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經

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膀胱經。本經脈腧穴共有67穴,左右合134穴。本經脈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別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別下行到項部,下行交會於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本經脈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膕窩中。另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鉀內側,從附分穴挾脊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後側至膕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於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交於足少陰腎經。

基本信息

經絡概述

膀胱經膀胱經

膀胱經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簡稱,人體十二經脈之一。

足太陽膀胱經,流注時辰為下午三至五點,即申時。
太陽寒水能除燥熱,膀胱為腎之腑,病常由腎來。

腎主水,所以熬夜,房事過多,女性生育或排經都易消耗,腎水不足即無法收藏陽熱,導致禿頂,頭皮屑多等各種上焦的內熱雜病。

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

聯繫臟腑: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繫。

出處

膀胱經膀胱經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循行

足太陽膀胱經圖足太陽膀胱經圖

1.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交於督脈直至巔頂(百會穴)。

2.分支
巔頂部的分支:從頭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後直行分支:從頭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內絡腦,復返出來下行項後(天柱穴)。
下分為兩支:
其一,沿肩胛內側(大杼穴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於臀部,經大腿後面,進入胭窩中。
其二,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髖關節部(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會合於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面(崑崙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2]


臨床表現

膀胱經膀胱經
惡寒,發熱,鼻塞,鼻衄,頭痛,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病機分析: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本經受邪,則惡寒,發熱,鼻塞,鼻衄;膀胱經之脈上額交巔絡腦,邪氣隨經上逆則頭痛;膀胱經起於目內眥,下行項後,一支挾背抵腰,下行經股入奈窩,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窩後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經氣不利,則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膀胱氣化失司,則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主治

膀胱經膀胱經
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強、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

腧穴

膀胱經膀胱經
本經脈腧穴有: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郄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共67穴,左右合134穴。

睛明

睛明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內眥角上方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①視物不明,近視,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③急性腰痛。
【類別】: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五脈之會穴。

攢竹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①眉棱骨痛,目視不明,目赤腫痛。②呃逆。③腰痛。④膈肌痙攣。

眉沖

【定位】: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髮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作用】:疏風清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頭痛,眩暈,鼻塞。②癲癇。

曲差

承光承光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上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頭痛,鼻塞,鼽衄。②目視不明。

五處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頭痛,頭暈。②中風偏癱。③癲癇。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光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泄熱,清頭明目。
【主治】:①目視不明。②中風偏癱,癲癇。③頭暈目眩。

通天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利鼻竅。
【主治】: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瘡,鼻淵,鼻衄。②頭痛,目眩。②中風偏癱,癲癇。

絡卻

絡卻絡卻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
【主治】:①目視不明。②中風偏癱,癲癇。③耳鳴。

玉枕

【定位】:在後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粗隆上緣的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通竅明目。
【主治】:①頭項痛,目視不明。②鼻塞。③腳癬。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天柱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緣後髮際中,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
【主治】:①頭暈,目眩。②頭痛,項強,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大杼

會陽會陽
【定位】: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祛風解表,疏調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種骨病(骨痛,肩、腰、骶、膝關節痛)。②發熱,咳嗽,頭痛鼻塞。
【類別】:八會穴(骨會),手、足太陽經交會穴。

風門

【定位】:在背部,當第二胸推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風清熱。
【主治】:①傷風,咳嗽。②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類別】: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肺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陰清熱,調理肺氣。
【主治】:①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②毛髮脫落,痘,疹,瘡,癬。
【類別】:肺的背俞穴

厥陰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通心脈,寬胸理氣。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悶。③牙痛。
【類別】:心包背俞穴

心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血寧心,理氣止痛,通絡寬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悶,氣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癲癇。④夢遺,盜汗。
【類別】:心的背俞穴

督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理氣寬胸
【主治】:①心痛,胸悶。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氣喘。

膈俞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寬胸降逆,理血化淤,調氣補虛,調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氣喘,吐血,骨蒸盜汗。
【類別】:八會穴(血會)

肝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理氣,養血明目,潛陽熄風。
【主治】:①脅痛,黃疸。②目疾,吐,衄。③癲狂,脊背痛。
【類別】:肝的背俞穴

膽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利膽,理氣解郁,調和脾胃。
【主治】:①黃疸,口苦,脅痛。②肺癆,潮熱。
【類別】:膽的背俞穴

脾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健脾利濕,益氣和中。
【主治】:①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②水腫。
【類別】:脾的背俞穴

胃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理氣和胃,化濕消滯。
【主治】:①胃脘痛,嘔吐。②腹脹,腸鳴。
【類別】:胃的背部俞穴

三焦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調水道。
【主治】:①水腫,小便不利。②腹脹,腸鳴,泄瀉,痢疾。③膝關節無力。
【類別】:三焦背俞穴

腎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滋陰壯陽,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①遺尿,小便不利,水腫。②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③耳聾,耳鳴,咳嗽,氣喘。④中風偏癱,腰痛,骨病。
【類別】:腎的背俞穴

氣海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培元益氣,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腸鳴,痔漏。②痛經,腰痛。

大腸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通腸利腑,強壯腰膝。
【主治】:①腹脹,泄瀉,便秘,痔瘡出血。②腰痛。③蕁麻疹。
【類別】:大腸背俞穴

關元俞

【定位】:在腰部,當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壯陽補腎,調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脹,泄瀉。③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

小腸俞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開1.5寸,平第一骶後孔
【作用】:通腸利腑,清熱利濕。
【主治】:①腰骶痛,膝關節痛。②小腹脹痛,小便不利。③遺精,白帶。
【類別】:小腸背俞穴。

膀胱俞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後孔
【作用】:通調膀胱,清熱利濕。
【主治】:①小便不利,遺尿。②腰脊強痛,腿痛。③泄瀉,便秘。
【類別】:膀胱背俞穴。

中膂俞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後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腎壯腰。
【主治】:①泄瀉。②疝氣,腰脊強痛。

白環俞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後孔
【作用】:溫補下元,調理氣血。
【主治】:①遺精,白帶,月經不調,遺尿。②腰骶疼痛,疝氣。

上髎

【定位】:在骶部,當髂後上嵴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一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②遺精,陽痿。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次髎

【定位】: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第二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中髎

【定位】:當次髎內下方,適對第三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①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利,便秘,泄瀉。②腰骶疼痛。

下髎

【定位】:在骶部,當中髎內下方,適對第四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帶下。

會陽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作用】:壯腰補腎,清熱利濕。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瀉,便血,痔疾。②陽痿。③帶下。

承扶

【定位】: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作用】:疏經活絡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殷門

【定位】: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作用】:疏經活絡,壯腰脊,強筋骨。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浮郄

浮郄浮郄

【定位】:在膕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作用】:舒筋利節
【主治】:膕窩部疼痛、麻木或攣急。

委陽

【定位】:在膕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作用】:舒筋利節,通利水道。
【主治】:①腰脊強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②腿足拘攣疼痛,痿厥
【類別】:三焦下合穴

委中

【定位】: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作用】:舒筋利節,清熱解毒。
【主治】:①腰脊疼痛,膕筋攣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②丹參,皮疹,周身搔癢,疔瘡,發背。③腹痛吐瀉。④遺尿,小便不利。
【類別】:合穴。

附分

【定位】:在背部,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舒筋活絡,祛風散寒。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類別】:手、足太陽之會穴。

魄戶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①咳嗽,氣喘,肺癆。②項強,肩背痛。

膏肓俞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補虛益損。
【主治】:①肺癆咳嗽氣喘,納差,便溏,消瘦乏力。②遺精,盜汗,健忘。③肩背痠痛。

神堂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寬胸理氣,寧心通絡。
【主治】:①心痛,心悸,失眠。②胸悶,咳嗽,氣喘。③肩背痛。

譩譆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疏風解表,活血通絡。
【主治】: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氣喘,目眩,目痛,鼻衄,熱病無汗,瘧疾

膈關

【定位】: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和胃降逆,寬胸利膈。
【主治】:①飲食不下,呃逆,嘔吐。②脊背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魂門

【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①胸脅脹滿,嘔吐,泄瀉。②背痛。

陽綱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調理腸胃。
【主治】:①黃疸,腹痛,腸鳴,泄瀉。②消渴。

意舍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化濕消滯。
【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泄瀉。

胃倉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①胃脘痛,腹脹。②小兒食積。③水腫。

肓門

【定位】: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化滯消痞,化堅通乳。
【主治】:①腹痛,便秘。②痞塊,乳疾。
 

志室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補腎益精,通陽利尿。
【主治】:①遺精,陽痿。②小便不利,水腫,③腰脊強痛。

胞肓

【定位】:在臀部,平第二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
【主治】:①尿閉,陰腫。②腰脊痛。③腸鳴腹脹。

秩邊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強壯腰膝。
【主治】:①腰骶痛,下肢痿痹。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合陽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作用】:疏經活絡,祛風除濕。
【主治】: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②疝氣。③崩漏。

承筋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作用】:疏筋活絡,通腸提肛。
【主治】:①痔疾。②腰腿拘急疼痛。

承山

【定位】: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理腸療痔。
【主治】:①痔瘡,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③腳氣。

飛揚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外踝後,崑崙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
【作用】:散風解表,疏經活絡,清熱利濕。
【主治】:①頭痛,目眩,鼽衄。②腰腿疼痛無力。③痔疾。
【類別】:絡穴

跗陽

跗陽跗陽

【定位】: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
【作用】: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主治】:①頭痛,頭重。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類別】:陽蹻脈郄穴

崑崙

【定位】: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鍵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主治】:①急性腰痛,足跟腫痛。②難產。③頭痛,項強,目眩,鼻衄。④小兒驚風。
【類別】:經穴。

仆參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崑崙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舒筋健骨。
【主治】:①下肢痿痹,足跟痛。②癲癇。

申脈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
【作用】:疏經活絡,寧心安神。
【主治】:①癇症,癲狂。②失眠,足外翻。③頭痛,項強,腰腿痛。④眼瞼下垂。
【類別】:八脈交會穴通於陽蹻。

金門

【定位】: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作用】:疏經活絡,寧神熄風。
【主治】:①癲狂,痛症,小兒驚風。②頭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類別】:郄穴

京骨

【定位】:在足外側,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寧神清腦。
【主治】:①頭痛,項強,目翳。②腰腿痛。③癲癇。
【類別】:原穴。

束骨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清利頭目。
【主治】:①癲狂,頭痛項強。②腰腿痛,肛門痛
【類別】:輸穴。

足通谷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
【主治】:①頭痛,項強,目眩.鼻衄。②癲狂。
【類別】:滎穴。

至陰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矯正胎位,疏風清熱。
【主治】:①頭目痛,鼻塞,鼻衄。②胎位不正,難產。
【類別】:井穴。[2]

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七,睛明攢竹曲差參,眉頭直上眉沖位,五處承光接通天, 絡卻玉枕天柱邊,
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督膈肝膽,脾胃三焦腎俞次, 氣大關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後下,
會陽須下尻旁取,還有附分在三行, 魄戶膏肓與神堂,陽綱意舍及胃倉,肓門志室連胞肓,
秩邊承扶殷門穴,浮郄相臨是委陽,委中在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 飛揚跗陽達崑崙,
仆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側尋至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