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文化遺產名稱:苗族蠟染技藝
遺產編號:Ⅷ-25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
所屬地區: 貴州 · 黔東南州 · 丹寨縣
遺產級別: 國家
申報人/申報單位:貴州省丹寨縣
概述
苗族是中國僅有的幾個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也是中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歷史要追溯到上古時代以蚩尤為代表的苗蠻集團,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苗族人民有著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技藝,其中的蠟染藝術在整個染織美術界久負盛名、獨放異彩。
溯源與傳說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織物的染色當時設有一種叫“染人”的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專門主持生產靛藍的“藍尹”工官。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藝已頗具規模。
苗族蠟染歷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敘述蠟染的起源。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乾斑布”。
宋代五溪地區的"點蠟幔"(蠟染)已很盛行。明、清時代,黔中一帶苗族也多用蠟染衣料。民國年間,蠟染盛行於湘西、貴州、雲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貴州的丹寨、安順、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藝最高。大多數地區都將蠟染成品作衣飾,湘西地區則用作床單、帳沿、枕巾等。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傳說
在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代代傳唱敘述著蠟染的起源的故事:
有一個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並不滿足於衣服的均一色彩,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繪製實在太麻煩,但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終日為此悶悶不樂。
一天,姑娘又看著一簇簇一叢叢的鮮花久久發愣,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裡有無數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是低頭再看:花叢中的蜜蜂真的剛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著靛藍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
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奇蹟出現了: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喔!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裡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裡之後,照著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
由於靛藍染色屬於氧化還原反應,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進行;而紅花素和梔子黃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較高溫度的熱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則就很容易掉色。而在這種高溫下蜂蠟已經融化,無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很難做出其他顏色的蠟染花布來。
主要工藝
蠟染實際上應該叫“蠟防染色”,它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織物上,然後放入適宜在低溫條件下染色的靛藍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即現出因蠟保護而產生的美麗的白花。如果僅僅是藍地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藍印花布沒什麼兩樣。蠟染的靈魂是"冰紋",這是一種因蠟塊摺疊迸裂而導致染料不均勻滲透所造成的染紋,是一種帶有抽象色彩的圖案紋理。
苗族蠟染有點蠟和畫蠟兩種技藝。蠟染的製作工具主要有銅刀(蠟筆)、瓷碗、水盆、大針、骨針、穀草、染缸等。
製作時先用草木灰濾水浸泡土布,脫去纖維中的脂質,使之易於點蠟和上色。然後把適量的黃蠟放在小瓷碗裡,將瓷碗置於熱木灰上,黃蠟受熱熔化成液體後,即可用蠟刀蘸蠟汁點畫於布上。一般不打樣,只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中行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摺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點好蠟花的布再用溫水浸濕,放入已發好的藍靛染缸,反覆浸泡多次,確認布料已經染好,即可拿到河邊漂洗,讓清水衝去浮色,再放進鍋里清水煮沸,使黃蠟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後以備再用。蠟溶化後即現出白色花紋。之後,再將蠟染反覆漂洗,使殘留的黃蠟脫淨,即算完工。
除上述步驟外,蠟染還有製作藍靛和發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後連線,構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藝和操作規程。
苗族蠟染從圖案上可分為幾何紋和自然紋兩大類。丹寨苗族蠟染的作者們更喜歡以自然紋為主的大花,這種圖案造型生動、簡練傳神、活潑流暢、充滿誇張,鄉土氣息十分濃厚。安順苗族蠟染以幾何紋樣為主,圖案結構鬆散、造型生動。織金苗族蠟染以細密白色為主,布滿幾何螺鏇紋,圖案結構相互交錯,渾然一體。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
主要類別
川黔滇方言的蠟染
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婦女,以蠟染為衣裙裝飾的極為普遍。其中大多數同時以蠟染、挑花、刺繡為飾,在每套衣、裙中,三者常固定於衣裙的某個部位,不能擅自挪動位置。蠟染,是以蜜蠟(黃蠟)熔汁繪花於白布上,染色後取出煮於水中,蠟去則花現的一種技藝。蠟繪是先將蜜蠟置於小鍋中,略加溫,鍋中溫度升到60-70度之間時,蠟溶為濃汁,即以小鋼刀蘸蠟汁於布上。畫後,蠟溫很快下降,到20多度時就凝固了。蜜蠟溫度如超過70度時繪於布上,蠟汁便立即滲浸四周而使花紋模糊不清。苗族婦女利用這種特性進行蠟繪,有經驗者完全憑自己的觀察以定溫度;而初學蠟繪者,不易憑觀察以定溫度,只好將畫布置於膝上,憑皮膚的感覺以判斷溫度是否適宜。苗族婦女蠟繪,根據花紋式樣和技藝高低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花紋多是世代相傳,變化不大。有的花紋是屬於紀念性的,傳授多代,不能捨棄或更改。綜合各地的花紋式樣,常見的有半月、粗勾、長直線、不規則的小方格、粗條"十"字、太陽光芒、小圓點、粗條大圓圈等,具有古樸、渾厚、單純、粗獷的風格。多染作黑或深藍底,淺藍或白花,套染彩色的不多,主要流行於貴州西部、雲南和川南的部分苗族
第二類:蠟繪花紋細緻、均勻,密布全幅,花紋多屬世傳,創新較少。概括起來,花紋有以下幾種式樣:(1)長裙全幅繪作密網狀,每個網眼中都繪小圓點。繪工細緻,花紋簡樸,素雅大方。(2)在長裙的大半截中,密繪各種花紋。花紋的大半是屬於傳統的,創新的花紋不多,畫工略粗而樸素大方。(3)衣前周圍繪大方框,框內畫為若干小方格,並套繪"十"字。小方格與"十"字形之間的空隙處布滿小圓點,套染為三色,紋路粗獷。(4)衣服前襟的下半截繪橫線,每四根為一組,共10餘組,再在各組間的空隙處加繪波浪形的長花藤。花藤彎曲的空隙處畫花朵或花葉,每組線的邊緣都畫一行小圓點。(5)整幅正面一大"回"字,再往大"回"字內斜畫一小"回"字,空隙處畫螺鏇紋,螺鏇紋上畫許多小圓點,全幅均勻密布。(6)少數地區的蠟染裙,基本上是全部密繪豎線,不畫其它花紋。豎線及其間隔的空隙,粗細一致,繪成漬染後,近看全為黑、白豎線,遠視則呈灰色,這一類主要流行於貴州西部、川南、雲南和桂北的南丹等地部分苗族中。
第三類:畫工精湛,花紋細緻。或全用傳統花紋,或花紋創新與傳統花紋並用,或在傳統花紋的基礎上作了較多的改革和創新。(1)繪畫運用傳統花紋,圖案比較規範。一般是畫線略粗於空隙或與空隙相等,漬染去蠟後,出現白(畫處)、黑(空隙處)兩種顏色的花朵和花紋,清晰細緻,均勻布置,無大空隙。貴陽黔靈鄉、雲南馬關縣的夾寒箐和海南省等地苗族婦女的蠟繪,屬於這一種。(2)蠟繪花紋既有傳統的,也有創新的。傳統花紋中的長線,有粗有細,均勻布置,各線之間都加畫小圓點。創新的花紋,多是描繪花藤、花葉、花朵等,描繪逼真,形態生動,並常合繪為花簇和團花。花簇、團花多是四角對稱、上下左右對稱。團花細緻、緊密,各團花之間留有較大空隙。全幅花紋有疏有密,疏而有度,密而不紊。這種畫法,以川南的筠連縣最有代表性。(3)繪畫精湛,技藝高超。除繼承少量傳統花紋外,已作大膽革新,並不斷創新花樣。描繪實物,疏密得體;所繪的花鳥蟲魚,各部位的比例協調,形態逼真,突破了傳統的繪畫技藝。
黔東方言的蠟染
以蠟染為衣、裙裝飾的,目前流行於貴州的榕江、丹寨、三都、都勻等縣、市的部分地區。榕江縣平永一帶的蠟染,都是套染彩色,多以“回”字形、“萬”字形、鋸齒形、長線條等為全幅的框架。框架的空隙處都繪上花朵,不留空隙。
丹寨縣南部、三都北部和都勻東部,婦女衣著都以蠟染為主要裝飾。這一帶的傳統花紋有長直線、鋸齒線、勾形、半圓形、梅花形、麥芒形、正方形、井字形、制錢形、鏇渦形、水牛角形、網形、"萬"字形。其中鏇渦形和水牛角形兩種,傳說是紀念花紋,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花紋形狀,不得擅自更改,更不能捨棄。這種世代相傳的花紋,以幾何圖形為主,繪滿全幅,不留空隙。近現代創新的花紋,多是描繪物體形態,有各種花、果、蝶、魚、鳥等。花枝多為嬌柔長藤,全幅布置均勻,留出空隙。這一帶苗族婦女的衣裙,都用蠟染布做成,自製自用。
西方言的蠟染
湘西方言苗族的蠟染,是以薄木板鏤空為花紋,壓在白布上,灌蠟汁人花紋內。後來改用石灰、膠汁調漿,刷在樓板花紋內。於後將布放入染缸漬染,撈出洗去蠟繪或石灰即成。清末到民國年間,花紋主要是花、鳥、蟲、蝶和幾何圖形,一般作床單、被面、枕巾、帳檐等用。
傳承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紡織品的種類不斷豐富,蠟染作為貴州苗族地區主流紡織品的地位已漸動搖。伴隨旅遊業的發展,蠟染手工藝製品被當作特色旅遊紀念品推向市場。而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和追求經濟收益,粗劣的蠟染製品大量湧現,對技藝的有序傳承構成了威脅。由此可見,苗族蠟染技藝亟待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