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是對信息近幾年來快速發展的一種描述,形容其發展的速度如爆炸一般席捲整個地球。藉助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每天在我們所生活在的這個世界出現了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增長速度絕對是一件近乎恐怖的事情——我們稱之為“信息爆炸”。信息爆炸表現在五個方面:1、新聞信息飛速增加。2、娛樂信息急劇攀升。3、廣告信息鋪天蓋地。4、科技信息飛速遞增。5、個人接受嚴重“超載”。

簡介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

網際網路使得信息的採集、傳播的速度和規模達到空前的水平,實現了全球的信息共享與互動,它已經成為信息社會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現代通信和傳播技術,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由廣播、電視、衛星通信、電子計算機通信等技術手段形成了微波、光纖通信網路,克服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障礙,將世界更進一步地聯結為一體。但與之俱來的問題和“副作用”是:洶湧而來的信息有時使人無所適從,從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迅速而準確地獲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變得非常困難。這種現象被稱為“信息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 “信息泛濫”。

關於信息爆炸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統計表明,那個10年,全球信息量每20個月就增加近一倍。進入90年代,信息量繼續以幾何級別增長,到90年代末,伴隨著第五媒體——網際網路的出現,信息真地開始爆炸了。然而,面對極度膨脹的信息量,面對“混沌信息空間”和“數據過剩”的巨大壓力,人們對於信息的苦苦追求和期待忽然間變得踟躕了。因為,即使每天24小時看這些信息,也閱讀不完。更何況,其中存在著大量的無用,甚至不真實的信息。

信息大爆炸,指的是當今時代信息量不斷增加,已經以幾何級別的增長。信息量增長的速度遠比人類理解的速度要快,並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湧入人類的生活。

詳細情況

原因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

1.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新的科技知識和信息量迅猛增加。英國學者詹姆斯·馬丁統計,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在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前半葉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縮短為5年,80年代末幾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近年來,全世界每天發表的論文達13000~14000篇,每年登記的新專利達70萬項,每年出版的圖書達50多萬種。新理論、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的不斷出現,使知識老化的速度加快。據統計,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半衰期在18世紀為80~90年,19~20世紀為30年,本世紀60年代為15年,進入80年代,縮短為5年左右。還有報告說,全球印刷信息的生產量每5年翻一番,《紐約時報》一周的信息量即相當於17世紀學者畢生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的總和。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過過去5000年信息生產的總和。

2. 信息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善,信息的發布、傳播失去控制,產生了大量虛假信息、無用信息,造成信息環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產生。因為在網路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並且發布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在某種意義上,“每個人都可成為全球範圍的信息製造者”。從而增加了人們利用信息的困難。

3.計算機病毒造成的錯誤信息。

4.信息生產者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視角對同一事物做出不同的描述與反映,有時甚至大相逕庭,使信息使用者難以抓住事物發展變化的本質與主流。

5.網路上的垃圾站點散布的不健康的信息。如網際網路上的色情淫穢信息、教唆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非授權訪問的黑客詭計等。

6.量的角度來看,信息爆炸是指由於傳播技術的進步以及傳播環境的日漸放開,信息呈海量級甚至銀河級的湧現。而信息匱乏指的是由於信道的阻塞或信源的不足而導致的信息量少,不能滿足客群的信息消費需求。這個意義上的信息匱乏指的是一種絕對的匱乏。

從質的角度上講,伴隨著信息爆炸的是信息的泥沙俱下,海量的信息中魚龍混雜,從而使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沒,客群往往面對龐雜的信息茫然無措,這就造成了另一種形式的信息匱乏,相對的信息匱乏。

不利影響

實際上目前的狀況是:人們一方面享受著網路上豐富的信息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在忍受著“信息爆炸”的困擾。 “信息爆炸”已經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對世界10家跨國公司的調查表明,由於每天要處理的信息超過它們的分析能力,妨礙了他們的決策效率,甚至導致決策失誤或是難以作出最佳決策。有分析說,目前收集不少信息所花費的成本已超過了信息本身的價值。

影響

信息爆炸引發閱讀模式變革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

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負面效應和潛在危機。如何使信息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信息的質量,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亟待醫治的網路頑症。所以,最佳化信息資源的開發、管理是使信息被有效利用的關鍵問題之一。

據報導,美國基礎軟體開發商英克托米公司1月18日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目前網際網路上可編索引的網頁已超過10億,如果加上大量無法編索引的網頁,網際網路網頁總數則更多。

在進入英克托米資料庫的10億多網頁中,近87%為英語,法語網頁占2.4%。在網際網路上,可進入的網站有420多萬個,不可進入的網站有73萬多個。網站互相連結,僅與美國網路公司雅虎的連結站點就有75萬個。

目前網際網路上除了存在豐富的有益信息外,還存在大量色情、暴力、虛假廣告等有害信息,這些垃圾信息泛濫已形成網路新公害,就像大城市中的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造成環境和生態污染一樣,阻礙了用戶迅速查找有用信息,需要及時處理。

新聞信息飛速增加

西方已開發國家擁有800多顆通訊衛星,控制著世界75%以上的信息和65%以上的電視節目和廣播節目。西方四大通訊社每天總發稿量高達3500萬字。在我國,報紙的版面一擴再擴,辦了日報又辦晚報、晨報,一個報業集團內往往有十多家報刊。一些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紛紛辦成廣電集團,除了實行正點滾動播出新聞之外,還興辦新台,如經濟台、交通台、娛樂台、教育台等。在沿海省會城市,一般都辦有60多種報紙;地級城市還分別辦有五六種報紙;各個縣、市也辦有報紙、廣播和電視。在當代社會,電視和網路是最強大、最主要的信息“運輸公司”。目前在我國的天空,除了無線和有線的廣播和電視,單衛星電視就有近200個頻道,除去加密電視和信號微弱的電視頻道,可接收的大約也有80多個頻道。這無疑是陸海空交織、聲字像並舉的立體化的全方位的新聞信息傳播格局,其新聞信息量之巨可想而知。

娛樂信息急劇攀升

大眾傳播媒介主要被用於娛樂所占有的百分比大得驚人。幾乎全部美國商業電視、大部分暢銷雜誌,大部分廣播,大部分商業電影,還有報紙內容中越來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讓人娛樂而不是以開導為目的的”。(施拉姆,1986)娛樂信息藉助大眾傳媒的強力傳播,遍布社會的每個角落,進人大眾的每根神經,不僅大量的錄像片、錄音帶、CD、VCD、MP3、MP4、流行歌曲、流行小說等源源不斷地流向家庭,就連那些最嚴肅的新聞報導、政治演說、民眾集會,我們也會看到娛樂信息飽蘊其中,甚至麥克風前聲音甜、軟、輕、柔、綿的播音員和攝像機前十分性感的俊男俏女,也無不是在竭盡全力以富有誘惑力的聲音和形體向人們傳播某種娛樂信息。

應付解決手段

主要從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著手解決。

從管理上各國政府都頒布了相應的網路信息管理辦法、 條例等,但由於各國的國體、 意識形態、 習俗和 道德觀念的差異,很難有一個全球統一的標準。所以對於全球的網路形成一個統一的控制“信息垃圾”的措施是不現實的。

出於這樣的認識,人們試圖從技術上尋求辦法。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各國日益將研究重點放在 資料庫技術、 網路信息挖掘、信息標準化技術上,形成了信息獲取技術的 研究熱潮。產生了有許多學科互相交融的新的 交叉學科——知識發現。

現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方法主要有 檢索(Search)技術,如分類目錄型 搜尋引擎、基於關鍵字的檢索搜尋引擎、基於內容的檢索等技術。另外,一些ICP(網路信息內容提供商)通過智慧型化的 代理伺服器,由用戶定製感興趣的信息,從網上將有關信息定期發給用戶,幫助 用戶高效率地從網上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這就是 郵件列表推送(Push)服務。

信息爆炸論

信息爆炸論是由 王鵬遠先生首先提出的一種市場行銷方法論。

提倡以一個基礎事實作為事件軸心點,進行點到線、線及至網路的信息爆炸。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頭條專題“末日來臨?”

知頭條:末日來臨? 知頭條:末日來臨?
世界末日,宗教預言與神話中地球文明的終結。《2012》讓人們無論從視覺、聽覺還是心理上都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也給了世人更多思考和遐想。對於末日做出預言的不僅僅只有瑪雅人,天文學家、環保組織、甚至連牛頓的遺稿,都對世界末日有著不同的詮釋。
末日何時會來?瑪雅預言| 阿波菲斯| 《聖經》| 尼比努
十大失敗的預言1806年| 1843年| 1891年| 1910年| 1982年| 1997年| 2000年| 2008年
什麼會導致末日?信息爆炸| 黑洞| 全球瘟疫| 時光旅行| 奇異物質
如何應對末日末日之鐘| 世界末日種子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