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製作技藝

徽墨製作技藝

徽墨製作技藝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墨的發明是我國先民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它特徵鮮明、技藝獨特、流派品種繁多、科技內涵豐富,在中國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基本信息

徽墨製作技藝徽墨製作技藝

文化遺產名稱:徽墨製作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安徽
編號:Ⅷ-73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績溪縣、歙縣、黃山市屯溪區

簡介

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安徽省的績溪縣、黃山市屯溪區、歙縣兩地為徽墨製造中心。徽墨特徵鮮明、技藝獨特、流派品種繁多、科技內涵豐富,在中國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於原料不足和工匠後繼乏人,徽墨生產前景堪憂,相關的製作技藝也有失傳的危險,急需保護與搶救。

發展起源

~

墨與筆硯的出現幾乎同時發端於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作為一種消耗品,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為書寫材料。據《述古書法纂》記載:“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也就是說人工墨的歷史起始於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開始,人工墨的出現,無論是從它的質量、使用價值,還是審美觀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被漸漸淘汰。至漢代,墨之原料開始取自松煙,其次是漆煙和桐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鬆散,後來改用模製,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工序製成墨錠,才使墨質堅實耐用。
從現有史料來看,徽墨生產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於安史之亂,大量北方墨工紛紛南遷,導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見這裡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來,重操制墨舊業。他造出的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
南唐時後主李煜得奚氏墨,視為珍寶。遂令其子廷 為“墨務官”,並賜國姓李作為獎賞,奚氏一家從此更姓李。從此,歙州李墨遂名揚天下,世有"黃金易得,李墨難獲"之譽,全國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後,制墨高手紛紛湧現,如耿氏、張遇、潘谷、吳滋、戴彥衡等,徽州墨業進入第一個鼎盛期。
宋元時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添加藥物成為藥墨。使人們不但用墨也開始了藏墨,因而墨開始向工藝品方向發展。
到了明清時期,徽墨的製作進入盛世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產量激增,制墨技藝也不斷進步,墨的圖案繪刻和漆匣的裝潢製作,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名工與名品層出不窮,形成了以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為代表的休寧派。清代,徽墨製作分為四大名家系統,即曹素功、汪節庵、汪近聖和胡開文,其中汪近聖和胡開文兩位都是績溪縣人。他們對徽墨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創新,終於製成了有如"金不換"的文苑珍品,其中龍香劑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恆星圖墨、魚戲蓮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為絕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奉肌膩理"的特點。這時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還可分為松煙、油煙、漆煙和超漆煙等品種,其中最名貴的是超漆煙等高級油煙墨,這類墨散發出紫玉光澤,用於書法色澤黝而能潤;用於繪畫濃而不滯,淡而不灰,層次分明,故受到歷代書畫家的推崇。

主要品種和特點

徽墨是以松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傳統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顏料。歷代徽墨品種繁多,主要有漆煙、油煙、松煙、全煙、淨煙、減膠、加香等。高級漆煙墨,是用桐油煙、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餘種名貴材料製成的。徽墨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使墨本身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徽墨製作技藝複雜,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獨特的製作技藝,密不外傳。

徽墨製作配方和工藝非常講究,"廷 之墨,松煙一斤之中,用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同時和以生漆搗十萬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膠敗而墨調。其堅如玉,其紋如犀"。正因為有獨特的配方和精湛的製作工藝,徽墨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徽墨的另一個特點是造型美觀,質量上乘。這主要是因為使用墨模的緣故。南唐李庭造小挺雙脊龍紋墨錠,就是用墨模壓制而成。至宋以後,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繪畫和雕刻都很講究。明、清時期墨模藝術也達到其巔峰。

明代徽州"四大墨譜"

《方氏墨譜》

徽墨製作技藝徽墨製作技藝

共6卷,方於魯輯,丁雲鵬、吳廷羽、俞仲康繪圖,黃德時、黃德懋等鐫刻,萬曆十七年(1589年)方氏美蔭堂刊本。共收錄方於魯所造名墨圖案和造型385式,分國寶、國華、博古、法寶、洪寶、博物六類。雕刻精美,線條細如毫髮,纖麗逼真。

《程氏墨苑》

程大約輯,丁雲鵬繪圖,黃 、黃應泰、黃應道鐫刻,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滋蘭堂刊本。共收錄程大約所造名墨圖案520式,有彩色圖版,分玄工、輿地、人官、物華、儒藏、錙黃六類,附"人文爵里"。此譜首創用五色,賦彩印刷,繪刻俱精,是徽派版畫中的代表作。

《方瑞生墨海》

共12卷,方瑞生輯,鄭重、魏之璜繪圖,黃伯符鐫刻,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刊本,共收古代墨造型148式,方瑞生造墨圖案234式。

《潘氏墨譜》

共2卷,宋李孝美輯,萬曆四十年(1612年)歙縣潘膺祉如韋館刊。此譜主要講制墨工藝過程、插圖8幅,另有李廷墨圖案造型32式。

傳承意義

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書畫,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於一體,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在工業製圖、裝潢美術、印刷、醫藥、描瓷等許多方面,徽墨也有廣泛套用。
當代以來,徽墨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恢復了茶墨、青墨、硃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產,並增添、開發了新的品種。另外,將墨錠製成各種藝術形態並施以五彩,嵌在錦匣當中,以供人們鑑藏,是現代制墨業的一大特色,是中國現在高檔的工藝美術品之一。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