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定海

金定海

金定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廣告專業負責人,廣告系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在廣告業界和學界享有盛名,榮獲2003首屆中國十大廣告學人稱號,2006年榮獲中國廣告25位突出貢獻人物。

基本信息

教學背景

金定海 金定海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廣告專業負責人,廣告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金定海作為人文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同時又擔任廣告系系主任,主要教授“廣告傳播學”、“廣告創意學”、“經典文學導讀”等。嚴謹的治學風格、風趣的授課形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健全的人格魅力,使他成為師生的楷模。學院的廣告專業在學校的新專業中異峰突起。

在2004年中國廣告協會的調查中,上海師大廣告系在金定海老師的帶領下排名全國第三名。

個人表彰

中國十大廣告學人(中國廣告協會)

中國廣告25年突出貢獻獎(中國廣告協會)

中國廣告30年突出貢獻獎(中國廣告協會)

寶鋼優秀教師獎 (國家級)

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總工會)等

教學特色

“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精神

金定海 金定海

從中文,到影視,再到廣告,由於學院發展的需要,金定海不得不三換專業。可是他一旦認準了,就一頭扎在其中,不為名利遮望眼,全心投入,勇往直前。廣告系從當初的一間簡陋的小屋,一台電腦,兩三個人起家,到如今逐漸形成規模。金定海老師沒有假期,也沒有雙休日,挑燈夜戰。在他帶領下,大家都全身心地撲在教學科研和指導學生課題設計中。廣告專業的學生在中國各類重要廣告比賽中取得了出色成績,獲獎總數在上海各高校中居於前列,金定海和廣告系教師們傾注了許多心血。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在金定海領導下的廣告系處處為學生考慮,把學生的感受和需要放在課程設定的第一位。針對廣告專業實踐性較強的特點,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和內容,著重培養學生創意、創新、創業的能力。為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投入數百萬元建立了視覺設計實驗室和非線性影像編輯系統,強化學生的策劃創意和設計表現力。鼓勵學生以項目小組的方式參與社會合作課題或參與各項專業比賽,在實踐的過程中養成專業感覺和學術視野。他就像一位慈父,對於學生的每個細節都給予真切的關懷。每一次比賽中的成功、每一幅作品的點滴進步、每一個創意作品中的思想火花,都讓他欣慰不已。

“產學研結合”的辦學道路

金定海 金定海

在辦學理念上,金定海緊緊把握住市場的走向,積極利用市場資源。他認為,廣告傳播教育既是藝術的,也是技術的,又是學術的,三者缺一不可!他一面主動邀請廣告業的老總為學生開設講座,一面積極與社會各界聯手舉辦各種廣告競賽活動,為學生參與實踐,早日成熟創造有利條件。僅2004年參與和舉辦的活動就有與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視覺形象系統設計項目》;與上海精神文明辦、上海婦聯聯合主辦的“男女平等”公益廣告大賽;與市信息化委員會、工商局和電信局合作舉辦的“發展中的上海信息化”公益廣告比賽等活動;與《國際廣告》、《中國廣告》等權威業界雜誌長期合作“中國新廣告批判”等項目,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學生也從中得到了鍛鍊和提高。

金定海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擴大了上海師大廣告專業的社會影響。因其本人在廣告業界的出色表現,在首屆“2003年中國廣告業年度人物”評選中,被評為十大廣告學人。

上海師大的廣告與網路傳播系定位於培養廣告創意創作型人才。他們投入數百萬元建立了視覺設計實驗室和非線性影像編輯系統,學生以項目小組的方式參與社會合作課題或參與各項專業比賽。對每一個廣告專業的學生,金定海都會對他們灌輸一個理念:“創意改變命運。”

技術、藝術與學術的融合

高校要培養炙手可熱的廣告人才,必須做到技術、藝術與學術的融合。金定海介紹說,為培養市場需要的廣告人才,該系老師已連續3年帶領學生參與《中國廣告》和《國際廣告》兩本雜誌中兩個專欄的撰文,結合專業背景和廣告業界的實時動態,對新廣告進行點評,在業界引起很好的反響。

廣告系每年都會為學生安排至少七八個比賽,養成學生創作的敏感,獲得了眾多獎項。如該系學生連續兩年獲得了中國廣告協會學院獎平面金獎;在連續四屆《中國時報》廣告金犢獎中,該系學生榮獲多項金銀銅獎;近年來該系和上海市信息化委員會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每年搞一個信息化公益廣告大賽,學生獲獎作品頻頻在捷運車站和高架道路亮相。這些參賽項目與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了產業運作的特點和規律,實現了技術、藝術與學術的融合。

相比一個廣告人的稱呼,金定海似乎更喜歡老師這個稱呼,他說:“我的立身之本就是我的學生,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學生。因為這是我的角色賦予我的一個規定。如果一個老師帶不出學生,那是他最大的悲哀。”在金定海的眼裡,學生的成功是老師最欣慰的成果。而如何將這個專業的學生培養成社會上需要的人才,是他最為關心的。也許憑他一人也能獨自創立很了不起的廣告,但他總喜歡讓學生親自參與廣告創作的實踐,讓學生真正感受廣告的涵義和魅力。

社會兼職

中國廣告協會第七屆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商務廣告協會副會長

金定海 金定海

央視廣告策略顧問

報業網“百人專家團”

中國企業家聯合會廣告主工作委員會專家組顧問

中國商務部《品牌萬里行》專家

《中國廣告作品年鑑》編委會副主任

《國際廣告》編委會副主任

香港《龍吟榜》大陸地區編委

《中國廣告》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第九屆廣告節評審

中國廣告協會學院獎第三、四屆評審

中國時報廣告金犢獎第九、十、十一屆評審

2003年時報華文廣告獎評審

2004-2005年度中國公益廣告獎評審等

個人貢獻

金定海關注廣告業的發展,從理論角度探討廣告、媒介、品牌等領域的內在規律。首先,較早總結分眾傳媒的媒介內涵,提出了“無聊”的廣告價值以及生活接觸點的概念,對分眾傳媒的發展作出了理論貢獻。其次,揭示中國廣告主導價值的內涵特點;提出了漢字的廣告智慧意義;提出了廣告對於國家戰略層面上的重要性。

致力於廣告創意教學的提升,確立了以創意為核心,以創作為手段,培養廣告創意創作人才的教學思想。其學生在各大全國性賽事上表現不俗,尤其在2005、2007年連續兩屆的教育部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上得獎名列榜首。重視廣告創意的基礎研究。2002年來,與《中國廣告》合作,開展優秀廣告月評,並發展為中國非選送廣告創意大獎。2004年來,與《國際廣告》合作開設“廣告新地帶”欄目,對部分新廣告予以創意褒貶。再者,參與《中國廣告作品年鑑》的選編。這些基礎的研究工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003年,發表《存在的,可能就是永恆的》、《2002年中國廣告平面作品創意解碼》、《品牌對抗:手機品牌熱力對抗》、《2003中國廣告:趨勢與機會》、《偏執的創意》、《品牌對抗:中國快遞市場爭奪戰》、《廣告:雜生次生的生態演進》、《作坊與大學》、《品牌對抗:天上人間的品牌博弈》等論文。

與上海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主辦“上海機場形象杯”廣告比賽;與《中國時報》聯合舉辦兩岸大學生廣告遊學營;與上海環保署和上海市教委合作主辦“大氣環保”主題公益廣告比賽;與上海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工商局、上海電信合作舉辦了“發展中的上海信息化”公益廣告大賽;與《中國廣告》雜誌社聯合舉辦了兩期廣告論壇。學術課題包括《中國新廣告》評選項目,《品牌對抗》課題,《上海大眾視覺形象系統規範與調整設計項目》。

代表作品

《漢字的廣告可能:關於華文廣告智慧發生學的思考》

《形與象:品牌定義與感性實質——上海世博會品牌定義的思考》

《隱喻、話語、感覺和轉換——關於中國廣告轉型期症候的思考》

《上海廣告業十一五發展戰略研究》

《發現中國廣告的主導價值》

《價值理性的偏失》

《改變博弈:商業影響力的分眾之道》

《沒有深度,創意無法理論》

《十年(2001-2010)來中國廣告創意研究》

《廣告的創新思考》

《冬天自己找太陽 危機的思考與需求的解讀》

《戰略機遇 文化產業推動廣告產業升級》

《十字路口的思考:嬗變與回歸》

《新思考媒體接觸點的價值效應》

《創意產業的透視與思考》

《當理性慌亂時,感性就是真理》

《產業為體 創意為用 》

《廣告,作為國家戰略》 等

學術出版

《廣告創意學》

為高校廣告創意課專業教材。全書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廣告創意本體論,主要對廣告創意作出概念梳理和理論闡釋,下編為廣告創意表現論,主要通過對經典廣告創意作品的類型研究,闡釋廣告創意的思路與方法。 《廣告創意學》的兩編十二章體例,是對廣告創意學進行學理建構的一種創新性嘗試,它總結了近三十年中國廣告創意實踐的成果,使廣告創意學走出長期以來“有術無學”的局面,為中國廣告的理論化、學術化進程推波助瀾。《廣告創意學》體系科學、結構完整、理論深入淺出、案例新鮮生動,既可作廣告學專業學生教材,也可成為廣告從業人員學習與實踐的參考用書。

《後世博研究》

本書圍繞世博會的整體空間設計、立體傳播效應、商業運營模式以及其他各個方面和商業廣告傳播相關的領域進行深入考察和研究。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