嵊泗馬跡岸段信於泗礁山南的馬跡南側,可得用岸線長度2.5千米。前沿水深10-20米,10米等深線距岸200米,15米等深線距岸500米。後方無陸城平原,需開山填海築地。港池水域寬度大於10千米,外航道水深大於22米,船舶可從港域進入大戢洋,進出方便,可主要在泗礁北錨地、泗礁西錨地、大黃龍山西北錨地,大黃龍山東錨地等錨泊、避風。目前,該岸段初步被定國家30萬噸級以上礦砂轉碼頭造址。
2、綠華島岸段落位於長江口外的綠華山南側,可利用岸線長度3.5千米。前沿水深10-25米,10米等深線距岸300米。後方無陸域平原,需開山填海築地,港池水域寬度10米,航道水深大於22米,船舶可從港域經大戢洋入長江口,或經嵊山洋,通東海,可在綠華錨地、嵊山北錨地泗礁山北錨地、泗礁山西錨地等錨泊,避風。此岸段除海上作為上海港輪減載錨地外,港口岸線作為舟山深水大港口後備的發展區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利用。
(二)各島港口岸線資源:
泗礁山:該島深水岸線資源較差,四周多少灘和泥灘,水深較淺,唯有島東側岸線水深條件稍好,長約2.5千米,水域開闊,但10米等深線距岸400-1500米,岸坡陡峭,難以為港口提供陸域,建港需開山填海,而且此岸段為開敞海岸,缺乏掩蔽,避風條件差,建港頎築防波堤。島嶼南側,水深5米岸線長6.6千米,離岸距離50-700米,後方有一定的陸域,避風條件好。
嵊山島:嵊山島岸線曲折陡峭多港灣,島的北、東、南面海域遼闊,水深都在10米以上,西面水深也在5米以上,深水岸線資源豐富,從風浪、陸域諸因素比較而言,南面深水岸線優於其他方向的岸線。南面岸線長3.7千米、水深10米,距岸50-500米之間,但後方陸域縱洋不足,需填灘開山,南面嵊山錨地為馬鞍列島最大錨地,可避西---東北8-10級大風,是冬季帶魚汛期各地漁船主要集結地,同時南面泗洲塘、西北的箱子岙也是船舶進出港口和帶魚汛集散中心錨泊避風港灣。
枸杞島:枸杞島岸線曲折,北和西北岸多為陡岸;東面三大王岙口有一片長600米、寬150米的沙灘;南枸杞岙口也有長450米、寬100米的沙灘,南、北部分海域為貽貝養殖區,島嶼四周深水條件較好,但以風浪及諸因素相比而言,南側的深水岸線優於其它方向的岸線,此岸段水深20米岸線長1.1千米,離岸距離100-250米,水深10米岸線長2.4千米,離岸距離50-500米,水域寬滋長,但後方陸域縱深不足,需填灘開山,進口航道有多處,島嶼的東南岙口和西北岙口為天然避風港,可供船避風、錨泊,此岸段可建設大型深水泊位。
大洋山島:島嶼北側,水深10米岸線長2.3千米,離岸距離100-250米,後方有陸域可以提供。嵊泗縣政府力爭此岸段成為國家或上海經濟區的第四、第五代貨櫃港區,使大洋山成為上海經濟區大噸位深水泊位中心。
除上述島嶼和馬跡山、綠華島外,其餘島嶼如花鳥、壁下等,10米等深線均緊貼岸邊,水深條件較好,但島上皆為山地,其他建港條件不甚理想,可視將來發展而定。
島礁資源嵊泗列島,境內島嶼聳立,礁岩棋布,各島系天台山主脈延伸入海而形成的島嶼,以東到西依次為海礁、浪崗山列島、馬鞍列島、泗礁諸島、大小戢山和灘滸諸島。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404個,其中16個島嶼有人定居生活。泗礁島為最大,面積25.88平方公里,岸線長57.47公里。島嶼分布在西部大洋片91個,中部泗礁片180個,東部嵊山片133個。全縣島嶼岸線總長471.35公里。目前島礁資源以其獨特的優勢被人們所利用和開發。
風景資源
嵊泗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列島風景名勝區,具有海瀚,礁美,灘佳、石奇、洞幽,崖險等特點,海域遼闊,島礁棋布,岬角礁岩眾多,金色沙灘連綿亘長,遍布列島,碧蘭海水,青秀山色,林木茂密,自然風光獨特。島內人文景觀眾多,漁鄉風情濃郁,加之宜人的氣候資源,實為旅遊休閒度假理想場所。島內共有景點50餘處,其中一級景點9處。劃分為泗礁(包括黃龍等周邊島嶼)、花綠(花鳥、綠華)、嵊山枸杞、洋山四個景區。泗礁景區,以連綿亘長的金色沙灘為特色,著名的基湖沙灘和南長塗沙灘,各長達2000米以上,地處同地地段兩個相反方向,猶如彩蝶雙飛,實屬國內罕見,以黃龍的眾多怪石和摩崖題刻為襯托。花綠景區以遠東第一大燈塔和霧島為特色。枸杞--嵊山景區以漁港風情,懸崖峭壁、海上牧場、漁村風俗為主,“山海奇觀”出自明朝將領侯繼高的手跡,勘稱書法精品。洋山景區以幻石靈礁,摩崖題刻為特色,四大景區除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也相當可觀。燈塔、大橋、漁火、古剎、明清摩崖石刻極其誘人。十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開闢了海上運動、漁鄉採風、海中垂釣、野營探幽等專題旅遊,同時還開展度假、休養、訓練、比賽、夏令營等各特色旅遊,建造海洋生物觀、烈士紀念塔,白節山猴子等野生動物放養,泗礁島島城規劃建設。一個多方位、立體型的旅遊體系已逐步形成。
人文風情
吳越遺風
八月十六 嵊泗各漁島上的人們,以農曆八月十六日為中秋節,此俗源自寧波沿海。
相傳南宋時,明州(即寧波)有一位叫史浩的人,在朝廷為相。他十分記掛家中父母妻兒,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總要從都城臨安(即今杭州)趕回故鄉同親人團聚。不料有一年。史浩在返鄉過中秋的途中,因馬失蹄而受傷,夜宿紹興而不能按時返鄉與親人共度中秋佳節。
宰相家中因他以前年年都及時趕到過中秋,這次也相信他一定會回家來。所以左等右等,月上中天,玉兔滿輪,仍不見他返回,直等到次日八月十六,才迎來了匆匆趕到的史浩,一家人在月上東山,重設供品祭月,共度佳節。從此,浙東沿海人民都以八月十六當中秋過了。
嵊泗在南宋時屬明州府,明州漁民來島上捕撈棲息,就把“八月十六當中秋”的節俗也帶到了嵊泗諸島。自古至今,嵊泗漁民十分重視八月十六團圓節,尤其是未婚或以婚青年漁民,總要帶上月餅和補酒等,攜妻兒上岳父母家賀節,以示感激與牽掛之情。岳父母家也要設下豐盛的家宴,款待女婿、女兒和外甥兒女,但不留宿,或是傍晚、或是晚飯後返回,夫家仍要團圓,設酒賞月吃月餅,沿習傳今而不衰此俗。這種以八月十六為中秋節,為團圓節日,團圓是中秋節最主要的民俗信仰,也體現了中國人普遍的生活信念,甚至是人生理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時節三吳重,圓勻萬里同”。追求團圓,對於終年風濤的東海漁民來說,更是世世代代最大的心愿。
漁民服飾習俗
嵊泗列島,古時處吳越海上交界之處。春秋戰國是,為越國東境句章縣海中洲屬;戰國後期,楚滅越置江東郡,為楚國江東郡句章縣地。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嵊泗列島漁民服飾,勢必要受吳越古風之影響。
吳越地處海濱,為謀生常年出沒風濤,誠是“乃處海垂之際,屏外蕃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髮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避水神也”。同時,吳越之地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季均較暖熱,不僅于越先民,吳人也喜著緊身短衣,即為“短綣不結,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邊開,即為“左衽”。這種左衽衫袖口窄小,且腰間系絲帶或短裙。
在嵊泗列島漁不可救藥,自古以來,直到清朝、民國時期,乃至20世紀50年代前期,島上漁民冬季穿的多為粗布大襟衫,開左衽,為袷衣,初春、秋末為單衣;就連棉襖,也是左衽大襟式,棉背心,則是左衽大襟無袖;而夏季,大多人對襟無領無袖衫。襟上生布質鈕攀。褲子則為褲肥大的龍褲。腰系布質“撩樵”,即為腰帶。而漁婦服飾,除也是左衽大襟衫和“兌褲”外,一般均在腰際系一條長及蓋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襤”。這種服飾,十分明顯地展示出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先人服飾遺風。只是根據海洋生產特點和生活需要,作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徵未變。
而嵊泗漁民喜愛的十字襠龍褲,則是吳越古風在漁民服飾習俗上的集中體現與創造性發展。清末民初,嵊泗漁民中盛行用藍色或青色斜紋花其布料,製作十字襠龍褲。這種龍褲,褲腰兩邊有七彩絲線鄉上“八仙過海”圖案,或是鄉上觀世音菩薩的蓮台祥雲,或是鄉上青松白鶴,還有黃龍飛禽等圖樣;腰身前後褲子上,再分別鄉上“順風得利”與“四海平安”等祈求平社豐收的字樣。
明清兩代及民國早期,漁船上服飾穿著,還有等級分別。如春秋汛漁船上不管是船老大、還是船員,都穿單褲,但到夏汛,老大穿長的薄質布料褲,而船員則穿短褲。這是因為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網、拔網和起魚貨等活,都是船員承擔,海水、魚腥容易沾污衣褲,故而船員大都穿短褲。隨著時代變遷,漁民服飾習俗上的這種現象,也漸漸消失。
嵊泗漁島曾盛行夏穿木屐。不分男女老少,到了夏天,漁家每人都有一雙木屐。家中富裕的,穿那種木質好、工藝精緻的彩雕木屐,家中貧窮,買不起,就用木板片,自按腳樣鋸制一雙,釘上布帶就穿上了。女的一般穿花色木屐,男的則穿本色木屐。一雙木屐,能穿好幾年甚至十來年,不分晴雨,居家或上街,一雙木屐,十分方便。每逢夏天,泗礁、嵊山等小漁鎮的石板路上,一片木屐擊地聲,遠遠聽來,有一種獨特的漁島韻味。穿木屐的習俗,在嵊泗諸島,一直延續到70年代初。這種習俗,與日本漁民穿木屐,可稱同風共俗。
漁民在海上勞作時的外層保護性服飾,舊時是用龍頭細布或帆布,製成長布襤、袖套,然後用桐油抹幾遍,有防水滲透作用,漁汛勞作時系戴。橡膠和塑製品面世後,逐步改用橡膠或塑制布襤、褲和袖套、手套,漁撈服飾條件大為改觀。
漁民出海,原本是不分春夏秋冬都打赤腳,只是在下雪結冰天,帶雙蘆花蒲草鞋到船上,漁船返航上岸時才穿上。六七十年代以後,也逐步改穿“半截靴”、“長統靴”,均為橡膠制,現時也有連褲帶靴,船上再看不到打赤腳拔網操作了
海龍王信仰
在嵊泗列島,男女老幼皆知海龍王,崇仰海龍王。他們以為海是龍世界,嵊泗即為東海龍宮之所在,而自己則是海中蛟龍的傳人。
據五代蜀杜光庭《錄異記》卷五:“海龍王宅,在蘇州東。入海五六日程,小島之前,闊百餘里。每望此水上,紅光如日,上與天連,船人相傳龍王宮在其下矣”!
另有《太平廣記》卷四一八引《菩薩處胎經》雲“鳥聞龍子所說,即隨龍子到海宮殿”。
由上述可見,“龍宮踞海”之傳說由來已久。而嵊泗列島上漁民崇仰的是東海龍王。巍峨嵊泗列島,位於蘇州之東洋面上。即使現在,自蘇州過太倉,出瀏河口,到長江口外嵊泗海域,水路僅百十餘海里,就是用古代木帆船,搖櫓使蓬地行駛,也不過五六天,即可到達。何況古代,蘇州東至南匯一帶,乃是滄海逐漸變為陸地,蘇州原本是面對浩瀚大海的海岸,從蘇州上船,可以直航抵達嵊泗列島。其方位,其駛行路程,其小島及周圍海域之描述,正是嵊泗列島。而且古人記載,與嵊泗民間傳說,也相吻合。
古傳嵊泗諸島,是為鰲魚所馱,島嶼屹立於神奇的大鰲魚腹下,則是浩浩海國,即東海龍王----“滄寧德王敖廣“的水晶宮。遠西東海上有座美麗繁華的東京城,城裡漁民捕魚捉蝦,用之易米易物,與海國臣民倒也相安無事。但東京城裡的土皇帝卻是個昏淫的暴君,他魚肉百姓,掠盡人間財寶,姦淫民間美女還嫌不足,一天突發奇想,要娶東海龍王的三女兒瓊蓮公主為妾,強令漁民歇櫓棄網,燃火煮海,逼令東海龍王獻出三公主。
面對土皇帝的倒行逆施,人神共怒。東海龍王決意要嚴懲土皇帝,就令馱島的鰲魚轉側鰲背,淹塌東京。龍女瓊蓮不願無辜城民受難,即扮成漁姑上岸進城,將東京將塌的信息設法傳遞給京城裡一個富有孝心的賣魚郎。賣魚郎得此訊息後,背負老母,和鄉親們一起逃離東京,躲避劫難。
不出龍女所方,暴風推著海潮洶湧而來,賣魚郎母子和鄉親們一路奔,腳後一路塌,東京城淹沒了,土皇帝和爪牙們淹死了,原來的陸地也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而人們歇腳的山巔,則變成高低、大小不一的海中綠島。在緊靠長江口的東海洋面,就有404座這樣的島嶼,即為現今的嵊泗列島。
或許是那遙遠朝代冷暖古氣候演變,與一次次海浸海退的浩劫,給原始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恐怖印象,以至世代相傳,演繹成東海龍王淹東京的故事。
此外,嵊泗列島上還有一個與東海龍王淹東京有關的,關於浪崗山海市蜃樓出現的傳說。古時,漁民揚帆駕舟同神前山(即今嵊山島)外海面撒網捕魚,突然間,發現當時最東端一塊住人小島----浪崗山上空,升騰起一大片乳紗似的祥雲薄霧,雲霧中映現一座城來,有紅牆金瓦的樓閣,有杏旗飄指的茶館酒肆,還有街道魚市,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一陣陣鈴聲,馬蹄聲隱約可聞……漁民說這是迴光返照,東京城重現人間。
而更令人驚異的是,1991年1月8日下午,又有眾多島民,親眼目睹了在泗礁島小菜園岙口海面上出現的西東京城的海市蜃樓奇觀。是日下午3進半許,有2位國小女教師聽到一位8歲女學生驚叫,從學校辦公室朝海的窗外,發現東北側海面上,有一道數百米長雪白雪白的拱門型古式建築,不僅這座拱門型古建築輪廓明顯可辨,而且前面的樓台亭閣,水榭廊柱也非常清晰,歷歷機見,這種仙山瓊閣船的奇景持續了約4分鐘,然後慢慢向東面海上移支消遺。
另據史載,古時漁在嵊泗海域----浪崗一帶洋面上捕魚時,曾網獲一顆皇帝玉璽金印,和刻有“京城”二字的古城磚。寧波東錢湖漁民就因在嵊泗漁場網獲了皇印上交官府,朝遷才下詔,東錢湖漁民從此後進出鎮海關,一律免交關稅銀,以褒獎其拾交皇印有功。所述種種,都從不同側面,印證和豐富了東海龍王淹東京的傳說。
在滄海桑田的遠古時代,面對神秘莫測的海天,滔滔不息的洪波,曲折險回的潮流,晾人的貿易風,有時給人類帶來福,有時卻給人類帶來禍的種種自然現象,先民們無法理解支配這一切的力量究竟是什麼,便把自然力與作主宰一切的神靈來崇拜。於是,被認為是具有萬般神力,能呼風喚雨,鎮惡驅邪的祥瑞靈物----龍,就自然地成了島民的圖騰。
身居東海外海的先民們,常年累月所接觸到的大海是喜怒無常,其造成的災難,往往是非人力所能抗禦的。大海,既是島民捕撈作業的衣食之地,賴以繁衍的生命搖籃;但一旦暴怒發威,又會將整船人的性命吞噬。因此,就把東海龍王想像既威力無比,權勢顯赫,又性格乖戾,動不動就要興風作浪的海國神君。反映出島民們對大海既愛戀,又恐懼的心態,和對海洋自然現象所作的幼想性解釋。於是乎,恐懼演變成敬畏,使海龍王信仰更罩上一層海洋風俗所特有的神秘色彩;而且,海龍王信仰,也對海島漁鄉的民情風俗,帶來了潛移黷化的重大影響。
正因為有了海龍王信仰,因而龍崇拜、龍風俗也隨之滲透到祖祖輩輩海島漁民的思想意識、典章制度、文化藝術和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真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而其表現方式,也是紛呈異彩,風韻獨具。
龍敬畏與龍信仰忌諱。“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正是這種龍敬畏與龍信仰忌諱的最突出體現。
自古以來,身為“東海”“外越”的嵊泗諸島漁民,為了養家活口,年年月月駕舟于波涌濤洶的遠海撒網捕魚,歲歲時時潛身於激流險灘間采藻拾貝,世世代代飽嘗傷身失親之痛。先民們以為這是自己“處海垂之際,屏外藩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之故,因而“是以剪髮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避水神也”。
斷髮文身習俗,不僅古時嵊泗漁島上風行。甚至到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斷髮習俗還保留在嵊泗漁民中間,島上捕魚人,不分年長年少,都是剃光頭,或是稍蓄短髮的“小平頭”。就是漁家兒童,父母也是將其剃成光頭或是僅在腦頂“子孔潭”上留一上撮短髮,並在三五歲時就把他們拋進大海潮頭號,讓他們從小出沒風濤,練就蛟龍戲水般的海上功夫。而讓兒子從小就斷髮,正是出於父母為求後代像龍子龍孫,日後謀生海洋而不受水神傷害,以保了孫平安的心愿。
龍敬畏之俗表現在漁民船頭祭拜龍君儀式,往往是在海上遇到龍捲風、龍化水等奇異海況天象及災難性氣候時。據嵊山島上親歷過龍捲風的老漁民講,龍捲風來時,海面上驟然間“烏風猛暴”,有一團長而龐大的龍狀烏雲,捲風挾浪,從遠處海天之際過來,還有一條粗粗長長的“龍”尾巴。凡被這條“龍尾巴”掃蕩過處,船翻人亡,有的甚至連船帶人一道被“龍”尾巴卷上天,再跌落海,造成慘劇。而龍化水異象出現前,也是天氣驟變,海空陰沉,在人驚恐之際,似有烏龍凌空,但見一股巨大的水柱,從海面上驟起,直通蒼穹。凡有龍捲風和龍化水的預兆或現象發生,海上漁民,不論是正在起網撈魚,還是在返港航行途中,都會面對蒼天,跪在艙面上叩頭祈禱,求龍君保佑船人無恙,順順利利。從船老大到每一個船員,都是那么虔誠。而且漁民在海上遇到龍捲風、龍化水等奇異海況天象時,在跪拜祈禱的同時,往往還會許願,如:此番大難不死,順利返島,必定還願龍王宮,為海龍王重塑金身,獻奉三牲全魚等等。而其老母妻室聽聞兒子或丈夫在海上遇龍捲風或龍化水後化凶為吉,也一定要到龍王宮還願,拜謝海龍五庇佑之恩。
漁民的龍敬畏之俗,表現在漁船上的,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掛龍旗。清朝的國旗是黃龍旗,而在嵊泗漁場上,無論是在茫茫大海的洋地上,還是碧波蕩漾的港灣內,也能看到許許多多、各色各樣的龍旗。在巡洋的官艇兵船上,和清末張騫創辦的江浙漁業公司漁輪、保護官輪上,船首掛鄉有黃龍的國旗,船尾掛紅地黃月雙行龍旗;而民間小漁船上則懸掛小龍旗,冰鮮船除掛“編號運旗”,也須掛小龍旗。起先是朝廷為收繳關稅漁稅,規定要掛,後來成為漁民自己在鰲魚旗上鄉龍祈求平安。
漁民的龍敬哺之俗,還表現在竭力保全自己所居住漁島的山岙港門的“風水”上。嵊泗列島,以龍為島名、山名、潭名和岙名的數不勝數。如有黃龍島、王龍岙、嵊山龍眼山潭、後頭灣石龍堂、枸杞島龍舌嘴頭和龍頭崗墩和關岙小石龍,以及花燭龍嶼、龍牙嶼、龍骨礁和龍門礁,有的乾脆冠以上龍礁、中龍礁、小龍礁之名等等。漁民在信奉中國古代陰陽五行說、讖緯學說等經道教而體系化民俗觀的同時,再有強烈的龍敬哺之俗,對於這些島上、岙口、山頭、礁嶼上的一石一土,不僅自己絕不輕易採挖,而且也不讓他人隨意採挖,以保全這些島岙山礁的龍脈。舊時,為在島上打石涉及到一鄉一村龍脈而引發械鬥,造成傷亡的也有。如今,這種以龍敬為核心內容的風水民俗,還流行於島上。
頌龍舞龍揚龍威。這是從正面體現漁民的海龍王信仰,貫穿於漁民的生產、生活與文化娛樂之中。
捕撈生產中揚龍威。一種是一島一岙地舉行。每季漁汛開始,第一風開洋,全島可是全岙漁船匯泊聚集,舉行祭龍王儀式。漁民將供桌擺設沙灘,燃燭焚香,奉上豬頭、黃魚鯗和年糕、鹽、糖、茶、米等供品,船老大領著漁民們朝著大海跪拜叩頭;而眾漁民的母親、妻子,則身著全身祭神禮服,育經祈禱海龍保平安,送豐收。另一種則是以漁船為單位舉行。即一汛第一風開洋前,船老大吩咐伙醬買來豬頭等,在漁船的桅前艙甲板上舉行祭龍王儀式。後來,由於受政治氣候影響,轉移到較為隱蔽的伙艙間舉行。當然,還有一季漁汛結束舉行“謝洋”儀式,即祭謝海龍王保一汛平安豐收,收可分一島一岙較大規模舉行,和一船或對船舉行。此外,漁船在離開本地漁場前夕,和到達外地漁場後第一風漁船攏洋,也有在船上舉行祭供海龍王儀式的。1966年12月底,我跟隨嵊山島著名高產船老大吳阿祥對船去南洋(即象山石浦和台州大陳漁場),儘管當時正值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初期,這種祭龍王儀式已被視為“封建迷信”而列為禁止之列,但吳老大還是命伙醬買來豬頭等,悄悄在船上舉行了祭龍王儀式,然後大家飽餐一頓,次日指曉駛離嵊山港,奔赴南洋漁場。當年冬汛在南洋漁場獲得大豐收,離開南洋返鄉前,又在船上舉行謝龍王儀式,可誤用虔誠之至,也足見海龍王信仰風俗,在東海漁民中的價值。
日常生活中揚龍威。龍信仰風俗,在漁家生活中無處不有。如有新生兒降臨,起名為“海龍”、“順龍”或“龍英”、“龍菊”;新生嬰兒滿月辦“滿月酒”宴請,親戚長輩往往送上一枚雕龍的長命富貴鎖,或是奉上一顆內包有鑄刻“乾隆通寶”(借龍之諧音)字樣銅錢的黃布香袋,掛於新生兒胸前。無論是把帶有龍字之名,還是佩戴龍物,均系以龍喻人保全寧。再是漁家後生和漁家姑娘結婚,男家迎娶前的晚宴稱為“龍聚飯”,意即龍鳳相聚,家道興隆。連飯食酒宴,也罩上了神秘的海龍王信仰的光環,散發出濃郁的龍崇拜民俗的古樸之風。
文化娛樂中揚龍威。漁民在自己文化娛樂活動中的海龍王信仰風俗,也表現多姿多彩。如漁民穿龍褲,龍褲上鄉龍;漁船上畫龍,視船為木龍;大年三十夜或正月初一舞龍,正月十五掛龍燈、擺龍舟;在住宅屋棟上塑龍,在屋柱上雕龍,甚至在俗稱“七彎涼床”的大木床上用白骨鑲嵌出龍圖案等等。以龍文化自娛,真可謂處處體現出海龍五信仰風俗。
東亞漁民同崇龍。海是龍世界,不僅中國東海漁民崇龍,而且水水相連的東亞各國沿海漁民,在崇龍風俗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東亞漁民都信奉龍王是海的世界的君主,如日本志摩一帶漁民中流傳的諸海神中,龍神或八大龍王,是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神靈,日本漁民中還廣泛流傳著浦島太郎入龍宮城拜訪龍五的故事。
在朝鮮及韓國漁民中,關於海龍王的信仰與傳說也十分盛行。《三國遺事》就載有這樣的傳說:新羅文武王生前崇龍頗為虔誠,希望自己死後,能化作護國龍神,便要求後代及大臣,在他亡故後,把他安葬在海神的礁岩上;憲康王幸臨開雲浦時,因受到龍王捉弄,在雲霧中迷失方向,東海龍王曾率7位太子謁見大王,並留名喚處容的太子輔佐大王;而純貞公主偕水路夫人共抵江陵時,卻被海龍強掠而去。
到真聖女王時代,有位居中陀知的神箭手,應海龍王之邀赴孤島射殺乃狐精的神怪。《高麗世》則說這位神箭手是高麗五朝祖先作帝建,他應龍王請求射殺了在海礁戲弄龍王的老狐精,並娶龍女為妻,共養了4位龍太子,長子龍建之子王建便是高麗太祖。但恰恰就是這個按“照生田滋”之說,不過是活躍於中國海的一個的王建,卻非常榮幸地一方面為關於日本天皇祖先的神話所採用,同時又與朝鮮高麗王朝的祖先相聯繫。
即使在現代的韓國濟州島漁民中,仍留傳著海龍王信仰。玄容駿這樣記述五龍宮和龍王皇帝國(司海之神):“龍王國”中不僅有“龍王”,還有許多諸如龍王國官員、使者等海國小神,當地島民在祭神時,單獨舉行迎龍王儀式和龍王祭典,乞求海上平安,漁業豐收,並超度亡靈,永保人壽魚豐。此外,該島民中還流傳海上之國有江南天子國、一目人國等,而海底之國最有代表性的是東海龍王國。
聯繫中國古代關於蘇州東,海中小島前海中有龍王宮的傳說,可以看到,日本、朝鮮和韓國漁民文化基本構成要素,與中國江南吳越等地,尤其是嵊泗漁民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繫,而且表現在海龍王信仰風俗上,又是何等地小乳交融。濟州島漁民以為龍宮中有龍王國官員、使者諸小神,嵊泗列島漁民則世代相傳,龍宮中不僅有海龍王坐龍庭,還有龜丞相,蝦兵蟹將和龍外甥即海泥鰍,更有龍子龍女、龍孫龍外甥孫女……海龍王信仰,使東亞漁民的風俗,竟產生了如此異曲同工的奇特魅力。
特色產業
漁業
嵊泗漁場地處長江、錢塘江入海口,水質肥沃,餌料豐富。長江年入海徑流量8522億立方米,錢塘江、甬江、曹娥江年入海徑流量344億立方米。大陸徑流和長江口的“叢生流”為海區帶來了大量的營養物質,與海水營養鹽類結合,提供了浮游生物毓生長的有利條件。據測量分析鑑定,海區內有浮游植物120種、浮遊動物123種、底棲生物112種,浮遊動物平均生物量451.49毫克/立方米。同時,徑流帶入大量泥沙,廣為分布,使坡度比交平緩的海底鋪上粉砂質軟泥和粘土質軟泥等細顆粒沉積物,有利於各種魚類棲息、生存、繁育。三個不同性質水系的交匯,是形成嵊山漁場的重要因素。台灣暖流常年保持高溫(水溫15℃以上)、高鹽(鹽份34‰左右),春、夏自南而北楔入,夏、秋盤踞在漁場東側,逐漸向西沿岸靠攏,冬季則向南退縮。黃海冷水團冬季在西北風吹送下,以舌狀伸向東海中部,一般年份達北緯30℃附近,每當春節以後,隨著暖流勢力的增強及西北風的減弱逐漸向北通縮。而長江淡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大海,形成南、北帶狀逶迤的水系混合區。其次,漁場水溫3?9月為增溫過程,10月?翌年2月為降溫過程,為各種魚、蝦、蟹類在生殖、索餌、越冬等生活階段帶來了適宜的環境。
嵊泗漁業,歷史悠久。“羊山洋面,明時已為重要之漁區,每歲孟夏,出海漁船以萬計”。後漁場逐漸東移,形成著名的嵊山漁場,盛產小黃魚、墨魚、帶魚。大戢漁場盛產大黃魚。海蜇、梭子蟹、蝦、鰻、鯧、鰳、鮐魚參 魚,小雜魚等資源亦豐,一年四季有魚可捕,被譽為“天然的海上魚庫”。
著名的嵊山漁場,素為蘇、浙、閩、滬共同開發利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也有少量漁船前來捕撈。1936年,嵊山漁場共產魚17.5萬噸,其中小黃魚10萬噸,帶魚5萬噸,墨魚2.5萬噸。半年多世紀以來,漁業資源明顯變化,“四大經濟魚類”(大、小黃魚、帶魚、墨魚)除帶魚外,均已不能成汛,而海蝦、梭子蟹、鮐魚參 魚則得到了利用。
1985年,漁業年產量6.73萬噸,漁民年增均收入2248元,比1978年增長5倍。
海水人工養殖始於1956年。養殖品種有紫菜、海帶、貽貝、對蝦等。海帶養殖1972年達最高峰,共養4915苗,產1910.05噸。貽貝自1958年試養成功,逐步成為主要品種,特別是1977年,貽貝工廠化工育苗試驗成功,開始扭轉北苗南運的被動局面。1985年放養800畝,產貽貝2113噸。海灣扇貝、鮑魚已進入人工育苗和試養。
2003年,漁業產量24.97萬噸,與上年持平,其中海洋捕撈20.93萬噸,減少6.7%;全縣海水養殖總面積14550畝,其中貽貝養殖面積10498畝,捕養結構由上年89.3:10.7調整為83.8:16.2。綠華高科技養殖示範區得到進一步發展,深水網箱達81隻,比上年淨65隻,放養各類魚種40萬尾。全年養殖產量4.04萬噸,增長50.3%,其中貽貝產量達到39800噸,比上年增長52.6%。在捕撈產量中,魚類173716噸,減少7.4%;蝦類17062噸,增長9.3%;蟹類8839噸,減少43.9%;頭足類5699噸,增長13.4%。實現漁業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減少5.0%,其中捕撈產值9.59億元,減少6.8%;養殖產值6892萬元,增長28.7%。漁業勞均收入15744元,減少10.2%。漁業生產力水平逐步提高,至年末,全縣擁有各種機動漁船932艘,新增2艘過洋性拖網漁船,功率在184千瓦以上的有633艘。
水產品加工業
圍繞水產捕撈和水產品養殖,加工企業應運而生。解放前水產加工十分落後,當時加工方法簡單,主要方式有醃、槽、曬乾等。解放後隨著漁業生產的發展,水產品加工業發展很快,尤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得到迅速發展,1981年先後新建冷凍廠18個,冷藏量合計為6080噸,蒸乾漁粉廠、水產品罐頭廠隨之興起。1985年底,全縣有水產加工企業15家,職工1218人,工廠占地面積19.9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累計1942.2萬元,總儲藏量6500噸,主要產品凍魚、小包裝水產品、水產罐頭、蚝油、魚片、海蜇、蝦米、魚鯗等。2000年,有水產加工企業48家,其中水產冷凍加工企業31家,日結凍350噸,一次冷藏量8600噸;日製冰480噸,一次貯冰量5000噸。魚粉加工企業9家,加工生產線15條。港口產業
港口業,作為嵊泗的新興產業,蘊藏著無限的潛力,將給嵊泗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自1998年11月上海寶鋼馬跡山礦砂中碼頭開工新建,嵊泗深水港口建設從此拉開序幕。馬跡山港區經3年多的建設,總投資13.28億元,建造25萬噸級兼靠30萬噸級卸船碼頭1座。3.5萬噸級裝船碼頭1座及配套的裝卸設備和堆場設施。設計年吞吐能力2000萬噸。2002年5月30日開埠第一艘賽普勒斯籍“阿瑞紹薩”號裝載16.7萬噸鐵礦砂抵達馬跡山碼頭,成功進行直接靠泊和卸載作業。12月20日,工程通過國家計委、交通部等有關部門竣工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到2004年5月已成功接卸283艘次國內外運洋散裝貨輪。效益顯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是國家“十五”重大建設項目。港區建設規劃分4期進行,計畫到2020年建成30多個深水貨櫃泊位,吞吐能力達1300萬標箱以上。其中一期工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建設5個可靠泊第5代、第6代貨櫃船兼顧8000TEU船舶的深水泊位,設計年吞吐能力220萬標準箱;二是建設一座連線洋山深水港區與上海南匯蘆潮港的長32.2千米跨海大橋;三是建設公路變電站,輸水管線及後方配套設施,總投資130億元。2002年3月國務院通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與開工報告。4月承擔該工程建設使命,由舟山與上海合資組建設的洋山同盟港口建設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洋山深水港區建設正式啟動。一期工程計畫於2005年建成並投入運營。
深水港區的建設,其帶動相關產業的幅射效應是巨大的。圍繞洋山深水港建設這一核心,激活港口相關產業的興奮點,將推動嵊泗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深水港口的開發建設,其配套項目、港口功能綜合開發等涉港產業所形成港口產業鏈。諸如,洋山客運中心、船舶修理、境內外加工工業、外輪供油基地、海上物流中心、海上工程運輸業、集卡運輸業、國際海員俱樂部等等將逐步形成發展,成為嵊泗最具特色的嵊泗產業經濟。
交通運輸
公路
嵊泗縣境內有李柱山碼頭(青沙)至馬關的海島環城公路,為三級公路,公路全長2.54公里。
水運
嵊泗是寧波—舟山港的重要組合港,主要有洋山港區、泗礁港區和綠華山港區。距上海蘆潮港31海里、寧波75海里和舟山74海里。隨著東海大橋的建成,嵊泗已融入上海、杭州兩小時經濟圈。
航運
嵊泗縣內有嵊泗水上飛機場。
社會事業
科技
2013年,嵊泗縣共組織實施科技攻關項目44項,其中省級項目3項,市級項目6項,縣級項目26項,科技特派員項目7項,科技合作項目2項。其中“厚殼貽貝人工保苗的方法”獲國家專利,“貽貝抗炎活性物質的研究與開發”項目通過2013年度市級科技合作獎初評。2013年年內浙江海洋學院嵊泗技術轉移中心和首個博士科研工作站成功建立,嵊泗縣東海貝類養殖科技研發中心經省科技廳獲批。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紮實推進,2013年全年共申請專利93件,授權專利81件,分別比2012年增長20.0%和50.0%。
教育
2013年末,嵊泗縣共有幼稚園11所,其中民辦3所,在園幼兒1594人。全縣普通國小7所,招生484人,在校學生2769人,畢業學生494人。普通初級中學2所,招生460人,在校學生1379人,畢業學生480人。高級中學1所,招生288人,在校學生978人,畢業學生351人。2013年全縣高考總上線率96.1%,本科上線率56.2%,國中入學率100.0%,國中升高中率99.0%,學前一年(5周歲)幼兒入園率達到99.1%。2013年全年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40人,畢業學生76人,在校學生238人。電大在校學生424人,畢業學生136人。報名參加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66人次,報考99課次,獲得單科合格33課次,2013年全年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畢業人數7人。2013年年內金平國小撤併工作順利完成,菜園二小完成搬遷。
文化
2013年,嵊泗縣共舉辦各類文藝活動173次,文藝培訓班152次,攝影、美術、書法等各類展覽6次。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11.14萬冊,比2012年增長5.1%,2013年圖書流通量2.7萬人次,外借各種書刊6.4萬冊次。縣影劇院共放映電影481場次,觀眾1.84萬人次,放映收入61.79萬元。嵊泗縣送戲下鄉演出55場,客群人數達2.50萬人次,數字電影下鄉放映374場,圖書下鄉1.34萬冊。嵊泗縣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中,嵊山鎮、枸杞鄉、黃龍鄉和花鳥鄉的綜合文化站被評為二級文化站,菜園鎮、洋山鎮和五龍鄉的綜合文化站被評為三級文化站。2013年全年共有30餘件文藝作品在市級以上獲獎、展出。2013年年末全縣有線電視用戶3.0萬戶,入戶率達到99.0%,其中60%的用戶完成數位電視整轉;“廣電進漁船”覆蓋率達79%;嵊泗縣村級“三務”公開便民服務中心信息平台建設全面完成。
體育
2013年,嵊泗縣開展全民健身運動12次,參加人數0.80萬人次。舉辦縣級體育比賽12次,參加市級以上體育運動會8次。
衛生
2013年,嵊泗縣共有鄉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12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7個。醫療機構實有衛生床位326張,衛生技術人員456人,其中執業醫師136人,註冊護士157人,接待醫療門急診56.23萬人次。全縣共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家,社區衛生服務站8家,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100.0%。
旅遊
基湖沙灘
基湖沙灘:基湖沙灘因地處基湖村而得名。沙灘坐南朝北,倚山傍海,東起大石頭山,西偎尖山,中部近灘海域中有里、外兩小山,沙灘全長約2200米,南北寬約300米,呈彎月形微傾入海,面積近60萬平方米。基湖沙灘的近灘海域。底質堅硬,有鐵板沙之美稱,傾斜緩慢,在離岸300米的海域,水深僅為0.2-2米左右,岸灘金沙細淨,整個海灘溶綠洲、沙灘、岸礁、小島、礫石礁、海灣於一體。沙灘中生有小量沙蛤、沙蟶等,灘邊有魚、蝦,可垂釣或者網捕。
聖姑礁
聖姑礁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遠古時代有三位美麗的姑娘帶著一隻狗和一隻寶箱來到了洋山,並在此小憩。礁上的聖姑礁宮建於清朝,至今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不止如此,清光緒十四年,也就是1860年,湘潭雷玉春率劉長春等7名將軍巡海到大洋島時,有感大海之情,題了“群賢畢至”四個直書正楷大字。這些字每個高0.36米,寬0.28米,左落款12字,右落款32字。旁邊另有“海宇澄清”、“泛波”題字,每字高約0.5米,寬約0.4米,清光緒二十六年,右邊的落款由於自然分化,具體內容無從考查。該三處摩崖石刻皆列為縣級文物。南宋時,嵊泗列島就出現了烽火台。南宋寶佑六年間(1258年),自寧波鎮海招寶山至嵊泗列島漫長的海道上,曾出現過烽燧12個,其中有8個在嵊泗列島境內,而在洋山的那一個就設在聖姑礁上面。
東崖絕壁
東崖絕壁是嵊泗十景之一。南面是鰻魚頭島,它的形狀如同鰻魚頭,北面是後嶺頭嶼,東崖絕壁像一條紐帶,緊緊地將這兩個地方連在一起。整個崖長3千米,山勢從山腰陡然下跌,形成高崖峭壁,壁立10米有餘,最高處達70米,整個山體線條簡潔,形如刀削斧劈。
南長途沙灘
南長途沙灘:位於泗礁本島南側中部海灣,距縣城十分鐘的車程。它與基湖沙灘有“姐妹沙灘”之稱,兩個沙灘僅以一座虎頭山崗相隔。南長途沙灘灘長2750米,寬200米。實際上它由毗鄰的南長塗、高場灣和石柱3個沙灘組成。2007年被評為省級“農家樂”特色村,2009年座落高場灣村的海景灣遊樂中心被評為省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南長途沙灘還有兩景值得遊覽,一景是“晨霧看松”,另一景是“海沙一色”,分別出現在早上和中午時刻。
東海漁村
田岙漁家村又被稱為“東海漁村”。2009年,田岙漁家村憑藉休閒漁業特色旅遊被評為“浙江省特色旅遊村”。特色旅遊項目“漁家樂”,提出“當一天漁民,過一天漁家生活”的口號,充分利用閒散漁船和漁業勞力,著力打造“以海島探險、海上遊樂、釣魚捕蝦、籠捕采貝”為特色的“嵊泗列島漁家樂”休閒漁業品牌,現在基地已初具規模。目前,全村有漁家樂經營戶110戶,總床位1000餘張,休閒漁船45艘。今年以來,共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經營總收入達到480餘萬元,吸納就業人數200餘名。
方言
嵊泗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甬江
小片。
地方特產
梭子蟹
梭子蟹做法:蒸籠活蟹:俗稱烤蟹。”嗆蟹:用鹽醃製。其特點,蟹味濃厚,鹹中帶甜。紅燒螃蟹:鮮香美味。蔥油梭子蟹等。
石斑魚
石斑魚,屬鱸形目,體長橢圓形稍側扁。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石斑魚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石斑魚具有健脾、益氣的藥用價值。
清蒸石斑魚原料:石斑魚一條(重約1000克)。豬板油50克。精鹽5克、味素0.5克、紹酒15克、蔥段5克。醬油25克、薑片10
克。鰳魚
荷包鰳魚:與荷包蛋一起清燉。其特點是清淡,保持鰳魚之本味,又有蛋之多種營養成分。三刨鰳魚:醃製,每天抹鹽一遍,三天完畢,即稱三刨。
螺醬
螺醬做法:取新鮮黃螺或辣螺,洗淨、搗碎、去殼,用鹽醃至入味,再加糖、料酒等調料,即可食用。
浙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自治縣 |
杭州市 | 拱墅區 | 西湖區 | 上城區 | 下城區 | 江乾區 | 濱江區 | 餘杭區 | 蕭山區 | 建德市 | 富陽市 | 臨安市 | 桐廬縣 | 淳安縣 |
寧波市 | 海曙區 |江東區 | 江北區 | 鎮海區 | 北侖區 | 鄞州區 |餘姚市 | 慈谿市 | 奉化市 | 寧海縣 | 象山縣 |
溫州市 | 鹿城區| 龍灣區 |甌海區 | 瑞安市 | 樂清市 | 永嘉縣 | 洞頭縣 | 平陽縣 | 蒼南縣 | 文成縣 | 泰順縣 |
嘉興市 | 南湖區 | 秀洲區 |海寧市 | 平湖市 | 桐鄉市 | 嘉善縣 | 海鹽縣 |
湖州市 | 吳興區 | 南潯區 | 長興縣 | 德清縣 | 安吉縣 |
紹興市 | 越城區| 諸暨市 | 上虞市 |嵊州市 | 紹興縣 | 新昌縣 |
金華市 | 婺城區 | 金東區 | 蘭谿市 | 義烏市 | 東陽市 |永康市 | 武義縣| 浦江縣 | 磐安縣 |
衢州市 | 柯城區 | 衢江區 | 江山市 | 龍游縣 | 常山縣 | 開化縣 |
舟山市 | 定海區 |普陀區 | 岱山縣 | 嵊泗縣 |
台州市 | 椒江區 | 黃巖區 | 路橋區 | 臨海市 | 溫嶺市 | 玉環縣 | 天台縣 | 仙居縣 |三門縣 |
麗水市 | 蓮都區 |龍泉市 | 縉雲縣 |青田縣 | 雲和縣 |遂昌縣 | 松陽縣 | 慶元縣 | 景寧畲族自治縣 |
(註:杭州市、寧波市為副省級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