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書系輯取陳會所撰的《廣愛書》(針灸著作,十二卷。今佚。)之精要而成。主要取用119穴,編成歌訣和插圖,並附以折量法、補瀉直訣、取穴圖說、諸病配穴以及針灸禁忌等。現有明刻本等。序一
恭惟我主上殿下之六年也,命禮曹申嚴醫教設針灸專門法,擇其精於術者為師,而資性者為弟子,勸勵之法甚悉焉。適有日本釋良心以《神應經》來獻,兼傳其本國神醫和介氏、丹波氏治癰疽八穴法。其八穴雖未試用《神應經》,其傳授遠有所自。而所論折量補瀉法,皆古賢所未發者,其取穴又多有起發古人所未盡處,其所著穴,皆撮其切要而得效多者,文簡而事周,令人披閱昝刻間,證與穴然在目。聖上嘉嘆,命以八穴法付於《神應經》之末,鋟梓廣布,且以永其傳焉。臣竊惟醫療之藥餌針灸不可偏廢。但藥非本國所產者頗多,大概皆求之中國,而又非盡出於中國也,轉轉市易,得之甚難,豈真贗陳新之可擇,而貧窮下賤與遠方之人,亦未易遍及也。唯砭之方,無費財遠求之勞,采暴合和之難。一針一艾,備應無方,運於指掌,辦於談笑,貧富貴賤,遠近緩急,無適不宜,況於取效常在藥力所不及攻處,而其功用神妙,難以備述。庸醫不知,以為卑辱,至相詬,病而不肯為。故世之病者,生死壽夭率皆付之巫覡謠祀,豈不哀哉聖上憫其然,乃設專門,益嚴勸督,適有遐方之獻,不以珍奇可玩之異物,而以此救民濟世之神方,不期而至,以孚我聖上仁民愛物之盛德,夫豈偶然哉。
成化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推忠定難翊戴純誠明亮經濟佐理功臣崇祿大夫西平君臣韓繼禧謹序。
序二
唐虞之紀,官非剡子不能,以明其制;羲軒之制,藥非師襄則無,以審其音。是以聖人師道之學,吾未能也,故有吾不如老農之嘆。然人之有身,血氣所醉,嗜欲所,寒暑所搏,萬慮所攻,鮮有不至於疾者,非至人何能安之?是以聖人因之而制砭之方出焉。昔在太朴之世,未有藥物,獨用砭之道,活生民於掌握,此醫道之大者也。予喜其無藥物咀之勞,而能回生於指下,可謂易矣。乃求其術於醫者,久而得之者,十有餘家,獨宏綱乃遇信卿席真人所授之術,故其補瀉折量之法,其口訣指下之妙,與世醫之所不同,出於人者,見於此也。其徒二十四人,獨劉瑾得其指下之秘,故能繼宏綱之術而無墜也。予謂干將,雖神使之補履,莫若一錐之能;良藥雖眾,至於劫病,莫若一針之捷。藥以氣味而達之,故其宣利經絡也遲;針以HT而取之,故其疏通血脈也速。況加以冰台,灼以神燧,助其真陽,逐其陰邪,而元氣充矣,奚何病之有哉!若人遇夜或在路,倘有微恙,藥不可得也,惟砭之術,可以應倉卒之用。士之於世,欲治生者,不可不知。予故愛而學之,乃命醫士劉瑾,重校其師宏綱先生所傳《廣愛書》十卷,予止取其穴之切於用者為一卷,更其名曰《神應經》,內五百四十八證,計二百一十一穴。又擇其劉瑾之經驗者六十四證,計一百四十五穴,纂為一冊目,曰《神應秘要》。而以此心推之於眾庶章雲時在洪熙乙巳四月二十一日書
成化九年癸巳,孟冬,日本國島山殿所使副官人信隱士良心言,我國二百年前有兩名醫,一為和介氏,一為丹波氏,此二醫專治癰疽疔癤瘰等瘡,定八處灸法甚有神效
八穴灸法
頭部二穴諸瘡發於頭部,則耳尖上周回用禾桿量之(自左耳尖上起端右鏇,經以其桿當結喉下至項後雙垂之,以患人手橫握其端而切去之(以其桿中央當結喉下,兩右會於項後,雙垂之。以患人手橫握其兩端之末而斷之,如《針經》一夫之法),其桿斷當處脊中骨上點之。瘡出左者,去中骨半寸灸左;出右者,灸右;出左右者,並灸左右。
手部二穴
瘡發於手部,則自肩上高骨端(即肩穴)至第三指頭爪甲端斷之。以其桿當結喉下,至項後雙垂之,如頭部法。
背腹部二穴
(自大椎下至鳩尾骨端為背部,自天突穴下至陰毛際為腹部,兩腋亦屬腹,則乳上周回(自左乳頭上起端,右鏇周身,經右乳頭上還至起端處雙垂,如頭部法。
足部二穴
瘡發於足部,則並立兩足令相著,自左大拇趾端至右大拇趾端周回(自左足際右鏇,經左右足踵,右足趾端還至起端處。)以其桿當結喉下,項灸八穴,痛則灸到不痛,不痛則灸到痛。或五百壯,或七八百壯,大炷多灸尤妙。癰疽始發而灸,則不潰而自愈;已潰而灸,則生肌止痛,亦無再發。
梓桑君針道傳宗圖
(缺)百穴法歌
手之太陰經屬肺,尺澤肘中橫紋是。列缺側腕寸有半,經渠寸中隱脈記。
太淵掌後橫紋頭,魚際掌後散脈里。
少商大指內側尋,爪甲如韭此為的。
手陽明經屬大腸,食指內側號商陽。
本節前取二間定,本節後勿三間忘。
歧骨隱中尋合谷,陽溪腕中上側詳。
三里曲池下二寸,曲池曲肘外輔當。
肩?k肩端兩骨岐,五分俠孔取迎香。
足陽明兮胃之經,頭維本神寸五分。
頰車耳下八分是,地倉俠吻四分臨。
伏兔陰市上三寸,陰市膝上三寸真。
三里膝下三寸取,上廉里下三寸主。
下廉上廉下三寸,解溪腕上系鞋處。
沖陽陷谷上二寸,陷谷庭後二寸舉。
內庭次趾外間求,歷兌如韭足次指。
足太陰之經屬脾,隱白大指內角宜。
大都節後白肉際,太白跖骨下陷為。
公孫節後一寸得,商丘踝下前取之。
內踝三寸陰交穴,陰陵膝內輔下施。
手少陰兮心經是,少海肘內節後明。
通里掌後才一寸,神門掌後銳骨精。
手太陽兮小腸素,小指之端取少澤。
前谷外側本節前,後溪節後仍外側。
腕骨腕前起骨下,陽穀銳下腕中得。
小海肘端去五分,聽宮耳珠如菽側。
太陽膀胱何處看,睛明目毗內角畔。
攢竹兩眉中間取,絡卻後發四寸半。
肺俞三隔椎俞七,肝俞九椎之下按。
腎俞十四椎下旁,膏肓四五三分算。
委中?N窩橫紋中,承山腿肚中央按。
崑崙踝下五分後,金門踝下陷中撰。
申脈踝下筋骨間,不容爪甲慎勿亂。
少陰腎兮安所見,然谷踝前骨下識。
大溪踝下後五分,照海踝下四分即。
復溜內踝上二寸,向後五分太溪直。
手厥陰兮心包經,曲澤肘內橫紋作。
間使掌後三寸求,內關二寸始無錯。
大陵掌後兩筋間,中沖中指之端度。
手少陽兮三焦論,小指次間名液門。
中渚次指本節後,陽池表腕有穴存。
腕後二寸外關穴,支溝腕後三寸間。
天井肘上一寸許,角孫耳廊開口分。
絲竹眉後陷中按,耳門耳缺非虛義。
足少陽膽取聽會,耳前陷中分明揣。
目上入際發五分,臨泣之穴於此存。
目窗泣上寸半處,風池發後際中論。
肩井骨前看寸半,帶脈肋下寸八分。
環跳髀樞尋宛宛,風市髀外兩筋顯。
陽陵膝下一寸求,陽輔踝上四寸遠。
絕骨踝上三寸從,丘墟踝前有陷中。
臨泣俠溪後寸半,俠溪小次歧骨縫。
厥陰肝經果何處,大敦拇指有毛聚。
行間骨尖動脈中,太沖節後有脈據。
曲泉橫紋兩筋著,章門臍上二寸量。
橫取六寸看兩旁,期門乳下一寸半。
直下寸半二肋詳,日月肋脅需細尋。
督脈鼻下水溝穴,上星入發一寸真。
百會正在頂中央,風府後發一寸論。
啞門後項發五分,大椎第一骨上存。
腰俞二十一椎下,請君仔細詳經文。
任脈中行正居腹,關元臍下三寸尋。
氣海臍下一寸半,神闕臍中是穴都。
水分臍上一寸求,中脘臍上四寸占。
膻中兩乳中間位,承漿唇下中位屬。
百穴取法盡細詳,勸君熟讀一莫忘。
點穴奇技別他術,差錯分毫皆失場。
若要出手制於人,百穴位處必知詳。
折量法
臣瑾曰∶夫針灸之術,其旨微矣。穴法之訛,其來遠矣。如背俞、膏肓數穴,皆起死回要穴,而折量分寸皆致訛謬。臣獲善同陳先生親授,一穴一法毫釐有據。且如背俞,前賢書中皆雲夾脊各寸半是,共折三寸,分二旁取之。殊不知言夾脊,其夾字是除骨而言。若帶脊骨,當以兩旁各二寸,共折四寸分兩旁。又如膏旁,按其酸疼處乃是真穴。臣每根據此灸療,多獲痊癒。又折量之法,世俗盜學,妄傳自頭部、背部、手足背,一概用"同身寸";量之,殊不知頭部有頭部之尺寸,腹部有腹部之尺寸,橫直尺寸俱不同,各有其要,惟背部、手足部並用同身寸取之。學人於茲,不可不注意焉,故書此以正之。
頭部
前髮際至後髮際折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前髮際不明者,取眉心上行三寸;後髮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後髮際不明者,共折作一尺八寸。
橫寸以眼內角比至外角,為一寸。頭部橫寸並用此法。
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各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
背部
大椎穴下至尾,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
十四椎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厘。
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
第二行夾脊,各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旁。第三行夾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二旁。
腹部
橫寸∶膺部、腹部並用乳間橫折作八寸。腹部應有橫寸,悉根據上法。
直寸∶中行心蔽骨下至臍共折作八寸。人若無心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臍心,共折九寸取臍中至毛際橫骨,折作五寸。
天突至膻中為準,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八寸四分。
手足部
並用同身寸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