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本全集收錄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莊學本從1934年至20世紀50年代進行民族考察和民族攝影所拍攝的3000多張照片,他在考察過程中所寫的全部旅行日記,以及部分考察報告、遊記等。由於篇幅所限,絕大部分發表過的文章沒有收入,只是根據莊學本考察路線與圖片內容,收入了部分文章以補日記之缺。
二、本全集以莊學本考察的時間順序,按專題編次。每個專題以照片為綱,配以日記、考察報告和遊記,以求還原、再現莊學本作為一個攝影師、一個人類學者的成就。
三、圖片的編輯原則:(一)刪去了一些超過技術限定的過於模糊的圖片。(二)對於影像差別極其微小的兩幅圖片,大多數隻保留其中的一張。圖片說明基本採用作者原有的圖注。部分圖片沒有說明的,編者予以補充,並用△加以標示。
四、本全集文稿依據莊學本先生日記、手稿和最初發表之出版物排版。其文稿大多成於70年前,其文風帶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個性特徵。為保持原貌,除極特殊情況外,本全集對內容不做任何改動。個別明顯的錯別字,予以徑改;增補脫字,置於[]內;衍文加【】;無法辨別的字,用口表示。文中存在的一些不完整以及語義不明的文句,編輯時只加標點,不作補充和完善。
五、本全集所收文稿,除文中有特殊涵義的古體字原樣保留外,均改用通行字型。文稿中之通假字,按原樣排出。而“的”、“地”與“得”,“分”與“份”,“知”與“智”,“原”與“源”,“做”與“作”等字多換用,因不傷主旨,悉仍其舊。
六、本全集所收文稿,原無標點的,均重新標點。原文已用新式標點的,雖其用法與今天有所不同,凡不致誤解文意者,均不作改動。
七、文稿中溫度、海拔高度、里程、面積、重量等計量單位均系舊概念,均不作改動。文中數字的用法,除局部予以統一外,多遵原稿。
八、文稿涉及大量方言土語以及民族文字。由於作者不諳方言土語,民族語言更是通過當地人轉譯而來,因此,於一地、一人、一民族或族群、一事項名稱有多種文字記音。如阿壩墨桑大土官,時作“華昆椿”,時作“華昆椿立”,時作“華而昆陳立拉而頓”,實際上是同—人。又如嘛尼堆、麻柳堆、麻柳旗、瑪尼堆,畢母、比目、畢么、比母,歌裝、鍋裝、鍋莊,麽些、么夕、麽夕,拉卜浪、拉卜楞等等,諸如此類,文稿中所在多有,編輯時不作校改,以保持原貌。文中涉及到大量具體地名、人名、專有名詞,因參考資料缺乏,均保留原貌,以待今後進一步研究。文中多帶有拼音字母,用於拼寫地名、人名、專有名詞等等,且作者未加漢語音譯,有些可知為漢語拼音,但有部分不知為何字母,因缺乏研究,亦保留原貌,以待後學。
九、文中編者注有幾種情況:(一)本全集中的考察報告和遊記等等,部分內容與日記重複,在編輯時重複部分有刪節;解放後的日記亦有部分刪節,均以編者注的形式標明。(二)作者在日記中繪有簡單的旅遊線路示意圖以及一些圖案、圖表等等。本全集在編輯時,大多略去,也以編者注的形式加以說明。(三)為方便讀者,對一些事件、名詞作簡略的注釋,不作任何評價。
圖書目錄
第一章:走進果洛
南京到灌縣
羌戎考察
羌族部落
嘉戎部落
從阿壩到果洛
阿壩
果洛
岷江流域
黃龍寺
漳臘金礦
松潘
博羅子村寨
疊溪
茂縣一成都
第二章:行走甘青
從西京到青海
西安、蘭州
西寧
青海騎兵
塔爾寺
群科灘蒙旗
貴德、共和
夏河·拉卜楞
九世班禪的最後旅途
青海撒拉族
青海南道
湟源
玉樹
第三章:考察西康輾轉印度
康北道
石渠
甘孜
康北道上
康定
理縣一茂縣、丹巴·木雅貢嘎
丹巴
木雅貢嘎
西康夷族
涼山
鹽源·鹽邊
木里·瀘沽湖
木里
永寧·瀘沽湖
康南道上
得榮
義敦
巴塘、巴安
西康影展
印度之行
第四章:行者的新中國
一九四九~一九八四
中央訪問團訪問內蒙、東北
滿族
朝鮮族
蒙古族
跟隨劉格平訪問廣西
僮族
藏族
羌族
彝族
給周恩來總理寫的申訴書
民族出版社、民族畫報社“悼詞”
附錄
莊學本著作和展覽目錄
莊學本邊地攝影目錄
莊學本年表
……
附錄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