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縣

南昌縣

南昌縣是江西省南昌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南昌市南部,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公路四通八達,105、316、320國道、溫厚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京九鐵路與浙贛鐵路在向塘鎮交匯,全縣目前已形成一個公路、航空、水路、鐵路等齊全的交通運輸網路。南昌縣有紅樓景觀旅遊文化示範地、塔城水嵐洲、黃馬“兩江”生態旅遊走廊、蓮塘澄碧湖公園、象湖新城、蔣巷生態農業與濕地科教基地、岡上教授村、三江後萬村、廣福永木黎村等十大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南昌縣南昌縣
南昌縣始建於漢高帝五年(前202年),自建制以來就是“江西”歷朝歷代的的郡治、道治、省會所在地,謂之為“江西千年首縣”!

最初的南昌縣隸豫章郡,縣境含今之南昌、新建豐城進賢4縣地及附近一些地域;三國時魏黃初二年(221)與豐城縣分治;宋太平天國六年(981)與新建縣分治;

崇寧二年(1103)與進賢縣分治,此後縣境再無大的變化。縣名、隸屬歷代屢有變化,史籍均有記載,如:南昌、宜善、豫章、鍾陵等:南昌境域古屬揚州,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始置南昌縣,置縣之初,南昌縣境包括今南昌、新建、豐城、進賢4縣及附近一些地域,面積約為7500平方公里。

新莽時期,南昌縣曾改稱宜善縣,直隸九江郡。東漢、三國、晉,南昌縣隸豫章郡。魏文帝黃初二年封孫權為王,南昌縣屬吳國。孫權析縣南境為富城縣(今豐城),自此南昌、豐城分治。

隋、(589~742),南昌縣改稱豫章縣,隸屬洪州。唐寶應元年(762),因避代宗李豫名諱,豫章縣曾改名鍾陵縣,隸屬洪州。唐貞元元年(785)復名南昌縣,自此再未更名,隸屬洪州。
北宋興國六年(981),析西境置新建縣,自此南昌、新建分治。北宋崇寧二年(1103),升進賢鎮為進賢縣,自此南昌、進賢分治。南宋,昇州為府,南昌縣隸屬隆興府。
元代,南昌縣隸屬隆興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因避裕宗名諱,隆興路更名龍興路。明洪武八年(1375),南昌縣隸洪都府。洪武九年起,至清代(1664~1911),隸屬南昌府。
民國元年(1912)至3年隸屬江西省豫章道。民國15年,南昌設市,市、縣分治。南昌縣直隸江西省。民國21年起,隸屬江西省第一行政區。民國28年起,隸第十一行政區。民國31年起,隸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後,隸屬南昌專區。1958年9月,劃歸南昌市轄。1961年7月,劃歸宜春專區轄。1967年11月復劃歸南昌市轄至今。
1984年5月31日,恢復三江鎮,管轄原三江公社範圍(贛府廳字[1984]167號)。1984年,撤銷向塘鄉,將所屬村委會劃歸向塘鎮管轄(贛府廳字[1984]346號);設定蓮西鄉(贛府廳字[1984]357號)。1986年1月6日,將南昌縣羅家鄉劃歸南昌市郊區羅家鎮管轄,同時撤銷羅家鄉建制(贛府廳字[1986]14號批覆)。
1993年11月17日,撤銷滁槎鄉、塘南鄉、幽蘭鄉,設立滁槎鎮、塘南鎮、幽蘭鎮(贛民字[1993]164號批覆)。1995年6月21日,撤銷武陽鄉、崗上鄉,設立武陽鎮、崗上鎮(贛民字[1995]107號批覆)。1995年9月29日,撤銷龍塘鄉,設立龍塘鎮(贛民字[1995]185號批覆)。1995年12月12日,撤銷蔣巷鄉,設立蔣巷鎮(贛民字[1995]249號批覆)。
1996年3月19日,崗上鎮更名為岡上鎮(贛民字[1996]49號批覆)。1996年4月8日,撤銷廣福鄉,設立廣福鎮(贛民字[1996]77號批覆)。1997年2月3日,撤銷麻丘鄉,設立麻丘鎮。(贛民字[1997]23號批覆)
1999年3月4日,撤銷昌良鄉,劃歸昌邑鄉(贛民字[1999]52號批覆)。至此全縣轄11個鎮、12個鄉。

建制沿革

南昌境域古屬揚州,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始置南昌縣,置縣之初,南昌縣境包括今南昌、新建、豐城、進賢4縣及附近一些地域,面積約為7500平方公里。

南昌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南昌市南部,全縣東西寬36千米,南北77千米,總面積1839平方千米。總人口10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1萬人。主要河流有贛江、撫河、清豐山河等。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達到17.8℃,年平均日照1574.1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1662.5毫米,年平均霜期89天。

隸屬沿革

南朝梁(502—557年)時,置南昌縣,縣治設在今廣西博白縣三灘圩。隸屬越州合浦郡。南朝陳時隸屬相同
隋朝(589—618年),初期南昌縣先後隸祿州、合州。大業五年(609年)隸合浦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南昌縣改隸南宕州,並為州治。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西境置新建縣,自此南昌、新建分治。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升進賢鎮為進賢縣,自此南昌、進賢分治。
南宋,昇州為府,南昌縣隸屬隆興府。
元代,南昌縣隸屬隆興路。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因避裕宗名諱,隆興路更名龍興路。
明清洪武八年(1375年),南昌縣隸洪都府。洪武九年起,至清代(1644年~1911年),隸屬南昌府。
民國元年(1912)至3年隸屬江西省豫章道。
十五年,南昌設市,市、縣分治。南昌縣直隸江西省。
二十一年,隸屬江西省第一行政區。
二十八年,隸第十一行政區。
三十一年,隸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後,隸屬南昌專區。
1958年9月,劃歸南昌市轄。
1961年7月,劃歸宜春專區轄。
1967年11月復劃歸南昌市轄至今。

朝代列表

朝代 年號 年份 縣名 隸屬 上隸 範圍/面積 備註

漢高帝五年

前202年

南昌縣

豫章郡

長沙王國

南昌新建、豐城、進賢4縣及附近一些地域/7500平方公里

新莽時期

公元9年

宜善縣

九江郡

東漢、三國、晉

公元25年

豫章郡

三國

魏文帝黃初二年

公元221

吳國

孫權析縣南境為富城縣(今豐城),自此南昌、豐城分治。

隋、唐

公元589~742

豫章縣

洪州

寶應元年

公元762

鍾陵縣

洪州

因避代宗李豫名諱

貞元元年

公元785

南昌縣

洪州

北宋

太平興國六年

公元981

南昌縣

析西境置新建縣,自此南昌、新建分治。

崇寧二年

公元1103

南昌縣

升進賢鎮為進賢縣,自此南昌、進賢分治。

昇州為府

南宋

公元1127

南昌縣

隆興府

元代

公元1271

南昌縣

隆興路

元二十一年

公元1284

南昌縣

龍興路

因避裕宗名諱

洪武八年

公元1375

南昌縣

洪都府

洪武九年

公元1376

南昌縣

南昌府

民國

民國元年至3年

公元1912

南昌縣

江西省豫章道

民國15年

公元1926

南昌縣

江西省

南昌設市,市、縣分治。

民國21年

公元1932

南昌縣

江西省第一行政區

民國28年

公元1939

南昌縣

第十一行政區

民國31年

公元1942

南昌縣

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49

南昌縣

南昌專區

1958年9月

南昌縣

南昌市

1961年7月

南昌縣

宜春專區

1967年11月

南昌縣

南昌市

行政區劃

2000年12月8日,撤銷蓮西鄉,劃歸蓮塘鎮(贛民字[2000]372號批覆)。
2001年10月22日,撤銷渡頭鄉,劃歸幽蘭鎮(贛民字[2001]482號批覆)。200l年11月15日,撤銷滁槎鎮,劃歸尤口鄉;撤銷小藍鄉,劃歸蓮塘鎮;撤銷新聯鄉,劃歸(不含創業、東陽、東方、東升、東風村委會)塘南鎮;創業等5個村委會劃歸涇口鄉(贛民字[2001]520號批覆)。2001年12月10日,撤銷尤口鄉建制,設立鎮建制並更名為昌東鎮(贛民字[2001]581號批覆)。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90.5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11個鎮、7個鄉:蓮塘鎮、向塘鎮、昌東鎮、蔣巷鎮、三江鎮、幽蘭鎮、塘南鎮、岡上鎮、武陽鎮、廣福鎮、麻丘鎮、南新鄉、塔城鄉、涇口鄉、八一鄉、黃馬鄉、富山鄉、東新鄉。其中,昌東鎮、麻丘鎮委託南昌高新開發區管理。
2013年南昌縣轄16個鄉鎮、1個國家級開發區(江西南昌小藍經濟開發區)和銀三角管委會,全縣有264個村委會和52個居委會。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南昌縣南昌縣外景
南昌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江、撫河下游,鄱陽湖之濱。位處北緯28°16′南昌縣政區圖~28°58′、東經115°49′~116°19′之間。
南昌縣位於江西省中部偏北,地理上東鄰進賢縣,南接豐城市,東北瀕臨鄱陽湖,中西部對南昌市區呈三面合抱之勢。.

地理地貌

南昌縣本縣屬鄱陽湖平原地區。全縣地勢南高北低,呈緩慢傾斜狀。隆起與下降,變化微小。除幾條近南向北分布的帶狀、壟崗狀局部低丘外,均較平坦。全境耕地面積占44.96%,水面占29.71%,草洲、窪地占6.51%,村莊、道路、圩堤占16.69%,山地占2.13%。全境無山脈。總觀地貌,東北為湖濱平原;中部為平原,在河床之間尚有一定面積的南北向分布的壟崗狀階地;東南部為低、殘丘,近河分布有一定面積的沖積平原。全境平均海拔高度25米。南端平均50米以下,最高點白虎嶺主峰181米;北端平均17米左右,最低點南新鄉蘆王村14.7米。

氣候特點

南昌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帶。特點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由於受地理位置及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春季多雨伴低溫,春末初夏多洪澇,盛夏酷熱又乾旱,秋風氣爽雨水少,冬季寒冷霜期短”的氣候。年平均氣溫達到17.8℃,年平均日照1603.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1662.5毫米,年平均霜期89天。

行政區劃

南昌縣南昌縣
南昌縣位於贛中北部,地處鄱陽湖之濱,三面環抱省會南昌。全縣國土總面積1810.7平方公里(含昌東、麻丘,下文所有統計數據除另外註明外,均未包含昌東、麻丘數據),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2013年末全縣總人口101.7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2%,其中農業人口81.4萬人,人口密度為593人/平方公里;南昌縣轄蓮塘鎮、向塘鎮、三江鎮、塘南鎮、幽蘭鎮、蔣巷鎮、武陽鎮、岡上鎮、廣福鎮、昌東鎮、麻丘鎮、涇口鄉、南新鄉、塔城鄉、黃馬鄉、富山鄉、東新鄉、八一鄉等16個鄉鎮、1個國家級開發區(江西南昌小藍經濟開發區)和銀三角管委會,共有37個居委會、307個村委會。其中昌東鎮、麻丘鎮委託南昌高新開發區管理。全縣有264個村委會和52個居委會。 2000年12月8日,撤銷蓮西鄉,劃歸蓮塘鎮(贛民字[2000]372號批覆)。
2001年10月22日,撤銷渡頭鄉,劃歸幽蘭鎮(贛民字[2001]482號批覆)。200l年11月15日,撤銷滁槎鎮,劃歸尤口鄉;撤銷小藍鄉,劃歸蓮塘鎮;撤銷新聯鄉,劃歸(不含創業、東陽、東方、東升、東風村委會)塘南鎮;創業等5個村委會劃歸涇口鄉(贛民字[2001]520號批覆)。2001年12月10日,撤銷尤口鄉建制,設立鎮建制並更名為昌東鎮(贛民字[2001]581號批覆)。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90.5萬人。
2004年底,全縣轄11個鎮、7個鄉:蓮塘鎮、向塘鎮、昌東鎮、蔣巷鎮、三江鎮、幽蘭鎮、塘南鎮、岡上鎮、武陽鎮、廣福鎮、麻丘鎮、南新鄉、塔城鄉、涇口鄉、八一鄉、黃馬鄉、富山鄉、東新鄉。其中,昌東鎮、麻丘鎮委託南昌高新開發區管理。
2013年南昌縣轄16個鄉鎮、1個國家級開發區(江西南昌小藍經濟開發區)和銀三角管委會,全縣有264個村委會和52個居委會。

民族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5042565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市內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43416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608405人,增長13.72%,平均每年增加60840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29%。
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共有家庭戶1299903戶,家庭戶人口為4409240人,占總人口的87.44%,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3.3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68人減少了0.29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2633844人,占總人口的52.23%;女性為2408721人,占總人口的47.77%。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9.35,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性別比持平。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931135人,占總人口的18.47%;15~64歲的人口為3722485人,占總人口的73.82%;65歲及以上人口為388945人;占總人口的7.7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81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5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27個百分點。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022563人,占總人口的99.60%;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0002人,占總人口的0.40%。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598376人,增長了13.53%,占總人口比重減少了0.18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0029人,增長了100.56%,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18個百分點。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95024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797908人;具有國中受教育程度的1633932人;具有國小受教育程度的1142519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由7450人上升為18845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4930人上升為15823人;具有國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3150人下降為32402人;具有國小受教育程度的由30340人下降為22657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3090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63383人,文盲率由5.92%下降為2.60%,下降了3.32個百分點。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3313689人,占總人口的65.7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728876人,占總人口34.2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6.83個百分點。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938361人;其中:蓮塘鎮 60835人、向塘鎮 118209人、

三江鎮 25734人、蔣巷鎮 66543人、滁槎鎮 20270人、麻丘鎮 36591人、塘南鎮 39421人、幽蘭鎮 36187人、武陽鎮 47688人、廣福鎮 32633人、岡上鎮 40821人、南新鄉 46662人、尤口鄉 54955人、新聯鄉 16658人、涇口鄉 45627人、渡頭鄉 29229人、塔城鄉 33367人、黃馬鄉 36892人、富山鄉 29399人、東新鄉 16037人、八一鄉 37609人、小藍鄉 31863人、蓮西鄉 11538人、市五星墾殖場虛擬鄉 10688人、省良種繁殖場虛擬鄉 12905人。2000年12月8日,撤銷蓮西鄉,劃歸蓮塘鎮(贛民字[2000]372號批覆)。
2001年10月22日,撤銷渡頭鄉,劃歸幽蘭鎮(贛民字[2001]482號批覆)。200l年11月15日,撤銷滁槎鎮,劃歸尤口鄉;撤銷小藍鄉,劃歸蓮塘鎮;撤銷新聯鄉,劃歸(不含創業、東陽、東方、東升、東風村委會)塘南鎮;創業等5個村委會劃歸涇口鄉(贛民字[2001]520號批覆)。2001年12月10日,撤銷尤口鄉建制,設立鎮建制並更名為昌東鎮(贛民字[2001]581號批覆)。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90.5萬人。

下轄鎮

2004年底,全縣轄11個鎮、7個鄉:蓮塘鎮、向塘鎮、昌東鎮、蔣巷鎮、三江鎮、幽蘭鎮、塘南鎮、岡上鎮、武陽鎮、廣福鎮、麻丘鎮、南新鄉、塔城鄉、涇口鄉、八一鄉、黃馬鄉、富山鄉、東新鄉。
蓮塘鎮:2004年轄7個居委會(府前路、蓮富路、公園路、南井路、農貿街、蓮南、斗柏路)、11個村委會(蓮塘、崗前、斗門、定崗、王家、彭家、塔田、小藍、墨山、埂頭、街上)。
向塘鎮:2004年轄10個村委會(棠墅、黃山、河頭、黃頭、梁西、璜溪、西洛、浹溪、新村、辜坊)。
三江鎮:2004年轄4個居委會(烏龍街、大街、河街、前後萬)、9個村委會(崗坊、源溪、汗塘、徐羅、松林、山下、東莊、三江、竹山)。

南昌縣 南昌縣郊區
塘南鎮:2004年轄2個居委會(拓林街、新聯街)、23個村委會(塘南、田萬、協成、石崗、近港、富聖、渡口、張溪、篁山、西河、港頭、梓溪、北聯、民主、和豐、西聯、聯合、蔡家、紅星、北星、新圖、新聯、新光)。
幽蘭鎮:2004年轄2個居委會(幽蘭街、渡頭街)、29個村委會(牌坊、竹林、塗村、青塘、南山、幽蘭、東田、流芳、楊樹、胡陶、厚田、楓林、少城、南湖、新莊、馬游、園藝場、渡頭、東聯、新榮、黃坊、灌溪、潭林、田坪、亭山、羅舍、桃嶺、江陂、塗洲)。
蔣巷鎮:2004年轄1個居委會(蔣巷街)、17個村委會(勝利、五豐、立新、聯圩、三洞、滁北、山尾、蔣巷、白岸、北旺、柏崗山、洲頭、葉樓、高梧、旱上、河邊、玉豐)。
武陽鎮:2004年轄2個居委會(武陽街、茬港)、16個村委會(郭上、茬港、西遊、傅家、朱坊、蕉湖、武陽、前進、南坊、大儀、保豐、徐橋、楞上、泗洪、庵前、廣豐)。
崗上鎮:2004年轄3個居委會(崗上街、市汊街、萬舍街)、12個村委會(長湖、興農、蠶石、石湖、曲湖、晉安、崗上、安仁、合山、東壇、萬舍、黃台)。
廣福鎮:2004年轄1個居委會(廣福街)、14個村委會(廣福、北頭、吳石、江家、木山、荷山、沙港、漳溪、萬洲、宋洲、潭崗、官塘、板湖、南溪)。
昌東鎮:2004年轄2個居委會(尤口、滁槎)、25個村委會(山湖、三聯、長勝、光明、陽門、楊家、黃家、閔吳、中尚、樓廠、瑤湖、東謝、尤口、錢崗、巷口、日新、蘆源、三房、滁槎、李家、下尾、吉南、五愛、趙圍、嶺永);瑤湖水產場。(南昌高新開發區)
麻丘鎮(南昌高新開發區):2004年轄1個居委會(麻丘鎮)、16個村委會(金鳳、武溪、庫前、高胡、新龍、樂圩、南崗、巷上、厚溪、楊橋、寶塔、麻丘、劉城、魯溪、廣安、長江)。
涇口鄉:2004年轄1個居委會(涇口街居委會)、23個村委會(水閣、大浦、大沙、沙湖、楊芳、崗背、涇口、後房、泥灣、康莊、小蓮、東崗、北湖、轅門、北山、東湖、山頭、東蓮、東風、東升、東方、東陽、創業)。
南新鄉:2004年轄2個居委會(樓前街、黃渡街)、20個村委會(樓前、山上、南新、塘頭、九聯、范湖、程湖、建新、豐洲、團結、潭口、愛民、大港、芳洲、東鄴、友好、西江、新洲、黃渡、中徐、周坊)。
南昌縣 南昌縣開發區

塔城鄉:2004年轄1個居委會(塔城街居委會)、10個村委會(東遊、塔城、芳湖、秋溪、鬧上、南洲、風崗、湖陂、青嵐、北洲)。
黃馬鄉:2004年轄1個居委會(橋東居委會)、13個村委會(官田、豐林、東邊、白城、南安、上洛、嶺前、郭埠、徐家、馮家、徐洪、華標、羅渡)。
富山鄉:2004年轄1個居委會(富山街居委會)、7個村委會(張坊、三山、若岡、灘上、清湖、富山、東亘)。
東新鄉:2004年轄1個居委會(東新街居委會)、6個村委會(石歧、河下、利用、東嶽、大洲、小洲)。
八一鄉:2004年轄1個居委會(街道居委會)、15個村委會(甫下、後曲、淡溪、新坊、院前、大昌、塗埠、五星、八一、胡華、蓮溪、錢溪、南鄧、南江、板聯)。
江西省良種繁殖場:2004年轄11個村委會(敷林、春溪、棠墅、蛟溪、滸南、萬湖、橫崗、塗家、南窯、北窯、紅旗)、園藝所。
南昌市五星墾殖場:2004年轄一分場、二/三分場、四分場、2個村委會(紅井、梅池)。
向塘開發區管委會:2004年轄9個居委會(正街、東風路、通站路、解放路、西路、民主街東路、團結路、鐵路新村、新街)、10個村委會(高田、劍霞、合火乞、丁坊、向塘、南店、荊山、沙潭、山背、蔬菜)。
小蘭工業園管委會:2004年轄9個村委會(鄧埠、瀝山、柏崗、雄溪、虎山、唐村、霞山、柏林、玉沙)。

縣域經濟

南昌縣南昌縣濕地
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107.5億元(預計數,下同),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9.93%,“十五”期間年均遞增15.39%。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九五”期末的33.7:30.6:35.7調整到20.1:44.4:35.5。全縣財政總收入7.18億元,比上年增長33.6%,年均遞增21.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47億元,比上年增長34.6%,年均遞增23.7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億元,比上年增長61.2%,五年累計投資99.23億元,是“九五”期間的3倍。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排名全省第一,基本競爭力邁入全國A級行列。經中國社科院等三家權威機構聯合評審,縣位居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15位。200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0.82億元,比上年增長47.3%,“十五”期間年均遞增24.7%,工業增加值占全縣GDP的比重為37.97%。規模工業企業在2004年實現了第一個三年翻番目標,2005年,完成增加值23.65億元,銷售收入77.6億元,利稅5.1億元,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83家。小藍工業園區“三年大推進”工程成效顯著,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7.3億元,落戶企業385家,其中開工325家,投產191家,基本形成了汽車汽配、醫藥醫器、輕紡服裝、電機電器、食品飲料等五大支柱產業。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0億元,銷售收入61億元,稅金3億元,出口創匯2600萬美元,解決勞動就業3萬人,成為全縣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支撐點。尤其是汽車工業城的啟動建設,極大地提升了園區的產業檔次,增強了園區的發展後勁。先後被授予全省工業強縣、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專項獎等榮譽稱號。
2005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8.17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十五”期間年均遞增15.3%。房地產業快速成長,2005年新開工商品房建築面積134.56萬平方米,占全市1/3強,湧現了夢裡水鄉、大湖之都、綠地山莊、九里象湖城等一大批精品樓盤。新洪客隆、南昌百貨大樓等大型商貿企業進駐蓮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十五”期間年均遞增19.49%。2005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72.4億元,貸款餘額54.2億元,中介、保險、物管、信息等服務業成為新亮點。2005年,全縣實際利用外資1.21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34億元,其中世界500強、國內200強項目2個,知名品牌項目2個,投資超億元項目45個。2005年完成出口創匯32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04.8%,自營進出口企業發展到25家。外經工作取得新進展,被確定為全省外派勞務輸出基地縣。個私民營企業完成總產值216.6億元,實現增加值72.3億元,利稅14.4億元。

工業

2013年,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82.3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8.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3%、14.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19家,新增19家。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246.9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占全縣經濟總量比重49.4%。工業拉動經濟成長6.3個百分點,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52.9%。

農業

南昌縣是以種養殖業為主的農業大縣,素有“魚米之鄉”和“江南糧倉”之譽。糧食總產達102.9萬噸,創歷史新高,實現“十連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32家,其中省級新增8家,市級新增15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926家、4100家;休閒農莊發展到356個,其中國家級示範點2個、省級5個;成功承辦了世界蘆筍大會和全國休閒農業現場會。完成了國家小農水重點縣、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等一批水利項目;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72.6%。

商貿流通

南昌縣作為首府首縣,三面環抱省會南昌,區位優勢明顯,是全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商貿中轉樞紐。深入推進“產城融合”,“一基地三商圈”格局基本形成。新增商業面積35萬平方米,超過已建成商業面積總和;新增服務業重點企業8家,總量達32家。世界500強法國歐尚成功落戶,中國創新市場十強新洪城大市場開工建設,向塘鐵路貨場建設加快推進,人人樂超市、平蘭誠信省級物流配送中心建成開業。

金融儲蓄

2013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374.98億元,比年初增加69.02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01.51億元,比年初增加29.96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252.12億元,比年初增加52.5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95.24億元,比年初增加7.01億元。金融機構實現利潤總額8.54億元,上交稅金1.45億元。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1.06%,較上年同期下降0.69個百分點。

資源特色

土地資源

全縣耕地面積101萬畝,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物產資源

豐富的南昌縣是江西省的農業大縣,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有著“魚米之鄉”、“江南糧倉”的美譽,具有豐富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盛產水稻、大豆、油菜籽、花生、甘蔗、茶葉、蔬菜、水果等農作物。動物資源有260多種,其中家禽30多種,有“南昌白豬”、“鄱湖野鴨”、“肉牛”、“蓮塘麻鴨”、“南昌灰鵝”等名優品種。

水產資源

豐富,屬全國漁業重點縣之一。南昌縣境內水系發達,贛江、撫河、清豐山河穿過境內,平均入境徑流量約870億立方米,溝渠縱橫交錯,湖泊、池塘星羅棋布。淡水魚類主要有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黃芽頭、鱔魚、泥鰍等120多種,有甲魚、烏龜、淡水白鯧、羅非鯽魚、吳郭魚、桂魚、銀魚、團頭魴等名貴魚類;蝦類有沼蝦、溪蟹、中華毛蟹、青蝦等10多種;貝類有中國肩蚌、江西楔蚌(河蜆)、淡水殼萊、湖蛤、田螺、推實螺等50多種。

動植物資源

有200多種,傳統樹種有樟樹、苦楝、馬尾松等;特種經濟林木有泡桐、水杉、茶等;藥用植物已發現和利用的有麥冬、地黃、蔓荊子、生地、澤瀉、薏米、菊花、黃介子、金銀花、芡實等40多種,以蔓荊子、芡實為大宗。花卉有黑蘭、君子蘭、四季海棠、紫茉莉等名貴品種30種。著名的土特產主要有三江荸薺、三江蘿蔔醃菜、塔城豆豉、萬舍大蒜、塗家洲韭菜、麻丘蓮藕、小藍芹菜等。全縣林業用地(含園林)約7.3萬畝,占3%,全縣動植物資源種類豐富,共有植物120餘種,動物240餘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9種,以河豚、白頭鶴最為珍貴。

社會事業

2014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8個,其中:醫院4個,婦幼保健院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鄉鎮衛生院20個。衛生技術人員351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791人,註冊護士1235人。醫院和衛生院共有床位1851張,其中:鄉鎮衛生院床位722張,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1301人。全縣參合農民77.49萬人,參合率達到98.31%。

交通

南昌縣是省會南昌的南大門,省城近郊,縣城離市區中心僅18公里。全縣目前已形成一個公路、航空、水路、鐵路等齊全的交通運輸網路。公路四通八達,105、316、320國道、溫厚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京九鐵路與浙贛鐵路在向塘鎮交匯,使南昌縣成為真正的黃金十字鐵路樞紐,向塘鐵路編組站成為僅次於鄭州的中國第二大貨運編組站;贛江、撫河在境內交匯,航道可通長江各口岸;縣城離昌北機場25公里。

旅遊

南昌縣種植園黃馬鄉有著AAAA級旅遊景區鳳凰溝,廣福鄉黎村東南吳家山有唐朝永王李嶙墓,小藍鄉小藍村西邊山有三國東吳古墓,麻丘鄉荷埠周村外的明代建築蜚英塔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溝風景區,位於南昌縣黃馬鄉,距南昌市中心35公里。景區建設面積為8平方公里,由生態茶業展示園、觀賞植物展示園、蔬菜瓜果展示園、果業展示園(百果園)、高效蠶業展示園、水產展示園(漁樂苑)、生態養豬示範園、農作物品種展示鑑定站(白浪湖度假村)、農機展示館等組成。

歷史名人

徐孺子(公元97—168年),即徐稚(或寫作異體字“穉”),字孺子。是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

南昌縣南昌縣
經學家,世人稱“南州高士”,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所記,徐孺子,九歲,在月下玩耍時,別人對他說:“假如使月中無物,應當特別明亮吧?”他回答說:“不然,就像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一生博學多識而淡泊名利、不離勞作,被人們千秋傳頌為“人傑地靈之典範”。

鄧琬(407—466)字元琬,一作元琰,南朝宋名臣。祖上四代大官。初為主簿,後封輔國將軍,任南海郡太守。大明八年(464)為晉安王劉子勛的鎮軍長史、尋陽內史,代行江州事。時宋廢帝劉子業無道,皇族諸王奪位鬥爭劇烈。琬遂舉九江之眾,擁戴劉子勛,進攻廢帝。戰亂中明帝即位,琬亦讓子勛在尋陽登位,並改年號為義嘉元年(466),自為左將軍、尚書右僕射。同年八月兵敗被誘殺。

胡諧之,一作楷誤,南朝齊重臣。世祖初為別駕,爵關內侯。永明十年(四九二)轉度支尚書,贈右將軍,豫州刺史。謚曰肅。工書,述書賦曰:“寶光、諧之同調合韻。骨氣胡壯,精神顧峻”。

來鵠(?-883),即來鵬(《全唐詩》作來鵠),唐朝詩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師韓柳為文,大中(847-860)鹹通(860-874》間,才名籍甚。《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九首。來鵬的作品有詩集一卷,但今已不傳。

陳恕(945年—1004年),北宋名臣,字仲言。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任澧州通判。後被召入朝,升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陳恕政紀嚴明,辦事果斷,按期完成了城防工程,抵禦了契丹兵。因功升為戶部副使;再升為右諫議大夫,知澧州。後改任河北東路營田制置使,再升為鹽鐵使。陳恕整頓賦稅,疏通貨財,使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長。太宗十分器重,親自在殿柱上題寫“真鹽鐵陳恕”五個大字,以示褒獎。淳化二年(991)升為參知政事,位居副相。他主管國家財政,前後達十餘年之久。卒時,年僅五十九歲。真宗曾為之廢朝舉哀,贈吏部尚書。《宋史》論及陳恕,極贊其“取士得王曾,舉代得寇準,可謂知人之明,且他善理財,精吏治,亦頌他”能吏之首”。

南昌縣 南昌縣的明代古墓

陳執中(990-1059),北宋名臣,字昭譽,名相陳恕之子。真宗時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累遷衛尉寺丞,知梧州。後歷知江寧府、揚州、永興軍。仁宗寶元元年(一○三八)同知樞密院事(《宋宰輔編年錄》卷四)。慶曆元年(一○四一)出知青州,改永興軍。四年,召拜參知政事。五年,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皇佑元年(一○四九)出知陳州。五年,再入相。至和二年(一○五五)充鎮海軍節度使判亳州(同上書卷五)。逾年辭節,以司徒致仕。嘉佑四年卒,年七十(《樂全集》卷三七《陳公神道碑銘》)。謚恭。《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趙善括,字無咎,號應齋居士,南宋詞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時間在孝宗朝,嘗登進士第。乾道七年(1171)知常熟縣,後通判平江府。淳熙六年(1179)知鄂州,後罷免;淳熙十六年差知常州。著有《應齋雜著》6卷。楊萬里為之序。

劉時中(約1310一1354),元代散曲家,約元成宗大德中前後在世,官學士。時中工作曲,今存小令六十餘支,套數三首,以水仙子西湖四時漁歌最著名。他的兩套散曲作品《端正好.上高監司》,一掃曲壇吟風弄月、離愁別恨的舊習,直接以創作來評議當時現實政治的重大問題,這在元散曲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汪大淵(1311~?),元代著名航海家,字煥章,西文學者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著《島夷志略》,分為100條,其中99條為其親歷,涉及國家和地區達220餘個,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和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參考價值,引起世界重視。1867年以後,西方許多學者研究該書,並將其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公認其對世界歷史、地理的偉大貢獻。

魏良輔,字尚泉,流寓於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崑曲(南曲)始祖。對崑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崑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聖”之稱。

彭士望(1610—1683),本姓危,字躬庵,又字達生。為“易堂九子”之一,他致力於古文辭,尤精於《春秋》、《左傳》諸史。晚年講求實用之學,反對空談。著作有《手評通鑑》、《春秋五傳》、《恥躬堂詩文集》等。

林時益(1618-1678),明代文學家,本姓朱,名議霶,字確齋。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卒於聖祖康熙十七年,年六十一歲。本明宗室。清初,變姓名,寄籍寧都。與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謀居處。士望與魏禧一見定交,極言金精諸山可為嶺北耕種地;乃攜家偕士望往。僑居十餘年,與魏氏昆弟相講習。康熙七年,詔明故宗室子孫,還田廬,複姓氏;時益不樂歸,卜居冠石,結廬傭田以自給。時益為“易堂九子”之一。工書,喜為詩,晚好禪悅。著有冠石詩集五卷,和確齋文集,(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王猷定(1598—1662),(猷yóu),字於一,號軫石,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他出身於官宦之家,祖父輩科名顯達,但他並不追逐功名利祿,卻酷愛鑽研學術。他自幼聰穎,很有才華,早年耽聲伎,愛陸博,好仙怪。及長,轉而“嗜兩漢八家之文”,“惟以古人為事”。終生只是一個拔貢。王猷定的散文不為時文所左右,在清初文壇上獨闢蹊徑,別開生面。作品以新穎的內容,獨特的手法,使文壇耳目一新。其中以論述奇聞異事的傳奇性散文為突出。他的著作較多,現存《四照堂集》十六卷(文十二卷,詩四卷),是在他死後由友人周亮工蒐集刊印的。王猷定愛好書法,其友韓程愈稱他“臨池之技,可以籠鵝”,把他同大書法家王羲之相比。但無墨跡存世。其散文成就不在所謂“散文三大家”(侯方域、汪琬、魏禧)之下,他的傳奇性散文《湯琵琶傳》、《李一足傳》、《義虎記》等內容新穎、手法獨特,一新文壇耳目,為明清文壇一代大家。

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一字輯五,號芸楣(一作雲楣),清代大臣、學者,楹聯名家。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元瑞博學強記,時有令譽。紀昀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時,彭元瑞是十個副總裁之一。與蔣士銓合稱“江右兩名士”。

梅汝璈(1904~1973),近代法學家,字亞軒。1946~1948年,梅汝璈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審判對20世紀30~40年代發生於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侵略戰爭負有主要責任的日本戰爭罪犯的工作,同某些庇護日本戰犯的勢力進行了堅決而卓有成效的鬥爭。在歷時兩年半開庭818次的漫長過程中,梅先生始終堅持法律原則,有禮有節,在“法官席位之爭”、“起草判決書”和“堅持死刑處罰”等關鍵時刻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贏得了世界的讚賞與尊重,出色完成了任務,贏得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他為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為國家爭了光,全國人民都應當感謝他。”時任教育次長兼國立政治大學校長顧毓琇先生曾贈劍與梅先生,並稱他為壯士。

南昌縣 南昌縣種植基地

黃秋園(1914-1979),著名國畫大師,名明琦,字秋園,號大覺子、半個僧、清風老人等。黃秋園生前困頓,但孤介不媚時俗。遠離名利,不求聞達,一受到地方美術界少數人排斥,去世前未吸收為地方美協會員。逝世五年後,他的作品公諸於世,震撼整箇中國畫壇。一代宗師李可染先生嘆出:“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一九八七年中央美術學院追聘秋園先生為名譽教授。中國畫研究院追聘秋園先生為榮譽院委委員。一九八七年中共江西省委宣傳部,江西省文化廳決定批准在南昌建立“黃秋園紀念館”江西人民政府、南昌市人民政府先後將“黃秋園故居”,黃秋園居室列為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人民美術出版社、台灣錦繡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中被列為自晉代、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一百位中國美術巨匠之一。

公劉(1927—2003),現代詩人,原名劉仁勇劉耿直。參加了民間長詩《阿詩瑪》的收集、整理;又以民間傳說和歌謠為基礎,寫作了長詩《望夫石》。此後他又出版了《神聖的崗位》(1955)、《黎明的城》(1956)。1956年到解放軍總政治部任職,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回歸詩壇以後,出版的詩集有《尹靈芝》、《自花·紅花》、《離離原上草》、《仙人掌》、《母親—長江》、《駱駝》、《大上海》、《南船北馬》等。

古龍,本名熊耀華,“古龍”是其筆名,1937年出生於中國大陸(或說1936年出生於香港),1985年9月21日病逝於台灣。華語文壇現代新派武俠小說家。古龍的武俠小說銷量之多,流行之廣,只有金庸能和他相比。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古龍的創作真正達到輝煌,成為風行天下的名家。他的影響超越台灣地區,而與金庸、梁羽生一起被公認為現代武俠小說最有成就的三大家。

江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