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是廣西三江縣最出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文化標籤

時間:2006年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廣西
編號:Ⅷ-30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簡介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是廣西三江縣最出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三江侗族木質建築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工藝堪稱一絕。整座建築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線,結構牢固,接合縝密,有極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
三國時期,侗族先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乾欄",逐漸形成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村寨的建築時,有一些最基本的構件:鼓樓、薩堂(祖母祠)、戲台、民居、禾晾、禾倉、寨門、涼亭、風雨橋,鼓樓前的歌坪。這十大件實際上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於社區中的一個建築群,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鼓樓、民居、薩堂、風雨橋了 。

建築特點

鼓樓是一個寨子的中心,鼓樓附近是歌坪、戲台、薩堂,這四部分構成了侗寨的核心圈。緊緊地周繞著鼓樓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倉,接著是寨門、涼亭、風雨橋。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侗族的建築匠師皆為當地的侗族民間工匠,侗族稱為"梓匠"。在設計鼓樓、風雨橋以及民居等時,他們憑藉的工具只是一桿傳統的度量尺,稱為"匠桿"。"匠桿"用一片竹子臨時製成,長度相當於房屋中柱的長度,颳去青皮,用曲尺、竹筆和鑿刀把一座樓房的柱、瓜、梁、檁、枋等部件的長度和尺碼繪刻在上面,使用起來,橫比豎量,無不得心應手。
傳統的侗族匠師還使用一套世代相傳的建築符號,一般有26個符號,但常用的只有13個。這些像漢字又不是漢字的符號只有侗族的匠師才看得懂,它們被刻在"匠桿"上和建築構件上,這種侗族鄉土的建築學工具不愧為一種簡便易用的工具,雖然簡易但卻有神機妙用

寨門

侗族的寨門為"井幹式"木構建築,侗族稱之為"現"。一般幾十到百來戶的侗寨,其寨門都修建得比較樸素,也不高大,大約寬1.6米左右,高3米左右。比較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門修建得大一些,裝飾也要講究一些。侗鄉的寨門形式大同小異,風格有別。寨門分前、左、右三門或前、後、左、右四個寨門。這要看村寨的大小、通道的多少而定。
在四面敞開的環境中,侗家的寨門實際上沒有任何防禦的功能。從風水的角度考慮,寨門有貫龍脈、通聲氣的作用,除此之外,侗家的寨門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的儀式功能,寨門對於侗家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文化性的特殊場域。村寨之間的大型的交往實際上是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結束的,因此,寨門不僅只是界標,它更是一個儀式的場域,是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門 。

鼓樓

鼓樓又稱"羅漢樓",埋巨木為中心柱,建成塔形"獨角樓",矗立於侗寨之中,立地頂天,成為侗家人的精神象徵。
侗家傳說鼓樓是照"杉樹王"的樣子建造的,總體輪廓真的很像杉樹,體現了侗族有關大樹崇拜的觀念。鼓樓內部有四根大柱直通而上,柱間長凳圍著中心火塘。樓頂懸大鼓,每遇大事擊鼓為號。塔式鼓樓除八角外,也有六角或方形的。鼓樓以杉木鑿榫銜接,頂樑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採用槓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這充分表現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築技藝的高超。
鼓樓之所以占據侗寨的中心位置,乃是因為它是一個神聖的空間。鼓樓的神聖性首先在於它風水意義上的特殊性:侗族人建寨時鼓樓的安放有"點穴"的意思,就像侗族歌謠中唱的那樣"鼓樓建在龍窩上"。不僅如此,它還有著多層的神聖含義。
鼓樓是一幢空洞的大屋子,除了火塘、板凳、木鼓之外,裡面空空的沒有任何家具,不作任何私人性的日常用途。平常不用的日子裡它就空閒著,人們可以隨便的自由進出,而鼓樓的閒置狀況恰好表明它同瑣細的凡俗的日常生活保持著一個疏離的立場。從禮儀上說,大器是不可輕易使用的,所以鼓樓總是在有特殊事務的時刻才會正式啟用。
鼓樓的樓門前為全寨逢年過節的娛樂場地。每當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涼,寒冬臘月來這裡圍火,唱歌彈琵琶、講故事。侗寨有坐鼓樓的習俗。特別是春節期間,村村寨寨聚集鼓樓廣場,吹蘆笙,對歌作樂。或以侗族民間傳統故事為題材,自編自扮侗戲,登台演唱。

居民

侗寨的居民住房以鼓樓為中心,逐層擴散開來,形成一個個或大或小的建築群,民居是完全生活化的空間,以實用為考慮根本,故沒有鼓樓或風雨橋那樣多的裝飾和複雜的結構。侗族的民居建築從最早的緣木"巢居"到原始的"棚屋",到家庭公社共居的公房,最後發展到今天普遍可以見到的乾欄式木樓,其間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侗族的民居建築就大類型而言,屬於典型的山地乾欄式木樓建築。所謂乾欄式建築,是指在地上或水中打樁立柱,樹欄桿,將房屋構築其上,用這種方式修建的房屋通稱乾欄式建築。乾欄式建築在全世界皆有分布,此種建築最初體現出的最實用的功能便是防水淹、防潮濕、防蛇蟲、防野獸等,中國南方民族多以乾欄式居屋為主。這是由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生態環境、森林資源以及文化傳承等諸多因素決定的。
乾欄式木樓一般是三層建築,底層接觸地面,較為潮濕,易受蟲蛇侵擾,是不住人的,用來安放舂禾的石碓、堆放農具柴草、圈養家畜等等,第二層是住人的區域,有火塘、臥室、樓梯間、寬廊以及其他輔助空間,這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空間。第三層一般是用來存放糧食,以及一些不常使用的生活用具,基本上是一個倉庫。有的人家也把這一層裝為臥室,以備待客時使用,臥室是一家之中私密性較強的空間,來客一般不隨便進入,只是主人作寢室之用。
占用面積最大的既獨立又起連通作用的中介空間是二層樓上的寬廊,它是侗族民居內部的重要空間,在寬廊內往往放置著供婦女勞作的紡紗機、織布機之類的工具。寬廊一端與樓梯相連,內側與同廊道平行的各個小家庭的火塘間、寢室等相通。侗族的一幢大木屋,往往是一個父系大家庭共居的地方,兄弟之間各自結婚組成家庭後,有分家不分房的習俗,幾個小家庭共同居住在同一幢木屋內,寬廊就是由幾個小家庭組成的父系大家庭的不分彼此的公共空間。
侗族民居的另一特徵是"倒金字塔"形狀,即第二層在第一層的基礎上挑出60厘米左右,第三層又在第二層的基礎上再挑出60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樓,這是侗族人利用空間的一種辦法,這種占天不占地的辦法真可謂是巧奪空間。

風雨橋

風雨橋又稱廊橋、亭橋,就是在木懸臂樑式平橋上建造長廊。侗區多河溪,風雨橋幾乎每寨都有,有的並不只一座,是入寨必經之路。風雨橋既可供行人遮風避雨,又可兼作寨門,更是村民游息聚談之所。每逢盛節,外寨親友來會,全寨人齊集橋頭,盛裝出迎,唱欄路歌,奉敬客酒,賽蘆笙舞,顯示了濃郁的民族風情。風雨橋的選址十分注意成景和得景,使之既能妝點大好河山,又能在橋內觀賞到周圍的美好景色。
最大也最著名的風雨橋是廣西三江馬安寨程陽橋,跨在林溪河上,全長達78米,有二台三墩五樓。中樓最高,頂部冠以六角攢尖亭,下為方形三檐;左右兩座都是方形,四檐,也是攢尖頂;最外兩座為矩形,四檐,歇山頂。在橋欄下有通長披檐,覆蓋橋下四層懸臂木樑。
從日常生活的意義上來說,風雨橋要比鼓樓實用得多,不過風雨橋在實用之外,還有著豐富的文化隱喻。侗家的風雨橋在侗族的觀念中,已經遠不止是實用的工具,它實際上是侗族宇宙論圖式中的一個要素。
風雨橋在侗族觀念中是溝通陰陽兩界的"生命之橋"和護寨納財的"福橋",因此不吝雕琢修飾,使其集亭、塔、廊、橋為一體,壯麗輝煌。風雨橋這種超越了實用和美學的建築,實際上是侗族具體地表現風水觀念的一種文化操作。
侗族在建造風雨橋時,哪怕是最不講究的、最簡陋的風雨橋,絕大多數都要把它弄成多重檐的,或至少有兩層檐的骨架複雜的廊橋,即便是很短小的橋也會如此,人們甚至在橋的廊頂上修出數個多層檐的亭閣寶頂。這種橋看起來就像是帶了鼓樓的長廊。同鼓樓一樣,風雨橋上最顯著的裝飾物就是龍,人們還喜歡在風雨橋上大事彩繪以作紋身。這些繁複的形式與侗族和越人龍文化諸多淵源有關。
風雨橋又稱花橋。這兩個名稱都非常有意味,風雨隱喻著龍可興風作雨;花則是龍的外形的直觀意象。從實用功能來說,這兩個名稱也非常貼切,風雨橋是因為在橋上可以避風雨,故叫它風雨橋;花橋是因為它花俏好看,上有彩繪,故稱之為花橋。
風雨橋確實是非常有實用價值的建築,侗鄉人勞動之餘、旅行之間,喜歡在風雨橋的廊中休息閒坐。那裡成了一個小型的公共場所,人們在此拉家常、談莊稼、話世界、唱大歌,甚至還在橋的閣樓上設立神龕。如此看來,風雨橋不僅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場所,也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寄託空間。

薩堂

侗寨的另一種具有神聖性的建築是薩堂,在侗族多神崇拜的信仰系統中,祖靈崇拜是其核心。侗族祖靈崇拜的偶像是一位女性--薩,亦叫"薩歲",或稱"薩瑪",意為"至高無上的神聖大祖母",也叫"聖母",是侗族古代的一位女性英雄,在侗族文化語境中她已經被高度地神化了。祭"薩"是侗族最神聖最隆重的信仰活動。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薩堂,侗族稱為"堂薩","然薩",亦叫祖母祠,就是供奉和祭祀薩歲的地方。薩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一些石塊壘成的祭壇,祭壇由無頂的圍牆圍著;另一種是完整的堂舍,形同一座山廟,有圍牆圍閉。薩堂多建在鼓樓坪邊,與鼓樓連成一體。
薩堂內立著一把半開的傘,傘下埋兩口鐵鍋,鍋內放有一個小小的木雕塑像,以紅綠絲線為錦衣披掛著,旁邊還放有女人服飾,鐵鍋四面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各壘一小堆石塊,表示"十二地"方位,有二十四個部將把守。每個方位下面還埋上少許碎銀,這"十二地"為全寨地域之首,故祭壇又稱"地頭"。傘下還有木凳,上面擺五個或七個茶杯,傘的兩邊栽有兩株"千年""黃楊樹"。

傳承意義

侗族人是天生的藝術家,民間工匠的建築才能十分高超。他們建造樓、橋和民居時不用一張圖紙,整個結構爛熟於心,僅憑簡單的竹籤為標尺,靠獨特的"墨師文"為設計標註,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製造出樣式各異、造型美觀的樓、橋,設計之精巧,造型之美觀,均令人嘆為觀止。樓、橋上的各種圖案及雕樑畫棟寄託了侗族人民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和美學追求,是侗族文化特性的集中體現。
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由於侗族建築工匠後繼乏人,木材來源匱乏,加之木構建築防火能力極弱,易損毀而難再生,因此侗族木構建築及相關技藝存在著延續的危機。只有加強搶救和保護工作,才能使絕妙的侗族木構建築技藝世代傳承下去。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