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三國演義》故事自黃巾起義起,終於西晉統一。是書陳敘百年,賅括萬事,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三國指的是
魏、蜀、吳。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被譽為 中國謀略全書。《三國演義》誕生於 元末 明初,由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民間 藝人創作成果以及有關 話本、 戲曲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
《三國演義》是中國最有成就的歷史小說,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展現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的歷史風雲畫卷。作者通過集中描繪 三國時代以曹魏、蜀漢、孫吳為代表的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 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 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另外,
《三國演義》沿襲了平話“擁劉反曹”的傳統,體現了人民樸素的擁明君、反暴君心理。
《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加以擴展而成,基本上採用了 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但在許多情節的設定和歷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滿了浪漫的傳奇色彩,體現了現實主義與 浪漫主義的結合。
《三國演義》的結構以 蜀漢矛盾為中心,以三國矛盾鬥爭為主線來展開情節,既保證了前後發展的一貫性,又富於曲折和變化,於清晰明朗的脈絡間,構成了一個古典小說中少見的,既宏偉又嚴密的結構。
《三國演義》的中心內容是演繹各集團間的種種矛盾鬥爭乃至戰爭,這一切都是通過複雜的故事情節來完成的,而在講述這一個個曲折的 故事時,作者又總是以人物為中心。例如對那場著名的 赤壁之戰的描寫,作者使用了八回的篇幅,細緻、周到地一步步推動情節:遊說 江東、孫吳內部的矛盾、孫劉 聯盟的形成、雙方的備戰等,全都道來,而這些情節的描寫,又都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作用,顯示諸葛亮高超智慧之目的。
《三國演義》常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講述 戰爭。還以赤壁之戰為例,對於孫劉聯盟,作者不惜筆墨、不厭其
詳,而對於敗方曹軍只作簡單敘述,這樣詳細得當,既節省筆墨又突出了重點。
《三國演義》為古典小說的人物畫廊貢獻了眾多鮮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標誌著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塑造的新發展。《三國演義》往往將人物置於激烈的矛盾衝突之中,來展現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如在赤壁之戰中,同時表現了諸葛亮、周瑜的雄才大略,黃蓋的赤膽忠心,魯肅的正直敦厚,蔣乾的自作聰明而上當。
在描寫人物時,《三國演義》所運用的誇張、烘托、對比等手法,顯示出作者極高的藝術造詣。如“關公溫酒斬華雄”一節,作者並不詳述關羽的武藝如何高強,膽識如何過人,而是通過預先描寫華雄非凡的勇猛,交戰時震天動地的鼓聲,那碗尚有餘溫的酒來表現關羽的神勇。
《三國演義》的語言通俗、簡練、明快。人物語言富於個性化,張飛的豪爽、關羽的高傲、曹操的機詐、孔明的智慧,常在簡練的幾筆勾畫中顯露出來。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嘉靖本”,全書分24卷,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卷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作者簡介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
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相傳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羅貫中行居第二。或雲其師傅為施耐庵。也有記載說曾當過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謀士。著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等。
特色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
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有些人認為,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動魄。
《三國演義》是親劉的作品,他用了前10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51年,以後的46年只用了16回就草草收場了。
《三國演義》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故事內容大綱
黃巾起義
故事背景是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東漢皇朝最後幾個皇帝都是昏庸無能,親信宦官,疏遠忠臣,導致朝廷腐敗,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據說漢靈帝在位時,張角曾遇見仙人,幸得天書,學得有效的治病方法,後雲遊四方收徒,聚眾起義推翻腐敗的東漢王朝,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之亂。亂世必出英雄,果然出現了像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等英雄人物。
全國在大將軍何進的帶領下起兵剿滅黃巾賊,後又發生十常侍之亂。漢靈帝已故,漢少帝劉辯即位。何進欲殺皇宮裡所有禍害皇帝的宦官,不料反被宦官誘殺。何進手下百官武將在袁紹和曹操的帶領下,沖入皇宮,將宦官趕盡殺絕,還誤殺了不少不留鬍鬚的男人。少帝與陳留王劉協於慌亂中逃出皇宮。
董卓亂政
各路諸侯分頭尋找少帝與陳留王,最終由來自西涼的董卓找到。董卓護駕有功,趁機專權,掌握朝廷。董卓後來廢了漢少帝,擁護陳留王即位為漢獻帝。董卓橫行霸道,殘害忠良,引起百姓和朝中大臣的憤怒。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料失敗而逃亡。曹操假傳聖旨,召集各路諸侯結盟反董卓。18路諸侯在袁紹的率領下殺向首都洛陽,迫使董卓劫持皇帝遷都到長安。董卓後來與其義子,那個時代武藝高強的人呂布相爭美女貂蟬。呂布在王允的勸說下,殺了危害國家百姓的董卓 。
英雄逐鹿中原
長沙太守孫堅於洛陽一口井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欲私藏起來。袁紹聞此事,大怒,欲逼孫堅交出玉璽。孫堅不肯,逃回長沙,路途中遭荊州劉表襲擊。孫堅為此事與劉表結怨,後發兵進攻荊州,不料死於戰中。在河北,袁紹與公孫瓚正在互相爭奪土地,爆發了界橋之戰。同時,許多官位低下的諸侯如劉備等正在建立起自己的實力。曹操廣招賢才,建立起了一支強悍的軍隊,準備霸占中原。
曹操的崛起
曹操奉迎流浪的漢獻帝,擁護獻帝,於許昌建新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剿滅他的對手如呂布、張繡、袁術等,日漸強大,稱霸中原。後來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一決雌雄,以寡敵眾大敗袁紹。曹操繼續揮軍北上,消滅袁氏勢力、大敗烏桓、平定遼東,統一了北方。曹操所稱霸的廣闊土地後成為建立魏國的基礎。
孫策立業
孫策自父親孫堅戰死後,常懷意志重振家業,稱霸江東。他拿父親所留下的遺物傳國玉璽與淮南袁術交換兵馬。孫策一旦掌握兵馬,同時又有追隨先父的老將、結拜兄弟周瑜、足智多謀的謀士等扶持,發兵進攻江東,經過多年苦戰,終於稱霸江東,坐鎮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為後來建立吳國打好了根深蒂固的基礎。不料,孫策遇刺受重傷身亡,由年幼的弟弟孫權繼承基業。孫權有周瑜、張昭等能臣勇將扶持,穩坐江東,建立起一股強大的實力。
劉備興起
劉備與關羽、張飛曾在桃園結義時立下承諾忠心輔佐漢室,拯救天下蒼生,不料只能空懷大志。劉備討伐黃巾雖有功,卻只得一個小縣令的官職。後來劉備投奔公孫瓚,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約討伐董卓,於虎牢關前大戰呂布。曹操的父親曹嵩被徐州陶謙的部下張闓所殺,起兵攻打徐州雪恥。陶謙求助,劉備來到徐州協助陶謙抵擋曹操大軍。曹操退兵後,陶謙去世前將徐州交於劉備,劉備就任徐州牧。呂布被曹操打敗後,逃到徐州投奔劉備。劉備慷慨收留呂布,不料呂布恩將仇報,反奪徐州。劉備同曹操結盟,消滅呂布。劉備同朝廷大臣密謀除掉專權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袁紹,後在汝南建立實力。曹操再次於汝南大敗劉備,迫使劉備逃往荊州投靠劉表。劉表讓劉備鎮守新野,以抵抗將要南征的曹操。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輔佐,如魚得水。
曹操南征與赤壁之戰
曹操自封丞相,統一北方後,舉兵南征荊州與江東。劉備於新野兩度殺退曹軍,不過失去城池,被迫南往荊州。劉表已故,荊州由幼子劉琮接管,長子劉琦留守江夏。劉備協民渡江,來到襄陽城外,求劉琮讓他進城,被劉琮拒絕。劉琮後來投降曹操,荊州落入曹操手中。劉備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劉琦,途中遭曹軍追殺,百姓死傷無數。
為抵擋曹操兇猛的來勢,劉備派遣諸葛亮前往江東說服孫權結盟抗曹。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孫權、周瑜與曹操決一死戰。周瑜不容諸葛亮,多次想加害諸葛亮,但都沒成功。周瑜暫時放下殺諸葛亮的念頭,專心策劃對付曹操。最終,劉備與孫權的聯軍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大獲全勝,曹操往北逃亡。
劉備、孫權相爭荊州
赤壁大戰後,孫、劉相爭荊州。周瑜領兵與曹軍展開大戰,取勝後以為自己已經攻下荊州,不料曹軍中諸葛亮調虎離山之計,荊州落入劉備手中,吳軍苦戰一無所獲。孫權不滿,派遣魯肅前往荊州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多次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推辭交出荊州,說等劉琦死後交出荊州。劉琦病逝後,劉備又說取得容身之地後再交出荊州。孫權、周瑜無奈,多次想辦法奪取荊州。周瑜使美人計,欲騙劉備到東吳娶孫權之妹為妻,實為扣留劉備在東吳,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以交換主公。東吳招親,弄假成真,劉備不但取得孫權之妹為妻,還安全地返回荊州。周瑜所使出的計謀屢屢被諸葛亮識破,未得成功。最終,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嘔血而死。
馬超興兵復仇
在西北方,猛將馬超為被曹操殺害的父親馬騰報仇,聯合韓遂、羌族興兵討伐曹操。馬超於潼關、渭水之戰中大敗曹操,曹操割須棄袍、倉惶逃脫。曹操採納謀士賈詡離間之計,成功地使馬超、韓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後大動干戈。馬超被曹操打敗,逃去投奔漢中張魯,韓遂歸降曹操。馬超最終投降劉備,成為五虎上將之一。
劉備大器晚成
周瑜死後,東吳與劉備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惡劣,但未曾大動干戈。吳軍正與曹軍開戰,在濡須、合淝之戰中有勝也有敗。在荊州,諸葛亮勸說劉備發兵進攻西川,奪取巴蜀之地。劉備打敗劉璋,奪得西川,後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劉備自封漢中王,擁有巴蜀、荊州,為後來建立蜀國打好了基礎。如今,天下大勢已定,已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擁有巴蜀、荊州,曹操稱霸中原、北方,孫權坐鎮江東。曹操病故,其子曹丕篡漢,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漢王朝。曹丕改國號為曹魏,劉備聞曹丕篡漢,為保留漢室香火,在巴蜀稱帝,國號蜀漢。
關羽之死
孫權仍然一心要荊州,決定發兵拿荊州。東吳與曹魏和好,孫權受封吳王。孫權派遣大將呂蒙攻打荊州,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混入荊州,輕易奪取荊州。當時正於樊城攻打曹仁的關羽,得知自己中了調虎離山之計,不得已退守麥城,並派人前往成都求劉備派援兵。吳軍包圍麥城,將關羽困在城中。關羽欲突圍,不料中埋伏被擒。關羽被押往東吳,寧死不願投降孫權,被孫權斬首。劉備痛失荊州、義弟關羽,不禁深感悲憤,欲起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復仇。不料,張飛在睡夢中被部下范疆、張達暗殺,兩人逃往東吳。劉備因過度悲傷而昏迷過去,醒後不聽諸葛亮勸阻,一意孤行要為關羽復仇。
夷陵之戰
劉備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敗吳軍。孫權拜書生陸遜為大都督,號令東吳三軍。劉備因連勝而大意,把大軍布陣於樹林中,犯下兵家大忌。陸遜以火攻,火燒連營,大敗蜀軍。陸遜因深怕曹丕會趁吳軍追殺慘敗的蜀軍時,發兵攻打東吳,因此放棄追擊蜀軍。果不出陸遜所料,魏軍果然進攻東吳,被吳軍大敗。 劉備敗軍抵達白帝城,劉備因過度悲傷而病倒,命垂旦夕。劉備於白帝城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說如若兒子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可廢掉劉禪,自立皇帝。諸葛亮誓言要忠心報答劉備待他的恩情,盡心協力輔佐劉禪匡復漢室。
諸葛亮退五路兵馬,平定南蠻
曹丕趁機聯合四路兵馬,一同殺向蜀國,當中包括東吳、南蠻、羌族與蜀漢降將孟達。諸葛亮派馬超把守關口,使羌兵不敢進攻,再派魏延製造疑兵,使南蠻多疑不敢進攻,再派孟達生死之交李嚴寫信勸孟達退兵,再派趙雲把守關口,抵禦魏軍。此四路兵馬不敢輕舉妄動,不約而同地退了,只剩下東吳那一路兵馬,孤掌難鳴,只得退兵。最後,諸葛亮派能言善辯的鄧芝前往東吳,成功地說服孫權與蜀漢和好、再度結盟,一同抵抗曹魏。 南蠻王孟獲反叛,諸葛亮親領大軍前往不毛之地平定南蠻之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以仁慈之心打動孟獲,使孟獲深感懊悔,並決心永遠歸降蜀漢。
諸葛亮六出祁山
曹丕病逝,由其子曹睿繼位。孫權於東吳稱帝,國號大吳。在蜀國,諸葛亮上奏劉禪出師討伐魏國,決心完成劉備匡復漢室的遺願。可惜,諸葛亮年數將盡,而且蜀漢之實力不足以討伐魏國。諸葛亮六出祁山,成功地收降將才姜維,決定將平身所學授予姜維。諸葛亮與魏將司馬懿鬥智,雙方僵持已久。最終,諸葛亮因過於操勞,病倒,在五丈原病逝。臨終前,諸葛亮準備一樽木雕像嚇跑以為諸葛亮未死的司馬懿,爭取時間讓蜀軍撤退。
司馬氏篡魏
在魏國,曹睿死後曹芳繼位。司馬懿用計奪走掌握大權的曹爽的兵權,再將曹爽殺了。司馬懿病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掌握魏國大權,常有篡位的野心。司馬兄弟廢了曹芳,立曹髦為帝。司馬師患眼疾病故,司馬昭獨攬大權。曹髦欲除國賊司馬昭,不料司馬昭命部下將曹髦殺了,後又偽裝悲傷,將弒君的罪名推到部下身上,將部下斬首。司馬昭後立曹奐為帝。
三國歸晉
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願,繼續興兵與魏國作戰。蜀主劉禪昏庸,聽信讒言,導致姜維失敗,後又廢了姜維的兵權。姜維為逃避奸臣的加害,屯田沓中。魏將鄧艾乘蜀國大亂之際,發兵進攻。鄧艾大軍翻山越嶺,終於抵達成都城前。劉禪不戰而降,蜀漢滅亡。姜維為復興蜀漢,聯合與鄧艾不合的魏將鍾會除掉鄧艾,謀劃重建蜀漢。鍾會欲除掉司馬昭,不料事情被揭發,司馬昭派兵圍攻鍾會、姜維。鍾會死於亂箭之下、姜維身負重傷,感嘆無法完成劉備、諸葛亮的遺願,便拔劍自刎,結束了復興蜀漢最後的希望。
在東吳,孫權死後,吳宮內亂。吳將諸葛恪欲專權,被孫綝所殺。孫綝後來獨攬大權,也存有篡位之心。他廢了吳主孫亮,立孫休為帝。孫休常懷有攘除國賊孫綝之心,聯合東吳老將丁奉除掉孫綝,奪回大權。不過,東吳的安寧並不長久。
在魏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自立皇帝,魏國滅亡。西晉發兵進攻東吳,經一場惡戰後打敗吳軍。吳主孫皓投降,吳國滅亡。經過近百年的戰亂,三國時代終於落幕,由西晉統一了全中國,成就了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文化影響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三國
演義》和三國時期故事傳說對東亞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有關三國的詩詞歌賦就不勝枚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評書、戲劇和其他口頭文學作品曾出不窮。而且這些作品和《三國演義》的相互借鑑,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類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類三國故事劇集,漫畫,書籍還是經久不衰。《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於競爭環境或奮鬥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係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個別的講,在有些與《三國演義》故事相關的地區或族群中,三國文化的烙印更是明顯,如諸葛姓氏,川陝地區等。中國自古流傳有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指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會整天想打架,思想上變壞;而老年人不應該讀三國,因為其中人物善於用計使詐,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作為應該“知天命”的老人應該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著算計別人,對自己身心無益。《三國演義》也留下了不少成語,如桃園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樂不思蜀、賠了夫人又折兵、蜀中無大將、三分天下等等。另外,書中蜀國丞相諸葛亮所作的《出師表》和《後出師表》也被傳為千古佳話。
海外傳播
作為一部富有魅力的偉大作品,《三國演義》被人們稱為跨越時代,跨越民族,跨越國度的“三跨越”作品,不
僅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早在公元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日本人湖南文山就把《三國演義》譯成了日文,這是《三國演義》最早的外文譯本。三百年來,《三國演義》已經被亞、歐、美諸國譯成各種文字,全譯本、節譯本共達六十多種。各國學者都把《三國演義》看作中國文學史上燦爛的明珠,給予高度的評價。《大英百科全書》1980年版第十卷“元朝白話小說”條稱《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並認為《三國演義》是十四世紀出現的一部“廣泛批評社會的小說”。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英治認為,《三國演義》是“世界古典小說中無與倫比”的作品。泰國文學學會於1914年把《三國演義》的泰文譯本評為優秀小說,泰國教育部還曾明令把它作為中學作文模板。蘇聯學者帕納休克翻譯的俄文本《三國演義》序言指出“《三國演義》在表現著中國人民藝術天才的許多長篇小說之中占有卓越的地位,它是最普及的作品之一”,“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
《三國演義》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別是忠貞機智的諸葛亮和剛烈武勇的關羽,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和尊崇。朝鮮很早就為諸葛亮立廟,公元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朝鮮又明令以岳飛配祀諸葛亮。日本、朝鮮、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都有關羽廟。各國人民有關《三國演義》人物的種種傳說,飽含著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情誼。
《三國演義》對一些國家的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泰國散文體文學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得力於《三國演義》。日本著名作家瀧澤馬琴的代表作《南總里見八犬傳》汲取了《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朝鮮十八世紀“軍談小說”的形成,也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三國演義》中的許多情節,還成為越南戲劇的題材。西方不少漢學家選擇《三國演義》作為撰寫博士論文的題目;日本人民不止一次地組織“《三國演義》之翼”訪華團,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探訪三國遺址,憑弔三國人物,以此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
這其中日本是除中國之外受《三國演義》影響最大的國家。在湖南文山的《三國演義》日文譯本出版後,新的日
在亞洲其它國家,“三國熱”也普遍存在。在韓國,《三國演義》是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中國小說;近年來出版的《三國演義》韓文譯本、評本、改寫本達一二十種,其中李文烈的評譯本,銷量已達數十萬套(每套十冊)。1997年,韓國學者組織了第一個高層次的三國文化考察團,由韓國國家電視台派出的攝製組陪同,歷時二十天,行程上萬里,考察了中國九個省、市的幾十處三國遺蹟,攝製的專題片在韓國電視台播出後引起了很大反響。在泰國,高等學校招考新生時也經常出與《三國演義》有關的試題。《三國演義》又是泰國華僑、華裔加強團結的精神紐帶。如“劉氏宗親會”就自稱是劉備的後代,多次組團到成都武侯祠祭奠劉備,寄託懷鄉念祖之情。此外,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三國演義》也流傳很廣,並有多種馬來文和印尼文的譯本。在這些國家的華人社會,三國故事更是家喻戶曉,關羽崇拜至今還很普遍。新加坡、馬來西亞也分別播放過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受到廣大觀眾的熱情歡迎。
經典傳頌
桃園三結義: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
願 與劉備共同乾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關羽與劉備、張飛失散,後來得到了劉備的訊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請辭,但曹操避而不見,最後,關羽只能不辭而別。由於,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層層攔阻,但關羽憑藉一己之力,過了五個曹操所轄關(城市),立斬曹操六員大將。具本是指過東嶺關時殺孔秀;過洛陽城時殺韓福、孟坦;過汜水關時殺卞喜;過滎陽時殺太守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過五關斬六將”因此得名。
溫酒斬華雄:三國前期,曹操發起聯軍討伐董卓。董卓的先鋒是華雄,華雄是三國呂布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連殺了聯軍好幾個大將。聯軍正愁無人能敵華雄之時,關羽按耐不住請戰。可是劉備這時沒什麼地位,關羽的軍銜也小得可憐。於是聯軍盟主袁紹反對,怕被敵人恥笑軍中無人。但是曹操見識過關羽的能力,很讚賞他,於是為他斟酒。關羽說等斬了華雄回來喝也不遲。於是飛身上馬沖入敵營,不一會兒就提著華雄的人頭回來了,這時候酒還是熱的。這就是溫酒斬華雄!
《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經典,這裡就不一一闡述了,如三英戰呂布、單騎救主、煮酒論英雄、水淹七軍、草船借箭、火燒連營、七擒孟獲、空城計、三顧茅廬、白帝城託孤、舌戰群儒、單刀赴會、刮骨療毒。
演義與史實
《三國演義》是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所著。章學誠在《丙辰雜記》提到演義時說“七分實三分虛”,但“實”
的部分連五成也沒有。演義里 移花接木者甚多。並且最精彩的部分俱是虛構。·桃園結義:正史並無寫到三人有結拜,只提到情若兄弟。
·名兵器: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倚天劍等皆為虛構,以突出人物特徵。
·張飛鞭督郵:為劉備所為。
·曹操獻七星刀:虛構故事,實是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逃歸鄉里。
·陳宮捉放曹:陳宮在191年 開始跟隨曹操,不是陳宮捉放曹操,應是另有其人。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事實上只有十三路地方軍,包括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和廣陵太守張超,而長沙太守孫堅和曹操都不在名列之中,因為當時他們分別依附於袁術和張邈之下。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陶謙當時只有貢獻一些金錢;馬騰當時尚未接受招安;公孫瓚當時正要對付烏桓。
·關羽溫酒斬華雄:實是華雄死於孫堅亂軍之中 。
·三英戰呂布:呂布實被孫堅擊退,而劉備只為小吏,雖有參戰,但沒有大功績。
·連環計:正史尚未記戴貂蟬之人,但呂布確與董卓一婢女有染。也不是王允設計,王允只是挑撥董卓與呂布的關係。
·孫堅之死:不是在攻城時死去,是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硯山。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關羽與女色:關羽曾求曹操賜秦宜祿之妻給他,關羽也有七情六慾。
·劉皇叔劉備:加強表達劉備是“捍衛漢室”和曹操是“國賊”的假象,“皇叔”之稱不能證明。
·徐州誅車冑:劉備所為。
·土山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投降,非有“土山約三事”。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後來曹操送此馬給關羽。
·誅文丑:文丑死於曹軍亂軍之中。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非于吉嚇死孫策。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
· 古城斬蔡陽:劉備所為。
·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太少,無名過客而已。
·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 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
· 火燒博望:劉備所為,當時諸葛亮並為長坂,趙雲只是護送劉備家小撤退,沒有七進七出此事。
· 糜夫人跳井:正史記載,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當陽皆安然無恙 。
· 怒吼長坂橋:該是張飛先斷橋再大哮,曹操等人並未到場,嚇死 夏侯傑是誇張手法。
·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 舌戰群儒:諸葛亮面見孫權而已。
· 周瑜智算蔣幹:實蔣幹之前遊說周瑜不成。
·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戰,加上 曹植未作《銅雀台賦》,所謂曹操有占東吳二喬之事乃民間傳聞,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橋(喬)。”雖是千古絕句,但其後半句來源於曹植《銅雀台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典故,事實上 《三國志》里全文記載了《銅雀台賦》,卻根本沒有這兩句,純系後人偽托之作。可見唐朝已有此傳。
· 草船借箭:並無此事,相似事件發生在孫權於濡須塢之戰。
·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 苦肉計應無。
· 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江東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
· 華容道:劉備有追截兵敗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 赤壁之戰:火燒曹船發生在烏林。
· 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 周瑜死後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
· 關羽戰黃忠:劉備征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 孫劉聯婚: 孫夫人與劉備之間的婚事,這只是政治性 聯姻之一,並沒有男歡女愛的色彩,也沒有後來的孫夫人投江。
·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沒有採用周瑜的 美人計。
· 周瑜心胸狹窄:純粹小說為襯托諸葛亮之用。史書記載了周瑜恢廓理智的作風。
· 三氣周瑜:周瑜未出征西蜀前已去逝。
· 周瑜之死:周瑜死於 巴丘。
· 吊周瑜:吊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 周瑜與孔明: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做後勤。
· 馬超興兵:馬超起兵反曹,連累到於 許昌的父親馬騰被殺。
· 割須棄袍:戰鬥確實很激烈,曹操也有小敗,但沒有割須棄袍。
· 張松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松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製了地圖給劉備
· 落鳳坡:該為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
· 馬超戰張飛:是馬超私自寫 信給劉備請求投降
· 征漢中:征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法正 參謀。
· 計奪天盪山:純粹虛構。
· 封五虎大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大將”。
· 周倉、胡班:虛構人物。
· 關羽單刀會:魯肅、關羽的一場官式會宴。
· 刮骨療傷:此時華佗已經死了兩年,是一般的 軍醫操刀。
· 水淹七軍:時值秋天,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乃天災,非人謀。
· 關羽麥城拒降:孫權使人勸降,關羽詐降,在城頭虛插旌旗,從別門撤退,被呂蒙算到,半路被潘璋截擊。
·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玉泉顯聖改篇至唐代 玉泉寺建寺故事,且呂蒙是病死。
·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 關平:關羽之子,不是義子,在三國志里只出現兩次。
· 關興:年輕的時候就死了,演義中都為虛構。
· 關索:只出現於野史中。
· 張苞:早夭,演義中都為虛構
· 潘璋之死: 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砍殺馮習等人,死於234年
· 臨終託孤:劉備臨終是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
· 八陣圖伏陸遜:八陣圖是一種兵法。
· 七擒孟獲: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漢晉春秋》時說了一句“七擒七縱”,具體過程沒有記載。
· 六出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 《後出師表》:多認為是後人偽托,並非諸葛亮所作。
·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非 司馬懿統領。
·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 諸葛亮用兵:諸葛亮用兵不如治政。
· 火燒上方谷:純熟虛構。
· 七星燈續命:純粹虛構。
·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並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車相近時,蜀軍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司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軍入谷然後發喪。當時在蜀中就傳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話。
· 魏延反叛: 魏延與楊儀不和,相爭失敗、被殺。
目錄
桃園結義(共兩回)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益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
除董卓(共七回)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為皇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九回 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三讓徐州(共四回)
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讎曹操興師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楊奉董承雙救駕
斬呂布(共六回)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
煮酒論英雄(共五回)
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冑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
千里走單騎(共五回)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掛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
滅袁紹(共四回)
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
三顧茅廬(共5回)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長坂坡(共四回)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回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益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赤壁之戰(共八回)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乾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三氣周瑜(共七回)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台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龍弔喪耒陽縣鳳雛理事
戰馬超(共兩回)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褚裸衣斗馬超曹操抹書間韓遂
入西川(共六回)
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斗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益德義釋嚴顏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楊阜借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
逍遙津(共四回)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
取漢中(共四回)
第七十回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盪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眾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劉玄德進制漢中王 關雲長攻拔襄陽郡
失荊州(共四回)
第七十四回 龐令名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魏蜀稱帝(共三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奸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續大統
夷陵之戰(共六回)
第八十一回 急兄讎張飛遇害雪弟恨劉備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先主征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讎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七擒孟獲(共四回)
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武鄉侯四番用計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共十五回)
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勀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諸葛亮大破魏兵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陣辱仲達
第一百零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百零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百零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百零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百零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
九伐中原(共九回)
第一百零六回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百零七回魏主歸政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百零八回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百零九回困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家果報
第一百一十回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百一十一回 鄧士載智取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百一十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百一十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姜維斗陣破鄧艾
第一百一十四回 魏帝驅車死南闕蜀將棄糧勝魏兵
破西蜀(共四回)
第一百一十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托屯田伯約避禍
第一百一十六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一百一十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百一十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爭功
三分歸一統(共兩回)
第一百一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衍生作品
自《三國演義》傳了出國外後,日本人非常喜歡這類題材,改編成漫畫或動畫不下數十次,如橫山光輝的作品“橫山光輝三國志”,然而傳入日本後《三國演義》普遍被稱為《三國志演義》,只是有為數不少日本人習慣略稱其為《三國志》,也由於《三國志》(其實是《三國演義》)題材於日本地區頗受歡迎,加上此略稱廣為流傳,也導致有一部分人仍舊以為日本地區所稱的《三國志》為正史。而台灣也曾推出以三國改編的(火鳳燎原),香港作者李志清也曾到日本推出(三國志)漫畫,另(龍狼傳)等改編的漫畫也很受歡迎
市面上以三國作背景的電腦遊戲和電玩遊戲亦多不勝數:比較著名的有日本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由90年代至2008年,共出了11集的(三國志)遊戲)、真·三國無雙(共出了5集,另外,三國志4至6代及無雙3至5代更出了加強版,另於2007年分別於PlayStation3出第6集三國無雙,及網上(真。三國無雙online)等遊戲,另也曾經推出以故事模式的(三國志英傑傳),(孔明傳)及(曹操傳)等電腦遊戲。
而早年除(橫山光輝三國志)曾推出相近三國志系列戰略遊戲外,也有(吞食天地)故事式遊戲分別於任天堂遊戲機及電腦遊戲出現,其中(吞食天地)後來更被台灣買下以中文藍本推出電腦遊戲。
而台灣智冠公司也推出台灣版本的(三國演義)1至3代戰略遊戲,可惜到第3集,因日本當年光榮公司的(三國志)系列遊戲無論畫面及遊戲性遠先進於台灣版本,至使第三集三國演義不太受歡迎! 但玩開三國遊戲之玩家,都無不深受(三國演義)2 的影響,主要原因是具有古代色彩,全中文繁體為語言界面及可初嘗當君主,招募部下等,有別於當年任天堂遊戲和光榮出品的三國遊戲只有日文和英文版本界面。據說因台灣此遊戲的成功,才引至光榮公司從新張三國志第1至3 集電腦遊戲翻譯成中文版本電腦遊戲,也從此令電腦界無人不識(三國志)這部遊戲,更引起香港和台灣冬粉觀看(三國演義)書本的熱潮。
三國題材遊戲還有戀姬無雙系列等。近年中國大陸開始發行《傲世三國》等遊戲、而台灣也買下日本《幻想三國志》的著作權推出中文版,另台灣也曾推出(三國志趙雲傳)、《軒轅劍外傳-漢之雲》、《三國戰紀》等,至於以三國為題的網上遊戲,更是多不勝數。另外,由日本萬代改編自本作的模型系列“BB戰士三國傳”,在中港台地區更大受歡迎。
影視方面,中國大陸曾在1991年拍攝過84集的《三國演義》電視劇。該劇的製作規模與演員陣容都非常龐大,在當時可謂第一。相關電影作品也時有上映,如2008年的《三國之見龍卸甲》及《赤壁》。
角色介紹
主要人物
劉備
劉備,字玄德。蜀漢的開國皇帝,相傳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少年喪父,與母親販鞋織草蓆為生。諸侯割據,劉備勢力弱小,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幾經波折,卻仍無自己的地盤。赤壁之戰之際,劉備聯吳抗曹,取得勝利,從東吳處“借”到荊州,迅速發展起來,吞併益州,占領漢中,建立蜀漢政權。後關羽戰死,荊州被孫權奪取,劉備於稱帝後伐吳,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病逝於白帝城,臨終託孤於諸葛亮。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
孫權
孫權,字仲謀。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公元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公元21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蜀軍。公元252年病逝。作者羅貫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事例,給讀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治國有法、治軍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
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197-211年),先後用兵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8] 形象上是一個既兇殘奸詐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的藝術典型。但小說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惡德的同時,又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奸雄的才智與膽略,他具有卓然超越於董卓、袁紹等人之上的政治遠見和政治氣度。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先後消滅了除劉備、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箇中國。
其他人物
《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
8人,其他176人。三國之中的一些經典人物羅列如下:曹操帳下
文臣: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晚期)、陳群、華歆、鍾鷂、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賈逵、杜幾、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桀、蒯越、張既、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許攸、郭淮,等等。
武將:張遼、徐晃、夏侯敦、夏侯淵、龐德、張合、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于禁、徐晃、許褚、張頜,等等。
劉備帳下
文臣:孫乾、簡雍、糜竺、糜芳、糜芳、龐統、法正、馬良、徐庶、陳震、諸葛亮,等等。
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關平、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等等。
孫權帳下
文臣:張昭、張泓、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陸凱、駱統、周舫,等等。
武將:周瑜、陸遜、呂蒙、徐盛、甘寧、太史慈、周泰、程普、黃蓋,等等。
源於其中的成語
爬山越嶺 葵花向日 二桃三士二三其節
昂然而入哀喜交並總角之好 自新之路
政令不一 正言直諫引喻失義佯輸詐敗
晏然自若 循名考實 薰風解慍 學如登山
揎拳裸袖 虛虛實實 笑傲風月 閒雜人等
喜怒不形於色 臥床不起 忘戰者危萬緒千頭
萬緒千端 萬全之計 天震地駭視微知著
勢如水火 市不二價神鬼難測色厲膽薄
如石投水 肉顫心驚 柔能克剛 仁義之兵
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青蠅之吊 親臨其境 器宇不凡
悽然淚下 攀龍附驥 披露腹心 怒氣填胸
難以預料 落荒而走 略無忌憚 率由舊則
曠世逸才 曠若發蒙兢兢翼翼 竭盡心力
箕山之志積思廣益華屋丘墟 虎踞鯨吞
虎超龍驤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根據槃互風激電飛
風馳電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飛遁離俗 反覆無常
發怒穿冠蠹政病民疊矩重規當今無輩
初生之犢不懼虎輕才好施不遑寧息撥雲霧見青天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背若芒刺百舉百捷 四海飄零
走石飛沙 壯心不已 珠翠之珍 逐臭之夫
誅暴討逆 眾難群疑 知遇之恩 枝幹相持
執鞭隨鐙 贓污狼藉 刖趾適履 月明星稀
隱介藏形 以柔克剛 養精蓄銳 言過其實
熏蕕同器熏蕕不同器虛廢詞說嘯侶命儔
下筆成篇 望風希指司馬昭之心 死而復生
首當其衝 矢在弦上事生肘腋釋生取義
誓不兩立 任重才輕 人各有志 去邪歸正
器宇軒昂 器小易盈剖肝瀝膽剖蚌求珠
牛蹄中魚暮景桑榆 民殷國富 令人切齒
臨危不顧 雷霆之怒 淚流滿面 老成練達
枯樹生華 荊山之玉 旌旗卷舒矜功伐能
煎水作冰 吉凶禍福 禍生肘腋戶樞不朽
撼天震地 貴極人臣 躬耕樂道割恩斷義
防芽遏萌 恩威並用 阿黨比周對症之藥
短兵接戰 睹微知著斗量車載東盪西除
迭矩重規 大雨滂沱 粗衣惡食 躊躇不決
沉吟未決 長驅直進 長才廣度 豺狼當路
不護細行 步罡踏斗 不避艱險 兵無常形
並威偶勢冰散瓦解 並驅爭先 避李嫌瓜
閉門思愆背本就末抱玉握珠抱薪救焚
包藏奸心半信不信敗不鏇踵拔十失五
燃萁之敏豆萁燃豆翹首引領翹首企足
枯木生花 天崩地塌 坐而待弊 坐而待斃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指鹿作馬 有勇有謀 孜孜不倦
鑄劍為犁 作奸犯科 縱虎歸山 自投羅網
肘腋之患 恣意妄為 指日可待 眾寡不敵
枕石漱流 志同道合 左顧右盼 鐘鳴漏盡
自高自大 壯士解腕 意氣風發 易地而處
冢中枯骨 魚貫而入 張燈結彩 衣架飯囊
一行作吏 衣繡晝行 有機可乘 一心一意
揚幡招魂 以卵擊石 一身是膽 勇而無謀
以石投水 揚湯止沸 掩目捕雀 偃旗息鼓
要言不煩 搖搖欲墜 一面之詞 薰蕕不同器
小受大走 笑容可掬 薰蕕同器 心如鐵石
無所不為 形影相弔 尋章摘句 心膽俱裂
物傷其類 血流成河 物是人非 位極人臣
心術不正 心懷叵測 危在旦夕 下筆成章
舞文弄墨 為虎添翼 喜不自勝 萬全之策
無名小卒 萬死不辭 妄自菲薄 污泥濁水
先禮後兵 圍魏救趙 望風而逃 文人相輕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問舍求田 童顏鶴髮 談笑自若
土龍芻狗 素不相識 體無完膚 為民除害
圖謀不軌 所向無敵 手不釋卷 土雞瓦犬
死不瞑目 手揮目送 手無寸鐵 聲威大震
事與願違 勢合形離十鼠同穴 屍橫遍野
拭目以待 忍辱負重 如魚得水 忍無可忍
三顧茅廬 如饑似渴 禽息鳥視氣涌如山
清塵濁水 切齒痛恨 窮兵黷武 傾家蕩產
求田問舍 樵蘇不爨 潑油救火 翹足引領
棄暗投明 情同骨肉 強詞奪理 棄瑕錄用
鳥盡弓藏 秋風掃落葉 目不邪視 片甲不回
七擒七縱 名不虛傳 沐雨櫛風 翩若驚鴻
男尊女卑 毛髮之功 論功行賞 賠了夫人又折兵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秘而不宣 滅虢取虞 明眸善睞
漫山遍野 門無雜賓 名不副實 悶悶不樂
妙絕時人 老驥伏櫪 落荒而逃 龍驤虎步
良藥苦口 立身揚名 迷途知返 臨危受命
老生常談 毛骨悚然 錦囊妙計 藍田生玉
刻肌刻骨 酒酣耳熱 老弱殘兵 開門揖盜
開誠布公 見機而作 孔孟之道 精貫白日
堅壁清野 舉止失措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假手於人
假途滅虢 急於求成 箭在弦上 計日而待
將功贖罪 集思廣益 悔之無及 極天際地
虎入羊群 華屋山丘黃口孺子 緩兵之計
後患無窮 互為表里 含蓼問疾 魂不守舍
鬼神不測 畫餅充飢 貴遠賤近 刮目相看
詭計多端 光輝燦爛 管窺筐舉 顧曲周郎
顧名思義 共為唇齒 割肚牽腸 骨肉未寒
公諸同好 各為其主 甘雨隨車 感恩戴德
腹有鱗甲 浮瓜沉李 反客為主 反戈一擊
反敗為勝 二桃殺三士 恩威並行 婀娜多姿
峨冠博帶 多端寡要 對酒當歌 斷頭將軍
抵足而眠 等閒視之 倒屣相迎 盪氣迴腸
淡泊明志 單刀赴會 大驚失色 初生牛犢不怕虎
初出茅廬出言不遜 赤膊上陣 成群結隊
成敗利鈍 成敗得失 沉吟不決沉李浮瓜
車載斗量 車殆馬煩 超群絕倫 長林豐草
草廬三顧蒼生塗炭倉卒之際殘暴不仁
步步為營 不置褒貶 不知所措 不求聞達
不勞而獲 不可造次 不急之務 不成體統
點評鑑賞
藝術特色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
因為素材大部分來源自民間,固然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也為寫定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它們進入小說文本時,伴隨著不同思想及不同審美趣味的滲入。而民間情感與良史精神並不總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互相衝突,這就對寫定者的創作構成了嚴峻的考驗。羅貫中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妥善地處理了民間情感與良史精神的關係,並獨出機杼,創造出了一個具有巨大包容力的藝術世界。
三國史事的歷史著作不僅為《三國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時歷史意識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學意識也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作模式和基本傾向。求實傳真精神與經世意識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徵,體現在史書編撰中要求編撰者必須採取客觀的態度,同時又重視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探求,以達到“資治”、教化等目的。這些特徵在《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
《三國演義》在創作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依史以演義 ,作者的創作目的是描繪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其間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意圖十分鮮明。小說的敘事起於漢靈帝中平元年(184),終於晉太康元年(280),比較完整地敘述了魏、蜀、吳三國興起、發展及滅亡的歷史。小說借鑑了編年體史書的編著模式,以三國紛爭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王業興廢為焦點,把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主要寫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鬥爭,而作者的興趣則在於揭示這個時期的各個軍事集團如何興、如何亡。如前33回的主要內容是漢末的群雄爭霸,矛盾的焦點是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的鬥爭,作者對二人作了多方面對比,重點則是對興亡教訓的總結,順民心、得人才、有謀略者得天下,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要思想。後十五回寫三國的覆滅,主要展現的是三國各自的內部矛盾,尤其是對司馬篡魏、後主信讒、孫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寫,情節雖然簡略,但著眼點仍在如何興、如何亡。作者以寫實的態度,比較客觀、完整地展現了這百餘年的歷史過程,其中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啟示,因此具有極大的魅力。
在創作上,《三國演義》繼承了傳統史學的實錄精神,“七實三虛”可以說是該書取材的基本原則,小說中雖有不少虛構成分,但大的歷史事件皆取之於史冊,主要人物的性格、經歷也基本符合史實。面對豐富、複雜的史料和民間故事,作者主要進行了兩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以史實為依據,剔除來自民間文化中過於荒誕、鄙俗的成分以及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情節。《三國志平話》是民間三國故事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三國演義》創作時最為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該書的情節大多擷自民間傳聞,其中有不少荒誕無稽的情節,如以司馬仲相斷獄的故事開頭,以劉淵滅晉興漢收尾,使全書帶有明顯的因果報應色彩。這樣的安排代表了下層民眾的一種願望,但放在歷史小說中不僅不協調,而且顯得十分荒誕。羅貫中刪去了這一頭一尾,不僅避免了枝蔓,而且淡化了因果報應色彩,使小說成為蘊涵更為豐富的歷史悲劇。此外,《平話》中的一些與史實不符或與人物性格不符的情節,如劉、關、張殺督郵後上太行、劉備從黃鶴樓私遁等,都被作者捨去了。
其次,精心提煉情節,增強小說的文學性。《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著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作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對這些雜亂、原始的材料進行重新組合和工,《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在尊重歷史,使情節框架合乎史實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想像,將這些來自史書、民間的各種素材整理、提煉成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情節,從而使小說的藝術性大大提高,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關於“赤壁大戰”的“重寫”。對來自民間的各種傳說以及過於荒誕、不符合史實的情節,作者做了大量刪削,但是對其中的一些雖違背史實卻不背離情理、不背離人物性格的故事如“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連環計”、“千里獨行”等卻予以保留,並使它們成為小說中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
總的來看,《三國演義》雖然保留了許多虛構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故事的生動有趣,但同時又儘可能地靠攏歷史,而在處理兩方面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時,它基本遵守的是史實優先的原則。章學誠稱《三國演義》的特點是“七實三虛”,不論這個說法是否準確,但道出了《三國演義》成功的一個秘訣——“實”是史官文化的成分,“虛”則多與民間文化有瓜葛,只有融納各種文化,才能豐富小說的內容。但也只有經過精心整合,才能使各種異質文化水乳交融,才能提升小說的藝術品位。
美學批判
歷史與文學的本質性差異和同一性關聯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寫道:“兩者的差別在於一敘述已發生的事,一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因此,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地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三國演義》的寫作主體顯然沒有歷史和文學的區分意識,所以,小說文本沒有呈現歷史與文學的差異性理念,所有歷史和文學的故事元素和話語表達都是被混淆界線與糾纏不清的。正是導源於先天性質的美學觀念的局限,小說被塗抹成為既不是歷史又不符合文學一般規定性的一個混合性文本。問題的另一方面在於,歷史和文學的同一性關聯在哲學意義上,它們都應該和必然地表現歷史的客觀規律及其偶然性結構,換言之,歷史和文學都必然共同地隱含著歷史理性和辯證邏輯。
然而,遺憾的是,《三國演義》也沒有讓我們閱讀到這種哲學意義的歷史與文學的同一性可能。於是,呈現出令閱讀者沮喪的思想場景:本應該區分的歷史和文學的差異性被混淆了,而相應的是,本應該被同一性關聯的歷史理性卻被割裂了或缺席了。所以,《三國演義》宿命性地選擇這樣一種草率和粗俗的歷史觀:所有歷史形式都不過隱藏著國家政治的機械運動和權力的邏輯循環。換言之,歷史只不過是暴力和權力的競技場,是陰謀和權術的帷幕下的各種社會力量的轉換與平衡。在所有的敘事場景中,歷史的公正性或歷史理性被消解和侵蝕掉,只有雜亂的歷史故事的剩餘物出場和偶然性的碎片主體成為歷史的主角。
《三國演義》的時間敘事是散點或彌散的,而這些散點或彌散的時間敘事缺乏統一的邏輯線索將它們串聯成為一個充滿意義的有機整體。因此,存在著時間與故事、故事與人物、人物與時間的多重斷裂這類屢見不鮮的現象。與斷裂的時間敘事相對應,《三國演義》的空間敘事也存在明顯的局限。小說表現的歷史空間和地理地域相當廣袤而豐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間結構中產生、發展、漸變、突轉、結局,理應為小說展開多幅富於審美驚異和快感的故事場景。但令人遺憾的是,原有的歷史地域的豐富性和變化性沒有提供給小說書寫者一個自由馳騁的舞台,反而讓作者迷途於空間敘事,整個小說的空間結構缺乏邏輯秩序而顯得破碎零亂,主次、前後、輕重、襯映、深淺等應有區分度不夠分明,時間敘事和空間敘事的統一性、有機性沒有獲得精妙的體現。
名家點評
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於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 ——(清)魏裔
看這本書(《三國演義》),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 ——毛澤東
每箇中國人身上都有“三國氣”,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三國》。 ——魯迅
《三國演義》為通俗歷史教育的典範之作。 ——胡適
《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價值。顯然,就文學而論,它的人物塑造功夫也確是第一流的,中國後世的小說家都從其中吸取了營養。 ——金庸
《三國演義》結構之宏偉與人物活動地域舞台之廣大,世界古典小說均無與倫比。 ——日本作家吉川英治
《三國演義》在表現著中國人民藝術天才的許多長篇小說之中占有顯著的地位,它可說是一部真正具有豐富人民性的傑作。 ——俄國作家科洛克洛夫
三國演義乃七實三虛惑亂觀者。 ——(清)章學誠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魯迅
相關版本
按照《三國演義》版本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進行分類。學術界一般把其版本分為四大類:1.通俗演義版本類;2.志傳版本類;3.批評版本類;4.毛氏版本類。
通俗演義版本
《三國演義》通俗演義版本類甚為複雜。種類繁多,包括嘉靖刊本、夷白堂刊本、周日校刊本、夏振宇刊本、鄭以楨刊本、古今演義刊本等。各版本均為240則,每則又列有一單句標目。其中,嘉靖刊本和夷白堂刊本為24卷,每卷十則。周日校刊本和夏振宇刊本為12卷,每卷20則。
演義通俗篇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為依據進行改編而創作的小說。其不少故事情節乃作者根據小說創作需要而虛構,其以故事情節曲折多變和人物形象凸顯而著稱。而且,其語言淺顯易懂。
志傳版本
《三國演義》志傳版本類包羅萬象,涵括余象斗本、余評林本、湯賓尹本、黃正甫本、喬山堂本、楊閩齋本、鄭雲林本、朱鼎臣本、忠賢堂本、楊美生本、雄飛館本、三餘堂本、北圖本、種德堂本、嘉慶本、誠德堂本、忠正堂本等數十種版本。
《三國演義》志傳類版本基本以《三國志傳》作書名,形式上為上圖下文,內容上則多插增關索或花關索故事。由於絕大多數版本刊刻於萬曆年間的福建並且基本上集中於建陽一帶,故又俗稱為“閩本”或“建本”。
批評版本
《三國演義》批評版本類也豐富多彩,據不完全統計其包括鍾伯敬本、李卓吾本、吳觀明本、兩衡堂本、芥子園本、綠蔭堂本、寶翰樓本等十幾個版本。
《三國演義》批評版本首次將《三國演義》回目由單題變為雙題,並且把240則合併為120回,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開創《三國演義》版本批評之先河,敢於大膽闡述自己的批評觀點和獨特見解。
毛氏版本
《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是由清康熙年間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參考了《三國志傳》版本,對回目和正文進行了較大修改,並作詳細評點,全面整理修訂而成,《毛宗崗評三國志演義》乃後來最流行的毛氏版本《三國演義》。
毛氏版本類流傳至今的版本約有70種之多,其故事情節流暢、文字精練更具可讀性。毛氏父子還刪去了大部分完全與史料不符合的情節,使《三國演義》小說相對來說更加接近《三國志》史料,故事情節也更加緊湊精練,並且更加能夠凸顯經典人物形象。所以,毛氏版本極受清朝時期的老百姓的歡迎。
成就與影響
文學成就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社會影響
《三國演義》以75萬字的規模,用一種比較成熟的演義體小說語言,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描寫了近百年的歷史進程,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小說體裁,這不僅使當時的讀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闢地,一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
《三國演義》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國讀者的歡迎。早在明隆慶三年(1569)已傳至朝鮮,崇禎八年(1635)有一種明刊《三國志傳》就入藏於英國牛津大學。自日僧湖南文山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編譯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作出了有價值的探討和極高的評價。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元末明初賈仲名《錄鬼薄續編》有這樣的記載:
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後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