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體特徵
馬鮫魚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最大個體長2.28米,重168斤以上。尾柄細,每側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於體高、口大,稍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體側中央有黑色圓形斑花背鰭2個,第一背鰭長,有19~20個鰭棘,第二背鰭較短,背鰭和臀鰭之後各有8~9個小鰭;胸鰭、腹鰭短小無硬棘,尾鰭大,深叉形。生活習性
馬鮁魚的主要漁場在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4至6月為春汛,7至10月為秋汛,盛漁期在5至6月份。捕撈方法為流網、機輪中層拖網及鉤釣等。在資源充沛的五六十年代,5至6月份的渤海灣是捕鮁魚的好季節,太陽摸山前下流網,網浮、標芒綿延十幾里,翌日晨起,常有三四千尾,體重三四千克的喜人收穫。鮁魚性兇悍,每年6至10月中旬常游弋於岸邊淺水處追食,其流線的形體、極高的游速、鋒利的牙齒,似獵豹追殺獵物,驚恐的小魚四處逃竄,常有慌不擇路而衝上岸邊礁石“起排子”,驚現鮁魚飛身捕食的壯觀場景。當值此時,垂釣者樂此不疲,礁石、舷邊“甩鮁魚”,盼上鉤。鮁魚體型較大,吃鉤迅猛,釣感挺刺激,而成垂釣者的一大樂事。
分布區域
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主要漁場有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為春汛,7~10月份為秋汛,5~6月份為旺季。
營養價值
馬鮫魚肉質細嫩潔白,糯軟鮮爽,營養豐富,尾巴的味道特別好,物美價廉。素有“鯧魚嘴,馬鮫尾”之說。馬鮫魚原產地紐西蘭。在每年入秋後,在我國頻繁活動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常在湛藍的濤波里,形成青灰灰的一大片,一撥撥激起水花,景象蔚為壯觀。
馬鮫魚屬近海溫水性洄游魚類,魚期:4-6月由於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故馬鮫魚生得渾身肥滿,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海產優質魚類。據分析,每百克魚肉含蛋白質19.1克,脂肪2.5克,並含多種維生素等。
馬鮫魚膽固醇含量低,富含提高人腦智力的DHA元素和大量蛋白質、胺基酸以及鈣、鐵、鈉等微量元素,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效,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有一定輔助療效。
馬鮫魚肉多刺少,肉嫩味美,民間有“山上鷓鴣獐,海里馬鮫魚”的讚譽。起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既可鮮食,也可醃製。鮮食時可清蒸、油炸、抄魚片等;若用魚肉煲粥或煎煮為湯,則色味清美,甜滑可口,尤其是馬鮫魚氽丸湯,那真是丸香、湯鮮、味美的海鮮一絕,更是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贊的人間美食。隔夜馬鮫魚不適宜食用,以免中毒。
亞種分化
鮁魚分為兩種:“鮐鮁和燕鮁”為前者體型較小,25厘米左右,後者則在40至50厘米以上。目前市場上賣的“燕鮁”相對大脊間刺少,肉質也要好一些,但產量也相對“台鮁”要少一點。由此,刺少的“燕鮁”更適合做為烹製餡料的食材,“台鮁”則更適合用紅燒、煮燜等方式烹製。當然,“燕鮁”用來紅燒、燜煮也是相當美味的。
食用做法
常見菜餚:香煎鮁魚、乾燒鮁魚、鳳梨魚夾、熗鍋鮁魚、鮁魚水餃、醬燜鮁魚、五香熏鮁魚營養分析
1.鮁魚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主要是鈣)等營養元素
2.鮁魚有補氣、平咳作用,對體弱咳喘有一定療效
3.鮁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會有一定輔助療效。
通過本次食品分析得到,鮁魚魚肉中水分含量約為73%-74%(直接乾燥法105℃5小時恆重)灰分含量約為0.9%,總蛋白含量(凱氏定氮)約為22g/100g。
鮁魚的熱量表(每100克)
熱量(大卡)121蛋白質(克)21.2脂肪(克)3.1碳水化合物(克)2.1鉀(毫克)370磷(毫克)130膽固醇(毫克)75鈉(毫克)74.2鎂(毫克)50鈣(毫克)35煙酸(毫克)2.1鋅(毫克)1.39鐵(毫克)0.8維生素E(毫克)0.71銅(毫克)0.37維生素B2(毫克)0.04錳(毫克)0.03維生素B1(毫克)0.03硒(微克)51.81維生素A(微克)19碘(微克)3.5膳食纖維(克)-維生素B6(毫克)-維生素B12(毫克)-維生素C(毫克)-葉酸(微克)-胡蘿蔔素(微克)
烹飪指導
紅燒鮁魚
1.鮁魚2塊。
2.將鮁魚切成小塊,放入盆中,加鹽、料酒、蔥、姜醃20分鐘。
3.鍋中油燒熱,放入鮁魚炸至兩面金黃。
4.炸好的鮁魚。
5.蔥切段,姜切片,八角一個。
6.鍋中另放油,放蔥段、姜、八角翻炒。
7.倒入料汁(醬油、醋、糖、蚝油、加水調成)。
8.放入鮁魚。
9.加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悶10分鐘,湯汁剩不多加適量鹽盛出裝盤即可。
茄汁鮁魚
材料:
蔥一根、香菜一根、姜三片、大料一半、花椒10粒、大蒜一瓣、鹽20克、糖15克、醋少許、料酒少許、生抽少許
做法:
1.鮁魚三條,也可多準備幾條,去內臟處理乾淨,放少許鹽料酒蔥姜醃製
2.準備小料:番茄醬大料花椒蔥姜蒜
3.熱油放醃製好的鮁魚煎制金黃色
4.煎制好的鮁魚
5.另起鍋熱油先放蔥姜蒜大料花椒嗆鍋再倒入番茄醬少許白糖炒制
6.加溫水少許生抽醋鹽大火燒開做番茄汁
7.再把先前煎制好的魚放入大火燉製湯汁濃稠出鍋即可
8.出鍋裝盤此菜已經做成湯汁酸甜魚肉鮮美
香煎鮁魚
材料:馬鮫魚<賣家切好的>
醃料:鹽料酒薑片
做法:
1.馬鮫魚洗淨用鹽抹勻,放料酒薑片一起鹽半個小時以上。
2.醃好的魚用紙巾吸乾水分。
3.鍋里放油6成熱後放魚煎。
4.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即可<為了防止有油濺出,可以放幾片姜>
花樣吃法
主料:鮁魚;
輔料:玉米粒、黃瓜、胡蘿蔔、青豆、松子
調料:鹽、味素、白糖、雞精、野山椒。
做法:
1.鮁魚去內臟洗淨去皮,切成0.5厘米的小丁,用鹽、雞蛋清、水澱粉醃漬。黃瓜、胡蘿蔔切丁焯水備用,野山椒取汁備用。
2.炒鍋下油加熱,把鮁魚丁放入鍋內,劃散起鍋。
3.炒鍋下入少許色拉油,加入野山椒汁,再調入鹽、味素、白糖、雞精,加入鮁魚丁炒勻,勾芡起鍋,裝盤後撒上松子即可。
口味特點:色澤清爽,鮁魚丁嫩滑。
乾燒鮁魚
主料:鮁魚;
輔料:姜、蔥、蒜、午餐肉、泡椒
調料:鹽、味素、雞精、白糖、花椒。
做法:
1.鮁魚洗淨,在魚身兩邊各開幾個十字花刀,用料酒、姜、蔥、花椒醃漬。
2.蔥切成4厘米的長段,午餐肉、姜、蒜切成0.5厘米大小的丁。
3.鮁魚下熱鍋炸一下,鍋中留少許油,放入姜、蒜、午餐肉丁、泡椒炒香,加入少許鮮湯,再放入鮁魚,燒至鮁魚熟即成。
特點:鮁魚細嫩,乾香滋潤。
(註:鮁魚炸時,油溫不宜太高,炸的時間可長一點。)
鳳梨魚夾
主料:鮁魚
輔料:鳳梨;
調料:番茄沙司、白糖、白醋。
做法:1.鮁魚洗淨,用刀片成魚夾片備用。
2.鳳梨切成薄片,放入魚片中間,拍上乾粉,掛漿入熱油鍋炸至成熟,放入盤中,勾入調好的糖醋汁即成。
特點:色澤紅亮,酸甜可口,鳳梨味濃。
熗鍋鮁魚
主料:鮁魚
輔料:乾辣椒、花椒、青紅椒、香蔥
調料:鹽、味素、雞精、白糖、胡椒。
做法:
1.鮁魚洗淨,片成魚片,拍乾粉,入油鍋炸至金黃。
2.鍋中放入少許色拉油,放入姜、蒜略炒幾下,再加入花椒、乾辣椒、青紅椒、香蔥炒香,加入炸好的鮁魚片,調入調料,起鍋即成。
特點:色香味形俱全。
食用菜譜
香煎馬鮫魚
Pan-Fried Mackerel
材料:馬鮫魚400克
調料:花生油、薑末、白酒、鹽
做法:
1.取冰鮮馬鮫魚中段,洗淨抹乾後切1-1.5厘米的厚塊,淋少許白酒,醃幾分鐘。清除余液,抹上細鹽(比平時做菜略多,忌過鹹),撒上薑末,用密封器皿裝好,放入冰櫃冷藏室,醃24小時。
2.熱鍋落油75亳升,至中高溫。魚塊清除薑末,一片片放入鍋內,猛火煎1分鐘後轉小火,煎至焦香泛黃,轉面如法煎制。
3.從鍋緣淋入少量水,以免魚肉失水過多。表面煎乾後裝盤。
特點:外焦里嫩,肉質細密,鮮鹹香滑。不添加任何多餘的調料,以素麵朝天的姿態,凸顯原汁原味。
蘑菇馬鮫魚
原料:
馬鮫魚300克,白蘑菇片50克。色拉油四大匙
(A)碎洋蔥、白酒各少許,蒜泥一中匙,黃油60克
(B)精鹽一小匙,胡椒粉半小匙,麵粉、檸檬汁各兩中匙。
做法:
1.將馬鮫魚洗淨抹乾水,加入調料(B)拌勻。
2.在煎盤內加色拉油兩大匙,高火5分鐘,放上魚,兩邊煎透,再高火3分鐘,中途翻轉一次。[美食傑]
3.盤內加色拉油兩大匙,高火2分鐘,放入蘑菇片和調料(A)拌勻,高火1分鐘,取出淋在馬鮫魚上。
馬鮫魚餃
菜系及功效:精品主食補氣食譜哮喘食譜咳喘食譜貧血食譜
工藝:煮
馬鮫魚餃的製作材料:
主料:鮁魚300克,肥膘肉150克,荸薺100克,小麥麵粉250克
輔料:韭黃20克
調料:姜3克,鹽5克,味素1克,胡椒粉2克,澱粉(豌豆)10克,香油10克,雞蛋75克
馬鮫魚餃的特色:
鮮嫩甘美的馬鮫魚肉和清香韭黃,迸發出絕妙深奧的鮮活味感!
馬鮫魚餃的做法:
1.將馬鮫魚肉洗淨去骨,再去掉魚皮,把魚肉切成粒。肥膘洗淨蒸熟後切成細粒。2.把馬蹄、韭黃分別切細粒。
3.隨後把馬鮫魚粒放入盛器中,加鹽、味素、胡椒粉、薑末、少許水拌和。
4.加入澱粉拌勻,再加入肥膘粒、馬蹄粒、韭黃粒拌和即成馬鮫魚餡。
5.將麵粉、鹽2克、水30毫升、雞蛋混合在一起,揉搓成麵團,再將麵團分小塊,再擀成麵皮,備用。
6.擀好的麵皮中包入餡,捏好,包成餃子,以常法煮熟食之。
馬鮫魚餃的製作要訣:
鮁魚又稱馬鮫魚;荸薺又稱馬蹄。
鹽燒馬鮫魚
材料[4人份]
馬鮫魚320g、鹽適量、沙拉油適量白蘿蔔150g、木の芽12片、檸檬1/3個、姜牙4支
製作方法[20分鐘]
1.馬鮫魚撒鹽、醃5~6分鐘。
2.白蘿蔔擦泥、拌入木の芽、檸檬切成薄片。
3.鐵網上塗沙拉油、放上馬鮫魚兩面烤上色。
4.馬鮫魚裝盤、配檸檬和(2)的白蘿蔔茸即可。
魚滋面
魚滋面嫩滑、爽口、鮮美,色澤清白,是石浦的一大特色菜餚。
1.製作魚滋面,需選用馬鮫魚。
2.去頭斬尾,不留魚刺。
3.將潔白魚肉用刀斬勻,使其韌軟。
4.放在桌面上輕壓成厚約二毫米的薄片
然後,在薄片上撒上澱粉,使其凝固,稍蒸
5.自然冷卻後切成三—五毫米寬的條條即成魚滋面。
配以大白菜勾芡,撒上胡椒粉,以及少許香油即可。
馬鮫魚也稱鰭、鮁、板鮫、馬鮫、燕魚,為中上層中型海洋肉食性魚類,以小魚為食,常結群作遠程洄游,種類多。我國沿海常見的有中華馬鮫、康氏馬鮫、藍點馬鮫和斑點馬鮫。
馬鮫魚可船釣,也可島嶼磯釣。船釣是使船在海上慢慢前進,時速一般在5海里左右,用拋竿繫於船舷或船尾,底砣上方懸5~8隻魚鉤,裝小魚或模擬餌。船行時,鉤餌在海水的上層波動漂流,馬鮫魚見著便搶食。由於其體型較大,力氣也大,因此,除線粗鉤大外,還須隨時控制自動放線裝置。一旦馬鮫吞鉤,要及時放線收線,避免線斷魚逃,或把人拉下海。如遇魚群,可停船釣。如用拋竿釣,在拋出線後即不斷慢慢收線,使鉤餌在水中運動,誘魚吞鉤。一次不成,收線後在拋,循環反覆進行;同時將手竿在海水中上下抽動,左右移動。磯釣用手竿釣,因近磯處水淺,且流動性差,馬鮫魚多不肯近岸。還是用拋竿(一般用3.6~5.4米長硬竿)遠拋100米左右後,再慢慢向回收線,效果較好。
在海南釣馬鮫魚一般用船拖釣,每年11月份開始比較容易拖獲
馬鮫魚燜豆乾
主料:普寧豆乾5塊、馬鮫魚250g
配料:油適量、鹽適量、魚露適量、雞粉適量、蔥適量
耗時:
準備時間10-20分鐘
製作時間10分鐘內
做法:
1、將豆乾一分為四,馬鮫魚洗淨切塊,蔥洗淨切段;
2、置鍋火上,加入油燒熱,放入馬鮫魚;
3、煎至魚肉變色,稍微焦黃,放入豆豉爆香;
4、加入魚露,鹽,雞粉調味;
5、沿著鍋邊淋入適量的水;
6、大火燒開,放入豆乾;
7、燒多10分鐘,放入蔥段即可出鍋。
注意事項:
1.大火燒熱油後放入油煎才不會沾鍋。
2.馬鮫魚可請魚販處理後拿回家沖洗一下即可。
人工養殖
馬鮫魚味道最為鮮美,被沿海一帶的人稱為“串烏”,是最受美食愛好者追捧的“魚中極品”,由於資源稀少,魚價“嚇人”,經常賣出一條魚幾千元的價格。
不過,市民今後將有可能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這美味的魚鮮,而且價格還會降低不少呢,因為,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馬鮫魚人工繁育在我市獲得了成功。
上船即死,馬鮫魚不好養活,漁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鄭春靜曾聽漁民說起,養殖野生馬鮫魚魚苗失敗的事情,難道真的如當地漁民所說的,馬鮫魚不能人工養殖么?
出於職業的探究精神,2007年鄭春靜和幾個同事組成了一個課題組開始了馬鮫魚人工養殖的研究,“馬鮫魚往往捕上船即死,所以我們日常吃的皆是冰鮮貨,只有在清明前後的短短几日裡,馬鮫魚會依習性游到近海港排卵交配,市民也只有那時才能真正吃上‘透骨新鮮’的馬鮫魚,如果能實現人工養殖,那么市民就可以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的魚鮮了,此外馬鮫魚是一種比較好的經濟魚種,對漁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增收途徑。”
20多天3萬尾魚苗全部死亡
在網箱放養幼苗失敗後,他們改變了思路希望通過海上人工授精進行人工育苗獲得人工苗再進行養殖試驗。鄭春靜說,當年人工受精成功,孵化仔魚3萬尾左右,起初鄭春靜按照大黃魚育苗的經驗和技術進行管理和育苗,但是,馬鮫魚數量還是急劇減少,20多天后育苗池內僅剩1尾3cm的魚苗,而且在三天后也死亡。通過觀察發現魚苗相互殘殺很嚴重,但是投下去的飼料仍舊在,鄭春靜和同事們感覺到可能是餌料有問題。於是在設計今年的育苗方案時已經將尋找合適的餌料列為重中之重。
2008年5月前後,在鄞州區漁船老大趙功達的幫助下,鄭春靜和同事們在海上作業220多小時,終於采捕到了性成熟度高的馬鮫魚30尾,人工授精成功,孵化出仔魚苗10萬尾,這次,鄭春靜把這些來之不易的魚苗分多批次進行不同方式餵養,進行飼料篩選、馴化,終於初步掌握了馬鮫魚生活習性及其生長規律,並且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2項,一項已經受理,一項已經到達實審階段。
萬里長征只走了第一步
這些養殖在寧波市海灣苗種繁育中心的人工育苗的馬鮫魚生長情況良好,數量大概約5000尾,隨機抽樣並測量幼魚苗平均全長為12cm左右。市科技局和市海洋漁業局分別對這個項目進行了驗收,市科技局何曉南副局長指出,馬鮫魚人工繁育成功是水產育苗的重大突破,屬國內、國際領先。
“其實現在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還要研究進行全人工養殖以及規模化養殖,並且分析人工飼養的馬鮫魚的肉質營養美味程度,加以改進,爭取能夠早日讓市民不止在清明時節也可以吃上肉質鮮美的馬鮫魚。“
釣法介紹
釣鮁魚的釣點選擇很關鍵,通常應該選擇島嶼和海島邊比較大的礁岩附近和水質清而透明處。釣鮁魚可用擬餌也可真餌釣。擬餌釣在島上較為合宜,真餌用於船釣效果最好。
藍點馬鮫屬中上層回遊性魚類,每年的五月中旬——十月下旬結伴回遊至沿海水域覓食,其中九月中旬——十月中旬為旺食期,常游弋於岸邊及淺海區追食。
藍點馬鮫屬肉食性魚類,其性情兇猛,大多游弋于海面下1~3米處捕食小魚、小蝦及甲殼類動物。但也有時潛底追殺小魚。其體形因為其流線“造型”,少有水阻,游速奇快。其銀光閃亮的身體在覓食時常竄出海面,似獵豹般截殺獵物,常令上層水面上的較小魚類猝不及防而喪生其利齒之下。釣藍點馬鮫在大連地區又俗稱:“甩鮁魚”,因其施釣時釣感刺激,吃鉤迅猛,比起一般海魚個體較大,並且在釣技上較其他魚類釣法要求更高,是釣友展示其釣技高低一種標誌,故深受廣大沿海釣友鍾愛的一種主釣“對象魚”。
藍點馬鮫最大者可長達一米以上,重近10千克。只是近年來由於捕撈技術及近海各種網具的“現代化”,“科學化”的程度愈來愈高,近海沿岸水域已難見大魚蹤影,只剩下體長30——50厘米,體重在400——1500克之間,或更小些的藍點馬鮫(鮁魚)。主要釣法多採用磯礁的“遠投拖釣”、近些年來興起的“路亞釣”、“羅圈手甩線釣”以及船釣的“拖拽釣”、養殖筏區的“懸浮釣”等。(因“羅圈手甩線釣”系較原始的一種釣法,80年代後期以後除周邊海島基本已棄用,故在此不再贅述)。
磯礁施釣釣法
1.磯礁遠投拖釣釣法:磯釣採用遠投拖釣釣法是比較實用且有著原始形態擬餌“路亞”釣的一種方法,在大連地區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因其釣具配備簡單、方便靈活,上鉤率較高而為廣大釣友所喜愛。
釣具配備:
30號左右3.9米~4.2米遠投竿一支,匹配6000型左右鏇壓式繞線輪(過去多為兩插竹製硬竿,齒形盤輪、主線0.6毫米)。如西瑪諾AERLEX5000~6000型。主線4號遠投編織線,100米即可。子線過去均為使用0.2——0.3毫米鋼絲繩一段,長約400毫米左右。現多採用1米左右小徑塗層編織鋼絲線或專用防咬前導線。鉤為大型鉤,長度120毫米,鉤門寬度為30毫米,鉤把處用粗約10毫米、長約60毫米的鉛灌制而成,呈流線型,(漁具店有賣,也可用2~3毫米直徑白鋼焊條自製)釣餌為似餌,大多用河豚魚皮或白色塑膠布製成,用細繩綁於鉤後部鉛把前部,把鉤藏與其中。
釣具匹配:
主線穿過竿體所有導環,線端接大號8字轉環。再將長約一米的帶鉤子線繫緊於8字環內即可。
釣點與釣法:
選擇風力在4級~5級左右(最好是西南風或西北風),大潮汐的早晚時間,即太陽升起或拂曉,或傍晚太陽落山的黃昏時機。釣位選擇在水質清澈,有浪花翻滾,反撥流泡沫帶的礁頭突兀于海面的地方。站位必須有迴旋餘地且不妨礙掄竿。掄竿拋線,盡最大力量將擬餌拋向遠處海面,當整套釣組濺落後於水面下約二米左右,立即將竿頭下壓指向海面,同時以均速搖動漁輪手柄收線,使似餌形似小魚游弋,以誘藍點馬鮫追殺。如線收至近前無魚上鉤,需再將釣組拋出,如前番般操作收線,直至誘魚截食吞鉤。
同時,要注意隨時觀察海面,因藍點馬鮫喜食一種長約150毫米,粗約25毫米(胸鰭部分)體色銀藍,大連地區俗稱“鮁魚食”的小魚,當藍點馬鮫追殺時,會四處逃竄,成群躍出水面,有時常慌不擇路衝上海邊和礁頭。且藍點馬鮫成群在追殺時也常蹦出水面截食。大連地區的釣友稱此現象為鮁魚“起排子”。意為有大群的藍點馬鮫聚集海面或上層水面瘋狂覓食。此時,要立即將釣組拋出回搖收線,立時便可獲魚,且百發百中。但遇此種情況時,千萬要注意一點,即拋線時只允許拋向小魚逃竄方向的前方及左右側,絕不可拋向後方或中間。因為這段距離為藍點馬鮫追食的中間部位,一旦將線拋於此間,由於鉤、餌的聲響較大,必將藍點馬鮫魚群驚散,俗稱“魚炸了”。除功虧一簣外,弄不好還招至鄰近釣友的呵斥。
藍點馬鮫的截食吞鉤動作主要有兩步,一是一口吞下,二是掉頭急游離開原地。故在釣竿和手感上反應為:勻速回線中突然受阻,並伴有大力向後拽去,同時竿體受魚掉頭急游而左右搖動。此時應立即揚竿,使鉤深扎魚頜之上而頓住。同時搖動手柄並慢慢將竿體仍壓向水面,保持竿體免遭受力過大而折斷。並且要保持釣線繃緊,絕不能有松線現象。因為藍點馬鮫往往在松線的瞬間用“洗鰓“的方法將鉤甩掉而逃之夭夭。線收至近前,用大號抄網抄於岸上即可。如小於500克直接提出水面,拎於岸邊。因藍點馬鮫牙齒尖利,摘鉤時要多加小心,具體方法是:手執鉤把部分,順勢將鉤用力推向鮁魚口內,然後橫壓,使釣鉤改變方向,即可將鉤摘出。但建議還是用專業的魚鉗摘鉤較為安全。
優勢:釣具匹配簡單,釣點選擇範圍比較廣,且釣法手感激烈,易於操作。
缺憾:因釣位突兀于海面,緊靠水邊,安全係數小,應注重加強防滑,防浪措施。
磯礁路亞釣釣法
採用路亞釣法施釣藍點馬鮫,因其釣具簡捷,釣法刺激,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至近些年來在遼東半島較為盛行。
釣具配備:
2.7米~3.0米專用10~30克路亞竿一支,不同克數10~30克浮水(FLOAT)、沉水(SINK)路亞數枚或“匙型鐵板”。匹配鏇壓式繞線輪如西瑪諾3000~4000型。主線為低塑性(LoworZeroMemory)專用路亞線。子線一般為100厘米左右長“尼龍前導線”或裹塑鋼絲線。
釣組匹配:主線穿過所有導環,線端系一小號或中號8字環,或採用“電線結”法直接與子線相連,再接於“路亞”。
釣點與釣法:
釣點選擇基本與磯礁釣法相同,只是選擇在水質清澈,有浪花翻滾,反撥流泡沫帶的礁頭突兀于海面的地方,最好是流水流經的交叉點更好。站位必須有迴旋餘地且不妨礙掄竿。掄竿拋線,盡最大力量將路亞拋向遠處海面的泡沫帶外延,當路亞濺落後於水面下,立即將竿頭下壓指向海面,同時以均速搖動漁輪手柄收線,並通過不時的揚竿回帶使路亞在“遊動”中似受傷小魚般掙扎游弋,以誘藍點馬鮫追殺。如線收至近前無魚上鉤,需再將釣組拋出,如前番般操作收線,直至誘魚截食吞鉤。同時,要注意隨時觀測海面,以隨時調整路亞克數和採用或沉水或浮水型。但要注意,當近岸時無魚中鉤,應快速收線以免掛底損失路亞餌。畢竟一隻好的路亞價格不菲。
優勢與缺憾:略同遠投拖釣。只是因釣具調性更好,而施釣起來會更加刺激、有趣。
船釣法
1.拖拽釣法
拖拽釣藍點馬鮫在大連地區俗稱“拖鮁魚”。通過船動力驅動的拖帶,使沉浮於水面下的誘餌似小魚快速遊動,以誘導藍點馬鮫隨餌追逐、吞餌,有“誘領”之意。
釣具配備:
專用船釣100號左右竿一至二支,匹配橫向式漁輪。主線編織線6號以上,線長200米左右。釣餌同磯礁遠投。腦線0.3毫米鋼絲繩長500毫米左右(漁具店有賣,或用淡水串鉤鋼絲線替代,但需剪掉其栓鉤支架)。也可用一種腹下及尾部帶錨鉤的較大路亞餌;但使用時需在餌前的腦線前端加50克左右的通心鉛墜。
釣位選擇及釣法:
選擇在風力2-3級的天氣出海,釣位應選擇在海中礁島的半徑50米左右的周圍。潮汐要求,潮水下落二分之一(即半潮,又叫“落半架”)或“回流”(指潮水下落至最低點後半小時左右,潮水剛開始上漲時間)以及高潮後的“回流”期的這一段時間施釣。具體釣法:需選用小馬力漁船。用大船馬力太大,船尾的雙螺鏇槳翻起的浪花較大,並且航跡較長,面積較大,易使鮁魚受驚而逃逸。最好採用山葉小型船用掛機,一般8馬力左右均可。航速大約每小時8節左右。
當小船駛入釣點後,船速放慢至4-5節左右,將釣竿拋出線、餌後,繼續向水中放線,大約離船80~120米時,小船提速至6節左右,使船後釣線略拉直並帶起釣餌至海面下一米左右,然後將釣竿插於船側專用卡座內或擎在手中,保持竿捎與海面的角度要形成45度夾角,以便於觀察。此釣法藍點馬鮫截食吞鉤主要反應在竿體上。當中魚時,竿稍突然上下急速點動,然後釣竿整體大彎,此時為起魚最佳時機,應及時將竿後揚頓住,船速應立即放慢或停駛,然後快速搖動手柄回線。因此種釣法多為大藍點馬鮫上鉤,如魚太大,應調整好泄力放線。因釣場範圍大,且離岸較遠,無任何障礙物,可使魚掙扎要線,但需注意保持釣線始終處於蹦緊狀態,以防大魚“洗鰓”時甩掉釣鉤。直至魚不再要線,再搖輪收線,反覆幾次,大藍點馬鮫必精疲力盡被乖乖拖至船旁,用大抄網或刨鉤將那一份得意撈於船艙。
優勢:此種釣法可謂最悠閒放鬆的一種釣法。放線入海,安坐船中,眼觀藍天白雲,耳聞濤聲鷗鳴,間或瞄一眼竿捎,只等魚兒上鉤,當釣竿抖動,握竿入手,與魚周鏇,又倍加精彩刺激,故令廣大釣友深戀此法。多年前,大連釣區一釣友,曾在“偏島”南部海域用此法釣得一條長達一米,重約9千克的大鮁,一時傳為美談,而使眾釣友“趨之若騖”紛紛前往該海域一試。
缺憾:對天氣狀況要求比較嚴,且身居深海之中,安全係數相對要小一些。故用此法施釣必須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在絕對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方能出海。同時要多備飲水、食物及必要的救生裝備,以免天氣突變,小船回撤不及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養殖筏區內定位懸浮釣法
懸浮釣鮁魚的範圍只限定在貝類養殖區內(如扇貝養殖)釣一些個體較小的藍點馬鮫,一般個體重量均在400克~750克左右。出釣時機掌握在每年的九月中旬至十月的上旬這一階段。
釣具配備:30號硬調海竿或50號船竿一支,長度最好在3-3.6米之間,配鏇壓式繞線輪。主線5號左右,腦線仍採用鋼絲細線,只是略細一些,0.2毫米左右即可。因藍點馬鮫牙齒鋒利,一般尼龍釣線很容易被其利齒咬斷。以上其他釣法也是同理。腦線長約200毫米。釣鉤用長海牌301號或22號鉤,釣餌需用小活魚(可就地取材,從養殖貝類的網箱裡獲取),或大泥鰍,但效果比小活魚稍差。另備大號浮漂一支,太空豆兩枚及略輕於浮漂浮力的鉛墜一個。
具體釣位及釣法:
釣位選擇在貝類養殖區內,同時要有養殖工人現場操作的區域。因每年這段時間,扇貝等貝類的網箱經過一個夏季的懸浮,其網箱的網眼大部分被海泥及海中雜物糊滿,影響貝類的透氣透光及生長,故養殖工人需在此時將網箱提離水面,用木製器械敲擊其網周,然後數次放于海中涮洗,使其雜物脫落以露出網眼。因其各種“污物”包括寄生在網壁上的各種小蝦,小魚和浮游生物落於海中,形成小範圍“渾水”,誘來各種小型魚類覓食,如:“鮁魚食”(鯷魚),“大棒”(一種上層小型尖嘴魚學名鱵魚)等。同時也必引來獵食的藍點馬鮫(鮁魚),形成一種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連環狀態。此時為施釣的最佳時機。
具體釣法:
將小船駛入“渾水區”,將釣線拉出於等竿長,在釣線2米處夾上兩顆太空豆,穿上浮漂(浮漂必須是底部有孔的那種),再穿上通心鉛墜,線上頭處栓牢一連線環,再將栓有快速別針和釣鉤的鋼絲腦線與連線環相連,完成匹配。取一鮮活小魚,淺掛於魚背部(切記不可掛深,以免影響鮮活),將竿平伸釣線垂直放入可見小“鮁魚食”或“大棒”遊動處,略回收釣線,待浮漂立穩,水下釣餌保持在離海面2米處遊動,手執釣竿,靜侯佳音。同時注意觀察水面,當小“鮁魚食”等小型魚突然四處亂竄,並蹦出水面時,必是藍點馬鮫(鮁魚)來臨開始追食的訊號,應“嚴陣以待”隨時注意浮漂動向。此種釣法的藍點馬鮫吞鉤反應主要表現在浮漂上。當浮漂左右擺動,不可提竿,此時多為所掛活餌遊動或鮁魚擦身而過所致,當浮漂突然斜向“黑漂”,同時傳至竿體有抖動感時,應立即揚竿,即可鉤住並順勢挑於船艙之中。因此種釣法釣獲多為30厘米左右的小藍點馬鮫,一般釣竿均可承受其400~750克的重量,不必有折竿之憂,均可直接提竿。
此種釣法為筆者10年前的1996年秋十月上旬前往大連距市內80餘公里的金州區登沙河海域施釣時,偶然發現有異於傳統釣法(即或甩,或拖線)的一種新方式。只是當地人施釣時不用浮漂,也不用鉛墜,只憑感覺將魚餌下沉至半水施釣。較之筆者採用懸浮釣法並加鉛墜與太空豆,將釣餌控制在藍點馬鮫覓食泳層的釣法效果較差,常因提竿時機把握不準而造成脫鉤跑魚。僅隔三天,筆者帶另一釣友二次直赴此海域,採用“懸浮釣法”僅4個多小時就獲魚60餘條近40千克。此法隨後在當地被普遍採用,只是因其釣組具體匹配各有差異而獲魚不同。
優勢及缺憾:此種釣法簡單易學,且匹配得當,上釣率幾乎百分之百,但釣位劃定較繁雜,需各種因素同時具備。唯此,此種釣法只能在淺海貝類養殖區實施,其他海域是否可行有待於實踐檢驗。
3.鐵板路亞釣法
採用船上“鐵板路亞”釣法施釣藍點馬鮫,因其釣具配備簡捷、釣法刺激是近幾年較時尚的一種釣法。
釣具配備:選用長度1.8米或2.1米的30克左右的路亞竿一支,匹配鏇壓式繞線輪如西瑪諾3000~4000型,或雙軸專業路亞繞線輪(俗稱“鴨嘴輪”)。如SHIMAMO-MG1000。主線為低塑性(LoworZeroMemory)專用路亞線。子線一般為120厘米左右長“尼龍前導線”或裹塑鋼絲線。鐵板路亞30~50克不等數枚。
釣組匹配:主線穿過所有導環,線端系一小號或中號8字環,或採用“電線結”法直接與子線相連,再接於“路亞”。
具體釣法:釣點選位以魚群經常游弋出沒的島嶼磯礁的外延海域為好。掄竿拋出釣組不必太遠,待“鐵板”帶動主線接近水面下8~10米左右,採用揚竿“抽動”的手法間歇收線。施釣同時注重“抽動”過程要有數秒時間的停頓後再接著“抽動”收線,直至收線至水面。如不中魚,仍像前番作釣直至中魚。
鐵板施釣藍點馬鮫的截食吞鉤動作主要有兩步,一是突然截口,二是掉頭急游離開原地。故在釣竿和手感上反應為:回線過程中突然受阻,竿體大彎,如同掛底並伴有大力向下拽去。同時竿體因驚魚掙扎急游而左右上下搖動。此時應立即揚竿,使鉤深扎魚頜之上而頓住。同時搖動手柄並慢慢將竿體仍壓向水面,保持竿體免遭受力過大而折斷。並且要保持釣線繃緊,絕不能有松線現象,以免藍點馬鮫“洗腮”脫鉤。2006年10月筆者在長海格仙島採用船上“鐵板”釣法施釣藍點馬鮫,上午10點左右,在島西高排筏地便“抽”中一尾多年未見的近兩千克的大魚,一時全島轟動。
優勢及缺憾:此種釣法簡單易學,只有匹配得當,上釣率幾乎達百分之百。但此釣法需不斷的抽動收線,比較出力受累、需有耐心與恆心。且一旦掌握不好常出現掛底丟餌現象。
另外,過去船上釣取藍點馬鮫還有一法,即一條小船通過二人合作,一人搖櫓,一人站立船頭觀察魚情,當發現魚情時,搖櫓加速,當追至釣組能達到藍點馬鮫群外延位置時,可改為一人掌櫓,一人釣魚。技術好的還可以一邊搖櫓一邊甩線施釣。但此種方法現在已近乎失傳,在此不再贅述。
施釣季節和時間
藍點馬鮫魚系溫、熱帶海洋性魚屬,對水溫,水質要求較高,凡嚴重污染海域難見其蹤,大連地區每年從6月上旬開始就有藍點馬鮫在沿海出現,此時當地人稱為“春鮁”,其回遊群體密度較小,並多在淺水海域(水溫較高區域)覓食,個體較小。從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成年藍點馬鮫回遊數量及密度較大,個體大多重600克以上,且覓食熱情高漲,吞鉤迅猛。出釣時段應選擇在拂曉開始至日出和夕陽西下至日暮時間,中午時段很少覓食。特別是農曆八月十五前後,是施釣藍點馬鮫的最佳季節,此段時間的清晨與傍晚,大連地區沿海礁頭大多人滿為患,掄竿拋線,此起彼伏。魚上鉤時釣友的興奮及間或那一道道銀亮的光影墜落於船頭、岸邊,礁頭不失為最美麗的一道風景線。
最佳地點
濱海路北大橋~燕窩嶺路段,老虎灘石槽,凌水橋老偏島、二砣子、三砣子附近海域。
其中北大橋附近十一前後夜間還可以釣鱔魚。
鮁魚傳說
故事一
在民間流傳著一個質樸無華的故事,說有一個父母雙亡名叫小伍的孩子,被一位忠厚慈善的老人收養,待他長大成人後,因受環境和家庭的薰陶,同樣成長為老實厚道的青年,收養他的老人就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小伍為妻,小伍為報答老人的恩情,天天勤奮勞作,早晚種地,白天捕魚。
有一年春天,正值魚汛期,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時想吃鮮魚,可天公不作美,天天颳大風,無法出海捕魚,眼看老人病情越來越重,小伍只好冒著生命危險出海了。家裡的老人危在旦夕,女兒守在母親的身邊不停地說:“娘啊娘,你先別咽氣,小伍一會兒就回來了。”老人聽後點了點頭:“好孩子,難為小伍了,罷了,罷了……”話沒說完老人就咽了氣。
就在此時小伍拿了一條大鮮魚跑了回來,可老人已經去世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絕,抱頭大哭,只好把鮮魚做熟後供在了老人的靈前,從那以後,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墳前供上這種初春剛捕到的大魚,並按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罷了,罷了”的哀嘆為這種魚起名為“罷魚”,即現在的鮁魚。此事傳開後,人們從小伍的經歷中得到啟示,那就是,老人能吃的時候,一定要讓老人吃夠,老人想吃的東西一定要讓老人吃上,尤其是春天的鮁魚。於是,春天送鮁魚孝敬岳父岳母就這樣積久成俗,流傳至今。
故事二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鮁魚圈是個小漁村,海岸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月牙形,而是近乎一條直線。傳說一位後生在打魚時,遇到了海風,翻了船;起初,那顆避水珠含在嘴裡,可後來一張嘴,避水珠就不知掉到哪裡去了。
後生乞求著鮁魚公主,公主非常喜歡後生的那隻笛子,便說:"你就把那隻笛子送給我吧。"後生一口答應:"行!我保證於八月十五那一天,拿著笛子在海邊上等你。"鮁魚公主將後生背出來,藏在自己的後花園;然後喊來眾姐妹,在渤海里為後生撒開人馬,找那顆失落的避水珠。
八月十五這天,後生架著橫笛,一個曲子連著一個曲子地吹。再過一會兒,這隻笛子就要送給鮁魚公主了,自己再也吹不著了,他有些戀戀不捨。
後生正吹得起勁的時候,一位鄰舍的老漁夫,突然驚喜地喊道:"後生,你來看,開天闢地。"後生順著漁夫的手指往海里一看,可了不得了,滿海的鮁魚背,一個擠一個,黑糊糊,乾壓壓,一個個正朝岸上張著圓嘴,大概是高興地隨著笛聲唱歌吧,因為鮁魚公主一會兒就要得到笛子了。
可是,老漁夫勸著後生,道:"你把笛子給她們,她們不就遠走高飛了嗎,後生,你千萬別給呀!"說完轉身遠去了。
時間到了,鮁魚公主等後生前來交笛,可後生沒過來;時間過了,公主仍等後生前來交笛子,可後生仍然沒過來。公主一看,後生根本沒有交笛子的意思,回頭給眾姐妹一個信號,接著是一陣排山倒海般怪叫,齊聲咒罵後生言而無信。
後生揣著橫笛,轉身往家走。鮁魚們急了眼,只聽公主一聲令下,"咯吱,咯吱,咯吱"幾百萬條鮁魚一齊吞吃海岸,想追上後生,把後生吞掉。然而,儘管海岸被啃去了一大塊,成為月牙形的海灣,水邊上躺著一條挨一條的鮁魚,形成多半個圓圈。
那個老漁夫走後駕起船,朝鮁魚後路下了網,想從中發了個大財,沒想到魚多力量大,又在氣頭上,大家一使勁,把網給帶跑了,網把船拽翻了,老漁夫淹死了。
這以後,每年八月十五那天,鮁魚群總要在這裡鬧騰一陣子。從此,這個半月形的海岸漁村,就被人稱為鮁魚圈了。
義大利食材
偉大的古羅馬文明,對後世一直影響深遠,西餐文化的起源亦追溯至此。當時以佛羅倫斯為首的王公貴族們以發展新烹調技藝及擁有廚藝精湛的廚師來展現自己的實力和權力,因此將古羅馬餐飲文化推向鼎盛巔峰,並影響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義大利菜被譽為“歐洲大陸烹飪之始祖”和“西餐之母”,便由此而來。在這些輝煌歷史的背後,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義大利菜所運用的主要食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