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又稱為“皮下脂肪組織”,位於真皮下方,與真皮無明顯的界限,解剖學上稱為淺筋膜,臨床上稱為蜂窩組織。皮下脂肪組織是一層比較疏鬆的組織,它是一個天然的緩衝墊,能緩衝外來壓力,同時他還是熱的絕緣體,能夠儲存能量。除脂肪外,皮下脂肪組織也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汗腺和毛囊。

結構

皮下組織皮下組織

皮下組織屬於間葉組織,主要組成成分為脂肪細胞、纖維間隔和血管。此外,皮下組織內尚分布有淋巴管、神經、汗腺體以及毛囊(乳頭部)。脂肪細胞為圓形或卵圓形,平均直徑約為94微米,打折可達120微米。胞質內充滿脂質、少數線粒體和較多游離核糖體,胞核擠向邊緣切變扁平。脂肪細胞聚集,想成大小不一的脂肪小葉,其間以纖維間隔為界(脂肪小葉間隔)。皮下組織內富有血管,由小葉間隔小動脈分支形成毛細血管,伸入脂肪小葉並圍繞著每個脂肪細胞。毛細血管基底膜於脂肪細胞胞膜緊密接觸,有助於血液循環和脂質的輸送。皮下組織分布於真皮和肌膜,上方於真皮、下方與肌膜密接,光不予體表,形成所謂脂肪層,占體重的18%。其厚度因體表部位、年齡、性別、內分泌、營養和健康狀態等而有明顯差異。

脂肪細胞內所含脂質主要為中性脂肪(三醯甘油),有棕櫚酸、硬脂酸和油酸等脂肪酸組成。還含有2%以下的膽固醇,10%-30%的水,批下組織內富有血管,由小葉間隔內小動脈分支形成毛細血管,伸入脂肪小葉並圍繞每個脂肪細胞。毛細血管基底膜於脂肪細胞胞膜緊密接觸,有助於血液循環和脂質的輸送。

和其他脊椎動物一樣,人體尚存在另一種脂肪——棕色脂肪(brown fat),形態和功能均不同於上述脂肪組織。棕色脂肪細胞很小致敬為2-40微米,多角形,胞質呈顆粒裝,含多數小的脂肪滴。在胚胎期棕色脂肪主要分布於肩胛間區。人體冬眠瘤(hibernoma)細胞頗似棕色脂肪細胞,在齧齒動物和冬眠動物體內,棕色脂肪可能是一種產熱組織。有資料報導,長期在寒冷區勞動生活的成年人體內有褐色脂肪組織再生現象。

功能

由真皮下部延續而來,由疏鬆的結締組織及脂肪小葉構成。皮下脂肪層是儲藏能量的倉庫,又是熱的良好絕緣體,此外還可緩衝外來的衝擊,保護內臟器官。 皮下脂肪含量會隨著個人年齡、性別、以及健康狀況所更改,一般來說女性之皮下脂肪較男性為多。

1、保護功能:對外界物理刺激、化學刺激和微生物刺激有一定防禦能力。

2、調節體溫功能:通過調控汗液排出量調節體溫。

3、感覺功能:通過皮膚感受器感受外界各種刺激,傳遞給大腦信息。

4、分泌與排泄功能:皮脂腺和汗腺分泌皮脂和汗液,可以形成皮脂膜保護和潤澤皮膚,參與機體電解質代謝。

5、呼吸功能:皮膚通過汗孔、毛孔進行呼吸,直接從空氣中吸收氧氣,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

6、吸收功能:皮膚能夠選擇性地吸收外界的營養物質,是皮膚外用藥物和化妝品產生作用的基礎。

7、新陳代謝功能:皮膚細胞有強有力的分裂繁殖,更新代謝的能力。皮膚的新陳代謝功能在晚上10點至凌晨2點之間最為活躍,在此期間保證良好的睡眠對養顏大有好處。

組織出血

皮下出血,醫學上稱為紫癜,是指出血於皮下、壓之不會褪色的紫紅色斑點。出血直徑小於2毫米者稱為出血點出血直徑2~5毫米者為紫癜直徑大於5毫米者為瘀斑片狀出血伴有明顯隆起者為血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意受到外傷引起的皮下出血,一般會逐漸吸收但是如果是止血功能障礙,則只要有輕微觸碰即可發生大塊皮下出血,或無損傷也可出現自發性皮下出血。

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有以下3類:

1.血管因素血管壁先天或後天性缺陷引起的皮膚和黏膜出血。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由於血管局部脆性增加,因而常在同一部位反覆出血;過敏性紫癜是一種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由於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壁上,引起毛細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增加,導致紫癜或出血;老年人由於組織疏鬆,血管壁脆性增加,容易發生老年性紫癜。

2.血小板因素血小板在止血中起著重要而複雜的作用。當血小板數量或質量異常時,常易導致皮膚、黏膜出血,嚴重時可有內臟出血,如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子宮甚至腦出血。

3.凝血與抗凝血因素血液中缺少凝血因子或抗凝血因子過多,也可引起皮膚大片瘀斑,但一般以深部血腫或關節出血常見。經常出現皮下出血,常提示有出血性疾病,患者應及時到醫院進一步查明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英文翻譯

皮下組織 [ píxiàzǔzhī ]

hypodermia

hypodermics

hypodermis

subcutaneoustiue,subcutis

subcutaneoustissue,subcutis

telasubcutanea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