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縣

吉水縣

吉水縣是江西省吉安市轄縣,地處江西省中部的吉泰平原,因贛江與恩江合行洲渚間,形若“吉”字,吉水由此得名。下轄18個鄉鎮,249個行政村,總人口51萬(截至2010年末),國土面積2509平方公里。吉水縣自隋朝建縣以來已1300餘載,是江西十大文化古縣之一,廬陵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自古就是“文章節義之邦,人文淵源之地”,有“狀元之鄉”的美譽,曾出現過“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盛況。南宋詩人楊萬里,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總篡解縉,嘉靖狀元、地理學家羅洪先均出自吉水。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吉水縣吉水縣

吉水縣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境內聚居。夏時屬揚州,位於揚州地域之西境。商末後為吳地,戰國時歸楚。秦始皇(前221年)統一全國後,屬九江郡廬陵縣。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屬九江王國廬陵縣。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國為淮南王國,吉水屬淮南王國廬陵縣。高祖六年(前201年),從淮南王國中析置豫章郡,廬陵縣屬之。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改廬陵縣為恆亭縣,吉水屬之。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郡縣名稱和隸屬關係皆復舊。和帝永元八年(96年),析新淦、廬陵兩縣之間地置石陽縣(縣治設今醪橋鎮固洲村,為吉水縣前身),屬豫章郡。獻帝建安四年(199年),析豫章郡置廬陵郡,石陽縣屬之。
三國吳末帝寶鼎二年(267年),析廬陵郡之石陽、陽城地置吉陽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廬陵郡治從西昌(今泰和縣城西)徙石陽(今醪橋鎮固洲村一帶)。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吉水屬江州廬陵郡之石陽、吉陽縣。
東晉鹹康八年(342年),廬陵郡治從石陽縣城徙於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郡縣隸轄如故。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廬陵諸郡,置吉州,改石陽縣為廬陵縣。開皇十一年(591年),吉陽縣併入廬陵縣。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吉州為廬陵郡,郡治再徙石陽故城。大業末(615年~617年),分廬陵縣水東的順化(又作淳化、舜化、純化)、文昌(又作永昌)、折桂、中鵠、仁壽、興平、明德、永豐、龍雲(含報恩鎮)、雲蓋、遷恩(又作遷鶯)等11鄉置吉水縣,縣治設今文峰鎮,屬廬陵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廬陵郡復改吉州,吉水屬之。武德八年(625),改吉州為廬陵郡。高宗顯慶二年(657年),改廬陵郡為吉州。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州治從石陽故城遷今吉安市區道署坪一帶。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郡縣隸轄未變。天寶十四年(755年),吉水縣改為吉水鎮(鎮治設今城南)。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廬陵郡改為吉州。
十國吳高祖天祐七年(910年,用唐年號),楊吳占領吉州,沿承唐制。升吉水鎮為吉水縣,以新淦為都制置使治所,領新喻、豐城、吉水3縣,欲遂圖虔州,鏇移治吉水,尋廢。南唐烈祖升元二年(938年),罷新淦都制置使,吉水由縣改場,還隸吉州。元宗保大八年(950年),吉水由場復縣,仍隸吉州。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吉州改稱吉州廬陵郡兼軍事,吉水屬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析吉水縣之興平、明德、永豐、龍雲(含報恩鎮)、雲蓋五鄉置永豐縣。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廬陵縣以同水鄉及新嘉里換吉水縣之順化鄉。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析吉水縣之遷恩鄉歸永豐縣管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江西行中書省(簡稱江西行省或江西省),吉州廬陵郡兼軍事改稱吉州路總管府,吉水縣屬江西行省吉州路總管府。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吉水由縣升為州,隸屬未變。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改吉州路總管府為吉安路。惠宗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吉安路為吉安府,吉水屬之。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吉水由州復為縣。洪武九年(1376年),江西行省改為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之下設道,吉安府屬湖西道,吉水縣屬之。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破吉安,因襲明制。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廢湖西道,吉安府直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世宗雍正九年(1731年),吉安府屬分巡吉南贛道。高宗乾隆十九年(1754年),吉安府屬分巡吉南贛寧兵備道。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吉水縣直屬江西省。民國三年(1914年),劃江西為豫章、潯陽、廬陵、贛南四道,吉水縣屬廬陵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縣直屬省。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1934年),境內蘇區分別成立廬吉縣、公略縣、新峽縣,國統區仍稱吉水縣。水南等革命老根據地與吉安合成廬吉縣;水南、白沙、中鵠、水東、折桂、冠山等區劃歸公略縣;同水區的阜田、楓江等大部村莊與新喻、峽江二縣的邊緣地區劃歸新峽縣。公略縣和新峽縣直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1934年紅軍北上後,蘇區根據地淪為國統區。1935年,吉水縣屬江西省第三行政區。
1949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中共江西省委決定成立吉安分區。1949年7月14日,吉水縣全境解放。7月15日,中共吉水縣委、吉水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隸屬吉安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9月,改吉安分區為吉安區,吉水縣屬之。1955年,改吉安區為吉安專區。1968年,改吉安專區為井岡山專區。1971年,改井岡山專區為井岡山地區。1979年,改井岡山地區為吉安地區。吉水縣隸屬不變。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吉水縣隸屬吉安市。

行政區劃

2015年,吉水縣轄15個鎮(文峰鎮、阜田鎮、盤谷鎮、楓江鎮、黃橋鎮、金灘鎮、八都鎮、雙村鎮、醪橋鎮、螺田鎮、白沙鎮、白水鎮、丁江鎮、烏江鎮、水南鎮)3個鄉(尚賢鄉、水田鄉、冠山鄉),278個村(居)委員會,2325個村小組。
縣人民政府駐文峰鎮萬里大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吉水縣吉水縣

吉水縣地處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吉安市東北部。地跨地經114°38’~115°36’、北緯26°52’~27°33’。東與永豐縣接壤,南與青原區相連,西與吉州區、吉安縣毗鄰,北與峽江縣交界。
吉水縣南距吉安市23公里,東至永豐縣城38公里,北至峽江縣城(水邊鎮)52公里,至省會南昌196公里。縣境南北相距80公里,東西最狹處22公里,吉水縣幅員面積2509.7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吉水縣地形兼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類,以丘陵為主。東、北、南三面地勢稍高,西與西北稍低,並依序由東向西傾斜形成一個半開口的盆地,盆地底部為吉泰平原;東南與西北兩頭大,中部狹窄。最高點為縣城東北部的大東山,海拔891.3米;最低處為縣城北新碼頭,海拔僅38.0米。

土壤特徵

依照土壤命名的原則,縣內土壤可分為5個土類(水稻土、紅壤土、潮土、紫色土和石灰土),11個亞類(淹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漂洗型水稻土;紅壤、紅壤性土、黃紅壤;壤質潮土、少質潮土;酸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和棕色石灰土),40個土屬,136個土種。
根據土壤利用現狀,縣內土壤可分為農耕地(水田、旱地、菜地),園林地(茶園、果園),林地(闊葉林地、杉木林地、馬尾松林地、竹林地、油茶林地、油桐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苗圃),荒山(灌叢地、草地、跡地),難利用地(裸露半裸露地,包括礫石地),水面(河流、水渠、水庫、水塘),其他用地(建築用地、河堤、公路、機耕道、田埂)七類。
吉水縣土壤以水稻土的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是縣內一類耕作土壤,共有面積706581畝,占吉水縣版圖面積的17.15%,占總耕地面積的88.8%。紅土壤分布從海拔50米以上崗地低丘到海拔891米大東山,面積2542765.45畝(其中旱作土壤46352.49畝),占土地面積61.72%。潮土土壤分布在吉水縣五大江和水溪兩岸的河谷階地上,由河流沖積物風化發育形成,面積73235.34畝,占土地面積1.8%,占耕地面積9.2%。紫色土壤面積363042.61畝,占土地面積8.81%。石灰土壤面積12322.69畝,占土地面積0.3%。

水文條件

境內主要河流屬贛江水系,除贛江外,還有瀧江(又名孤江)、恩江(又名烏江)、住岐水(又名八都水)、同江(又名小江)。吉水縣水面面積共212548畝,其中小河流、溪、澗水占總水面積59.17%。

氣候特徵

吉水縣屬中亞熱帶區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東亞季風濕潤氣候特徵。其氣候特點是:春寒、夏熱、秋旱、冬冷。冷、暖氣流交換於境內,造成梅雨連綿;盛夏伏熱高溫,多呈旱象;夏秋之際,晴熱少雨;深秋則秋高氣爽;冬日寒冷。據歷年氣溫記載,年平均無霜期290天,最長年份達348天(1965年),最短年份為247天(1988年)。初霜日期平均在每年的12月4日前後,終霜日期平均在次年的2月16日前後;年日照時數為1711小時,年降雨量為1541.8毫米,年蒸發量為1547.2毫米,年平均地溫21.5℃。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縣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系發達,河網密布,所有江河、溪水均匯入贛江。縣境內東區多年平均年徑流深689.6~898.1毫米;西區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773.4毫米。經計算,縣境地表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0.46億立方米;境外流入縣境客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43.73億立方米,兩者總和為564.19億立方米。
地表水:縣境內已探明淺層地下水總量為1.65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日產水166立方米,但分布不均。地下水蘊藏量雖然較大,但可供開採利用的僅有0.3億立方米。大氣降雨為地下水主要補充來源。
水力資源:縣境內各中小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8.14萬千瓦(不含省級以上規劃),其中可供開發4.72萬千瓦,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吉水縣現有水力發電站12座,裝機29台,總裝機容量9515千瓦。其中單機500千瓦以上的有曹家電站和水口電站2座。

生物資源

動物
常見獸類有野豬、野兔、獐、鹿、狼、狐、獾、黃鼠狼、水獺、刺蝟、松鼠、田鼠等;稀有珍貴動物有華南虎、南山豹(金錢豹)、蘇門羚、馬鹿、穿山甲等;飛禽類動物有野鴿、野雞、野鴨、鴛鴦、斑鳩、喜鵲、烏鴉、麻雀、斑雞、白鷺、畫眉、黃雀、鳳雞、白鶴、八哥、啄木鳥、貓頭鷹等;魚類動物有青魚、草魚、鯨魚、鱤魚、長春鯿、三角魴、團頭魴、紅鰭、黃鯝、中華鰟鮍翹嘴、紅鮊、鱅魚、白鰱、鯉、蛇鮈、長蛇鮈、圓簡吻鮈、赤眼鱒、油條鰺、尖頭紅鮊、銀鯝、高體鰟、鰣魚、大銀魚、花鰍、大斑花鰍、花斑河鰍、泥鰍、大阿鯰、鬍子鯰、黃顙魚、粗唇鮠、鰻鱺、花鰻、烏鱧、黃鱔、白鱔、斑鱖、大眼鱖、圓尾鬥魚、叉尾鬥魚、刺鰍等。
植物
縣內有各種野生植物200餘種,主要有山蒼子、黃梔子、橡子、黃荊、松香、小山竹、金銀花、穀皮、荊芥、砂仁、雞血藤、烏桕子、香附半、獼猴桃、杜仲、楊梅、葛荇、鉤藤、杜鵑、山茶、野當歸、牛夕、楠木、羅漢松、雲松、雪松、黃楊、樟、柏、檫、楓、荷、櫟、梓、銀杏等。

礦產資源

吉水縣是吉安市礦產資源大縣之一,世界上十二大類礦產資源,吉水縣已發現九大類:即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土金屬、冶金輔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非金屬、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水氣。
已探明的礦產種類有:鐵、錳、鈦、銅、鉛、鋅、鉬、鎢、汞、鈷、金、銀、稀土、耐火黏土、矽石、白雲岩、煤炭、泥炭、油頁岩、磷、重晶石、冰洲石、砷、石灰石水泥配料用頁岩、瓷土、陶土、磚瓦黏土、河砂、塊石、花崗岩石材、礦泉水、地下水(地下熱水)32種。其中可以直接開採的23種(鐵、錳、鉛、鋅、鉬、金、銀、耐火黏土、河砂、塊石、花崗岩石材、礦泉水、地下水地下熱水等)。礦產產地(磚瓦黏土除外)有122處,其中中型規模儲量1處,小型規模儲量20處,礦點66處,礦化點35處。鐵礦探明儲量275.8萬噸;鉛儲量3951.87噸;鋅儲量3516.19噸;銀儲量14.33噸;砂金儲量213.17公斤;稀土儲量368.37噸;耐火黏土儲量32.60萬噸;矽石儲量71.15萬噸;煤炭儲量714.99萬噸;泥炭儲量95.7萬噸;水泥用灰岩儲量2260.40萬噸;瓷土儲量5.03萬噸;礦泉水儲量500萬噸;地下水儲量16644萬噸;貢岩儲量12.4萬噸。此外,縣內還有不少礦產地未作地質勘察。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全縣總戶數191627戶,戶籍總人口為561448人,比上年末增加4603人。年末常住人口512542人,比上年末增加1948人,全年出生人口6914人,出生率為13.52‰;死亡人口3067人,死亡率為6‰。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4.6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52‰,城鎮化率為48.3%。

民族

境內共有21個民族,以漢族江右民係為主。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滿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佤族、畲族、客家人、拉祜族、景頗族、布朗族、仡佬族。少數民族中以畲族、苗族、布依族為主。畲族聚居地區設4個畲族村(烏江鎮鳧沖畲族村、丁江鎮鉛坊畲族村、丁江鎮袁家畲族村、水南鎮沙田畲族村)。

經濟發展

綜述

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1334391萬元,增長9.6%。第一產業增加值243138萬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614938萬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476315萬元,增長12.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8.2%,第二產業比重為46.1%,第三產業比重為35.7%,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4%、40.5%和48.1%。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6083元,增長9.2%。
年末新增城鎮就業人數6211人,比上年增加58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6%。
全年財政總收入145753萬元,比上年增加4547萬元,增長3.2%。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9122萬元,比上年減少9262萬元,同比下降8.5%。
全年稅收收入117816萬元,比上年增加10338萬元,增長9.6%。
全年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17358萬元,比上年增加46707萬元,增長23.1%。

農業

吉水農業吉水農業
2016年糧食播種面積93461公頃,比上年增加12公頃。其中:穀物83090公頃,比上年增加6公頃;豆類4868公頃,比上年增加2公頃;薯類5503公頃,比上年增加4公頃。油料播種面積16294公頃,比上年增加63公頃,增長0.4%。其中:油菜籽12447公頃,比上年增加54公頃,增長0.4%;花生3691公頃,比上年增加7公頃,增長0.2%。
全年糧食總產量64.61萬噸,比上年略有增加。穀物產量58.34萬噸,其中早稻產量25.44萬噸,中稻及一晚產量1.48萬噸,,二晚產量28.76萬噸;豆類產量0.85萬噸;薯類(折糧)產量5.42萬噸。
全年油料產量1.94萬噸。其中:油菜籽產量1.17萬噸,花生產量0.75萬噸。
年末生豬存欄15.8萬頭,同比下降4.8%,牛存欄8.5萬頭,增長0.7%,羊存欄15.6百隻,增長7%,家禽存籠432.6萬羽,增長1.5%。全年生豬出欄27.69萬頭,增長0.8%,牛出欄4.16萬頭,增長3.8%,羊出欄18.4百隻,增長2.1%,家禽出籠1194.6萬羽,增長4.2%。全年肉類總產量4.7萬噸,同比下降0.3%。其中:豬肉產量2.31萬噸,增長1.8%;牛肉產量0.49萬噸,增長1.5%;禽肉產量1.72萬噸,同比下降5%。年末養蜂箱數2890箱,增長0.5%,蜂蜜產量110噸,增長7.8%。
年末實有茶園面積348公頃,增長109.6%,產量290噸。年末果園面積5984公頃,增長5.9%,水果產量29887噸,增長5.9%。
全年水產品產量23109噸,比上年增長1.26%。其中養殖產量21642噸,增長1.5%。
全年木材產量7.9萬立方米,竹材產量179.6萬根,油茶產量1200噸,苗木產量39.8萬株,草坪產量80萬平方米。
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5.5萬千瓦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31.66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為28.83千公頃。農村用電量7445萬千瓦時,增長9%,農用化肥施用量7.7萬噸,同比下降1.1%。

第二產業

產業產業
2016年全部工業增加值540971萬元,增長9.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3家,實現增加值509243萬元,增長9.9%。五大主導產業作用明顯。綠色食品實現增加值170360萬元,增長18.8%;紡織業實現增加值72950萬元,增長25.7%;林化香料實現增加值44461萬元,同比下降46.5%;冶金建材實現增加值12469萬元,增長88.3%;電子電鍍實現增加值19662萬元,增長11.1%。
全年原煤產量22.9萬噸,同比下降11.9%;水泥產量98.5萬噸,增長17.2%;鋸材產量2.44萬立方米,增長73%;人造板產量1.26萬立方米,同比下降76.2%。全年松香類產品產量8300噸,松節油類產品產量26948噸。森林覆蓋率65.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2326816萬元,增長13.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07906萬元,增長11.9%,累計實現利稅205333萬元,增長8.8%,實現利潤125881萬元,增長11.3%。
全縣工業園區開發面積7.22平方公里,完成基礎設施投入86586萬元,增長15.5%,園區內投產工業企業132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165068萬元,增長9.5%,實現增加值494111萬元,增長11%,實現利稅208428萬元,增長8.6%,實現利潤130120萬元,增長11.1%,累計安置就業2.25萬人,同比下降3.1%。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總產值252016萬元,增長13.7%,實現增加值73967萬元,增長12.2%。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9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89746萬元,增長24.1%。
全年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1502126萬元,增長15.6%。其中工業投資1086717萬元,增長45%,占投資比重的72.3%。全年新增固定資產1084045萬元,增長75.4%。
全年完成資質內房地產開發投資10292萬元,同比下降20.5%。其中商品住宅投資10292萬元,增長20%。全年房屋施工面積7.5萬平方米,其中住宅5.9萬平方米,全年房屋竣工面積6.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5.4萬平方米。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5.38萬平方米,增長68.1%,商品房銷售額21729萬元,增長45.8%。

第三產業

2016年全縣最終消費支出673867萬元,增長9.1%。其中居民消費支出557746萬元,增長7.4%;政府消費支出116121萬元,增長18.2%。
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8409萬元,增長13%。從所在地來看,城鎮實現零售額367073萬元,增長12.9%;鄉村實現零售額61336萬元,增長16.7%。從行業來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1567萬元,增長13.4%;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62162萬元,增長13.2%;住宿業實現零售額4681萬元,增長12.7%;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9998萬元,增長15.1%。
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54741萬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外貿出口總額44702萬美元,增長0.1%。
全年貨物和服務進出總額332372萬元,增長7.8%。其中,貨物和服務流出155511萬元,增長8.5%;貨物和服務流入176861萬元,增長6%,貨物和服務淨流出逆差21350萬元。
全年招商引資簽約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16個,契約金額167.5億元,增長9.4%,實際進資為37.3億元,增長13%。實際利用外資項目11個,契約外資10545萬美元,增長38.6%,實際利用外資8298萬美元,增長10.7%,現匯進資1968萬美元,同比下降14.9%,現匯比為23.7%。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71649萬元,增長4.7%,實現增加值64125萬元,增長3.2%。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677萬元,比上年增長15.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4193萬元,增長18.7%;電信業務總量2901萬元,增長0.1%,移動業務總量13583萬元,增長23.5%。全縣固定電話年末用戶4萬戶,同比下降7.9%,寬頻用戶3.9萬戶,增長13.8%,行動電話用戶28.9萬戶,其中移動用戶20.5萬戶,聯通用戶3.2萬戶,電信用戶5.2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59部/百人。
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226萬人次,增長7.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億元,增長8.1%。入境旅遊人次3048人次,增長8.1%,旅遊創匯收入89.5萬美元,增長8.4%。
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31769萬元,增長13.8%。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743271萬元,比年初增加240009萬元,增長16%。其中居民儲蓄存款1199813萬元,比年初增加149811萬元,增長14.2%;各項貸款餘額1014825萬元,比年初增加168483萬元,增長19.9%。

交通概況

吉水龍華中大道

2016年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2430公里。其中國道通車里程103公里,省道通車裡程108公里,縣道通車裡程301公里,鄉道通車裡程552公里,村道通車裡程1366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村通油(水泥)路。
全年全縣客車112輛,公路客運量348萬人,客運周轉量22325萬人公里;貨運車輛3015輛,公路貨運量1816萬噸,貨運周轉量715026萬噸公里。全縣公共汽車40輛,計程車60輛。
全年水上客運船隻6艘,傳送旅客0.5萬人,客運周轉量8.5萬人公里。貨運船隻(短途砂石船隻)57艘,實現貨物運輸120萬噸,貨運周轉量1200萬噸公里。
境內贛粵高速公路、京九鐵路105國道、贛江水道四條大動肪縱貫而過。建設中的昌吉贛客運專線在此設有吉水西站。
2013年,吉水縣已開成“二縱五橫二斜”路網主骨架,“兩縱”即贛粵高速公路和105國道;“五橫”,即省道撫八線連線縣道八住線,省道永吉線,縣道文水線、朱阜線、雙村至楓江線;“二斜”即省道吉新線、古高線。吉水贛江大橋的建成通車,將東西兩岸連成一體,極大地方便了兩岸民眾生產生活;朱阜線、贛粵高速吉水連線線、下冠線、永吉線烏江至永豐段水泥(油)路改造工程已經完工,烏白線、朱北線、永吉線烏江至永豐段二級油路改造工程即將完工,古高線螺田至白沙段改造工程即將開工建設,吉水縣已竣工和開工在建里程總長達169公里,通村水泥路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吉水縣已有101個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縣鄉1小時交通網基本形成。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全縣普通中等職業學校3所,專任教師106人,在校學生1371人;普通中學有30所,專任教師1962人,在校生28283人,其中高中專任教師563人,在校學生9159人;普通國小70所,教學點144個,專任教師1887人,在校生49479人;幼稚園園數216所,專任教師651人,在園幼兒18106人。青壯年文盲率已控制在1%以內。

科技

2016年通過科技項目2項,其中省級2項,市級3項。全年科學技術費用支出36萬元。

文化

2016年末全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出場次120場,觀眾3.8萬人次;文化館1個,組織文藝活動13次,舉辦訓練班48次;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39.2萬冊,發放借書證0.25萬張;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666件,參觀人次4.5萬人次;文化站18個,年末藏書50.4萬冊。全縣廣播電台1個,有線電視台1座,廣播站18個,有線電視站18座,電視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2.9萬戶。全縣電影放映單位數17個,放映場數4326場,觀眾人數53萬人次。

衛生

2016年末全縣醫療衛生機構數26個。其中醫院3個,鄉鎮衛生院18個,衛生及其他機構5個;行政村衛生室250個,居委會衛生室24個,個體診所45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936人,其中執業醫師427人,執業助理醫師102人。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1704張。全年衛生部門總診療人數70.6萬人次,健康檢查人數11.3萬人,入院人數11.26萬人,出院人數11.25萬人,住院病人手術人數6680人次。

社會保障

2016年末全縣共有福利機構數25個,床位數2731床,在院人數2523人。全縣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464戶,10827人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資金3776.7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793戶,22454人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資金4169.9萬元。全縣城市“三無”救助人數223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4796人。全年安置退役士兵、復員幹部195人。

居民收入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6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25元,增長10%,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0.8%。

旅遊名勝

南麓齋

吉水吉水
南麓齋坐落於洴塘村南山天柱峰腳下東南方,系宋元之際的一座吉水名書院,為宋末學者楊家莊人楊桂所建。齋坐北朝南,占地200餘平方米,土牆磚木瓦屋結構,青磚碧瓦,古樸雅致。大門首上部嵌有“南麓齋”三個醒目的大字。
石陽古城
石陽古城東為丘陵,西臨贛江,西南為固州和馬家城兩村,北至城上村,面積大約為一平方公里。古城周圍曾築有土城,城內建有驛道路。臨城村落,根據文化坐落方位,分別起名為城上、南門前、官路上、官路下等。歷史發展一千多年,古城已夷為平地,但古城遺址處仍不時能挖掘到古陶片及器皿等文物,其文化層厚達1.5米。陶片多屬印紋硬陶,文飾以繩紋為主,曾於區內拾得新石器時代石磷一個,晉石質“雞壺”口沿一片。
住歧釣魚台
吉水住歧鄉贛江之濱有一座釣魚台,相傳為嚴子陵和張果老的垂釣處。
阜田石蓮洞
楊萬里墓楊萬里墓
石蓮洞位於吉水縣阜田鎮北7.5公里處。內大小洞五、六處,大洞名曰“佛廬”,洞口岩上刻有“石蓮洞”3字,洞內可容百餘人,岩壁紋形黝黑,天然成人物鳥獸狀。“佛廬”右後有一小洞,洞高8米,洞頂嵌有鍾乳,以石擊之,“著著”有聲。洞口岩上有一石床,相傳為羅洪先讀書、憩息之處。石床左上首岩壁上刻有羅洪先所書“梅關”2字.洞門右有數株羅漢松,樹幹丈余圍、虬枝糾結,古老蓊鬱。洞上岩有棵古荊樹,高達數丈,據傳,羅漢松、古荊樹均為羅洪先親手栽植,距今已有400餘年。
桃花島
吉水桃花島吉水桃花島
桃花島位於江西省吉水縣城南郊贛江河道中央。距吉安市15公里,105國道直達桃花島渡口。是島礁河灘型的生態觀光果園。桃花島面積約1平方公里。
鑑湖公園
鑑湖公園於1997年初開始興建,到1998年底建成開園,前後歷時兩年。

著名人物

從唐至清,吉水中舉者1435人,進士556人,其中狀元6人,榜眼3人,探花4人,描述當時盛況是:“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傑出代表人物如:南宋詩人楊萬里,《鶴林玉露》作者羅大經,愛國名臣楊邦乂,抗金名將楊再興,明《永樂大典》總纂解縉,建文狀元、內閣首輔胡廣,理財名臣周忱,明朝使臣陳誠,東林黨領袖鄒元標、李邦華,兵部尚書毛伯溫,嘉靖狀元、地理學家羅洪先,文學家曾同亨,《中華大字典》和《辭海》主編徐元誥等人。

吉水頭條

吉水頭條吉水頭條
吉水頭條,微博本地資訊博主 。

江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