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或近常綠喬木,高達30米;幼枝被柔毛,乾時紅色,疏具淡褐色的皮孔,偶數或奇數羽狀複葉,長25-40厘米,葉軸密被柔毛,小葉6-12對,披針形,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11-12厘米,寬3.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偏斜,全緣,上面無毛或疏被柔毛,尤其脈上更密;小葉柄長8-12毫米,被柔軟毛,圓錐花序頂生,約與葉等長,被柔毛,花白色,長約5毫米,具短梗;花萼極短,具5裂片,被柔毛及緣毛,花瓣5,長圓形,長4-5毫米,被柔毛或緣毛;雄蕊5,與花瓣等長。或轎車短子房5室,被粗毛。蒴果長橢圓形,長2-2。5厘米,具稀疏皮孔,木質乾時褐色;種子兩端具翅,長達15毫米,通常上端翅比下端翅長,翅扁平,薄膜質。
生態學特性
毛紅椿分布區的氣候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17.8-19.6℃,無霜期350天;年降雨量1139-1358毫米,相對濕度80%。氣候冬暖夏熱,雨熱同季,夏季雨量充沛。土壤多為酸性紅壤,PH值4.3-5.0。毛紅椿常與紅椿(Toonaciliata)混生,喜光,幼樹稍耐蔭。生長快,樹高年生長量為0.75-1.1米,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能耐乾旱和水濕,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疏林地,林緣或溝谷地帶生長最好,其生態幅也較寬,向北分布可至安徽黃山北緯30°40′,對濕度變化也表現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故從亞熱帶東部常年濕潤地區到西部有明顯乾濕季的地區都有分布。
本種有較強的萌芽更新能力,在空地或疏林下,特別是火燒跡地或退耕地,天然下種更新效果很好,其種子具薄翅,因此易於傳播和繁殖。但在密林下或庇蔭地更新較為困難。其伴生植物多屬南亞熱帶或熱帶的區系或成份,以關嶺、冊亨等地為例,常見的種有香椿(Toonasinensis)、臭椿(Ailamthusaltissima)、黃葛榕(Ficusvirens)、苦楝(Meliaazedrarach)、蔥木(Araliachinensis)、穗序掌柴(Scheffleradelavagi)、余甘子(Phyllanthusembellica)厚果崖豆藤(Milettiapachycarpa)、粗糠柴(Mallotusphiippinensis)、芭蕉(Musasp)、海芋(Alolasiamacrorrhiza)等及桃金孃科(Myrtaceae)、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和多種大型蕨類。
地理分布
毛紅椿在貴州的分布區較為狹窄,稀少,在97年至98年的調查中僅見於羅甸城關、關嶺板貴鄉牛角井、安龍坡腳鄉八坎,冊亨花見、巧馬、秧坎、達秧等地海拔400-800米的疏林地,林緣或村旁。在晴隆至關嶺海拔1300米公路約長1.5公里地段有栽培,但都極為零星。隨著森林破壞的日益加重,毛紅椿已極難見到成片分布林分。另外,據有關資料記載興義、正安、望謨、獨山有分布。但此次調查未發現,獨山分布點僅有的一株紅毛椿已被砍伐。
繁殖方法
因毛紅色椿萌芽更新能力強,在適宜條件下可天然更新。可種子繁殖,蒴果成熟後應及時採收種子,因毛紅椿種子易喪失發芽力,應隨采隨播也可進行低溫(5℃)貯藏。播種前可用溫水浸種24小時催芽,可稍作苗床庇蔭或在疏林下作床播種,一年生苗高可達1米,培育出的一年生苗即可出圃上山造林。
用途
毛紅椿又名毛紅楝,是一種生長迅速的珍貴用材樹種。其材色為紅褐色,刨削切面光滑,花紋美麗,木材不翹裂,可與桃花心木相媲美,為良好的單板材和膠合板貼面板材。
套用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