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文化遺產名稱:景泰藍製作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北京
編號:Ⅷ-43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崇文區
簡介
景泰藍,歷史上稱為琺瑯器,工藝上稱為“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琺瑯工藝品,北京著名的傳統特種工藝品。在明朝的景泰年間(1450-1457),這項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藍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高貴華美,所以被稱為“景泰藍”。到現代,雖然景泰藍的工藝品已是各種色彩具備,但仍沿用“景泰藍”的習慣稱謂。景泰藍技藝又名“銅胎掐絲琺瑯”,因成熟於明景泰年間,故稱“景泰藍”。該技藝是外傳琺瑯技藝與本土金屬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產物,通常以銅作胎,再軋扁後用手工製成各種圖案的細銅絲固著在胎體上,而後施以琺瑯釉料,經過燒制、磨光、鍍金等多道工序,最終製作出成品。
具有500多年歷史的景泰藍作為一種美術工藝品,其製法即於銅器表面上以各色琺瑯質塗成花紋,花紋的四周嵌以銅絲或金銀絲,再用高火度燒即成。
現在的景泰藍工藝大有提高,造型多樣,紋飾品種繁多,已經被大眾所熟知,並以其精彩絕倫的設計及其富麗堂皇的色彩,在國內外都贏得了極高的盛譽。作為北京的著名傳統手工藝品,景泰藍除了有花瓶、碗、盤子等傳統產品以外,現在還開發出了品種眾多的新產品。景泰藍已成為我們與國際友人和親朋好友互相往來的最佳禮品了。
歷史溯源
中國金屬工藝中,琺瑯的運用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的劍柄上就已經嵌有琺瑯釉料;滿城出土的漢代銅壺,壺體上也用琺瑯作為裝飾。只是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工藝製作沒有得到繼續的發展,直到明代,才迎來了它的繁榮時期。
景泰藍起於元朝,盛於明代,關於它的起源,因現有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製品為斷代依據,所以至今沒有定論。迄今所知,我國最早記錄金屬胎琺瑯製品的文獻,僅見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論》。書中記載的"大食窯器“即”胴胎掐絲琺瑯"製品。“大食”是元宋時期中國對西亞阿拉伯地區的稱謂。有關專家據史料分析,約在十三世紀末,“銅胎掐絲琺瑯”由阿拉伯地區傳入中國。傳入之初有“大食窯器”、“發郎”等多種叫法。現存國內最早的琺瑯製品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晚期的製品獸耳三環樽、勾蓮鼎式爐、纏枝蓮象耳爐。
據說景泰為明朝宣德皇帝之子,宣德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闢蹊徑,以圖出奇制勝。終於有"景泰藍"的創製。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制,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制,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有燒制,並非像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到清朝乾隆時期,又開始燒制,且品類多,成績好,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後出品物絕不遜色。此時,景泰藍鮮明的民族風格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睞,景泰藍工藝品開始作為重要的外銷商品出口。在對外貿易的刺激下,除了官營琺瑯作坊外,民間也紛紛開設了商號和店堂,經營景泰藍製品,如老天利、寶華生、靜遠堂、志遠堂等。1904年,老天利制作的“寶鼎爐”在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並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再次獲得一等獎。自此,北京景泰藍在國際上聲譽大振,各國客商紛紛前來訂購。
作為景泰藍工藝主要的發祥地和最為重要的產地,明代的御用監和清代的造辦處均在北京設有為皇家服務的琺瑯作坊。
大體上說,明代的景泰藍胎的銅質較好,多為紫銅胎,體略顯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銅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紅像寶石紅,綠像松石綠。此時的絲掐得較粗,鍍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邊款均有。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並且無砂眼,花紋圖案繁複多樣,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鍍金部分金水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做工細,質量好。造型多仿古銅器,或仿乾隆時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1949年後,因國家採取積極的保護、扶持政策,這一古老技藝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現在景泰藍的陳設品多,不做實用品。
主要工藝
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和燒瓷的傳統技術,又吸收了傳統繪畫和雕刻的技法,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製作而成的工藝品具有渾厚凝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
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是一門綜合藝術,是美術設計、型製作(制胎)、掐絲、點藍、磨光和鍍金等技術與知識的融合。一個產品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首先要用紫銅製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將細銅絲軋扁後,根據所畫的製成各種圖案,掐、焊、貼在胎體上,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後再經反覆燒制、磨光、鍍金等多道工序最後製作出成品。
最後水洗沖淨乾燥處理後,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設計
包括造型設計、紋樣設計、彩圖設計等。由於景泰藍紋樣的線條受到胎型、絲工工藝和釉料的限制,過稀過密都不行,所以設計人員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美術知識和繪畫能力,還要熟悉景泰藍的製作工藝,了解各種原材料的性能,以便在創作構思時,充分考慮到製作工藝的特點,使產品具有整體與和諧的美感。
制胎
景泰藍產品的造型美觀與否,首先決定於"制胎"的工藝。制胎是將合格的紫銅片按圖下料,裁剪成不同的扇面形或切成不同的圓形,並用鐵錘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以瓶子為例,它由瓶嘴、瓶肚、瓶座三段錘接燒焊而成型。明清時有鑄胎、剔胎、鑽胎工藝,隨著現代工藝技術的發展,現在部分初胎還利用機械進行車、壓、滾、鏇,實行機械制胎。工藝大師張同祿經過上萬次的試驗,恢復了失傳了的鑄胎景泰藍,用銅澆鑄型的方法製作胎型後再掐絲、燒釉。這種景泰藍的特點是,胎型厚重,器型複雜,除了燒藍紋錦的部分外,一般露出的金面較大。這種金面一般都是用鎏金方法鍍金,作品更加光彩燦爛、金碧輝煌。
掐絲與焊絲
掐絲的方法是用鑷子將柔軟、扁細具有韌性的紫銅絲,按圖案設計稿,掐(掰)成各種紋樣,蘸以白芨戎漿糊,粘在銅胎上即成。然後,再經過燒焊、點藍和鍍金等工序完成成品。掐絲工藝技藝巧妙,作者憑純熟的技藝,掐出神韻生動的畫面,絕非易事。解放後,掐絲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北京景泰藍掐絲老藝人,各有特長,如李慶祿的"游蝦"、石萬才的"古代人物"、汪寶誠的"菊花"、陸玉崗的"博古"和"人物"等,都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工藝美術家金世權,是一位既能設計又會掐絲製作的能工巧匠。
點藍與燒焊
掐好絲的胎體,經過燒焊、酸洗、平活、正絲後,便進入點藍工序。方法是,用藍槍(金屬小鏟子)把碾細了的釉色填入絲工空隙處,再將點好藍的製品,放在高溫爐中,經過攝氏八百度的高溫燒熔,釉料便可以熔化。一般景泰藍需要燒制三次,磨光的工序也最少要燒二至三次。解放前,景泰藍的點色呆板單調,解放後,運用渲染、罩染、烘染、剔染等技法,擴大了景泰藍點藍藝術的表現力。為了表現形態多變的雲、水、霧,以及水中倒影等,點藍藝人和掐絲藝人共同創造了無絲點暈法。即掐出高矮不同的絲工,點暈以不同的釉色,使這些釉色自然連線。經過燒結後,高絲露出而矮絲含在釉下,增強了銅胎和釉色的密著力,使作品的圖案紋樣更為豐富多彩。
磨光
磨光,俗稱"磨活"。這是整個景泰藍生產工序中最苦最累的一道,分為刺活、磨光、上亮等程式。首先要用金剛砂石把產品表面高出花絲部分的釉料磨平,使花絲顯露出來,然後用黃石磨去釉料上的火亮、黑絲,再用椴木炭蘸水橫、豎再磨,直到產品發出均勻的亮光為止。現在一般採用電動磨活機,節省了大量的人力,但異形產平仍需要使用手工磨活。
鍍金
這是景泰藍生產工藝中最後一道主要工序,是為了防止產品的氧化,使產品更耐久,更美觀而在產品的表面鍍上一層黃金。將產品掛入金液槽中通上電進行鍍金,完成後取出再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用鋸末蝕乾,整套的景泰藍生產工序便宣告完成,一件景泰藍工藝品便也誕生。
傳承意義
景泰藍技藝是外傳琺瑯技藝和本土金屬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它集歷史、文化、藝術和傳統工藝於一身,古樸典雅,精美華貴,具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隨著景泰藍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的需要,一些異形產品、實用產品、旅遊紀念品以及高、大、精、尖、高品位的景泰藍大量生產,新品種、新花色、新工藝不斷湧現,近幾年來景泰藍行業里出現了脫胎景泰藍、銀胎景泰藍,畫琺瑯與掐絲琺瑯相結合的景泰藍、機制景泰藍、仿日本七寶燒的銀晶藍,以及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景泰藍。特別是多工藝結合景泰藍尤為突出。這是一種以景泰藍為主體,然後與牙雕、玉雕、木雕、漆藝以及花絲鑲嵌等工藝結合,由於多種工藝巧妙結合,各種材料互相襯托,再加上通體又鑲嵌了大量的寶石,更使作品新穎奇特、玲瓏剔透,通體散發出珠光寶氣。
北京景泰藍技藝複雜,工序繁多,它綜合了青銅工藝和琺瑯工藝,繼承了傳統繪畫和金屬鏨刻工藝,體現出中國傳統工藝門類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鑑的傳統。景泰藍製品造型典雅,紋樣繁縟,色彩富麗,具有宮廷藝術的特點,給人以"圓潤結實、金光燦爛"的藝術感受,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還經常被作為國禮饋贈外賓。但是,近年來,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景泰藍製作工廠或破產或瀕危,技藝高超的景泰藍製作大師和傳人寥寥無幾,再不加以搶救保護,這一優秀技藝行將衰敗甚至失傳。
在創新中傳承景泰藍技藝
“怎樣將景泰藍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一直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目標。”北京琺瑯廠鍾連盛職工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鍾連盛告訴記者,作為傳統工藝美術領域的工作室,他們一直都在為“京琺”品牌的傳承而鑽研。作為全國景泰藍行業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北京市琺瑯廠於2006年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製作技藝保護傳承基地”。
近年來,鍾連盛圍繞公司的生產經營,開展了景泰藍技藝挖掘、挽救等一系列工作。在2005年故宮80周年院慶時,他們被授權複製十件院藏元明清景泰藍國寶,在只有一張產品圖片的情況下,鍾連盛帶領創作團隊多次到故宮進行考察,蒐集尋找可借鑑的資料,完成了造型和紋樣圖。在複製過程中,他們克服了複製工藝難度大,技術含量高的難題,創造性地完成了複製,受到了故宮專家的好評。
革新製作工藝
非遺保護強調原汁原味的繼承,目前工藝美術總的狀況是收藏、仿古、崇舊、複製之風大行其道,在創作上攀比求大,以奇為美,以繁為榮。在鍾連盛看來,“在繼承傳統技藝基礎上打造鴻篇巨製、傳世珍品確有必要,不過一些傳統圖案,如福祿壽喜、富貴牡丹、升官發財、子孫萬代及獅頭、象頭、龍頭、羊頭等要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所創新,否則,缺乏新意的傳統技藝必將逐漸被淘汰。”依照這一理念,鍾連盛在景泰藍製作工藝上進行了創新。他舉例說:“過去的作品由於顏料有限,顏色過渡不好,花瓣下半截是粉的,上半截是白的,看上去像是折了一樣。而現在我們的作品已經能做到過渡非常自然了。”“此外,打胎、接縫、使用焊藥等方面都控制得更精細一些,點藍的工藝也要細,打磨的時候要更輕柔。這種大段的留白,沒有掐絲紋飾的干擾,可以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題。”鍾連盛說道。鍾連盛認為景泰藍發展的前景非常廣闊。因此,工作室把工作重點放在繼承景泰藍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並嘗試從藝術效果的角度,打破傳統束縛進行工藝變革,去年,他們創作了主題性作品《鼎盛中華寶鼎》、《華韻四季尊》等,並開發了傳統技藝走進人們居家環境裝飾的《小噴水池系列》。
帶徒傳承技藝
鍾連盛不僅注重自己的藝術創作、工藝創新,還能從掐絲工序的紋樣形象、花卉、鳥獸的結構到點藍工序裝飾色彩的基本理論與套用等專業基礎知識入手,通過組織講座、產品評比、圖紙圖片、范畫講解等提高工人技師的專業知識和藝術修養,從而能夠更好地表達設計師的意圖,最終提高景泰藍的內在質量和藝術水平。
工作室培養的新人已成為景泰藍製作領域內的高級技師,他還帶有多名大學生學徒,他們均可獨立完成設計任務,其產品在西博會和北京市工藝美術展獲得過多項金、銀、銅獎,使景泰藍工藝後繼有人。
近些年來,鍾連盛無論在設計理念、工藝技術還是藝術表現上都取得了一定突破,作品屢獲國家和部市級金獎。他設計創作了主題性作品《鼎盛中華寶鼎》、《華夏盛世尊》、《華韻四季尊》等;挖掘北京四合院文化的《北京風情系列》以及賦予傳統題材以歷史新意的《四季平安年年有餘》和《連年有餘》系列,獲得了國家和市級金獎,成為了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