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性
鳳鱭(Coilia mystus) 屬於河口性洄游魚類,平時棲息於淺海,每年春季,大量魚類從海中洄游至江河口半鹹淡水區域產卵,但決不上深入純淡水區域。剛孵化不久的仔魚就在江河口的深水處肥育,以後再回到海中,翌年達性成熟。雌魚大於雄魚,雌魚體長12-16厘米、重10-20克,雄魚體長僅13厘米、重12克左右。一般是4月下旬(穀雨前後)親魚開始由海中來到江河口,但數量不多;5月上旬(立夏)至7月上旬(小署)則大批到來,在鹹淡水域產卵。長江口產卵期5-7月上旬。懷卵量為0.5-20萬粒,受精卵約經48小時後孵化出仔魚,仔魚長0.3-0.6mm。此時便是鳳鱭漁泛的旺季;7月下旬(大署後)產過卵的親魚又陸續回到海中生活。鳳鱭在洄游到江河口產卵期間很少攝食。其食物為橈足類、糠蝦、端足類、牡蠣和魚卵。鳳鱭是長江、珠江、閩江等江河口的主要經濟魚類,魚泛季節產量很高,僅長江口年產量便達400-450萬公斤,漁獲物中雄魚往往多於雌魚。
形態特徵
頭短,側扁。吻短,圓突。口大,下位。口裂傾斜。上頜骨後延伸達或伸過胸鰭基底。下緣具細鋸齒。兩頜具絨毛狀牙一行,犁骨、齶骨均有細小牙。鰓孔大。鰓蓋條9-10。鰓耙細長。體被圓鱗。腹緣棱鱗16-17+22-26。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相對,臀鰭低而延長,與尾鰭相連。腹鰭短小。胸鰭上部游離鰭條6延長成絲狀,後超過臀鰭起點。尾鰭不對稱,上葉長於下葉。體長191mm。體延長,甚側扁,前部高,向後漸低,呈尖刀狀。背鰭基底前部上凸,向頭尾下斜。背緣較腹緣寬,腹緣廣弧形而窄。頭稍小而側扁,吻端尖。口大,下位,稍斜裂。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緣超過鰓孔。兩頜齒細小。眼中大,側上位,靠前;眼間隔寬而圓凸,寬約為眼徑的2倍。鰓蓋骨薄而平滑。鰓孔寬大。尾部細長,超過體長之半。背鰭1,13;臀鰭74-86;胸鰭6+12;腹鰭I-6。縱列鱗60-65。鰓耙16-17+22-26。體長為體高5.3-6.1倍;為頭長5.6-6.4倍。頭長為吻長3.7-5.4倍;為眼徑4.1-5.6倍。背鰭1個,基底短,起點約與腹鰭起點相對,起點前有1小棘,鰭條向後漸短。胸鰭較小,側下位,上方有長絲狀游離鰭條6根,尖端達到或稍超過臀鰭起點。腹鰭短小,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下方。臀鰭基底甚長,始於胸鰭尖端或稍前下方,後緣與尾鰭相連,鰭條90以內。尾鰭短小,上葉長約為下葉長的2倍。體被薄圓鱗,易脫落,縱列鱗58—65行。腹緣自峽部到肛門前有鋸齒狀棱鱗。無側線。體背灰黃色,體側和腹側銀白色。背鰭、臀鰭和尾鰭淺灰色,胸鰭和腹鰭白色。體長一般為15—20厘米。體形與鱭相似,但臀鰭條數目較少,僅73-86根;體側縱列鱗也較少。體呈淡黃色。其吻端和各鰭條均呈黃色,鰭邊緣黑色體呈白色,體背淡綠色。體延長,側扁,向後漸細尖,腹部有棱鱗。
分布
印度洋北部沿海, 朝鮮, 日本, 印度尼西亞等,中國沿海
用途
【藥 名】:鳳鱭
【來 源】:為鱭屬動物鳳鱭的肉。
【功 效】:1.補氣健脾 2.瀉火解毒。
【主 治】:用於脾氣虛損、呃逆、脘腹脹滿,噁心欲吐,大便溏滯,消化不良,瘡癤癰疽腫毒。
【性味歸經】:甘、鹹、寒。脾、胃、心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0一200克。
【別 名】:鳳尾魚、鱭魚(《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拉丁名】:鳳鱭 Coiliamystus (Lin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基因研究
研究發現鳳鱭其ITS1序列的GC含量(71.19%)顯著高於Cyt b基因序列(42.96%),ITS1序列的單倍型多樣性(0.900)和核苷酸多樣性(0.00997±0.01116)也顯著高於Cyt b基因序列(0.400/0.000369±0.000469)。基於ITS1序列所得的鳳鱭與刀鱭間的MCL和K2P遺傳距離可明確區兩種鱭屬魚類,與Cyt b基因序列的結果相一致。通過ML和UPGMA系統樹的構建發現,鳳鱭和刀鱭分別形成獨立的分支。本研究顯示ITS1序列與Cyt b基因序列所得結果一致性較好,可考慮將ITS1序列作為鳳鱭的遺傳多樣性分析及其與其他鱭屬魚類間親緣關係研究中有效的分子標記。
全面禁捕
2019年2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停止發放鳳鱭(鳳尾魚)專項捕撈許可證,禁止天然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鯡形目百科
鯡形目(學名Clupeiformes)是輻鰭魚綱中的一個目,其中包括許多在漁業上非常重要的成群魚類如鯡魚等。是重要的經濟魚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