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豐縣

廣豐縣

廣豐區隸屬江西省上饒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接浙江省江山市,北鄰玉山縣,西毗上饒市上饒縣、信州區,南接福建省浦城、崇安兩縣。區境南北長62.5千米,東西寬45千米。廣豐始建於唐,原稱永豐,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廣豐。廣豐區轄23個鄉鎮街道。 廣豐地處北緯28°3’30″—28°37’23’’,東經118°1′18″—118°29′15",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無霜期266天,多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雨量1661.6毫米。截至2013年末,廣豐區人口有923766人,總面積1377.79平方千米。2012年廣豐區實現生產總值(GDP)為2060030萬元。廣豐擁有“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全國衛生縣城”、“國家雙擁模範縣”,“全國文明縣城”等稱號。 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廣豐縣,設立上饒市廣豐區,2015年6月6日,“廣豐區”正式掛牌成立。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廣豐縣廣豐縣

唐乾元元年(758)置永豐縣,因里為名。元和七年(812)撤銷,併入上饒縣。宋熙寧七年(1074)恢復永豐縣。元代隸浙江行省,明洪武四年(1371)改屬江西省。清雍正十年(1732)因吉州已有永豐,加之境內有豐溪河,置廣豐縣,與“永豐”意近。

今廣豐縣地,春秋時屬吳、越,戰國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屬九江郡余汗縣;縣境東北角(指建縣時從衢州須江縣[今江山市]劃入之一小部分區域,下同)屬會稽郡太末縣。漢高祖四年(前203),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六年,分淮南國置豫章郡,轄余汗縣,今廣豐境屬之。興平二年(195),吳孫策分豫章置廬陵郡,今廣豐縣地屬廬陵郡余汗縣;東北角屬會稽郡新安縣。建安十五年(210),孫權分豫章郡置鄱陽郡,同時析余汗地置葛陽縣,今縣地屬鄱陽郡葛陽縣,東北角仍屬會稽郡新安縣。晉、南北朝,皆屬鄱陽郡葛陽縣。縣境東北角,晉泰始二年(266)屬東陽郡新安縣。太康元年(280)新安改名信安。陳天嘉三年(562)屬金華郡信安縣。

隋開皇二年(582),縣境東北角屬婺州信安縣。大業三年(607),葛陽改名弋陽,縣地屬鄱陽郡弋陽縣;縣境東北角屬婺州東陽郡信安縣。唐武德四年(621),改鄱陽為饒州,置上饒縣,同時設立永豐鎮,因境內有永豐山得名,屬饒州上饒縣。分信安地置須江縣,隸衢州,縣境東北角屬衢州須江縣。武德七年(624),省上饒入弋陽,隸饒州;武德八年(625),省須江入新安,隸婺州。今縣地屬饒州弋陽縣,東北角屬婺州新安縣。永昌元年(689),復須江縣。

唐乾元元年(758),置信州,分上饒縣之永豐鎮益以衢州須江縣之西南地設永豐縣,是為建縣之始,隸信州。元和七年(812),省永豐縣入上饒復為鎮。五代時,今廣豐縣地皆為信州上饒縣永豐鎮。其間信州於後梁太祖開平二年(908)改屬吳;後晉天福四年(939)改屬南唐。宋開寶八年(975),信州改隸江東路。熙寧七年(1074),永豐鎮復為永豐縣,仍隸信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信州為路,隸江浙行中書省,永豐縣屬信州路。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部將胡大海取信州路,改名廣信府,轄永豐縣,仍隸江浙行省。明洪武四年(1371),因廣信府隸浙漕運不便,改隸江西行省,永豐縣皆屬廣信府。清代沿用明制,惟因吉安府亦有永豐縣,雍正十年(1732)改廣信府永豐縣為廣豐縣。明、清兩代,劃分6鄉51都。

民國元年(1912),廢州府,各縣直屬於省。民國三年設道,廣豐縣屬豫章道。十五年廢道,各縣仍直屬於省。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全省四次劃分行政區,廣豐縣皆屬第六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盤嶺山區及其周圍各地,曾先後建立縣、區、鄉蘇維埃政權。

1949年5月5日,廣豐解放,5月20日成立縣人民政府,隸贛東北行政區上饒專區。9月,贛東北行政區撤銷,改屬上饒專區。1971年4月,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2000年10月,上饒地區撤地設市,廣豐縣屬上饒市。

1985年3月15日,撤銷五都、洋口鄉,分別劃歸五都鎮、洋口鎮管轄(贛府廳字159號)。1985年4月18日,設立嶺底、鶴山、杉溪、關里、西壇鄉(贛府廳字230號)。

1991年6月5日,撤銷橫山鄉、桐畈鄉,設立橫山鎮、桐畈鎮(贛民字93號批覆)。1993年,撤銷排山鄉,設立排山鎮(贛民字34號批覆)。1993年5月29日,撤銷城北鄉,將其區域劃歸永豐鎮管轄(贛民字65號批覆)。

1994年11月25日,撤銷湖豐鄉、大南鄉,設立湖豐鄉、大南鎮(贛民字238號批覆)。1995年12月12日,撤銷毛村鄉,設立毛村鎮(贛民字252號批覆)。1996年3月19日,比古鄉更名為二渡關鄉(贛民字51號批覆)。

1997年8月18日,撤銷河北鄉、壺嶠鄉、泉波鄉、梘底鄉,設立河北鎮、壺嶠鎮、泉波鎮、梘底鎮(贛民字175號批覆)。至此,全縣轄13個鎮、17個鄉:永豐鎮、湖豐鎮、大南鎮、排山鎮、毛村鎮、五都鎮、洋口鎮、桐畈鎮、橫山鎮、壺嶠鎮、河北鎮、泉波鎮、梘底鎮、吳村鄉、社後鄉、管村鄉、下溪鄉、西壇鄉、塘墀鄉、杉溪鄉、大石鄉、霞峰鄉、嵩峰鄉、十都鄉、鶴山鄉、少陽鄉、沙田鄉、二渡關鄉、關里鄉、嶺底鄉。

2000年6月27日,撤銷霞峰鄉、沙田鄉、下溪鄉、吳村鄉,設立霞峰鎮、沙田鎮、下溪鎮、吳村鎮(贛民字0號批覆)(贛民字143號批覆)。至此,全縣轄17個鎮、13個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7927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永豐鎮72022、五都鎮45699、洋口鎮29935、橫山鎮28923、桐畈鎮26461、湖豐鎮21434、大南鎮16566、排山鎮29187、毛村鎮17988、梘底鎮17052、泉波鎮23956、壺嶠鎮 23616、河北鎮35987、霞峰鎮30601、下溪鎮26363、吳村鎮30431、沙田鎮25162、鶴山鄉8699、大石鄉29302、塘墀鄉19542、社後鄉11490、管村鄉10449、杉溪鄉18783、嵩峰鄉13647、十都鄉6395、二渡關鄉8692、嶺底鄉18935、少陽鄉19332、關里鄉4760、西壇鄉7862。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12月30日,撤銷鶴山鄉、河北鎮(不含源溪等3個村委會),劃歸洋口鎮;撤銷西壇鄉,並將河北鎮的源溪、湖頭、塘頭村委會和大石鄉的五角塘、蘇塘村委會劃歸永豐鎮;撤銷杉溪鄉,劃歸五都鎮;撤銷十都鄉,劃歸嵩峰鄉;撤銷關里鄉,劃歸橫山鎮;撤銷二渡關鄉,劃歸桐畈鎮(贛民字570號批覆)。2002年末全縣總人口75.52萬人。

2002年底,廣豐縣面積1378平方千米,總人口75.52萬人,轄16個鎮、74個鄉,20個居委會、23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永豐鎮。

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76.4萬人。轄16個鎮、7個鄉:永豐鎮、五都鎮、洋口鎮、橫山鎮、桐畈鎮、湖豐鎮、大南鎮、排山鎮、毛村鎮、梘底鎮、泉波鎮、壺嶠鎮、霞峰鎮、下溪鎮、吳村鎮、沙田鎮、大石鄉、塘墀鄉、社後鄉、管村鄉、嵩峰鄉、嶺底鄉、少陽鄉。

2006年1月20日,撤銷永豐鎮、塘墀鄉,設立永豐、豐溪、蘆林街道辦事處;將廣豐縣管村鄉與社後鄉合併,設立東陽鄉(贛民字5號批覆)。2006年9月21日,撤銷嶺底鄉,改設銅鈸山鎮(贛民字136號批覆)。

行政區劃

廣豐縣廣豐縣

全縣現轄3個街道、16個鎮、4個鄉:永豐街道、豐溪街道、蘆林街道、五都鎮、洋口鎮、橫山鎮、桐畈鎮、湖豐鎮、大南鎮、排山鎮、毛村鎮、梘底鎮、泉波鎮、壺嶠鎮、霞峰鎮、下溪鎮、吳村鎮、沙田鎮、銅鈸山鎮、大石鄉、東陽鄉、嵩峰鄉、少陽鄉;銅鈸山墾殖場、蘆林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共有58個居委會、153個村委會。縣人民政府駐永豐街道。

永豐街道面積:25k㎡人口:67540人郵編:334600代碼:362322001

管理東街、湖沿、鳥林街、商城、橫路、西山、白鶴畈、麥園、裕豐、平安、北門、南山、西門、大塘角、東關等15個居委會,村委會。辦事處駐東關。

蘆林街道面積:21.8k㎡人口:30000人郵編:334600代碼:361122002

管理塘溪、源溪、石謝、湖頭、西壇、五里、三官殿等7個居委會以及翁嶺村委會。辦事處駐源溪。

豐溪街道面積:24.6k㎡人口:27460人郵編:334600代碼:361122003

管理小康城、臥龍城、南屏、五角塘、蘇塘、塘墀、金墀等7個居委會,黃家淤、三都、朱塢、大石山等4個村委會。辦事處駐小康城。

五都鎮面積:74.5k㎡人口:72426人郵編:334605代碼:361122101

轄義星街、西湖街、修文街、杉江、五都等5個居委會,前山、黃豐、紫塢、仙洲、花棚、六都、蘭田、項家、松林、雙橋、澄村、塔山、王家畈等13個村委會。

洋口鎮面積:75.9k㎡人口:72395人郵編:334604代碼:361122102

轄湖邊、中心街、中山街、水北、洋江、嚴村、鶴山、洲頭、崑山等9個居委會,廟林、趙塘、壺山、新村、富山、苗山、青橋、蔡村、和尚渡、戰畈、蓮鼓等l1個村委會。

橫山鎮面積:66k㎡人口:41722人郵編:334606代碼:361122103

轄廿四都居委會,雙峰、上孚、山頭、廿三都、余村、東山、上鋪、前洋、龍潭、柴九洋等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廿四都。

桐畈鎮面積:74.7k㎡人口:42606人郵編:334611代碼:361122104

轄桐家畈、溪山等2個居委會,深坑、下社、後壟、高廳、王家、蔣塢、二渡關等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桐家畈。

湖豐鎮面積:33.3k㎡人口:26281人郵編:334602代碼:361122105

轄湖豐居委會,橋頭、徐家、槐芳、尖山、回樹底等5個村委會。

大南鎮面積:46.3k㎡人口:19525人郵編:334601代碼:361122106

轄大南、李家、茭塘、古村、塘獅、石橋等6個村委會。

排山鎮面積:58.5k㎡人口:35929人郵編:334616代碼:361122107

轄排山居委會,卅八都、墩頭、塘上、黃獅、王坑、西山底、下余、余坡塭等8個村委會。

毛村鎮面積:39.4k㎡人口:22005人郵編:334613代碼:361122108

轄八都居委會,毛村、後溪、楊塢、百花、烏岩等5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八都。

梘底鎮面積:25.2k㎡人口:20685人郵編:334604代碼:361122109

轄梘底居委會,銅坑、銅山、東井、畈上、溪西等5個村委會。

泉波鎮面積:57.5k㎡人口:29559人郵編:334613代碼:361122110

轄七都居委會,邊山、泉波、鴻壇、王家塢、吉塘、梧桐塢、吟陽等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七都。

壺嶠鎮面積:44.2k㎡人口:27636人郵編:334603代碼:361122111

轄壺嶠居委會,塘頭、渡頭、東陽、鄭村塢、朱獅、流源等6個村委會。

霞峰鎮面積:27k㎡人口:38410人郵編:334604代碼:361122112

轄霞峰、大尖山等2個居委會,方村、公堂、三里、石山、赤塘、坑東、大洋等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下坊。

下溪鎮面積:38.8k㎡人口:28681人郵編:334600代碼:361122113

轄王洋、大坪、西溪、官塘等4個居委會,楊村、溪灘、大陽亭、雙井等4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岔路頭。

吳村鎮面積:70.4k㎡人口:35223人郵編:334618代碼:361122114

轄吳村居委會,塘邊、前村、玉田、東塘、河源、傅家棚、勝利、路源等8個村委會。

沙田鎮面積:45.7k㎡人口:30429人郵編:334612代碼:361122115

轄沙田、碧石、港口、溪淤、十六都、溪頭、塢壟、沙溪等8個村委會。

銅鈸山鎮面積:312.4k㎡人口:21513人郵編:334609代碼:361122116

轄嶺底、家潭、石溪、軍潭、高陽、石人、鐵山、七星、葉家、小豐等10個村委會。

大石鄉面積:19.8k㎡人口:34617人郵編:334600代碼:361122200

轄抱塢亭、大石頭、四公、溪邊、水閣、大塘底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抱塢亭。

東陽鄉面積:85.7k㎡人口:25850人郵編:334615代碼:361122202

轄管村、龍溪、清淤、清塘、舵陽、社後、後陽、竹岩、湖口等9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後陽。

嵩峰鄉面積:87.5k㎡人口:24643人郵編:334614代碼:361122204

轄十一都、銀豐、楊柳、里洋、十都、石岩等6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十一都。

少陽鄉面積:23.6k㎡人口:25401人郵編:334606代碼:361122206

轄少陽、泉嶺、雙塘、新塘、黃家山、養塘、交溪等7個村委會。

人口區劃

民族比例

廣豐縣為漢族人口聚居地。元代以後,陸續有少數民族人口遷入,但仍以漢族人口居多。據人口普查資料記載:漢族人口1982年占99.99%;1990年占99.98%;2000年占99.88%。少數民族人口所占比例甚少。

少數民族

廣豐縣廣豐縣

元代,由蒙古人至各地擔任達魯花赤(地方官正職),有蒙古人火室答兒(號南新),“官信州路永豐,遂家焉,世居豐之進賢坊”。生子篤列圖,考中狀元。元朝滅亡後,其子孫改從漢族,改漢姓為揭(《江西通志稿·各縣姓氏考略》)。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有畲族人藍姓居廣豐縣河沿山(今屬洋口鎮嚴村),但以漢族入籍,故民國三十六年有“本縣人民均系漢族”之斷言。經藍姓居民要求,1989年9月20日,上饒地區民族宗教事務處以(89)2號檔案批覆,同意恢復其畲族成份。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因工作、婚姻、經商、投資辦企業等原因,入籍廣豐的少數民族人口陸續增加。1982年人口普查,全縣有蒙古族、回族、壯族、侗族、瑤族、哈尼族、傣族、畲族等8個民族。1990年有13個民族,2000年增加到26個少數民族,793人。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蒙古族164人;布依族163人;苗族110人;畲族73人;回族62人;彝族38人;壯族35人;朝鮮族31人;藏族28人;滿族24人;維吾爾族20人;侗族6人;柯爾柯孜族6人;土家族5人;瑤族5人;納西族4人;撒位族3人;白族3人;黎族3人;佤族3人;仡佬族2人;怒族2人;哈尼族1人;水族1人;東鄉族1人;塔吉克族1人。

經濟建設

經濟概況

廣豐自古商賈往來絡繹輻輳。茶葉、江西土紙、夏布等大宗商品銷往外地始自元代,清鹹豐年間菸葉成批量進入國際市場,至民國仍銷不衰,輸出業昌盛。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前後,全縣經營菸葉、茶葉、夏布、土紙等行業的店家行莊共有八百餘家之多。

新中國建立後,始有國營商業。1956年通過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形成了縣城以國營商業,農村以供銷合作社(供銷社)為主體的國合商業占主導地位、集體商業為補充的計畫經濟體制下的商品流通格局。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逐步推行商業體制改革,國營商業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供銷合作社系統改“官辦”為“民辦”,恢復原有集體商業性質。打破城鄉封鎖、條塊分割,改按經濟區域組織商品流通。同時,開放集市貿易,集體、個體商業迅速恢復,邊界貿易活躍,一個多種經濟成份、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少環節的商品流通體制形。

廣豐縣廣豐縣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貫徹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廣豐商貿業跨入大發展的歷史時期,城鄉貿易空前活躍,國營、供銷社、集體、個體商業齊頭並進,共同發展。國合商業經過母體裂變,資產重組等歷史性變革,內抓管理,外拓市場,不斷增強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個體私營商業在縣人民政府築巢引鳳,新建擴建城鄉集貿市場、商業網點,撤除一切阻礙商品流通的關卡欄桿,出台《廣豐縣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措施的支持和鼓勵下,得到快速的發展。活躍的經營方式,暢通的流通渠道,既促使地方農副土特產品的推銷和工業產品的銷售,又推進橫向經濟交流和縣域經濟的滾動發展。

至2000年,全縣共有商業零售網點5665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993萬元,比1949年建國初的530萬元增長156.6倍;比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4191萬元增長19.8倍。全縣共有集市貿易市場46個,集市貿易成交額43622萬元,比1949年的97.7萬元增長446.5倍;比1978年的334萬元增長130.6倍。其後,廣豐商業經濟持續發展,2002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005萬元,集貿市場增加為47個、集市貿易成交額47419萬元。

廣豐沒有一家中央和省屬企業。廣豐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全民創業。

在上海經營過建築的人,大都聽說過中國的“挖掘機之鄉”——五都鎮。廣豐的挖掘機占據上海挖掘機勞務市場的“半壁江山”。有句玩笑話這樣說,廣豐的挖掘機打個噴嚏,上海就有一半建築工地停工。

人多地少的縣情,使背井離鄉出去創業成為廣豐人的選擇。從明清時期的“扁擔經濟”,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十萬斗笠闖天下”,廣豐人的足跡遍布全國每一個省市。廣豐縣共有30多萬人常年在外務工創業,占全縣人口的三分之一,每年實現務工收入30多億元。

鼓勵回鄉創業,廣豐縣每年吸納回鄉創業資金達3億元—4億元,回鄉人士創辦的企業已達200餘家,其中有113家在廣豐工業園區落戶,占入園企業總數的45%以上。

另外,針對城鄉留守婦女,廣豐縣全面啟動了“陽光工程”,定期進行電腦、電工、會計、縫紉等13個專業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從文化、技術、信息、資金等方面指導她們走上創業致富的道路。全縣湧現出了“掃帚村”、“收購頭髮村”、“頭飾村”“鞭炮村”等100多個婦女唱主角的專業村,從業婦女2萬多人,每年增加收入3億多元。

201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6.6億元,增長16.9%;三次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7億元、95.3億元、64.3億元,結構比調優為9.62:53.96:36.42。財政總收入完成23.2億元,增長25.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4億元,增長34%,分別較2008年翻了一番,實現了三年翻番目標,獲得省、市嘉獎。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25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62元,分別增長9.7%和9%。廣豐縣榮膺了“綠動·2011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縣級)”稱號,成為江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89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有43家,有8家企業產值超10億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0億元,增長35.2%;工業用電量達5.98億度,增長25.3%。工業效益明顯提升。納稅過百萬的工業企業達48家,其中過千萬的12家,尤其是廣豐捲菸廠完成稅收6.45億元,明華銅業完成稅收1.8億元。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78.2%,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黑滑石、新能源和循環經濟三大百億產業,規模總量不斷擴大,產業基地穩步推進,集聚企業50餘家。

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改造中低產田5000畝,糧食播種面積、產量穩中有升。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馬家柚,新增種植面積5萬畝,總面積達6.3萬畝,初步形成了五條百里果業帶。著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有省級龍頭企業9家,市級龍頭企業10家,“齊力春”獲得“江西省著名商標”,“鎮世堂”獲得“江西省名牌農產品”認證。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鶴山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新建農產品生產基地7.8萬畝,建立了11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新增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14家。全縣各旅遊景點共接待遊客197.9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7.1億元。

2011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91.7億元,增長12.6%;貸款餘額達61.9億元,增長20.1%;存貸比達67.5%。

財政收入

2009年12月31日,廣豐縣全年財政收入累計財政收入完成13.76億元,占年初計畫13億元的105.8%,比上年完成數11.3億元增長21.8%。2009年,廣豐縣按照“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總體要求,堅持做大經濟總量、做優經濟結構、做實財政收入、做強可用財力的“四做”工作思路,努力克服巨觀政策和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堅定信心,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努力培植財源稅源,進一步樹立“關注民生、服務發展”的工作理念,為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積極貢獻。全年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05億元,占年初計畫5.47億元的110.6%,比上年決算數5.16億元增收8900萬元,增長17.3%。稅收收入總額12.33億元,比上年增收2.5億元,增長25.4%,占財政收入比重89.6%,比上年提升2.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達10.7%,比上年提升0.63個百分點。財政預算收支體現出“三個突出、三個突破”的特點。

財源培植亮點突出,財政收入實現新突破。2009年,受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廣豐縣工業企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金屬加工企業開工不足,房地產市場低迷,財政收入面臨嚴峻困難,廣豐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轉變財政增收方式,積極應對。該縣利用國家調整再生資源增值稅退稅政策這一契機,適時轉變觀念,採取果斷措施,制定地方相關配套政策和服務措施,新增了廣豐縣再生資源公司等一批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為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年再生資源企業共實現稅收(剔除退稅後)3.3億元。同時,全縣上下重點抓好物流業、商品貿易業、建築施工業等重點行業財源培植,尤其是財稅部門充分發揮綜合管理職能,運用財政、稅收政策,積極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在政策、資金和服務上給予企業扶助和支持,培育新的收入增長點,物流企業實現稅收3070萬元,同比增長104.6%;建築安裝實現稅收5282萬元,同比增長28.2%。

廣豐縣2010年部分鄉鎮財政收入:永豐街道:完成2.052億元,同比增長45.8%,列全市第二。湖豐鎮:過億,數據及增速不詳。洋口鎮:完成財政收入1.33億元,同比增長33%。壺橋鎮:完成財政收入3100萬元,同比增長98%。毛村鎮:完成財政收入2620萬元,增速不詳。霞峰鎮:完成財政收入5500萬元,較上年增長3.2%。桐畈鎮:完成財政收入1433.8萬元,同比增長43.4%。嵩峰鄉:完成財政收入1400.0萬元,同比增長16.7%。東陽鄉:實現財政收入2500餘萬元,增長44.2%。沙田鎮:實現財政收入1018餘萬元,增長26.0%。梘底鎮:實現財政收入3390.66餘萬元,增長97.0%。

稅收收入增點突出,收入質量實現新突破。廣豐縣財稅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依法治稅,加強稅收征管,防止收入流失,堅決堵住跑、冒、滴、漏,做到及時足額,應收盡收,保證稅收收入有效、穩定的增長。2009年,全縣稅收收入增勢良好,主體稅種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三個主體稅種入庫8.91億元,占工商稅收收入比重72.3%,分別增長54.1%、14.5%、34.7%。在主體稅種快速增長的帶動下,財政收入的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全縣稅收收入累計完成12.33億元,同比增長25.4%,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9.6%,稅收收入增幅位列上饒市各縣(市、區)前列。

支出保障重點突出,節支增效實現新突破。廣豐縣財政部門加強支出管理,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強化預算約束,嚴格資金監管,努力緩解當前收支突出矛盾,做到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2009年全縣一般預算支出預計完成139763萬元,增長15.5%。一是重點保障了工資發放和機構運轉。通過加強資金調度,確保了工資、津補貼的正常發放,確保了機構的正常運轉和社會穩定的支出,全年基本公共管理和服務支出完成30942萬元,增長8.7%。二是重點保障了三項法定支出需要。2009年教育支出增長10.1%,科技支出增長7.3%,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7.7%,均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三是重點保障了重大項目資金需要。認真貫徹執行“三保二壓一不出台”的支出要求,進一步最佳化支出結構,嚴格資金監管,集中財力辦大事,使有限的資金髮揮最大的效應,不斷規範項目資金的籌措、管理和使用,努力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資金需要。

據了解,廣豐的挖機在全國是最多的,幾乎每家都有,在廣豐城內,到處都可以看見挖機銷售點。在全國內,分布了許多廣豐的挖機,部分的還出國到緬甸挖掘工作。據南方都市報2011年報導,廣豐挖機保有量占全國10%。

農林經濟

2000年全縣林業產值5891萬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679萬元的5.88%。2002年林業產值5344萬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3500萬元的4.7%。

據1983年從五都鎮蛇山頭文化遺址發現的穀殼和秸稈、石鋤等遺物證實,廣豐縣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稻穀生產。清同治縣誌記載農作物種類就有水稻、麥、豆等二十餘種。民國時期,戰亂不止,高租重利剝削,農作物產量極低: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只有45010噸,人均口糧149公斤;油脂600噸,人均1.99公斤;農業產值1905萬元,人均產值63元。

新中國建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農村經過土地改革,又通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等形式,農民走上集體化道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大搞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實行了旱地改水田、單季改雙季、雜糧改主糧的“三改”工作,農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發展。1957年,農業產值達到3229萬元,比1949年增長69.49%。1977年農業產值達到5198萬元,比1957年增長60.97%。1986年後,全縣農村不斷深化改革,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先後進行了蠶桑工程、果業工程以及“糧專項目”的開發和建設。1992年全縣農業產值達到19362萬元,比1986年9474萬元增長1.04倍。1993年起,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指示精神,切實加強良種、良法的推廣套用,加快發展以兩葉(菸葉、桑葉)兩水(水產、水果)三種(種竹、種菜、種茶)為龍頭的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1995年農業產值達到39138萬元,比1993年25087萬元增長56%。2000年農業產值49400萬元,比1995年增長26.22%。2002年農業產值53683萬元,比2000年增長8.67%。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廣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地區東部,浙贛鐵路和三二0國道南側。東界浙江省江山市,北鄰玉山縣,西毗上饒縣、上饒市,南接福建省浦城、崇安兩縣。縣境南北長62.5公里,東西寬45公里,總面積1377.79平方公里,折合206.67萬畝。地理坐標:東經118º 1'18"-118°29'15",北緯28 °3'30"-28°37'23"。縣址永豐鎮,距省會南昌市276公里, 距上饒市24.7公里,有廣江、上二、廣玉公路分別直達 江山、浦城、上饒、玉山四鄰縣市,以及311掛線直駛梨溫高速公路。浙贛鐵路,320國道,上(饒)二(度關)、廣(豐)玉(山)公路途經縣境。

地形地貌

地處武夷山北麓低山丘陵,屬半丘陵半山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群山連綿,峰巒疊嶂。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02座,銅鈸山主峰海拔1534.6米。縣境中部、北部和西部均屬起伏丘陵,地勢平緩,縣城海拔95米,縣內最低處為西端和北端,海拔均為72米。整個地勢從東南向西北漸次傾斜,形成半山區半丘陵的地貌特徵。主要水系發源於仙霞嶺,源出仙霞嶺南麓的豐溪經福建浦城縣棠嶺北流入境,斜貫中部,有十五都港、十都港等支流,橫貫境內中部流往上饒的信江支流豐溪河。有七星、軍潭、關里等中型水庫。

氣候情況

廣豐縣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據1959~1980年22年實測資料,主要氣象要素如下:

氣溫

年平均氣溫為17.9℃。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5℃(1971年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9.1℃(1977年2月4日)。其中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9.4℃;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5.6℃。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3月18日,終日11月26日,持續254天。由於縣內地形複雜,山區、丘陵、河谷地區的氣溫各有差異,形成小地形溫度。地處山區的桐畈、嶺底、管村和嵩峰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要比全縣其他地區低1℃~3℃。

霜期

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66天。初霜期為11月25日,最早為1978年10月30日,最遲為1970年12月16日。終霜期為3月2日,最早為1973年1月30日,最遲為1974年3月28日。無霜期以1980年最長,為298天;1974年最短,為237天。年平均有霜日18.9天,初終霜間隔日為99天。1963年冬至1964年春霜期最長為136天。1970年冬到1971年春最短,僅62天。

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為1626.9毫米,多雨年達2446.9毫米(1975年)。少雨年為1971年僅923.7毫米。相對變率為17%。雨量四季分布不均,春季為344.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21.4%;夏季79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48.9%;汛期平均始日4月15日(最早4月1日,最遲5月29日),終止日期7月4日(最早4月12日,最遲7月19日),間隔日數為82天,降雨量819毫米,占全年降雨量50%;秋季為318.7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9.5%;冬季為168.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0.2%。

雪期

年平均為59天,初雪日12月28日,最早為11月15日(1970年),最遲為2月5日(1964年);平均終雪日2月24日,最早為1月29日(1970年),最遲為3月22日(1961年)。

日照

年平均日照時數1881.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2%。其中日照時數最多的8月份為259小時,日照百分率64%;日照時數最少是12月份,為94.4小時,日照百分率最低是3月分,為28%。年太陽輻射總量108.8千卡/平方厘米,月輻射量以7月份最多達到14.3千卡/平方厘米,最少是12月。1月和2月,均為5.8千卡/平方厘米。

風向風速

冬季受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夏季多為亞熱帶高壓控制,盛行偏南風,春夏之間,南北風均有,夏秋期間偶有颱風侵入和影響。年平均風力2級(風速2米/秒左右),最大風力7級(風速15米/秒左右)。

災害性天氣

洪澇 一般規律為:3月起潮,4月進入汛期,5月、6月份出現洪峰,8月後汛期結束。據歷年資料記載,洪災一般出現在4~7月間。但特殊年份也有出現在2月或遲至7~8月份的。洪水形成從降雨集流到洪峰出現一般5~7小時,一次洪水一般2~3天。

乾旱主要出現在7~10月份,有夏旱。伏旱和秋旱,以伏旱和秋旱為嚴重。22年中有17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乾旱。1967年伏旱和秋旱持續達89天。1968年和1971年各出現乾旱82天。乾旱平均三年二遇,比較嚴重的七年二遇。

文體建設

廣豐素有武術之鄉之稱,歷史上出現過北宋著名武功將領張叔夜,南宋嘉定丁丑年間、文武都科狀元呂廷彥也出自廣豐縣。自古以來,民間就流行習武練功、摔跤舞獅傳統體育活動。明代,在縣城東南大王山下,築有振武堂,開闢燭武廳。明清至民國時代,全縣各地均有人教習武術。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廣豐歷屆縣委、縣政府都很重視,體育競技如火如荼、武術運動發展迅猛,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1994年4月,參加全省柔道比賽,榮獲團體第一名。同年11月參加省九運會,奪得三金、七銀、二銅的好成績。1998年,在省十運會上,奪得五金、二銀、二銅的好成績。

1994年、1996年,分別參加遠東國際散打搏擊拳王爭霸賽,和深港自由搏擊拳王爭霸賽,廣豐籍運動員徐真華分別蟬聯冠軍,後來他返回故里,創辦了現代散打搏擊學校。

在第五屆全國農民運動會上,舞獅項目共設四枚金牌,廣豐健兒勇奪三枚。舞獅有南北之稱,廣東為“南獅之王”、“北獅之王”一直被福建所保持,而在本屆農運會上,廣豐隊摘得“北獅之王”的美譽,將廣豐武術發揚光大。

精神文化

傳統精神

清同治《廣豐縣誌》記載:本縣人民“得其理則易治,否則騰躍叫號,亡身家於不顧,必求直乃爾。”對暴政起而鬥爭,不惜犧牲,是廣豐人民的傳統精神。南宋幹道四年(1168年)饑民千餘,向官府索糧,聲勢遍及全縣;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山民劉凍,揭竿而起,知府被創;清順治五年(1648年)楊文聚義九仙山,朝廷為之震驚;民國十一年(1922年)俞和盛武裝暴動,圍攻縣城等等,都是廣豐人民抗暴鬥爭的壯舉。廣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自1927年始。當年四月,江西農民協會特派員邵式平來縣視察農民運動,播下了革命火種,嗣後農民運動迅速發展。廣豐人民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的數以千計,廣豐縣是全省四十個老區重點縣之一。第二次海內革命戰役時期是贛東北、閩北革命革命根據地之一。

地方語言

廣豐話

屬於吳語上麗片。多為江浙民系,使用吳語。吳語又稱吳方言、江南話、江浙話。在中國分布於浙江、江蘇、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約八千萬。在國際語言排名中,吳語在中國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二十二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語言。通常認為蘇州話具有吳語的代表性;也有人因上海話在國內外影響力較大而將其當作代表。和國語相比,吳語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吳語語音和北方官話差別大,辭彙和語法獨特,吳語強迫式的在句子中連讀變調的發音特徵是另一個與官話的顯著差別。這也是吳語與其他眾多中國方言(如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的重大區別(徽語除外)。

廣豐話作為中國7大言系中吳語的一個分支,可以說是最難說也是最難聽懂的方言之一。保存了最原始的殷商時代的發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廣豐人說“說”這個詞叫“曰(第三聲)”。

絕對對聯

金知府雙山出奇對 明朝天順年間(1437—1464),廣信府知府金銑博學多才,詩詞對聯無所不通。他喜愛山水,秉性好游,在任職期間,遍游轄境內的名山大川和古蹟名勝,所到之處,多有題詠。他得知永豐(今廣豐)縣的六石岩景色頗佳,決定要親往一游。

六石岩在廣豐縣東南疆十都境內,系由六座雄奇瑰麗的岩峰組成,故又稱六石峰。六峰高聳入雲,狀若巨鰲,宋人俞挨有《六石峰》詩云:“斫石雲邊著著高,幾經吟筆寫風騷。仙翁莫袖經綸手,好趁春風釣六鰲。”盛讚六石岩之雄、奇、險、美。這一年仲秋季節,秋高氣爽,正好出遊。金知府帶領幾個隨員,從府城上饒啟程,來到了永豐縣。知縣聽說府太爺要游六石岩,自然陪同前往。他們一行從東關出發,游經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的東南名鎮杉溪,又沿豐溪東岸而上,登上了雙山嶺,在一座路亭中駐足少憩。金知府舉目四望,巍巍壯觀的六石岩,映人眼帘。素負才名的金知府,見景生情,聯想起腳下是“雙山”,遠望有“六石”,心有所感,便信口吟出一條上聯:“出雙山,望六石,六石磊磊”。吟畢,環視隨從官員,征對下聯。眾人面面相覷,啞然無聲,竟無一人能對。金知府自己苦思冥想,也對不出下聯。原來這是一則“拆字對”:“出”字拆開是兩個“山”字,六個“石”字加起來是兩個“磊”字,“雙山”、“六石”又是兩個實際地名,要對出下聯,難度確實很大,難怪隨行人員對答不出。自此以後,多少文人墨客在遊覽六石岩時,提到這條上聯,儘管搜尋枯腸,然皆難以成對。清朝時,當地有個秀才,發誓要對出下聯,以成全璧。但苦想多年,仍不能對出一字半句,一氣之下,竟口吐鮮血,長臥不起。民國時,曾有人試對下聯:“呂兩口,栽四木,四木林林。”其解釋是:呂姓兩口子栽了四棵樹,樹大了成為森林。這在字面上倒勉強說得通,但不含實際地名,意境上也不理想,不能算是對上了。1983年2月5日《江西青年報》曾刊登此上聯求對,但無下文。這半副殘聯還有待後人續上理想的下聯,使“絕對”不絕。

古今名人

肖依劍,(1987~)著名搜尋引擎最佳化(seo)實戰專家。2007年開始涉足搜尋引擎行銷領域,先後操作大小案例網站千餘個,曾為某人才網及醫療站實現幾十倍的流量增長,目前為某醫療集團SEO總監。

王貞白(875~958),字有道。唐乾寧二年(895)進士。授校書郎,唐代江西四大詩人之一。手編所作詩300首及賦文等為《靈溪集》7卷,在《全唐詩》中存詩1卷。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傳誦。其詩,深受四方學者所推崇,對江西文壇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張叔夜(1065~1127),字嵇仲。宋大觀三年(1109)中進士,北宋將領、簽書樞密院事。宋紹興二十二年(1153),宋高宗下詔為張叔夜在信州永豐縣墓旁建廟,賜廟名旌忠。張叔夜能詩,有絕句《歧王宮侍兒出家》,周紫芝稱極有風味(《竹坡詩話》卷一)。

施師點(1124~1192),字聖與。宋紹興十七午(1147)進士。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士知泉州、江西安撫使。著有《奏議》10卷、《制稿》8卷、《東宮講義》5卷、《易說》4卷、《史識》5卷、《正憲集》67卷、《正憲外集》3卷。

呂廷彥,原名日彥。宋嘉定十年(1217)文武都科狀元。授忠翊郎,遷升諫議大夫。廷彥立志抗金雪恥,與朝臣意見不合,未得重用,辭職歸里。

黃從龍(1189~?),字雲之,號碧金。宋嘉定十六年(1223)進士。授郢州(治今湖北武昌)推官。元兵南下攻襄陽(治湖北襄樊市),郢州處要衝。從容齧指血書“死戰報國”四字,與其子熙力戰而死。

徐宗仁(?~1276),字求心。南宋淳祜十年(1250)進士。權禮部尚書兼益王府贊讀。開慶初年(1259),上書理宗直言董宋臣為誤國禍首。景炎元年(1276),保衛益王出逃海上,於崖山兵敗殉國。

呂 翀(1469~1522),字天翰。號嶺山行俊。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雲南僉事、四川按察司副使。在任期間,修成都江堰,以資灌溉,深受百姓稱頌。

鄭軾,字式之,號大石。明成化年間進士。餘杭令任內,政績卓著,召為御史,按察湖廣等地。

詹兆恆(1613—1646),字月如。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南京御史。南明福王立,擢大理寺丞、少卿。唐王立,拜為兵部左侍郎。

張炳良,字景陽。名醫。崇禎二年(1629)任太醫院官,縣令題“後秦越人”匾額賜贈。著《醫案》10卷,已散佚不傳。

顧菊生(1817~1865),字師陶,號淡如。同治元年(1862)進士,初以員外郎供職戶部,後以郎中承辦左宗棠差委,核辦寧、紹、金、衢、嚴等處錢糧事務。宗棠頗稱賞之,奏請以道員留浙補用,代理紹興知府。

徐謙,字益卿。號白舫。文學家。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吏部主事,被譽為“數十年無比好倉官”。著有《悟雪樓詩存》34卷、《物猶如此》、《恐懼修省錄》、《一卷冰雪》等書籍約六十餘種,刊行於世。

王賡言(1880~1912),字拜颺。清末民初,追隨孫中山致力革命。江西光復後,出任廣信府第一任府知事,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驅者。 有譯著《步兵操典》、《海陸戰時公法》,未及刊行。

韓宗愈,號文若。著名中醫。精通《內經》、《難經》、《傷寒》、《溫病》等古醫典籍。著有《醫經百解》。其子金池、金章,深得中醫家傳,均頗有名氣。

夏尚朴(1466~1538),字敦夫,號東岩。文學家。正德六年(1511)成進士。歷官南京禮部主事、山東提學副使、南京太僕少卿。著有《中庸語錄》、《東岩文集》8卷、《東岩詩集》8卷等。

呂懷(1492~?),字汝德(一作汝愚)。號巾石。文學家、天文學家。明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選庶吉士。南京翰林院事、南京太僕少卿。著有《周易卦變圖傳》2卷、《簫韶考逸》6卷等。

周端禮,字應和。供職樞密院。宋嘉定六年(1213),嘗充任慶賀使,奉命使金國。官東南第十將,統領襄陽等府兵馬,威重一時。

俞百巍(1927~1996),先後任中共江西工委南昌特派員、南昌特委書記、中共贛東工委書記、二野西進支隊二中隊一分隊隊長等職。

蔣潤觀(1916~1990),毛村鎮人。歷任福建省軍區政委、軍事學院副教育長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1986年8月,國防大學正兵團職離休。晚年,積極參加了《中國軍事大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

周行鍵(1895~1986),原名承乾。著名冶金材料專家。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曾當選為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第三、四屆中央委員。

鄂棟臣,極地驕子,武漢大學合校十周年“十大風雲人物”之一。為中國第一幅南極地圖——長城站地形圖的測定者、中國第一個南極地名——長城灣的命名者、將中國測繪標誌埋設在北極點的第一人,被稱為“極地測繪之父”。

旅遊資源

縣城片區

1、水尾山風景區

位於廣豐縣城西南方。(1)永和塔:位於水尾山風景區內,登塔可俯看縣城風景。(2)廣靈寺:原名慈雲寺,位於水尾山風景區內,總建築面積4746平方米。

廣豐縣廣豐縣

2、竹航山風景區

位於廣豐現城西方,竹航山又名花果山,山上有果園若干。

3、養村山風景區

位於廣豐縣城東北方,規劃中將在次建養村山公園。

4、中州公園

位於廣豐縣城南方,水南小區內,規劃內尚為動工。

5、西壇度假區

位於廣豐縣城西方,規劃中。

6、屏風山樂園

位於廣豐縣城南方,規劃中。

博山片區

1、博士景區

(1)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於洋口鎮博山村,距縣城15公里。號稱“天下第二叢林”,詞人辛棄疾曾讀書於寺側之“稼軒書舍”,吟詠頗多。

(2)博山:古名通雲峰,位於洋口鎮境內,距縣城15公里,博山的自然景觀有二十多處,其中以動物形態定名的有:九龍戲珠、伏虎長嘯、虎岩奇觀、九龍潭等;以佛教名稱定名的有:梵王峰、帝釋峰、禪那窟、圓通石等;以景色行姿定名的有:玉蓮花姿、金山風光、碧波漾翠、山泉清韻、筆架遺風、雨岩古洞等;以民間傳說定名的有:木魚鎮妖、臥虎聽禪等。

2、古鎮景區:

位於洋口鎮內,前人多稱“洋口街”,是縣西境貿易集散市場,尤以民國三十一年,日本侵略軍竄擾前最為繁榮,抗日勝利後,民國三十六年,又因盜匪猖獗,大部分商家搬遷至縣城內外才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加大了集鎮建設,洋口古街更繁榮勝往。

3、七峰岩景區:

位於洋口鎮戰畈村,著名抗日將軍葉挺曾被秘密關押在七峰岩禁閉室,後轉押至上饒集中營。

廣豐別名“三岩”,因境內有“天桂岩”、“白花岩”、“東岩”三處勝地而得名

六石岩區

1、六石岩景區:

位於嵩峰鄉境內,距縣城35公里,六岩簇立,以各自不同形狀名之。

2、嵩峰寺景區:

嵩峰山又名松峰,居縣治東,與浙江省江山市保全鎮交界,上有沖霄庵又名嵩峰寺,寺內有一口井,旱澇不盈不涸,清澈涼冽,乾醇可口;山腳下有銀峰古銀礦遺址,今存礦井、礦道、四方城遺址等。

龍溪片區

1、龍溪景區:

位於管村鄉龍溪村,在縣境東北邊緣,總面積50.2平方公里,距縣城33公里,景區內祝氏宗祠、祝氏大廳、文昌閣、水仙閣屬於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建築。

2、靈鷲寺景區:

“靈鷲十景”,曾為詩人楊萬里所賞識,留有題詠,位於東陽鄉境內,距縣城18公里。

(1)靈鷲山:又名靈山,山中景點頗多,“江相石洞”位於靈鷲山東側,洞口高6米,長約200米,洞行似龍,洞內形形色色的鐘乳石,嶙峋突兀,撥地懸空,交相錯落,構成奇特景色。

(2)靈鷲寺:原名寶積禪院,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位於東陽鄉境內,距縣城18公里。靈鷲寺為江西省14座佛教古剎之一。

3、天桂岩景區:

又名西岩,在排山鎮西岩山上,距縣城12公里,屬石灰岩溶洞,素有“江東第一洞天”之稱;它以洞穴深邃、景觀奇特而取勝,可謂三岩之冠。

銅鈸山區

1、九仙山景區:

位於嶺底鄉東北部石溪村境內,面積約1平方公里,景區內有九仙山城堡、九仙山石林、白花岩、公婆石、石雞戲水、八仙下棋等。

白花岩在縣境銅鈸山區的崇山峻岭之中;岩前有奇石,岩背石竇陡懸,前人有詩譽稱為“兀傲東南第一峰”。

2、九仙湖景區:

位於銅鈸山鎮新嶺公路邊,景區內有支面關、五虎搶珠頭、仙人掌山、張叔夜故居、軍潭湖、軍潭山、龜壽山(油瓶石)、神仙介石、龜蟒相親、老人峰、武士頭石、筆架山、白蠟坑瀑布等。

3、七星湖景區:

位於銅鈸山鎮境內,景區內有銅鈸山、原始森林、七星湖、太平關、小豐龍井瀑布等。

4、悟道尖景區:

位於銅鈸山鎮境內,景區內有馬氏夫人廟、小東坑五泄瀑、怪石、梯田等。

5、東岩景區:

位於城南26公里的關里水庫東岸山腰上,岩前有雙溪、桃溪、梅溪、松溪和竹溪,蜿蜒流過。景區內有關里湖、東岩寺等。

6、西石寺景區:位於排山鎮排山村,分上、下兩寺,一在天桂岩前,稱西岩上寺,一在西岩山麓,稱西岩下寺;西岩上寺初名廣福寺;景區內還有宋宗文公祠等。

更有唐黃巢起義軍與官軍鏖戰的鶴山古戰場、清楊文起義軍聚義九仙山的古城堡及銅鈸山區的六道古關隘等景物景觀,可供人遊覽。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廣豐縣歷史上森林茂密,風景優美。縣內銅鈸山古名稱封禁山,從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開始封禁,至清代同治八年(1869)弛禁,長達300餘年。此間,樹木種類繁多,載入清同治十一年《廣豐縣誌》的樹種有20餘種,竹類11種,還有各種果樹、花卉和各類野生動植物。縣城附近西山觀因林木茂盛,建有隱真觀和豐溪書院。幾百年至千年的古樹,縣內各地都有存在。民國期間,外侮內亂,戰禍不斷,境內森林遭到嚴重破壞。

新中國建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加強了造林治山工作,林業有所發展。但由於農業合作化運動後,農業體制和政策常有變動,影響了山林管理。特別是1958年大煉鋼鐵時,砍樹燒炭、燜鐵,對森林造成嚴重破壞。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進入困難時期,因片面強調抓糧,毀林開荒,開山造田,林木減少甚多,加劇了水土流失,1961年全縣森林復蓋率僅21.9%。70年代以後,中共廣豐縣委、縣政府採取措施加強林業基地建設,興辦集體林場,大力組織和推動全民植樹造林活動,森林復蓋率逐年提高,1979年27.9%,1981年32%,1986年46.3%。90年代初開展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建設和退耕還林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建設,廣豐縣的林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森林復蓋率上升到55.3%。

礦產資源

有煤、石灰石、磷、螢石、雲母、膨潤土、珍珠岩、瓷土(高嶺土)、鐵、鎢等礦藏。向陽磷礦為全國八大磷礦之一。

“銅鈸山麓兮豐溪旁,三省交界兮烏金藏……色澤如墨,漆漆黑黑,與煤共色;浴火而白,熠熠煌煌,與雪爭光。”這首歌賦如此耗費筆墨,詠嘆的並非其它,正是江西廣豐的黑滑石。有資料顯示,在廣豐境內探明的高品質黑滑石儲量達10億噸以上,廣豐因此被稱為“世界黑滑石之都”。據江西省國土廳勘測結果表明,廣豐縣境內高品位黑滑石儲量達10億噸以上,儲量之大居世界之首。根據已經形成的黑滑石產業規模和增長幅度測算,黑滑石延伸產業鏈直接或間接形成的經濟價值超千億元。

物產資源

廣豐縣畜牧業、漁業生產歷史悠久,唐代養羊業已具規模。清道光十四年(1834)在縣城等地已有專營鵝毛客商,鵝毛外銷歐洲和非洲。雞的優良品種“三黃白耳雞”(今稱白耳黃雞),清道光年間已聞名省內外,其產品遠銷江蘇、上海、浙江及福建等鄰近省、縣和香港、澳門等地區。廣豐縣在發展畜禽生產中,極力注意培育、發展地方畜禽優良品種。1963年載入《江西省地方畜禽品種志》的有“廣豐鐵蹄牛”、“廣豐山羊”、“白銀鵝”和“三黃白耳雞”等四個省優良品種以及“廣豐粉骨豬”、“廣豐白兔”、“廣豐水鴨”等三個地方原始優良品種。

下面是廣豐農副產品的主要農副產品:

大南的馬家柚(廣豐縣現大力發展,多用於出口,本地消費量少)

翁家嶺皮舍(孛薺),卅二都的甘蔗。

楊宅的西瓜,雙井的柿花。

塢里的麥豆(豌豆)甜到家,社後花豆皇家夸。

大石的綠豆、石屏塘的姜,

石井的茶葉古怪(格外)香。

十三都的“薑黃”,烏岩山的“白黃”,

天桂梨、野葛粉、南瓜乾。

廿四都的糖糕

白銀鵝、白番鴨、鐵蹄牛、白耳黃雞。

有歷史傳統的名特產茶葉、菸葉,建國後仍在持續發展。明代曾充貢品的“悟峰雲霧茶”,1958年評為省優質名茶;1985年春評為上饒地區優質傳統名茶第一名,是年茶葉總產量2024擔,比1949年增長55.2%,比1978年增長37.3%。菸葉生產的發展也很好,1982年11月13日新華社以《廣豐“紫老”紅菸葉豐收》為題的報導中指出:廣豐“紫老”是歷史悠久的名貴土特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聲譽。

歷代評價

詞人李清照,賦詩讚廣豐:溪驛舊名衫,煙光滿翠嵐。須知今日好,宿處是江南。

丁璣《永豐山行》:今日春山里,山光飛滿衣。無梅不索笑,有鳥只催歸。風月情懷在,乾坤事業非。荒涼三徑遠,何處送斜暈。

江西行政區劃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