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補色

互補色

色彩中的互補色有紅色與綠色互補,藍色與橙色互補,紫色與黃色互補。在光學中指兩種色光以適當地比例混合而能產生白色感覺時,則這兩種顏色就稱為“互為補色”。補色並列時,會引起強烈對比的色覺,會感到紅的更紅、綠的更綠。用黑林的理論可以這樣解釋負後象現象:當人眼長久注視紅色時,“紅綠”(紅青)機制中性點向綠色方向偏移,以至白色變成“綠色”(青色)。視覺機制首先由B,G,R三色信號得到黃色和白色信號Y和W, B-Y得到藍黃互補色信號, R-G得到紅綠互補色信號,W和適應色或背景色信號相減,得到黑白互補信號。

基本信息

光學中的互補

1﹑

等量的紅光+綠光=黃光,互補於藍光;

等量的紅光+藍光=品紅光(也稱洋紅,即較淺的紫紅),互補於綠光;

等量的綠光+藍光=青光,互補於紅光。

如果三原色光中某一種色光與某一種三原色光以外的色光等量相加後形成白光,則稱這兩種色光為互補色光。互補色光之間,能夠形成相互阻擋的效果。於是可知以下三對互補色光:黃光與藍光、紅光與青光、綠光與品紅光。

色彩中的互補色相互調和會使色彩純度降低,變成灰色。一般作畫的時候不用補色調和。

不過在兩種顏色互為補色的時候,一種顏色占的面積遠大於另一種顏色的面積的時候,就可以增強畫面的對比,使畫面能夠很顯眼。一般情況下,補色運用有得有失。

互補色互補色

詳細介紹

色彩中的互補色

互補色互補色

1﹑ 紅色與綠色互補。2﹑藍色與橙色互補。3﹑紫色與黃色互補。

色彩中的互補色相互調和會使色彩純度降低,變成灰色。一般作畫的時候不用補色調和。

不過在兩種顏色互為補色的時候,一種顏色占的面積遠大於另一種顏色的面積的時候,就可以增強畫面的對比,使畫面能夠很顯眼。一般情況下,補色運用有得有失。

光學中的互補色

假如兩種色光 ( 單色光或複色光 ) 以適當地比例混合而能產生白色感覺時,則這兩種顏色就稱為“互為補色”。例如,波長為 656mn 的紅色光和 492nm 的青色光為互為補色光;又如,品紅與綠、黃與藍、亦即三原色中任—種原色對其餘兩種的混合色光都互為補色。補色相減 ( 如顏料配色時。將兩種補色顏料塗在白紙的同一點上 ) 時,就成為黑色。補色並列時,會引起強烈對比的色覺,會感到紅的更紅、綠的更綠。如將補色的飽和度減弱,即能趨向調和。

非發光物體的顏色 ( 如顏料 ) ,主要取決於它對外來光線的吸收和反射,所以該物的顏色與照射光有關。一般把物體在白晝光照射下所呈現的顏色稱為該物體的顏色。如果將白晝光照射在黃藍兩種顏色混合後的表面時.因黃顏料能反射白光中的紅、橙、黃和綠四種色光,而藍色光能吸收其中的紅、橙和黃三種色光,結果使混合顏料顯示綠色。這種顏色的混合與色光的加色混合不同,

稱為減色混合。能把白光完全反射的物體叫白體;能完全吸收照射光的物體叫黑體 ( 絕對黑體 ) 。

相關理論

德國生理學家黑林(EwaldHerring)於19世紀50年代提出顏色的互補處理(opponentprocess)理論.他不同意流行的楊-赫爾姆霍茲的三色素理論,認為人眼中有三對互補色處理機制,三對互補色是:藍黃,紅綠,黑白。每一對中兩種不能同時出現,兩種互補,只能有一種占上風。三對互補機制輸出的信號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覺就不同。

黑林提出這種理論是因為受到顏色負後象現象的支持。顏色負後象現象比如,長久注視紅花之後,再觀看白色背景,你會看青色的花。參看圖7。先注視紅花上的“十”字半分鐘,在看白紙,白紙上就會隱約顯示出青色的花來。如果花是黃的,白紙上就會顯示出藍色花,如果花是絳色,白紙上會顯示出綠色花。

圖7紅花綠葉的負後象顏色

按照黑林的意思,紅綠是一對互補色,兩種色光相加等於白色。而按照我們日常對“紅”、“綠”的用法,紅綠兩種色光相加等於黃色光,而不是白色光,所以,或一對介於兩者之間的互補色。澄清這一點非常重要(後面我們談到流行的階段模型時還要談到)。

用黑林的理論可以這樣解釋負後象現象:當人眼長久注視紅色時,“紅綠”(紅青)機制中性點向綠色方向偏移,以至白色變成“綠色”(青色)。其實三色素理論解釋負後象現象更加直觀:當人眼長久注視紅色時,紅色敏感細胞敏感性降低,以至白色顯現出青色,即(B,G,R)由(1,1,1)變成(1,1,1-Δ);而(1,1,1-Δ)可以分解成白色(1-Δ,1-Δ,1-Δ)和青色(Δ,Δ,0)。

非發光物體的顏色(如顏料),主要取決於它對外來光線的吸收和反射,所以該物的顏色與照射光有關。一般把物體在白晝光照射下所呈現的顏色稱為該物體的顏色。如果將白晝光照射在黃藍兩種顏色混合後的表面時.因黃顏料能反射白光中的紅、橙、黃和綠四種色光,而藍色光能吸收其中的紅、橙和黃三種色光,結果使混合顏料顯示綠色。這種顏色的混合與色光的加色混合不同,

色盲介紹

關於色盲的解釋,黑林理論和楊-赫爾姆霍茲理論也各有所長。

表 3 色盲現象及理論解釋

色盲

現象

互補色理論

三色素理論

紅色盲

(protanopia)

紅黃綠色調不易分辨,紅色顯得暗淡

總有一個不好解釋

好解釋

綠色盲

(deuteranopia)

紅黃綠色調不易分辨,綠色顯得暗淡

好解釋

藍色盲

(tritanopia)

看不出藍黃顏色,只有紅白綠三種顯然不同色覺

好解釋

似乎不好解釋

紅色盲較常見,藍色盲極少見。色盲和遺傳有關,據說男性較多,因為色盲在女性身上未必能表現出來。

階段模型

由於黑林理論有某種長處,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心理學家Hurvich和Jameson的推崇之下,黑林理論重新得到重視。一種結合兩種理論的階段模型因此產生。按照這種理論,顏色信號在視細胞階段以三色素形式(即B,G,R形式)存在,而在神經節細胞――視網膜輸出信號的細胞――以互補色形式存在。視覺機制首先由B,G,R三色信號得到黃色和白色信號Y和W, B-Y得到藍黃互補色信號, R-G得到紅綠互補色信號,W和適應色或背景色信號相減,得到黑白互補信號。流行階段模型如圖8所示。

圖 8 流行的階段模型--Walraven模型【26】

這個模型有這樣幾個問題:

1)“紅”、“綠”的使用,前後不一致,如果紅加綠等於黃,那么兩者就不是黑林理論中的互補色, 兩者相減是無意義的。

2)顏色相加是矢量相加,而不是分量相加,R+G和B+G+R不具有任何意義。由這樣的加法也得不出黃色信號或白色信號。

由於上述原因,網上有些階段模型假設B,G,R三者的線性組合(三者乘上不同的係數後相加減)產生紅綠互補信號。有些模型也不再強調中間的黃色信號產生。但是這樣一來,階段模型的互補處理就變成線性組合處理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