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渭水之戰(公元211年)準確說應該是三國時期。
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政權,時興時滅,雖稱十六國,實際上還未計及冉魏、西燕、代、北魏,吐谷渾、柔然等政權。各政權統治者素質多與三國時不同,故在謀略運用方面不及三國。少數民族多為全民皆兵、騎兵為主,所建政權,為保持民族特點,多實行兩種軍事組織體系。隨著戰爭發展,中原地區到處建起塢壁城堡,使騎兵難以攻堅,加之需擴充兵力,步兵漸多,但騎兵仍是主兵。少數民族本為輕裝騎兵,採用機動戰術。但在塢堡林立的中原,與用傳統方陣戰術的漢族軍隊作戰,加之此時已有了馬蹬,所以兩種戰法開始結合,出現了以密集方陣作戰為主的重裝騎兵,並出現了以掠奪人口、物資、摧毀敵方戰爭潛力的破壞戰略。
東晉仍沿襲魏晉兵制,部曲私兵更為發展。因位於江南,水軍發達,不僅有了載乘2000人的連舫,並開始用指南針導航,還發明了接舷戰時重型兵器拍竿等。
歷史背景
自劉備襲取益州(治今成都市)(參見益州之戰)後,三國鼎立局面正式開始形成。三國為自保及發展,不斷爭奪戰略要地:孫、曹爭奪淮南,在合肥(今合肥市西北)(參見合肥之戰)、皖城(今安徽潛山北)(參見皖城之戰)、濡須塢(今安徽無為東北)五戰,互有勝負;劉、曹爭奪漢中(今屬陝西)(參見漢中之戰),經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一戰,曹軍敗退長安(今西安西北)。隨後又發生三家爭奪荊州之戰。荊州蜀將關羽,乘劉備攻占漢中、孫權進攻合肥之有利時機,北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參見樊城之戰),企圖奪取曹軍占據的荊州二郡,為實施諸葛亮兩路出兵恢復漢室的戰略計畫作好準備。
而孫權卻與曹操聯合,乘關羽後方空虛用呂蒙襲占江陵(參見江陵之戰),俘殺關羽。劉備為奪回荊州,東進攻吳,在夷陵之戰中敗於吳將陸遜。孫權奪取了蜀占荊州四郡,並控制了上游,獲得戰役上的勝利;曹操運用謀略實施離間,拆散了孫、劉聯盟,獲得了戰略上的主動;唯劉備喪地損兵,成為三角鬥爭中的失敗者,戰略地位大為削弱,已無力實現兩路出兵恢復漢室的戰略計畫。
曹操死後,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劉備、孫權亦相繼稱帝,三國鼎立局面於是確立。魏文帝曹丕曾兩次攻吳,均因水軍不強,難越長江天塹。蜀昭烈帝劉備死後,諸葛亮迅速恢復蜀、吳聯盟,擺脫兩面作戰的不利局勢,爾後平定南中(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參見南中之戰),鞏固後方,積極準備北進。五次由祁山(今甘肅東南部渭水、西漢水間)攻魏,均因魏軍採取堅壁拒守方針,無功而返(參見諸葛亮攻魏之戰)。
此間,孫權與蜀呼應,曾三次在淮南攻魏,亦均無功而還。大將軍司馬昭掌握魏國大權後,開始籌劃統一全國。
歷史人物
勢必要說的歷史人物一是曹操,另一個就是馬超了,曹操是不用說的,而馬超其人,用翻譯原文的說法就是:
超,蜀驃騎將軍、五虎上將之一。父騰,漢征西將軍。年十七,隨父騰、韓遂襲長安,殺李傕將李蒙、王方。曹操誘殺騰,超、遂舉西涼兵報仇,酣戰許褚。因操離間超、遂,事敗,往漢中投張魯。魯使超救劉璋與先主戰,超與張飛大戰百餘合。後受張魯謀士楊松誣陷,投先主,威使劉璋降備,拜平西將軍、前都亭侯,後升左將軍。先主稱帝,以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西境。後諸葛亮北伐,往掃超墓。
諸葛亮對馬超的評價是很高的“孟起(馬超字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而楊阜也說:“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所以也不難理解曹操曾談言“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渭水之戰
渭水之戰是曹操為平定關中,與馬超等關中聯軍的最後決戰,也稱渭南之戰。
借考三國志演義的書目,此戰重要的敘述章節是卷十二,而其前因後果則不僅是如此而已,引用史書原文:“公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三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會戰,陳壽只用了三十多個字就給交差了,實在有點那個,此戰是中國歷史上兵力最懸殊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明確記載到美國西典軍校的中國戰爭史上最經典的戰爭之一。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的指揮員體現出來的戰爭素養幾乎決定了整個戰爭的走向。而整個戰役所帶來的影響,也決定了後近五百年的歷史走向。這場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是戰爭史上戰術套用的奇蹟。而其間表現出的戰略戰術之絕妙,曹操對氣候、士氣等戰事環境的掌握,及用兵的深謀遠慮也絕非史書上那簡簡單單的三十多個字可以表達的了的。可以說,這場戰役雖然不是三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其對三國形勢的影響也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但其謀運之深遠,則遠非三大戰役可比。
渭水之盟
626年,唐太宗初即位,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合兵10餘萬人攻占涇州,進至武功,京都長安戒嚴。
突厥軍進攻高陵,被涇州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擊敗,殺千餘人,並俘其俟斤阿史德烏沒啜。頡利又領兵至渭水便橋之北,派親信執失思力進長安探聽訊息。太宗指責突厥負盟,囚執失思力於門下省。太宗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至渭水邊,隔岸責頡利負約。繼而唐大軍趕至,頡利見狀,請和。雙方在便橋上,殺白馬,訂立盟約。唐給突厥金帛,突厥軍隊撒離唐境。
這是有名的“渭水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