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報紙

廉價報紙

廉價報紙,(Cheap Papers),也稱“大眾化報紙”(Popular Papers),指的是西方工業革命後興起的一種資產階級商業報紙。

出現

廉價報紙

工業革命後期,各國先後出現了面向社會中下層的通俗報刊,因售價較低,通常稱為廉價報紙,又因讀者均為平民大眾,也稱為"大眾化報紙"。內容上注重地方新聞社會新聞以及軟新聞;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潑,可讀性強;經營上完全商業化,大量刊登廣告,以此來降低售價,擴大發行。廉價報紙的出現使商業報紙更加興盛,逐步成為資產階級報業的主體,並為其向現代報業演變奠定了基礎。

發展歷程

進入19世紀以後,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尤其是美國經濟發展迅速。二三十年代又出現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浪潮。議會廢除了禁止工人結社的法律,各州相繼取消了選民的財產資格限制,並且紛紛實行初等義務教育。社會中下層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參政意識不斷上升,他們越來越關心社會各方面的新聞。

廉價報紙廉價報紙

在這種形勢下,報業逐步向社會中下層擴展。美國在三四十年代,東北部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率先出現了一批面向平民大眾的廉價報紙,以後這類報紙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成為一種新的辦報潮流。應該指出,美國廉價報紙的創辦受到英國早期無印花報紙的啟發和影響,而美國在這方面的成功又極大地影響了英國以及歐洲報業的演變。

廉價報紙大多是私營的商業性報紙。但是廉價報紙出現之初,美國報壇居主導地位的仍是政黨報刊,而且有些廉價報紙本身就和政黨有著密切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報紙的獨立化趨勢不斷發展。大致在南北戰爭(1861-1865年)以後,獨立的私營報紙才全面取代政黨報紙,確立了在報壇的主體地位。1880年全國有報紙7000來家,大部分是私營的商業報紙

背景條件

從廉價報紙出現的背景來看,廉價報紙的出現根本上是因為工業革命的出現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工業革命為廉價報刊的出現提供了客觀基礎和條件。工業革命的發生,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出現了新的生產關係。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社會條件:教育的逐步普及,社會中下層勞動大眾文化水平提高。同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突出。廉價報刊有利於向社會公眾傳播資產階級思想。

2、物質技術條件:工業革命時期,印刷技術、造紙技術以及相關的產業技術的革新與不斷改進,為報刊廉價出版、發行創造了條件。

3、經濟條件:報刊開始大量刊登廣告。廣告收入逐漸成為報刊業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報刊因而能大大降低價格。廣告對報刊的內容及形式也在產生直播或間接的影響。

影響與關聯

作為特定社會環境下出現的新事物,在其發展中不斷的與其它事物相互關聯。

1、促進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資本。

美國的廉價報紙表現出明顯的商業目的和性質,這與當時工業化之後經濟的發展是離不開的。廉價報紙採用商業化的經營,報紙發行數量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廣告。廣告成為報紙盈利的主要手段和報紙追逐的目標。列寧指出:“資本主義使資產階級報紙成為資本主義企業。”實際上都為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資本,便於他們擴大規模,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到來。

2、政治上,面向平民化的報紙,雖然不再是政黨角逐的工具,不像以前的貴族報紙和其他報紙,其本質仍是為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服務的。當然,相對民主自由的環境在初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前期的階級矛盾。廉價報刊有利於向社會公眾傳播資產階級思想,隨著新型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19世紀中期以後,各國的資產階級變革相繼開始,為爭取和維護自身的利益鬥爭,比如這一時期的英國的憲章運動,議會改革。

3、促進里資產階級民主的進步這一時期的報紙都要去獨立經營、自由出版,報紙服務的對象不再是少數的貴族,而是轉向了社會大眾,廉價報紙的出現,使得生活在底層的普通大眾也能接觸到報紙,報紙的客群及影響範圍一下子擴大了數倍,這為報紙向大眾傳媒的進化再一次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而且報紙的內容更為廣泛,不再只是政治政黨較量的工具,所以這一時期民眾基本上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意願,也促進了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

4、促進了媒介的商業化經營。這一時期由於客群的擴大,報紙的發展進入繁榮階段。同時報紙的發展又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首先是廣告業,廉價報紙吸引了更多的廣告;其次是與報紙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包括印刷業、造紙業等。

5、與技術的發展進步相互促進。工業革命時期造紙印刷術的發展推動了十大里昂廉價報紙的出現成為可能,而廉價報紙的盛行反過來又推動了這些產業的發展。19世紀上半期,許多國家特別是英國,發明了各種排字機。到了19世紀60年代製成了更為先進的轉輪印刷機。印刷業也推動了造紙工業的蓬勃發展。從1799年第一台造紙機的出現,到1844年,德國的弗·開勒爾首次提出了以木漿造紙,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得到提高。照相術的出現也是其間的一項重要科技發明。

6、對教育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響,這也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來自一組數據:1870年至1900年,美國公立國小的兒童入學比例從57%上升到72%,文盲從占人口20%下降到10.7%。中學的數量從1860年的大約100年激增到1900年的6000所。報紙的普及使人們對文字的渴求加強。

美國

紐約《太陽報》(TheSun)

廉價報紙廉價報紙

這是美國第一份成功的廉價報紙,為班傑明·戴(BenjaminDay)1833年9月3日創辦。班傑明·戴是印刷學徒工出身,1831年來到紐約開設印刷所。為擺脫生意清淡的困境,他決意辦一份面向平民百姓的廉價報紙。他採取了這樣一些措施:(1)堅持低價發行,每份四版,售價一美分(即一個便士),主要在街頭零賣。他還給報販很大的折扣,100份報紙批發價只有67美分,以促進發行。(2)報紙的內容主要是地方新聞、社會新聞以及種種人情味故事。他還專門僱請了善於采寫警事新聞的英國人威斯納為報紙寫稿,很受讀者歡迎。(3)報紙憑藉自己能夠傳播到千家萬戶的優勢,大量吸引廣告。充裕的廣告收入使報社有可能更新設備。1837年起採取當時最先進的滾筒印刷機,每小時印報4千份,這又使大量發行有了物質上的保證。

《太陽報》的上述做法,為美國開了商業小報的先河。應該說,這家報紙的格調是不高的。為了招徠顧客,報上充滿低級、庸俗、聳人聽聞的東西,甚至不惜弄虛作假、任意編造。例如1835年8月,該報刊登了關於英國科學家在非洲好望角以特大天文望遠鏡觀測月球的連續報導,編造說發現月球上有鳥獸,後來又發現了月球人,並且繪形繪色地描述了這種有翼能飛、狀如蝙蝠的月球人的種種細節,一時引起很大轟動。後來騙局被戳穿,同業群起而指責。但是,這家報紙的商業經營手法卻獲得了明顯的成功。它創刊時印行一千份,四個月後就銷售五千份,居紐約各報之首;一年後達一萬份,三年後又達三萬份,震動了報界。隨著發行量上升,廣告也急劇增加,辦報人大發其財。

1837年,班傑明·戴把《太陽報》賣給他人。1868年著名報人查爾斯·達納接辦,並自任主編29年,使《太陽報》出現了一個中興階段,銷數再度領先,1876年曾達13萬份。達納主張簡潔明了的新聞文體。他認為普通美國人工作很辛苦,他們需要含有溫情和興味的訊息,報紙要“以極其簡明易懂、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全世界每日活動的真正景象。”達納之後,該報幾度易主,1920年停辦,剩下的《太陽報》晚刊於1950年併入別的報紙。

紐約《先驅報》(Herald)

廉價報紙廉價報紙

1835年5月6日發刊。原名《先驅晨報》(MorningHerald),六個月後改稱《先驅報》。創辦人詹姆士·戈登·貝內特(JamesGordonBennet)擔任過《信使和問詢報》副主編。他在《先驅報》發刊詞中表示,要辦一份超黨派的獨立報紙,致力於紀錄事實,公正獨立地進行報導,並適當予以評論。他把讀者對象確定為“社會的廣大民眾”,報紙定價一美分(第二年擴大篇幅,改為二分)。作為一份廉價報紙,《先驅報》同樣熱衷於聳人聽聞的題材,但它的報導內容更加廣泛,更重視全方位的新聞報導。它致力於采寫地方新聞,但又注意全國性信息和國際新聞。該報首創金融新聞欄,貝內特親自採訪華爾街金融市場,撰寫報導和評論,引起金融界的矚目。該報首創社交新聞,專門采寫豪門望族的社交集會,為社會各界所關注。該報率先提供體育新聞以吸引球迷,開闢讀者來信欄以反映民情民意。從1841年起《先驅報》派記者常駐華盛頓,及時報導首都政局和國會辯論情況。它在各大城市也派有記者,南北戰爭期間有40多名記者分布於各個戰場,戰事報導的數量超過了所有競爭者。《先驅報》這些做法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創辦6個月,銷數就接近《太陽報》,1850年,發行量超過3萬,60年代達到6萬,居全國各報之首,並在歐洲廣有讀者。

1871年,該報曾派遣記者斯坦利前往非洲腹地尋找失蹤的探險家利文斯通;兩年後,該報又同英國《每日電訊報》合作讓斯坦利帶領探險隊繼續完成中非探險。此後該報還組織過北極探險、中亞沙漠探險等。在這些活動過程中,不斷刊發遠方發來的通訊,報導許多讀者聞所未聞的故事。七八十年代銷量為15萬左右,以後漸趨衰落,1924年與《論壇報》合併為《紐約先驅論壇報》。

紐約《論壇報》 (Tribune)

1841年4月10日發刊。創辦人霍勒斯·格里利(HoraceGreeley)是個主張社會改良的報人和政治活動家,出身印刷工,與人合辦過印刷所。30年代在輝格黨的《憲法報》當編輯,加入輝格黨。以後他在州長選舉和總統選舉中為輝格黨編報競選,獲得成功,從而成為紐約輝格黨的三巨頭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創辦的《論壇報》同輝格黨的政治活動常常是難解難分的。

《論壇報》同其他廉價報紙相比,有它自己的特點。首先,它摒棄煽情主義的做法。儘管它也有社會新聞和警事報導,但主要在說明經過,並非一味追求刺激,為此曾獲得“道德機關報”的雅號。其次,它重視言論,大量刊登鼓吹社會改革的文章。它的言論緊密結合下層民眾關心的問題,包括宣傳空想社會主義,提倡開發西部,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嚴懲貪官污吏,提倡禁菸禁酒、保護關稅等,因而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論壇報》的改革言論中影響最大的有二:(1)提倡開發西部。這是當時美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貧民的一條謀生之路。報紙提出了“青年人,到西部去”的響亮口號,在40年代美國人向西部進軍的浪潮中起了重要作用。報紙還積極敦促政府修築鐵路,架設電線,制訂“宅地法”(給西部移民購買土地以優惠),並且宣傳科學種田的知識,很受西部農民的歡迎。(2)反對奴隸制度。50年代全國廢奴運動高漲,《論壇報》曾積極為此宣傳。格里利還參與創建主張廢奴的共和黨(從輝格黨分裂出來),幫助林肯入主白宮,後來又推動了討伐南方的戰爭。 1861年6月該報的社論《向里奇蒙進軍》,成了北方軍民的進軍號令。1862年8月該報社論《二千萬人的祈禱》要求在已征服的地區迅速解放奴隸,三天后林肯就發表公開信作了肯定回答,一個月後又公布了《解放奴隸宣言》。所以美國史學家高度評價《論壇報》在廢奴運動中的作用,認為其影響僅次於林肯本人。

《論壇報》在辦報中重視延攬人才,並吸引各方面有識之士寫稿。馬克思曾長期擔任該報駐英國的通訊記者,1851-1862年間先後為該報寫過500多篇有關歐洲問題的述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該報的聲譽。

《論壇報》創辦時售價一美分,第二年改售二分。發行量略少於《太陽報》、《先驅報》,但在社會上的影響則遠遠遠超過這兩家,尤其在中西部地區幾乎家喻戶曉,有人認為它在中西部的影響僅次於《聖經》。1924年,該報併入《紐約先驅論壇報》(1966年停辦)。

以上三家報紙都是小報版面,當時並稱為紐約三大“便士報”

《紐約時報》(NewYorkTimes)

1851年9月18日由雷蒙德與二位同事合夥創辦。亨利·雷蒙德(HenryJ.Raymond)1841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論壇報》、《信使與問詢報》、《哈潑斯月刊》工作過,並熱心參加政治活動,1851年當選為紐約州議會議長。該報初辦時名為《紐約每日時報》,大張四版,售價一分,第二年改售二分,1857年改名《紐約時報》。

該報摒棄了《太陽報》、《先驅報》的煽情主義作風,也排除了《論壇報》激進的政治態度,主張新聞翔實、報導客觀、言論平和,以適應當時閱讀水平不斷提高的讀者的需要。報紙出版三個月時,期發二萬份,第四年達到四萬份。南北戰爭時它已成為美國傑出的日報。當時該報派遣了30多名戰地記者,雷蒙德還親自隨軍採訪,對戰爭的報導十分出色。為了說明南方各州企圖脫離聯邦的錯誤,雷蒙德給南方讀者寫了四封公開信,既對南方的觀點表示理解,又平心靜氣地作了反駁,這也充分顯示了報紙“平和”的基調。

應該指出,從30年代到50年代,廣大讀者更加成熟,他們更加需要有實質性內容的新聞報導,而不只是煽情主義的東西。儘管廉價報紙也在前進,但是《紐約時報》在這方面顯然更勝一籌,新聞界也不把它作為便士報看待。

《紐約時報》主編雷蒙德一直從事政治活動,擔任過紐約州議長、副州長、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國會議員的職務。所以報紙儘管標榜獨立,但是實際上始終反映他的黨派傾向。雷蒙德去世時,合伙人瓊斯接辦,至80年代才正式擺脫共和黨的影響,成為完全獨立的報紙。

英國

首先,19世紀前期英國已經出現了廉價的星期日報或周報。早在1801年,倫敦出版了一份《每周快訊》(Weekly Dispatch),自稱其宗旨是“教育和娛樂兼顧”。19世紀20年代以後,這樣的報紙便多起來了。1822年問世的《星期日泰晤士報》 (Sunday Times)就曾以桃色新聞和聳人聽聞的報導著稱。

1836年,英國議會將報紙的印花稅減為一便士,這就在相當程度上為方興未艾的廉價報紙掃除了障礙。大英百科全書寫道:“廉價的刊登犯罪新聞的小報、種種煽情主義的星期日報就象潮水一般湧現了”。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世界新聞》 (News of the World),它以平民大眾為發行目標,奉行煽情主義的方針,在八版篇幅內包含有從國內到國外、從文學到警察局等種種領域的新聞,報價每份3便士,1845年底發行量達到3萬份。

1855年6月29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創刊,標誌著英國報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大眾化”時期。《每日電訊報》擴大了新聞報導面,注重新聞的趣味性。在報紙編輯方法上,首先採用了美國報紙多層標題等編輯形式。

1865年的《帕馬公報》是一份政治色彩很濃的廉價報紙。

1881年的《點滴雜誌》是一份娛樂性的刊物。該刊在發行、推廣方面採用一系列方法,如免費為讀者辦理鐵路交通安全保險,舉辦各種有獎比賽等。

其次,19世紀前期英國出現過一些政治性的廉價報紙。其中有些是工人報紙,譬如1831年亨利·赫瑟林頓主編的著名便士報《貧民衛報》(Poor Man’s Guardian)。

同時也有一些資產階級性質的激進報紙。譬如著名的《政治紀事報》(Political Register)是這樣的一份周報。《政治紀事很》(1802-1835年)的主辦人為威廉·科貝特。他是個主張改革的資產階級報人,出身於農民家庭,年輕時赴加拿大從軍,後來因訴訟糾紛逃亡美國,曾在費城主編聯邦派報紙《豪豬公報》,1800年返回英國。1802年創辦《政治紀事報》,鼓吹議會改革,提倡新聞自由,抨擊印花稅法,不斷揭露政府營私舞弊、賣官鬻爵等等腐敗行為,為此1810年被以誹謗罪判徒刑二年,並課以巨額罰款。但是他在獄中繼續指導周報的工作,使該報堅持出版。《政治紀事很》曾經出版過廉價版,並且持續二、三年之久,產生過重要影響,是英國早期重要的政治性廉價報紙。這份廉價版是1816年11月8日發刊的。它以勞工大眾為對象,宣傳議會改革,售價只有兩便士,而且凡成批購買報紙的可以獲得優惠。報紙很受讀者歡迎,銷行極廣,發行量超過4萬份。

傳播學辭彙

5W傳播模式 | IIP指數 | 《人類傳播理論》 | 《傳媒符號學:後麥克盧漢的理論轉向》 | 《後工業社會》 |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客群》 | 《帝國與傳播》 | 《理解媒介》 | 《電視導播學》 | 丁曉正 | 上線效果 | 兩級傳播模式 | 個人差異論 | 個人社會化 | 中國人物傳播研究中心 | 中國新聞傳播學高影響論文評介 | 書籍設計與印刷工藝 | 二級傳播理論 | 交往理性 | 人內傳播 | 人物傳播學 | 傳播學 | 人際傳播 | 伊里調查 | 傳媒產業 | 傳播制度 | 傳播功能 | 傳播單位 | 傳播史 | 傳播學基礎 | 傳播學引論 | 傳播學批判學派 | 傳播學概論 | 傳播學經驗學派 | 傳播學論壇 | 傳播技巧 | 傳播效果 | 傳播模式 | 傳播流 | 傳播渠道 | 傳播障礙 | 傳者 | 伯明罕學派 | 使用與滿足模式 | 使用與滿足理論 | 依賴論 | 保羅·拉扎斯菲爾德 | 信息 | 信息匱乏 | 信息溝 | 信息熵 | 信息爆炸 | 信息超高速公路 | 信息過載 | 信源 | 傾向性解讀 | 假寐效果 | 充欲主義 | 克勞德·香農 | 共同意義空間 | 內容分析法 | 內爆 | 冗餘信息 | 冷媒介與熱媒介 | 分層抽樣法 | 創新理論 | 刺激理論 | 勸服傳播 | 加布里埃爾·塔爾德 | 中國組織人事報 | 單向傳播 | 單向度人 | 南京大學廣告與傳播學系 | 卡爾·霍夫蘭 | 卡爾•霍夫蘭 | 雙向傳播 | 反向社會化 | 反抗式解讀 | 客群 | 客群商品論 | 受傳者 | 口傳系統 | 口碑傳播 | 口語傳播 | 同時傳輸制 | 後援會 | 吳飛[著名傳播學者] | 周勝林 | 周郵報 | 哈羅德·拉斯韋爾 | 國際傳播 | 國際傳播學 | 國際傳播:延續與變革 | 國際輿論 | 地球村 | 培養理論 | 多元無知效應 | 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 | 大眾傳播 |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 奧斯古德模式 | 麥克盧漢 | 威爾伯·施拉姆 | 媒介事件 | 媒介依賴論 | 媒介即訊息 | 媒介奇觀 | 媒介控制 | 媒介理論 | 媒介生態環境 |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 | 媒介組織 | 媒體奇觀 | 子彈論 | 守門人 | 守門人理論 | 容器人 | 導語 | 居延安 | 工具說 | 市民新聞 | 廣告效果評估 | 廣播電視集團 | 庫爾特·盧因 | 庫爾特•勒溫 | 廉價報紙 | 強大效果模式 | 心理圖像理論 | 意見領袖 | 所羅門控制實驗 | 托馬斯公理 | 批判學派 | 把關人 | 報導思想 | 拉斯韋爾模式 | 擬像理論 | 控制論 | 控制試驗法 | 政治傳播學引論 | 文化行為模式 | 文化規範論 | 新媒介 | 新聞傳媒專業 | 新聞戰 | 新聞控制 | 新聞洞 | 新聞道德 | 施拉姆大眾傳播模式 | 無知之幕 | 最合適效果跨度 | 有效傳播 | 有效信息 | 有效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 | 有限效果模式 | 有限效果論 | 機械性噪音 | 李卓鈞 | 李金銓 | 楊宇時 | 標題新聞 | 欒軼玫 | 框架理論 | 欣賞指數 | 武漢大學傳播學複習精編 | 民主參與理論 | 民族志傳播學 | 污名化 | 沉默的螺鏇 | 沉默的螺鏇模式 | 沉默螺鏇 | 涵養分析 | 王彥琦 | 王文宏 | 用信息顛覆世界 | 電子傳播 | 電子空間 | 電視文化 | 皮下注射論 | 知溝理論 | 知識溝 | 知識鴻溝 | 社會分化論 | 社會市場學 | 社會責任理論 | 官方自媒體 | 窄眾化 | 符號學噪音 | 第三人效果 | 第三者效果 | 第二傳播 | 精心的可能性模式 | 精確新聞學 | 紐科姆模式 | 組織傳播 | 編碼 | 網路傳播學 | 網路輿論操控食物鏈 | 群體傳播 | 群體感染 | 蒲公英式傳播 | 視界政體 | 議程設定 | 議程設定模式 | 議題設定 | 語彙 | 語言符號 | 說服性傳播 | 新世界信息秩序 | 豆瓣,流行的密碼 | 象徵符 | 貝羅傳播模式 | 賴利夫婦模式 | 超真實 | 跨媒介傳播 | 跨界傳播五維理論 | 適度效果模式 | 選擇性接觸 | 選擇性接觸假說 | 選擇性理解 | 鐵砂船 | 長陽南曲 | 閱聽大眾 | 陳艷紅 | 霍夫蘭與耶魯學派 | 非典流言 | 韋斯特利一麥克萊恩模式 | 順序傳輸制 | 香農一韋弗模式 | 馬特拉 | 魔彈效果論 | 魔彈理論 | 魔彈論 | 麥克布萊德報告 | 麻辣書生 | 艦隊街 | 社會流瀑效應 | 身勢學 | 多倫多學派 | 電子烏托邦 | 李南田 | 社會認同 | 韋爾伯·施拉姆 | 訊息 | 新聞內參 | 社會共識 | 伊里研究 | N級傳播 | IPP指數 | 象徵性現實 | 語義空間 | 選擇性認知 | 大眾報紙 | 社會雷達 | 兩極傳播 | 他律性慾望主義 | 傳播學政治經濟學派 | 先有傾向 | 華爾街日報體 | 社會順從理論 | 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 | 媒介行銷 | 金定海 | 自由至上主義 | 蘇維埃-全權主義 | 田野調查法 | 張樹庭 | 大眾傳播功能失調 | 媒介環境 | 中國傳播學會 | 社會新聞 | 媒介霸權理論 | 文化規範理論 | “5W”傳播模式 | 電子烏托邦思想 | 國際戰略傳播學會 | 霍桑實驗 | 紐科姆的對稱模式 | 象徵性互動理論 | 周裕瓊 | 閔大洪 | 餘明陽 | 公共輿論 | 涵化理論 | 傳媒接近權 | 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 自我互動 | 董天策 | 趙為學 | 議程安排 | 孫宇科 | 拉斯韋爾 | 說服研究 | 尉天驕 | KDKA廣播電台 | 體育傳播學 | 詹成大 | 蘇振東 | 夏德元 | 靶子論 | 健康傳播 | 公共領域 | 《第二傳播》 | 教育體系 | 整合行銷傳播球 | 海南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 | 擬劇論 | 尹章池 | 媒介技術決定論 | 傳播過程 | 預言的自我實現 | 內向傳播 | 群體動力學 | 個性化檢索 | 盧因 | 群體暗示 | 群體意識 | 傳播隔閡 | 餘霞 | 霍夫蘭 | 金兼斌 | 獵奇新聞 | RTBF | 南都全媒體 | 恐懼訴求 | 徐敬宏 | 擬態環境環境化 | 培養分析 | 操作化 | “假寐效果” | 文化指標 | 自然化 | 發展傳播學 | 伊萊休•卡茨 | 傳播效果研究 | 頻道專業化 | 頻道分眾化 | 信息吸盤理論 | 媒體素養 | 權力的媒介 | 范龍 | 兩級傳播論 | 警鐘效果 | 情境決定論 | 擬態環境 | 媒介依存症 | 大眾文化 | 自我傳播 | 多元主義 | 傳播媒介 | 傳播學專業 | 接種免疫論 | 傳播學理論基礎與實戰練習 | 縱合傳播 | CNN效應 | 一面提示 | 文化傳播 | 輿情 | 網路輿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