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江縣[地名]

餘江縣[地名]

餘江縣是江西省鷹潭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下游,東與鷹潭、貴溪接壤,南和金溪相通,西界東鄉,北鄰萬年、餘干。地處東經116°41′~117°09′,北緯28°04′~28°37′之間。南北長達75公里,東西寬28.65公里,最狹蜂腰地段僅17.5公里,全縣通行贛語。2011年,餘江縣完成生產總值60.1億元,同比13.6%(可比價)。餘江縣是偉大領袖毛主席賦詩頌揚過的地方,近代文化旗手鄒韜奮的故鄉。全縣國土面積936平方公里,人口38萬(多為漢族江右民系)。

歷史沿革

餘江縣境在秦漢時為余汗縣地,晉元康元年(291)始置晉興縣,後為興安縣,不久,撤縣為晉興鄉,入余汗縣,南朝陳元嘉年間(560~565)於晉興縣故地設定安仁縣。屬鄱陽郡,
餘江縣餘江縣
隋廢,入餘干縣,仍為晉興鄉,直至宋端拱元年(988)才正式確立安仁縣。
民國3年(1914),因與湖南省安仁縣同名而易名餘江縣。以境內有餘水(信江)而得名。
1949年,本縣解放,隸屬貴溪專員公署領導,後又改隸上饒專員公署。
1983年隸屬鷹潭市。

自然地理

餘江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下游,東與鷹潭市月湖區貴溪市接壤,南和金谿縣相通,西界東鄉縣,北鄰萬年縣餘干縣。地處東經116°41′~117°09′,北緯28°04′~28°37′之間。南北長達75公里,東西寬28.65公里,最狹蜂腰地段僅17.5公里。
餘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近50年年平均氣溫為17.6℃,其中一月份平均氣溫5.2℃,七月平均氣溫29.3℃。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12℃,年極端最低氣溫—15.12℃。年平均降水量1788.8毫米,最多年份降水量2543.0毫米,最少年份降水量980.7毫米,其中4~6月份平均降水量844.8毫米,7~9月份平均降水量350.9毫米。平均年日照時數1739.4小時,無霜期258天。

區劃人口

餘江縣轄鄧埠鎮、錦江鎮、中童鎮、潢溪鎮、畫橋鎮、馬荃鎮6鎮,春濤、洪湖、平定、黃莊、楊溪5鄉,劉家站墾殖場、高公寨林場、餘江縣青年綜合墾殖場、餘江縣水產場、餘江縣大橋良種場、餘江縣塘潮源營林林場、餘江縣張公橋水稻原種場7農墾場。共有23個居委會,116個行政村,1個管委會。
據統計,截止2011年底,全縣總人口379370人,其中:農業人口296915人,年末總戶數98490戶,全縣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公里,城鎮化率39%。

自然資源

地貌特徵為南北高,逐漸向中部傾斜,丘陵面積108.5萬畝,平原面積30.3萬畝,山林面積58.68萬畝,耕地48萬畝(水田面積41.7萬畝)。森林植被分區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植被類型有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竹林、針闊混支林等,森林覆蓋率為41.9%。信江在我縣境內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骨頭港、黃莊河、划船港,流程115.3公里,流域面積826.59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的種類有鎂、鐵、瓷土、石英石、石灰石、輝綠岩、煤等20餘種,其中矽礦石儲量達1500萬噸以上,石英含量達97%~99%。
風景優美。境內有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龍虎山規劃的馬祖岩、洪五湖景區,還有山青水秀香爐峰、幽靜飄渺樟樹谷、號稱“江南第二峰”的吉泉峰,水隨岩情、岩隨湖走的“天鵝湖”,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地方。“送瘟神紀念館”、“果喜星宮”、“鄒韜奮塑像”等人文景觀,更是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經濟結構

餘江縣  餘江縣
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達16.8億元,比2002年的9.78億元增加7.02億元,年均增長14.5%,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002年的2.51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6.7億元,年均增長27.8%。全縣財政收入達1.2018億元,年均增長12.2%,比2002年的7578萬元增加4440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02年的43.9:30.4:25.7調整到2006年的38.8:36.9:24.3,四年內二產提高了6.5個百分點。

工業產業獨具特色。形成了醫藥和醫療器械、眼鏡、銅材加工、雕刻、微型元件、輕工五金等為支柱的工業體系。餘江是全國雕刻之鄉,現有百餘家雕刻企業,其中世界木雕大王張果喜創辦的全國最大私營雕刻企業——江西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被日本客商譽為“天下雕刻第一家”。餘江微型配件約占全國市場的三分之一,是江西最大微型元件生產基地,產品遠銷美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江西天施康中藥股份有限公司餘江分公司生產的夏天無片等十四個中藥品種獲國家中藥品種二級保護,並擁有七個品種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眼鏡工業歷史悠久,早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有眼鏡生產作坊和銷售協幫組織,餘江眼鏡的發源地——中童鎮是聞名全國的“眼鏡之鄉”。縣工業園區始建於2003年8月,並逐步形成一園四區(眼鏡、銅材加工、微型元件、輕工五金)發展格局,2006年被列為省級工業園、江西省眼鏡產業基地。園區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其中第一期規劃面積為266.67公頃。至2006年底,園區共完成基礎設施投入資金3.9億元,引進內資33.4億元人民幣,外資2348萬美元。目前園區共引進項目92個,建成投產企業65個,在建項目27個。

餘江縣  餘江縣
農業特色日益凸顯。2006年糧食播種面積、總產分別為55.2萬畝、4.2億斤,比1978年(以下類同)分別增長52.9%、68.0%;水產養殖面積、總產分別為3.9萬畝、1.38萬噸,增長0.5倍、12.5倍;生豬出欄54萬頭,增長24.5倍;以320國道為紐帶形成萬畝苗木花卉基地。商品蔬菜、花生種植面積分別達5萬畝、7萬畝,產業化規模不斷壯大,建立58個專業種養農產品基地及53個農業示範區,培育壯大30餘個產值1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以苗木花卉、花生、瘦肉型生豬、葛、優質稻、中藥材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被列為全省優質稻、花生、葛、瘦肉型生豬、商品蔬菜優質農產品基地,榮獲農業部授予的“中國葛之鄉”稱號,葛仙茗茶被國家環保總局評為有機食品。餘江生豬產業合作社年銷售收入超億元,是全省最大生豬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劉墾花生市場是江南最大的花生貿易中心。

行政區劃

餘江縣下轄鄧埠鎮、錦江鎮、畫橋鎮、潢溪鎮、中童鎮、馬荃鎮、黃莊鄉、春濤鄉、平定鄉、楊溪鄉、洪湖鄉、高公寨林場、水產場、大橋良種場、張公橋農場、塘潮源林場、青年農場、劉墾場。共有23個居委會,116個行政村,1個管委會。

人口

截止2011年底,餘江縣總人口379370人,其中:農業人口296915人,年末總戶數98490戶,全縣人口密度405人/平方公里,城鎮化率39%。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劉誠
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子建

教育

截至2011年,餘江縣有學校148所,其中:幼稚園8所,國小118所,國中17所,高中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總數66616人,其中:幼稚園8317人,國小35402人,國中17908人,高中4941人,特殊教育48人。學校教職工總數3480人,其中:幼稚園264人,國小1562人,國中946人,高中702人,特殊教育6人。專任教師總數3131人,其中:幼稚園152人,國小1493人,國中868人,高中613人,特殊教育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畢業升學率100%。

社會事業

衛生
截至2011年,餘江縣有衛生機構數22個,醫院、衛生院15所,床位數614張,衛生技術人員851人,執業醫師352人。
交通
境內浙贛、皖贛鐵路、320、206國道、311、景鷹高速公路縱橫交錯,距上海、福州、溫州等地區均在八小時經濟圈內。
文化
截至2011年,餘江縣有文化館一個,圖書館一個,文化廣播站11個,有線電視台1座。體育館1個。[5]
餘江縣通行贛語,即贛語鷹弋片,鷹弋片是贛語十一個方言片之一。主要通行於江西的鷹潭市、貴溪、餘江、萬年、樂平、景德鎮市(部分)、餘干、鄱陽、彭澤、橫峰、弋陽、鉛山等地。

著名人物

湯漢

湯漢 字伯紀,號東澗,餘江縣崇義鄉(今畫橋鎮)人。宋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進士,南宋末期著名理學家。初任象山書院山長、上饒主簿,後任饒州教授兼象山書院山長。淳佑十二年,任史館校勘,不久改任國史實錄院校勘。他看到當時朝政腐敗,天下騷亂,便不斷上書痛陳朝政,大膽指出弊端。所論切中要害,理宗趙昀不能不為其直諫而信服,於是將湯漢升任為太常博士。太子(度宗)滿二十歲,他上《冠箴》一篇,說明太子及冠後應注意的要務。理宗特令太子往謝湯漢,並進官秘書郎。後出守福建常平,因彈劾福州太守史岩之及泉州太守謝慎有功,被調回京任禮部郎官兼太子侍讀。不久,先後任職華文閣福建運判、寧國府知府、江西常平兼吉州知州、江東運判兼隆興知府。後又召回京都任尚左郎兼太子侍讀及玉牒所檢討官司。這是湯漢建議朝廷必須廣開言路,允許臣屬直抒己見,排斥奸邪,罷黜阿諛小人。後調任太府少卿兼太子諭德。鏇改任秘書少監,成為東宮輔臣。不久,曾被罷官的奸臣董宗臣又重新為朝廷起用,湯漢犯顏上本直指:“自古以來,小人如果再次得志,所帶來的禍患一定甚於往日。”事後,他請求退休,太子致書慰留,遂再供職朝廷。

鹹淳元年(1265),度宗繼位,賈后姐弟專權誤國。湯漢不計個人安危,奏請新君治家不能以私情壞國家制度。政令務須出於朝廷,不可出於私門。用人唯賢,不可椽引親友。這些政見都是群臣所不敢提出,說明湯漢膽識超凡,因此受到正直重臣的敬愛。度宗獎其忠貞有識,擢升湯漢為工部尚書,端明殿學士。任內他激流勇退,請準告老歸家,封“安仁開國子”爵號、食邑600戶,賜“金紫魚袋”。終年七十一歲諡號文清,追贈正奉大夫、饒國公。德佑年間(恭帝趙顯1275—1276)詔令賜喪原籍田南。遺著有《東澗集》及《淘詩注》六卷。

李存

李存安仁(今餘江)人。字明遠,一字仲公,號俟庵。青年時曾師事陳苑,與貴溪祝蕃同游,致心於天文地理醫藥卜筮釋道之書,博學多才,深明性理之舉。廷佑初(1314前後),一試不第,遂杜門著書。邑令、郡守、中丞御史等交章薦舉,不就。乃自辦書院講學,從學弟子眾多,如翰林承旨張仲舉、危大樓等人皆出其門下。時人稱為江東四大儒之一,其名載《中國人名大辭典》。李存主張“朋友講學,且宜痛改舊習為第一義,求欲速成,非善學者也。”他寫的一篇《居敬齋銘》文字深奧,意境深遠,銘曰:“我本敬,何庸居,客他鄉,欲所驅。苟知非,問歸途。日月行,勿斯須。久則安,聖工夫。視吾齋,扁不虛。果能然,孔之徒。”李存著有《俟庵集》存世。

桂萼

桂萼字子實,號見山,餘江縣錦江鎮人。明正德六年(1511)中辛未科進士。歷任丹徒、武康、成安等縣知縣,所經各任都能端正風俗,抑制豪強,政績頗著。嘉靖二年(1523)升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這時嘉靖皇帝朱厚熜因其生父不能受太廟享祀傷透腦筋。桂萼主張在太廟之側,另建小祠祭祀,使嘉靖爭得了面子,又比較好地解決了所謂“統嗣”問題。因此下令晉升桂萼為翰林院學士。嘉靖四年升詹事府兼學士,很快再升禮部右侍郎。不久,轉左侍郎,鏇又晉職禮部尚書、調任史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並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升遷之快,史不多見。或說,他是依靠“議禮猝貴”。嘉靖八年八月,桂萼自請退休,九月復奉召回京,更得嘉靖優遇,稱讚他“俊彥宿學”,賜銀質印章兩方,一刻“忠誠敬慎”;另一鐫“繩愆匡違”。桂萼於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還鄉,不久病死私第,朝廷追賜太傅,謚“文襄”。遺著有《奏議》八卷。桂萼墓葬於安仁七都楊源塘(今錦江鎮鐵山山底邱家村)。清同治年間尚存有墓志銘。

鄒韜奮

鄒韜奮(1895一1944)原名恩潤,餘江縣潢溪鎮渡口村委會沙塘村人。他5歲啟蒙讀古典經籍.18歲肄業於上海南洋公學,民國10年(1921)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民國11年,由黃炎培介紹,出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編輯股主任,負責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及《職業教育叢書》,先後有《民主主義與教育》、《職業心理學》等多種著作問世。15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編,由於編輯方針正確,深受讀者歡迎,發行額自8萬份驟增至12萬份。鄒韜奮遺著主要有《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經歷》、《韜奮文集》》1-3卷等。餘江縣人民懷著崇敬的心情,為紀念這位傑出的新聞記者、政治家、出版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愛國主義者和共產主義戰十,於1985年11月在縣城中心建立他的全身塑像,表達家鄉人民對他的永久懷念。

吳邁

吳邁(1885一1936)字良翰,餘江縣平定鄉石背吳村人,16歲中秀才。目睹國難日重,決心退出考場,閉門自修新學,潛心研究各國律法。18歲時,其父病逝,吳邁不循禮教,戴孝而不守制。其出行不走方步、交談只說方言。事聞於學政訓導,革除了他的功名,從此不得再進孔廟,他一笑置之。吳邁平生仰慕文天祥(號文山),謝疊山、陸象山、私淑"三山一澤是我師",特治印一方.鐫刻七字以自勉。吳邁生性耿直,嫉惡如仇,群而不黨,一心為國。雖遭幾次人獄和數度被通緝的迫害,但鬥志尤堅,曾被中外報紙稱為"火鏢律師"和"吳大炮"。生前曾在桂林、陽朔、泰山、廬山、鎮江、廈門、杭州等地留下書法遒勁的愛國詩句石刻,長伴祖國壯麗河山,供海內外人士憑弔,遺著有《吳邁環遊世界記》、《吳邁文集》等。

熊夢帷

熊夢帷(?一1932)又名道周,字尚德,號義堂,餘江縣中童鎮老屋熊村人,學生出身,民國16年(1927)初入黨,是餘江縣最早發展的共產黨員之一。同年1月與李馥、余益等籌建餘江縣農民協會,任常委。餘江黨支部被破壞後,乃潛返家鄉從事農民運動,秘密發展黨員。民國17年上半年和董會先等共產黨員組建了中共餘江區委員會。19年8月,紅軍攻克餘江縣城錦江鎮,身份暴露,遂調紅十軍工作。21年,贛東北開展內部肅反運動,在葛源被錯殺。

旅遊景點


馬祖岩
:位於洪湖鄉境內,在龍虎山仙水岩西北3公里處,是龍虎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山頂石狀如馬,初名為立馬岩,後因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在此傳授禪經,遂改名為馬祖岩。馬祖(709-788),漢州(今四川)什邡縣人,姓馬,俗稱馬祖,唐開元年間著名高僧,為中國佛學禪宗六祖慧能再傳弟子,幼年出家,師事懷讓禪師,曾居此山岩洞中修定參禪多年,傳授弟子禪法,主張“自心是佛”、“凡所見色,即是見心”,從學者甚眾,後形成派系,稱“洪州宗”。他和弟子百丈懷海禪師經過長期不怠的修持,建立起中國式的禪門叢林制度,改變隋唐以前佛教徒不事生產、乞食自修的生活方式,代以集體生產、集體從事農耕、同修互助的團體生活方式,開拓了禪宗寺院的規模。他們還改革禪宗教傳機鋒轉語,將禪學與中國文化融合,使佛學平實化。由此馬祖在中國禪宗史上享有盛名,馬祖岩亦成為聞名遐邇的重要佛教文化景觀。

馬祖岩像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顯得神奇、瑰麗之美。明代旅遊家徐霞客盛讚馬祖岩,“清淨幽渺”。此處山環十里,四面壁立,內多岩洞,其形各異,兩山對峙,呈“U”形,俯視數十丈,仰觀似接雲天;飛瀑流泉,經年不涸。進山,有一巨石豎立其間,名曰“把門石”,形態既莊又諧,遠觀近視,左瞧右看,各有不同感覺,可謂奇矣。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罹難途經馬祖岩時,賦一首七絕:“曾將飛錫破苔痕,一片方根鎖洞門。山上人家山下路,石頭心事付無言。”山河破碎,身在浮沉的滿腔悲憤化為默默無言。繞過“把石門”,忽現一湖,它三面皆岩,中耀圓湖,明清如鏡,人稱月池。沿湖岸石級往東前進,突然岩出山腰,中空外懸,飛瀑自山頂飄下,如檐雨淙淙。再往前走數十米,便是一座大岩洞,曾建有“大雄寶殿”,據傳這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較早的寺院,可惜已頹廢,難尋昔日香菸裊裊、雲霧繚繞的盛跡。再往上還有滴漏岩、嘯月台、棋盤石、瀑布泉、仙橋、龍井、虎石、七星墩、芭蕉洞、掛榜石、印石、推車石、觀音岩、蓮花石等景點、景景相連,目不暇接,每個景點都有人文故事,似一段段禪宗公案,令人流連忘返。
馬祖岩最引人入勝的景觀有兩處。一是“一線天”,因它“兩峽立,約數百仞,一線中分,日唯午見”得名,前人描述道:澗水下流,不敢俯睇,鳥跡不經,陰見逼人,若有奇鬼怪物處其中,稱幽、奇、險、秀也。歷代文人騷客到此賦詩填詞,宋代羅念閹留下對句:“斷壁畫開天一線,層岩清灑兩千行。”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寫道:“醯雞舞瓮中,井蛙居坎里。莫作一線看,開眼九萬里。”並在石上鐫刻“別有天”三個大字。明代第43代天師張宇初的《宿馬祖岩》詩寫道:“鑿開蘭若,棲禪結上方。燃燈聞佛馨,聽雨宿僧房。古樹岩雲合,幽花澗瀨長。素耽坡谷輩,了無幻中忙。”清代廉訪使翟風翥描繪馬祖岩:“絕壑危岩在沓沓,幽林古洞穴深深。溪橋新月山漳出,九夏清商欲奏金。”另一處景觀是岱宗講堂,馬祖道一禪師即在此講授禪經,當時全國眾多名山寺院的方丈雲集此地,學成歸去擔綱主持,據說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前,曾於此聆聽經法。岱宗講堂講佛學,也講儒學,宋代理學家朱熹曾在講堂上懸“中和”匾額,教法上沿襲“白鹿書院”教規,培養了大批門徒。宋代儒家心學大師陸九淵曾臨堂宣講過“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觀點。自古以來,馬祖岩集佛、儒於一體,可以說是江南佛、儒文化的一個中心點。




香爐峰:馬祖岩景點之一,位於馬祖岩北十公里,平頂圓體,形似香爐而得名。香爐峰巍然屹立,四周被水庫所環繞,山腰有岩洞,洞內為春秋戰國岩墓,這裡有仙人洞、仙人廟、千丈坡、試膽壁、仙女池、黃牛嶺、棋盤石,上面有泉水、小竹林、古寺遺址,登上頂峰低瞰,千山競秀,白雲悠悠,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明代黃應之《游龍虎山、香爐岩》贊曰:“春煙漠漠雨溟溟,鎖斷香爐萬紉青。此日誰舟看不足,何時攜杖扣岩扃。”據徐霞客《江右日記》記載:“……過香爐峰。其峰迴亘三疊,南西直剖而下,中有一凹,結佛廬於上……。”

天鵝湖:位於洪豪公路旁,距206國道1.5公里,距仙水岩3公里,距320國道約9公里,景點包括古村屋、小馬祖岩、萬山岩、千佛洞、保家峰、螺螄嶺、碣石峰等10多處(其中保家峰、螺螄嶺、碣石峰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代文人墨客都有涉足於此。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於崇禧九年十月到此一游,並在日記中記下了這裡的岩洞、寺院等;清代乾隆帝登保家峰吟詩抒情,故事至今流傳在民間;著名禪師馬祖曾到此講經,引來許多僧人在長約半里、連成一片可容納千人的岩洞中築屋為居,至今石壁上還有當年僧人鑿留下的圓印。保家峰下的天鵝湖碧波蕩漾,傍晚彩虹出現於水天之間,蔚為壯觀。被人譽為“南方的莫高窟。”


洪五湖:位於馬祖岩北1公里處,320國道旁,面積37平方公里,是龍虎山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洪湖水庫和五湖水庫兩部分。洪湖水庫總庫容1326萬立方米,最大水面4000畝,是白塔渠水量的調節水庫,湖水潔淨明亮,清澈澄碧,猶如一面明鏡嵌在綠林之間,藍天白雲、山水樹林、飛鳥行人清晰地倒映在水中,微風拂過,湖水波光粼粼,一派人間仙境。五湖水庫總庫容量2200立方米,最大水面8000多畝,因山勢走向形成五個相連水面,形似手掌而得名。湖面遼闊,山環水繞,煙波浩淼,坦蕩無際。中有小島隨水位升降漲落,時大時小。庫區氣候宜人,雨量豐富,植物茂盛,隨季節的更替,湖光山色迥然不同。有詩讚曰:“五湖水庫波瀲灩,一年四季時時鮮。唱起山歌湖邊走,如在畫中逛公園。”水庫北端建有主壩,高42.3米,長1150米,雄偉高峻,蔚為壯觀,置身壩上,鳥瞰全景,水天一色。庫區魚類豐富,鳥類眾多,鶴雁成群,周圍果園飄香。在柔軟的沙灘上漫步、嬉戲,泛舟游泳、垂釣捕撈……真可謂人間仙境。


樟樹谷:位於縣城南部馬荃至魚塘公路旁,面積為50平方公里。因狹谷內樟樹成林而得名。谷中狹長曲折,溪水潺潺,氣清神怡。谷中景觀有棋盤石、25代張天師的煉丹洞、磨仂岩、三疊泉等。在元泰定元年(1324年)由享受一品待遇的嗣宗師吳全節建“明成觀”為此,這裡還是明仁宗賜葬吳全節的風水寶地。


馬崗嶺:馬崗嶺位於縣城東面3公里處,1997年8月5日,經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山上有許多商周時期的素石陶片,樹木茂盛,動、植物種類繁多,有許多國家保護的動植物。山中古有“三仙祠”,今有馬鞍寺、韜奮亭,是旅遊避暑考察特色公園,現成為城區居民的早晚鍛鍊的氧吧。
英豪廣場
:位於縣城的中心,是城區文化娛樂的中心場所。這裡有鄒韜奮先生的塑像,鄒韜奮(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鷹潭餘江人,他是繼魯迅之後代表我國先進文化的光輝楷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讚揚的偉大先烈。家鄉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和傑出的新聞記者,今天把他的塑像留在縣城的中心廣場,為世人瞻仰。在廣場的南面是全國最大的血防紀念館,始建於1978年10月,是為紀念《送瘟神二首》發表20周年而建立的,由著名書法家吳作人題寫的館名,全館占地面積6483平方米,建築面積2345平方米,為四合院結構,建築風格樸實、壯觀。正前門是中心廣場與廣場另一側的“血防紀念碑”遙相呼應。紀念館主體部分高12.66米,正門外廊兩側聳立8根高11米的方柱,柱頂額正方裝飾“春風楊柳”、“白雲飛燕”浮雕圖案,與毛主席詩詞意境相得益彰。其裡面展廳共分六個部分,包括序幕廳、苦難廳、消滅篇、鞏固篇、變化篇、名人廳。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三代領導人對餘江人們的關心和厚愛,餘江人又是怎樣建設和改造餘江的。
果喜星宮
:餘江有一百多家木雕工藝品廠,被稱為木雕之鄉,而張果喜的木雕更堪稱天下第一雕,享譽全球,由賣祖屋1400元起家至今擠進全國私營企業50強中第24位的張果喜,2005年在福布斯富豪榜居128位,其由張果喜命名的3028號小行星更是光芒四射,精細的雕刻,皇宮建築的氣派,鍍金的佛龕花樟木箱,清明上河圖的大形浮雕,世界領先的無刷無槽電機,滿屋子的獎盃、獎牌。


九龍峰:位於縣城南5公里處,為武夷山余脈隆起的九座山峰,因其形似蒼龍而得名。它北起九龍水庫,南至吳嶺源,東西兩側由九座山峰構成兩道天然屏障,形成北南走向的十里狹谷。該地自然與人文景觀十分豐富,加之地理位置險要,被稱之為“綠色的海洋,花鳥的世界,名人之故里,兵家之要塞。”這裡是中國十三大土匪寨之一,有江西開山鼻祖長沙王吳芮的遺址,有成片的板栗林、楊梅林、楓樹林,還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倪鏜的故鄉。


錦江古鎮:錦江原為安仁老縣城,建縣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錦江自設縣開始至1961年為縣城所在地。古縣城錦江名勝古蹟、古文化遺產甚多。孔廟槐蔭,柳祠檜色,玉真墨跡,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後書聲,錦江漁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訴說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吸引了不少墨客與騷人來此漫遊賦詩,尋覓仙境。楊萬里、朱熹等歷代文學家為此寫下的“餘干溯源至安仁”、“安仁曉行”等著名詩篇,勾勒出千年前的錦江群峰俊秀,碧水波清,山川靈秀,水路通達,船帆點點,商賈如雲的繁榮景象。錦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好學之風盛行,明清兩代興辦的諸多書院,給這座千年歷史古城譜上了濃厚的文化古韻。
縣衙門
:安仁縣衙門始建於宋端拱元年(988年),元壬辰年(1352年)被毀,明朝元年予以重建,在明、清兩朝戰亂中多次被毀、受損,但都得以重建或修復。經道光二年大規模的重修擴建,安仁縣衙門已具較大規模,設有川堂、大堂、頭門、後衙及左右司房,大堂題扁為“天理、人情、國法”,頭門外牌坊左邊題寫“士秀”,右邊題寫“民淳”,至清鹹豐年間部分縣衙建築被毀,民國6年(1917年)再獲修復,修茸後的是縣衙門,座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共5進,依次為大門(八字門樓)、廂房(帶過岡亭)、大堂、長廳、住房,西邊沒有監獄。過岡亭在抗戰間被日機炸塌,1945年縣鄉紳捐錢修復,後在“文革”中被毀,現僅存大門(八字門樓)、廂房、大堂和監獄部分建築。1984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我省僅存二處較為完整的古縣衙之一。
財神廟
:安仁財神廟建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占地170平方米,西南向,廟屋呈歇山頂式的磚木樑架結構,前後兩進,中間有一天井,前為香閣,後進供“祀正大乙趙大元帥”,上方為四層立體式“八卦”造型,除樑柱上的木雕在“文革”中被剷除外,其餘基本保存完好,現為安仁禪寺,香火盛旺。
孔廟

祭祀一忠一孝的文昌廟與關帝廟是古代舉行隆重大典的地方。安仁縣的文昌廟始建於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知縣汪杞建學宮於縣東育才坊(今餘江二中所在地),元朝邑人王溥又建“大成殿”,創建了“明倫堂”。明清兩朝,幾經廢興。清同治八年(1869年),代縣令姚迥和後任知縣朱潼發起鄉紳大加修建,此時的文廟(孔廟)由興賢門拾級而上,依次為欞(靈)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並把文昌宮和明倫堂連線起來,東西兩排小屋分別為名官、鄉賢、忠義、節孝四祠。新建“魁星閣”於孔廟東邊,各殿漆以紅漆,金碧輝煌,畫龍雕棟,檐桷拱飛,氣勢雄偉,與巍巍的文廟珠壁相輝,與挹仙亭遙相對峙,頗為壯觀。安仁文廟,面水背山,大有虎踞龍盤之勢,廟中遍植古槐,綠樹成蔭,鬱鬱蔥蔥。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十四日,颶風自正西吹來,山陵大樹連根拔起,孔廟部分建築首當其衝,庭中古槐被吹倒,知縣陳公會同鄉紳捐資修復,並將古槐扶植於原穴,精心培育,次年又吐出新葉,這棵千年古槐至今仍有凌宵參天之勢。民國時期,安仁文廟一直作為學堂之用,解放後,為餘江中學(後改名為餘江二中)辦公用房,1977年,將文廟大成殿改造成二層辦公樓,殿基及窗台下維持原貌。


古代書院
:錦江乃古安仁縣縣城,古安仁明清時期風正興學,如玉真書院、錦江書院、見山書院、小儒學、龍門書院、龍溪書院都是歷代頗具名氣的書院,書香甚濃,吸引了鄰縣、鄰省莘莘學子前來“執經問業”。明大學士桂萼創辦的“見山書院”獲嘉靖皇帝御筆“清氣”和“理義定足”的匾額懸掛中堂,由倪鏜之父倪階創辦的錦江書院也得到皇帝的題匾,曾一度與白鹿書院、嶽麓書院等江南四大書院齊名。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名躁一時的書院都已成為歷史,在古安仁縣城錦江現仍留有“龍溪書院”和“龍門書院”的斷牆殘垣。龍溪書院坐落在群山環抱,山清水秀的雲蓋峰山下,是清朝隆癸未年(1763年)安仁舉人李尚宗江浙在就任左堂告老返鄉後為族人所建。龍溪書院占地約500平方米,正房一連三進,磚木樑架結構,進深26米,寬23米,高6米,有學舍十餘間,大門為牌坊式“八字”門樓建築,門樓青麻石結構,上下三層,呈塔形,翹起的溝檐,鏤空的雕刻與戲曲人物為內容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圖案融為一體,展現了古代精美的建築藝術和高超的建築水平。清大文學家、戲曲家蔣土銓撰寫的《龍溪書院記》給我們勾勒出書院當時的盛況。這座歷經240多年在全市乃至全省屈指可數、尚保存完整的古代書院至今風韻依舊,讓人懷舊。龍門書院與縣考棚位於錦江鎮劉家嶺,現僅存聖殿與西廂部分建築,民國時期為餘江第一國小所在地,其兩石柱仍靜靜地躺在荒草之中,“龍耀天池一路風雲隨變化,門游聖城三春桃李荷載培”的石刻楹聯記載著龍門書院的昔日輝煌。縣考棚在龍門書院東側,為例貢毛鳳騰捐資修建,有考棚兩排,宿舍10間,占地200平方米,考試時,考生每人一間,三天內在此寫文章作答案,外面上鎖,並有人看守和送飯,考生由此躍入龍門,走向仕途。
安仁城垣
:始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年),知縣薛球為平叛“姚源之亂”,始築土城牆,城牆長600餘丈。嘉靖五年(1526),饒州兵備范轄改設石城。嘉靖壬戌年,江西巡撫令我縣增設城牆,深挖戰壕,歷經三年,新城修築完成,全長一千三百三十餘丈,紅條石結構,開城門九座,東為青仁門,西為正義門(雲蓋門),南為歌薰門,北為拱極門,東南面設興賢,雲錦兩門,西南有觀瀾、便民、孟津等三門,其垛石、腰腳、窩鋪等建築等同府制城垣的規格。經明崇禎(1637年)、清康熙(1711年)、乾隆(1736年)、鹹末(1855年)年間四次較大型的修茸,至同治二年(1863年)修復的安仁城垣,用紅石厚磚砌成,高為二丈六尺,寬八尺五至八尺六不等。設城樓七座,垛口一千三百三十個。同治六年(1867年)經御史院壽松奏準朝延,獲皇上嘉獎。至清末後期,特別是受日軍轟炸後,破壞慘重。現僅存小南門至西門320米長的三段殘牆供後人回味。
錦江天主教堂
:位於錦江鎮沖虛山,又稱聖類斯教堂,民國7年(1918年)由美法神會合建,法國神會田烈諾主持,美國舊金山聖瑪利教堂提供經費,歷時四年,於民國11年竣工。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經堂、官廳、神父樓、大禮堂、培德女中等大小建築物17幢。大多為磚木結構,羅馬建築風格為主的中西合璧建築,主建築“聖類斯堂”(經堂)長24米,寬13米,高12米,紅石石柱,哥德式建築。時為撫州、上饒、景德鎮等地區21個縣(市)天主教教徒心中嚮往的“聖地”,是當時江西教堂五大教區之一。錦江天主堂建築群歷經近百年,大多保存完整,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韜奮故居
:餘江縣是繼魯迅之後著名文化旗手鄒韜奮的故鄉。鄒韜奮原名鄒恩潤,在福建永安出生。1908年11月,13歲的韜奮隨父親第一次回老家餘江,在家鄉四個多月里,韜奮居住在餘江縣錦江福慶巷(現東風街)祖宅,並在私塾接受啟蒙教育。韜奮故居一直由鄒氏後人居住,至今仍保存完好。
金盤山
:位於錦江鎮東北8公里的鐵山村,面積為8平方公里,最高峰花尖嶺,海拔311.1米。這裡山勢嵯峨,陡峭如削,瀑布斜飛,流水潺潺。相傳有金盤金凳,故名金盤山。當我們走過2000米果園大道來到山腳下,我們看到一對形似燈籠的山包,高高掛在山道的兩旁,中間現已建水庫,水清澈見底。從彎彎曲曲的狹谷,沿著清清小溪,我們拾級而走,很遠就聽到瀑布飛濺的響聲,來到半山腰,有一瀑布飛瀉數十丈,因形似女人的雙腿,長年水花四淺,人們又稱它為“仙女散花”。又因“散花”的地方石質花白相間,酷似蝴蝶,又名蝴蝶谷。在蝴蝶谷下有一山澗,深邃莫測。相傳,進洞燃掉九十九支蠟燭,還未到洞的盡頭,據說此山洞裡有金盤、金凳、金盞。在花尖嶺下,原有金盤寺,規模頗大,現已拆建學校,寺廢址存。山上還有金杯子、馬尾泉聖井、龍爪石等景點,每一處景點都蘊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漢九江王英布墓就葬在這風景迷人的山腳下,明朝官至吏部尚書的桂天官也葬於這風水寶地。湯惟學有詩云:石磴孤峰轉,龍岡九曲蟠。平生凌絕巘,今日更奇觀。禪榻經塵靜,秋風碧樹寒。辛勤話甘訣,尊酒馨交歡。
吉泉峰
:又名打帚嶺,又叫脊劍峰。位於縣北的黃莊鄉峨門村邊。海拔310米,面積4.5平方公里,東西走向。這裡山巒疊翠,景色優美,號稱“江南第二峰”。從峨門易家登吉泉峰,一路彎彎曲曲,灌木與葛藤,結成遮天蔽日的盤山小道,十分蔭涼、幽靜。山頂有宋朝東方和尚所建的吉泉寺,被修竹環繞,似隱似現,婉若仙境。明洪武初,桂萼(吏部天官)讀書為此。這裡還有神仙石、吉泉、宮花滿天、雙龍進水、鐵欄關虎等許多讓人留連回味的景點,倪國康詩:到處禪林草木凋,疏鍾百入出方霄。泉聲入澗全疑雨,煙勢流空半渡潮。清嘯隨風臨澗水,新詩帶月寫芭蕉。層巒獨上猶懷古,閒碎唐碑補石橋。
錦北水庫
:又稱烈女湖,位於餘江縣畫橋鎮境內,1958年建,壩長500米,高30米,集水面積61.24平方公里,總庫容404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萬畝,湖中小島建有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這裡餘江的至高點白鶴峰,海拔512米,是森林的海洋,空氣十分清新,號稱綠色的氧吧,遠離城市間的喧鬧。山上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和各類藥材,是居家避暑的理想場所。相傳築湖前有孝烈橋一座,是為紀念謝枋得,其女兒所建,謝枋得(1226—1289),南宋著名愛國志士、詩人,號疊山,南昌市的疊山路就是紀念他而命名的。1289年因抗元失敗,拒絕招安,在大都絕食殉國。其女謝周嬪聞此訊息,跨溪造橋,橋成,投水而亡,後人多有詩文頌揚此事。

美食小吃

風味茄子

葛類產品

花生

民俗風情

據史料記載,畲族的開山始祖叫“盤瓠”。因戰功卓著而成為傳說中上古“五帝”之一帝告的駙馬,後移居山林,刀耕火種,繁衍後代,面發展成為現在的畲族。據說,盤瓠原是一顆天星,後降於人世,投身帝告高辛氏皇后劉氏的耳內,皇后患耳疾長達三年,太醫從其耳內取出一條小金蟲,如蠶繭,十分美麗,皇后非常喜歡,令人裝在瓠內,將盤蓋著。養育了一年,金蟲逐漸長大,變成一條狗,毛色花艷,非常賢能可愛,皇后便賜名“盤瓠”。

所獲榮譽

全國血防戰線的一面紅旗。1958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以縣為單位消滅血吸蟲病。至今實現連續48年鞏固血防成果

全國徵兵工作的一面紅旗。至今實現連續47年無退兵

全國水利戰線的一面紅旗。創造性地把血防和水利建設有機結合,建成白塔渠灌溉工程,多次受到國務院和水利部的表彰

編號為“3028”號的小行星以著名企業家張果喜的名字命名

有“中國眼鏡之鄉”的美譽

江西最大的微型元件生產基地

中國最大的私營雕刻企業——江西果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被譽為“天下雕刻第一家”

華東地區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場

中國之鄉

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

國家瘦肉型生豬出口基地縣

2005年全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先進單位

2005年全國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2005年全國法制教育宣傳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