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外形特徵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所有袋鼠,不管體積多大,有一個共同點:長著長腳的後腿強鍵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遠可跳至13米,可以說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大多數袋鼠在地面生活,從它們強健的後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將其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袋鼠在跳躍過程中用尾巴進行平衡,當它們緩慢走動時,尾巴則可作為第五條腿。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長,長滿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時支撐袋鼠的身體,又能在袋鼠跳躍起幫助袋鼠跳得更快更遠。
所有雌性袋鼠都長有前開的育兒袋,育兒袋裡有四個乳頭。“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兒袋裡被撫養長大,直到它們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袋鼠屬有袋鼠為袋鼠科,結指鼠兒亞目,袋鼠目,有帶類,哺乳動物綱,脊索動物門,動物界,它們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哺乳動物,在澳洲占有很重要的生態地位。袋鼠前肢短小,後肢特別發達,常常以前肢舉起,後肢坐地,以跳代跑。袋鼠一般身高有2.6米,體重約有80公斤。
袋鼠圖常作為澳大利亞國家的標識,如綠色三角形袋鼠用來代表澳大利亞製造。袋鼠圖還經常出現在澳大利亞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現,特別是夜間行車要注意,袋鼠的視力很差,加上對燈光的好奇會跳去“看個究竟”。但因為袋鼠的繁殖率高所以即使不小心撞死了也不需要負責,會有專門的人把袋鼠的屍體收走。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隻。但也有些較小品質的袋鼠如wallabies會單獨生活。
袋鼠不會行走,只會跳躍,或在前腳和後腿的幫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屬夜間生活的動物,通常在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才出來尋食,而在太陽出來後不久就回巢。
繁殖
袋鼠每年生殖一至二次,小袋鼠在受精 30~40 天左右既出生,非常微小,無視力,少毛,生下後立即存放在袋鼠媽媽的保育袋內。直到 6~7 個月才開始短時間地離開保育袋學習生活。一年後才能正式斷奶,離開保育袋,但仍活動在媽媽袋鼠附近,隨時獲取幫助和保護。袋鼠媽媽可同時擁有一在袋外的小袋鼠,一在袋內的小袋鼠和一待產的小袋鼠。
小袋鼠長到四個月的時候,全身的毛長齊了,背部黑灰色,腹部淺灰色,顯得挺漂亮。五個月的時候,有時候,小袋鼠探出頭來,母袋鼠就會把它的頭按下去。小袋鼠越來越調皮,頭被按下去,它又會把腿伸出來,有時還把小尾巴拖在袋口外邊。有時候,這么大的小袋鼠也會在育兒袋裡拉屎撒尿,母袋鼠就得經常“打掃”有幾袋的衛生:它用前肢把袋口撐開,用舌頭仔仔細細地把袋裡袋外舔個乾淨。小袋鼠在育兒袋裡長到七個月以後,開始跳出袋外來活動。可一受驚嚇,它會很快鑽回到育兒袋裡去。這時候的育兒袋也變得像橡皮袋似的,很有彈性,能拉開能合攏,小袋鼠出出進進很方便。
最後,小袋鼠長到育兒袋裡再也容納不下了,它只好搬到袋外來住。可它還得靠吃媽媽的奶過日子,就把頭鑽到育兒袋裡去吃奶。 經過三四年,袋鼠才能發育成熟,成為身高1.6米、體重100多公斤的大袋鼠。這時候,它的體力發展到了頂點,每小時能跳走65公里路;尾巴一掃,就可以致人於死地。
而母袋鼠呢,由於長著兩個子宮,右邊子宮裡的小仔剛剛出生,左邊子宮裡又懷了小仔的胚胎。袋鼠長大,完全離開育兒袋以後,這個胚胎才開始發育0天左右,再用相同的方式降生下來。這樣左右子宮輪流懷孕,如果外界條件適宜的話,袋鼠媽媽就得一直忙著帶孩子。
生活習性
袋鼠以矮小潤綠離地面近的小草為生,將長草與乾草留給其它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袋鼠介紹
袋鼠屬於有袋目動物。有袋目是哺乳動物中比較原始的一個類群,目前世界上總共才有150來種,分布在澳洲和南北美洲的草原上和叢林中。在有袋目動物當中,紅袋鼠是最有名的。
大袋鼠只有澳洲才有,被澳大利亞人民視為他們國家的象徵。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就有大袋鼠的形象,我們動物園裡的大赤袋鼠、大灰袋鼠,就是直接來自澳大利亞的“貴客”。 在歐洲人進入澳洲大陸之前,大袋鼠的足跡幾乎遍及整個澳洲大陸。然而,到了四五十年前,澳大利亞野生大袋鼠的數量卻急劇減少,不少人甚至擔心這種珍貴動物會走向絕滅,呼籲人們保護它們。以後,由於得到了妥善保護,袋鼠的數量又逐漸增加。據估計,澳大利亞一共有1200萬隻各種種類的袋鼠,這是個很驚人的數字。
特徵
在野外,袋鼠主要吃各種雜草和灌木;到了動物園裡,餵它們的飼料有乾草、胡蘿蔔、蔬菜、蘋果、餅乾和黑豆,食物種類多,營養也就豐富,在吃食方面也很講究。美國芝加哥動物園裡,曾經發生過一件怪事:那兒有52隻大袋鼠,突然在一年之內病死了49隻!他們趕緊請專家來“會診”,動物學家研究了袋鼠的飼料,發現草料中缺少鈣和一些礦物質,這正是袋鼠生活中所必需的。於是,他們給袋鼠增加了合礦物質豐富的苜蓿、燕麥和各種蔬菜。沒出一個月,剩下的三隻大袋鼠就恢復了健康。
袋鼠前肢短小,前爪可以抓握東西。後肢長而粗壯,彈跳力特彆強。受到敵害追逐的時候,它們可以一下子跳出七八米遠,跳兩米來高。在歐洲的一家動物園裡,有一次一隻大袋鼠突然一躍而起,越過兩米多高的牆頭,跳到隔壁的河馬池旁邊,用前爪抓傷了河馬的鼻子,嚇得河馬不知所措。
在野外,大袋鼠被敵害追趕的時候,有它們獨特的反擊辦法。它們背靠大樹,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後腿狠狠地蹬踢跑過來的敵害腹部。然而在動物園裡,大袋鼠還是比較溫馴老實的動物。它們受到精心照料,吃營養豐富的飼料,習慣了動物園裡的生活。寒冷氣候,就搬進裝著大玻璃窗的暖房裡生活。
親密接觸
有一年,我們這裡的一隻大灰袋鼠懷孕了。能在動物園裡繁殖,這可是件稀罕事!我專門負責照料懷孕的母袋鼠,每天給它送去營養豐富的食物,還仔細觀察它的一舉一動。
母袋鼠懷孕40天左右,就產仔了。它的產仔方式非常特別:還沒有發育完全的小袋鼠,是自己從母袋鼠的泄殖腔里爬出來的。
小袋鼠的身長只有2厘米,體重不到一克,還沒有我的小手指粗。它的耳目緊閉,後肢被一層胎膜包裹著。渾身肉紅色,像一段蚯蚓似地蠕動著。
這時候,母袋鼠半仰著身子,尾巴從兩腿之間伸出來,靜靜地躺著。它已經用舌頭從尾巴根部向著育兒袋方向舔出了一條潮濕的“小路”。小袋鼠雖然又聾又瞎,可它憑著本能,用有力的前肢,沿著母袋鼠舔出來的“小路”,左右搖晃著,艱難地爬呀爬呀。爬了好一陣,終於爬進了育兒袋裡。一爬進育兒袋,它就開始尋找奶頭。育兒袋裡共有4個奶頭,幼袋鼠摸索了好一陣子,終於含住了一個奶頭。一含住它,這個奶頭就會很快地膨脹起來,塞滿小袋鼠的嘴巴.在這個奶頭上,一掛就是好幾個月,在媽媽的育兒袋裡繼續發育。
小袋鼠不會吮吸奶汁,是靠媽媽奶頭的自動收縮,把奶汁噴射到幼袋鼠的嘴裡。幼袋鼠也不會排泄,光吃不拉? 這隻小袋鼠在育兒袋裡生活了兩個多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那天,我一早去袋鼠房檢查袋鼠母子倆的情況,踏進門去,就發現那隻幼袋鼠竟躺在地上,母袋鼠呆呆地蹲在一旁看著。顯然,母袋鼠在夜裡受了驚,把育兒袋裡的小袋鼠甩了出來,小袋鼠沒有能力再爬回去,母袋鼠出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放回袋子 里去。
我趕緊打開門進去,把幼袋鼠揀了起來。一摸,它全身冷冰凍的。我嚇了一跳,趕快把它揣在懷裡,跑到鍋爐房去。
我把小袋鼠捂在自己的衣服里,蹲在鍋爐的旁邊,懷著一線希望,希望它能緩過來?我又把它揣回到母袋鼠那兒,一面用手輕輕撫摸母袋鼠的育兒袋,一面小心地把小袋鼠放回育兒袋裡去。雖然我也知道這樣做很危險,袋鼠的後腿強勁有力,據說在澳大利亞有人曾經被袋鼠踢碎了腦袋,踢斷了大腿。然而,為了搶救小袋鼠的生命,我也顧不得許多了。
總算一切順利,小袋鼠被放回到育兒袋裡,得救了。這樣的事要是發生在野外,小袋鼠就性命難保了。
引發醫學
有趣的是,袋鼠媽媽這一套奇妙的育兒方法,還引起了醫學家的興趣。1984年,兩位美國醫生從袋鼠的育兒方法得到啟示,發明了一種養育人的早產嬰兒的新方法。早產嬰兒的生活力很差,過去都是放在醫院的暖箱裡養育的。沒有暖箱,早產嬰兒很容易死亡。這兩位醫生掛一個人工製造的育兒袋,嬰兒放在育兒袋裡,又溫暖,又能及時吃到媽媽的奶。而且,嬰兒貼著媽媽的身體,聽著媽媽的心跳,生活力可以大大提高。
紅袋鼠
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 500毫米以下。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
紅袋鼠又名大赤袋鼠。這類袋鼠是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產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是澳大利亞的特產動物之一。紅袋鼠其實只有雄性體色是紅色或紅棕色,其雌性體色都呈藍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後腳長而有力,行進時,完全以後腳來跳,大尾巴則保持平衡。它們善於跳躍,能跳7~8米遠,1.5~1.8米高。如果它們去參加奧運會,一定能拿到“雙跳冠軍”。大袋鼠喜歡搞“小團體”,往往是結小群生活於草原地帶,活蹦亂跳地在夜間覓食各種草類、野菜等。它們一般1.5~2歲成熟,壽命20~22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附錄上。紅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經過艱苦的“十月懷胎”—袋鼠的孕期為343天,一般產下一仔。當袋鼠媽媽快生小寶寶時,便忙著口袋,用舌頭把裡面的髒東西舔乾淨。
大赤袋鼠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仿佛一隻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係。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厘米,尾長120~130厘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併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隻或50~60隻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發現
一般認為,袋鼠最早是由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發現的。其實並非如此。在他以前140年,荷蘭航海家弗朗斯?佩爾薩特於1629年就遇上了袋鼠。那一年,佩爾薩特的輪船在澳大利亞海岸附遍擱了淺,看見了袋鼠以及懸吊在它的腹部的育兒袋裡的乳頭上的幼仔。但是,這位細心的船長竟錯誤地推測,幼仔是直接從乳頭上長出來的。不過,他的報導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快就被人們完全忘記了。
而庫克船長第一次看見袋鼠的時間是1770年7月22日,那一天他派幾名船員上岸去給病員打鴿子,改善生活。那是在澳洲大陸指向紐幾內亞的那個“手指尖”——約克半島附近。現在的庫克豪斯就坐落在這裡,這個城市是以偉大的航海家庫克的名字命名的。人們打獵回來以後,說看到一種動物,有獵犬那么大,樣子倒蠻好看,老鼠顏色,行動很快,轉眼之間就不見了。兩天以後,庫克本人證實了船員們所說的並沒有弄錯,他自己也親眼看見了這種動物。又過了兩周,參加庫克考察隊的博物學家約瑟夫?本克斯帶領四名船員,深入內地進行為期三天的考察。後來,庫克是這樣記載的: “走了幾里之後,他們發現四隻這樣的野獸。本克斯的獵狗去追趕其中兩隻,可是它們很快跳進長得很高的草叢裡,狗雅以追趕,結果讓它們跑掉了。據本克斯先生觀察,這種動物不像一般獸類那樣用四條腿跳,而是像跳鼠一樣,用兩條後腿跳躍。”
有趣的是,由於他們對這種前腿短、後腿長的怪獸時感到非常驚異,就問當地的土著居民怎樣稱呼這種動物,土人回答:“康格魯(kangaroo)”。於是,“康格魯”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並沿用至今。可是人們後來才弄明白,原來“堪加魯”在當地土語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疾病
袋鼠主要以灌木嫩枝葉、青草和柔軟植物為食。在袋鼠的動物園養殖過程中,其口腔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具有發病率和復發率都較高的特點,給動物園養殖的袋鼠帶來較大的危害。2003年6月四川成都野生動物園的袋鼠群中流行一種以頜部腫脹,牙齒鬆動、脫落,牙齦糜爛或潰瘍為特徵的口腔炎綜合徵,其發病袋鼠不分性別、品種和年齡,病程往往呈慢性經過,發病率達40%~60%,死亡率達60%~100%。
經濟價值
作為澳大利亞的象徵之一,袋鼠一直是當地人的驕傲。澳大利亞現有6000萬隻野生袋鼠,袋鼠肉製品和其他衍生產品市場每年可帶來1.72億美元的收益。 袋鼠皮具有獨特的纖維結構,是製革的優良原料,袋鼠皮的張幅約5~6平方英尺,皮型呈三角形。袋鼠皮的膠原纖維束與一般哺乳類動物皮(如牛皮)的膠原纖維束相比,編織形式不同,大部分膠原纖維束平行於皮面呈波浪式層狀編織,不同層次間相互交錯連線,層與層之間的交錯角小於90°,各部位膠原纖維的編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緊密程度上稍有差別,一般臀部和頸部較厚,而腹部較薄,袋鼠皮的彈性纖維較小,但分布比較均勻。
澳大利亞之所以讓袋鼠作為國徽上動物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永遠只會往前跳,永遠不會後退。希望人們也有像袋鼠一樣,永不退縮的精神
小說
內容簡介
《袋鼠》第十二章中描寫主人公索默斯離別英國的這段淒婉文字,恰恰是勞倫斯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精神重創,懷著對英國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感惜別故土時的真實寫照。他怎能不愛生他養他的祖國?他怎能不愛這片給了他文學靈感的古老而美麗的故鄉?即使他不愛英國這個國家,他又怎能不愛那造就了他非凡文學靈魂的諾丁漢家鄉?但殘酷的現實是:勞倫斯成了英國的逐客,他命中注定浪跡天涯,客死他鄉。有文學史家評說,因為與這個把持英國文學報於的圈子不睦,勞倫斯損失慘重,其被承認的時間推遲了一代。這是“文人相輕”的典型例子,令人無奈、扼腕。劍橋一布魯姆斯伯里圈子固然尊貴高雅,但終歸是高處不勝寒。
作者
《袋鼠》作者:D.H.勞倫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