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筊

擲筊

擲筊(jiǎo),也寫作“擲珓”,說法同於“擲杯筊”、溫州方言的“打珓貝”,是一種問卜的儀式,普遍流傳於華人社會。

基本信息

含義

有的古文獻也記作“擲杯珓”、“擲杯筊”、“擲碑珓”:這些名稱說明“杯”、“碑”是外地文人的記音,含義應該是“貝”,蚌殼就是蚌的貝殼。

“筊”象兩個蛤“貝”,貝殼易得。閩南語“擲筊”又名“跋貝”(音“杯”)。

易帆來說明:華中地區及西南地區稱“打卦”,我也打過,大致就是這種占具,不過兩個合起來形如牛角的前部,而不是半圓形。類型多樣。

占法

依據傳統習俗,儀式內容是將兩個約掌大的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圓弧凸出之筊杯擲出,以探測神鬼之意。凸面為“陰”,平面為“陽”。

擲筊是人與神靈的交流工具,人們借擲筊能獲悉神靈的旨意。擲筊時先向神靈點燭上香膜拜,然後向神靈說明擲筊之原因,拿起筊經雙手合十參拜之後在香爐內的香上繞一圈,然物後往地上一擲,即是一筊,合掌謝過神靈之後,再拾取地下的筊,再往地上一擲 ,須連三個「聖筊」,才算是神靈許諾。

下列是正反組合的說明:

一平一凸:稱之為“聖杯”(或“聖茭”,“信筊”),表示神明認同,或行事會順利。但如祈求之事相當慎重,多以連三次聖杯才做數。

兩平面:稱之為“笑杯”(或“笑茭”、“陽杯”),表示神明還未決定要不要認同,行事狀況不明,可以重新再擲交請示神明,或再次說清楚自己的祈求。

兩凸面:稱之為“陰杯”(或“怒茭”),表示神明不認同,行事會不順,可以重新再擲交請示。

在民間信仰中,擲茭有幾個約定俗成的禮儀如下:

擲茭通常向神明請示一件事最多擲筊三次。

擲茭前需在神靈面前說明自己姓名、生日、地址和請示的事情。

擲筊 擲筊

擲茭前雙手要合住一對茭杯,往神明面前參拜之後,才能鬆手讓茭杯落下。

占具的多樣性

占具有講究不講究、高級低級之分,貝殼、木板都有,苗族是把一根小木砍開為兩半作占具。

還有比較輕薄的占法,清代世俗小說《金瓶梅》第八回“潘金蓮夜盼西門慶”描寫潘金蓮:“用縴手向腳上脫下兩隻紅繡兒來,試打了一個相思卦,看西門慶來與不來。”

擲筊的流行

漢族廣泛流行擲筊這種低級的打卦方式,一些少數民族也流行。

苗族的擲筊—木片占:苗族把一塊木頭劈為兩片,根據兩片木頭擲出後落地的反正情況以定吉凶。

僳僳族的擲筊—“依馬”(貝殼)占:僳僳族用“依馬”(貝殼)兩枚擲入碗中,觀其仰府向背以決吉凶。

納西族的擲筊—“貝巴”(一種貝殼)占,與僳僳族的“依馬”占幾乎完全相同:納西族的“貝巴”,是背面磨平並塗上黑色的海貝。用兩枚貝殼擲於碗中,看其正反情況以定吉凶。過去在路口山洞裡都放著貝巴或其仿製品,以供行人問旅途是否平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