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石灣陶塑技藝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其產生時間可追溯到東漢時期,從石灣東漢墓出土的陶塑可見其藝術雛形。石灣出現大型窯場是在唐朝時期,生產的瓷器屬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質鬆弛。
宋代是陶瓷極盛時期,整個社會的消費時尚推動了陶瓷業的空前發展。從事陶瓷製作的窯場遍布全國,日用陶瓷建築園林陶瓷和藝術陶瓷的品種急劇增多,造型、款式日益翻新。陶瓷業逐漸從內地向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發展,石灣陶塑在這一時期也開始繁盛起來,南宋至元時期,中原移民把北方的陶瓷技藝帶到石灣,與石灣原有的制陶技藝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灣陶器製造水平與藝術水準。
明朝時期,石灣陶塑有了極大的發展,打破了過去單一日用陶瓷出口的狀況,藝術陶塑、建築園林陶瓷、手工業用陶器等各式產品被大量出口。明代以後,石灣陶塑種類和題材則漸趨廣泛,漁、樵、耕、讀、牧、奕、飲、琴、遊戲乃至拍蚊搔癢、挖耳等百姓日常勞動。生活情景,各類花鳥蟲魚,野獸家畜與榮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以及達摩羅漢、觀音、壽星、濟公、八仙、鍾馗關公等等百姓熟悉與喜愛的神仙人物與歷史人物,都在石灣陶塑藝術中得到真實生動的表現。
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來,石灣陶塑工藝從作品的題材內容到表現手法,都有很大的發展,石灣陶塑也因為豐富多彩的產品而深受國內外人們的推崇。
工藝特徵
風格
石灣陶塑技藝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點,在創作上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石灣公仔”陶塑技藝按實物形態可分為人物陶塑、動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類。以人物造型為代表的“石灣公仔”陶塑技藝形神兼備,它吸收各種文化藝術精華,高度寫實和適度誇張相結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藝術品位,形成了鮮明的地方風格。
造型
石灣陶塑工藝造型生動傳神。產品不論人物、動物或器皿的刻畫,都致力於藝術典型化的塑造。每件作品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各種造型達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藝術境界,較少雷同化,對物象的剖劃細緻入微,因此形象構相如生。
胎釉
石灣陶塑的胎釉渾厚樸實。它有胎壁厚、釉層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目前傳統的釉色有70多種,加上1963年在國內首創的12種結晶釉,共有90多種釉色。這近百種釉色為石灣陶塑藝術增添了五彩斑斕的藝術美感。石灣的名釉品種繁多,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科學成就,如《石榴紅》《翠毛釉》《天目》和《東瓜皮》等,在國內享有名望。
技法
石灣陶塑的技法多姿多彩。陶塑工藝產品生產的成型技法上,至今還保留著手印還和捲筒塑制空。在產品的造型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刀塑、按塑、捏塑;貼塑四種方法,使各種造型具有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
工藝流程
石灣陶塑的製作工藝按順序可分為原料加工、泥坯塑制,賦釉及煅燒四大工序。
原料加工:
配泥是石灣陶瓷製作常用的方法之一。配泥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清除雜質,另一方面是把產地來源不同、成型和煆燒性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製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燒成溫度範圍的,能和釉及煅燒溫度相呼應的熟土。有時為了加強泥質在高溫煅燒情況下的支撐力,使坯體不致下塌而適當滲些砂子。有時為了追求陶土燒成後的色澤而加入一些著色原料成為“色胎”。陶土和瓷土的化學成分基本是相同的,由於風化和再風化的原因,改變了它們的物理性能,使之出現了陶土具有較大的粘性和可塑性,瓷士具有脆性及高溫狀態下玻化程度較大的區別。
泥坯塑制:
石灣窯製品以手工拉坯為歷時最長,產量最大的成型方法,其中手工拉坯成型是在轉輪(轆轤,俗稱“車面”)上製作圓形器皿的基本方法,石灣最負盛名的恰好就是型體的塑造。
賦釉:
上釉是一個充滿藝術感覺的環節,其過程中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石灣窯千多年來使用的釉基均是當地農村的生活廢棄物一生火後殘留的稻草灰、桑枝灰和松柴灰。長期以來,石灣窯所使用的著色劑均是東平河道里的淤泥,淤泥內的金屬成分以氧化鐵為主,淤泥配上稻草灰、桑枝灰、松柴灰便成了醬黃釉、黃褐釉。
煅燒:
石灣窯煅燒分預熱、上火、高溫還原等幾個步驟。從考古提供的證據來看,石灣窯最早出現在唐朝,那時候的窯多為依靠山腰、向上傾斜的“龍窯”,目前石灣使用的窯爐若以火焰運作可分為:明焰式,半隔焰式和隔焰式三種。若以產品運行方式來分類,可分為隧道式(窯車式,輥道式)、梭式等類型;產品不運行的有倒滔窯,龍窯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石灣陶瓷技藝是經歷千百年積澱的藝術精華,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不但對嶺南文化寶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在推動中國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上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傳承現狀
石灣陶塑技藝現在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境,有限的市場空間和現實的生存環境令年輕人難以把這門技藝當成終身職業,在此情勢下,石灣陶塑技藝這項傳統技藝難以保存,急需人們的保護。
傳承人物
劉澤棉,男,1937年生。出身於石灣陶藝世家,深受家傳陶藝名家的薰陶。其作品具有傳神、雄健、豪放、古樸、厚重的特點。陶塑功力深厚,善於博取眾長,融會貫通,特別注重人物筋骨、肌肉、衣紋的塑造,使作品工藝兼得,形神兼備,自成一格,多個作品曾分獲全國的優勝獎、一等獎、珍品獎,或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收藏。 2007年6月5日,劉澤棉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廖洪標,男,1937年生。石灣陶藝世家出身,深得家傳,19歲即開始從事陶塑的創作設計,後又師承陶藝大師劉傳,有50多年的豐富經驗。 2012年12月,廖洪標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石灣陶塑技藝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為這項古老的民間技藝注入了新的血液。
2015年—2018年,文化部、教育部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石灣陶塑技藝普及培訓班是廣州大學2017年度舉辦的第六、七期非遺培訓項目,在為期兩個月的時間裡,學員們進行了“陶塑人物技藝”和“陶塑動物技藝”的學習與創作。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03年8月18日—11月18日,在石灣窯釉彩展中,展出了詠陶軒主何熾垣收藏的石灣窯各色釉彩器物200多件。
2006年4月29日—6月24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灣陶塑原作精品展中,石灣陶塑技藝在展覽中被展示。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