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嶄露頭角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隨劉備入蜀作戰,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駐葭萌。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起兵攻打劉璋,派遣與卓膺、黃忠一起占據涪城,當時劉備軍兵不滿萬,孤軍無糧,而劉璋拒絕堅壁清野的戰術,派遣劉璝、張任、泠苞、鄧賢、吳懿等將領率領精銳前去阻擊劉備軍,劉備軍大破劉璋軍,後來派遣黃忠、魏延等分統軍隊平定廣漢郡,數有戰功,遷升為牙門將軍,深受劉備信任。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魏延隨劉備又攻克重鎮雒城,並於雁橋之戰中擊敗生擒劉璋麾下名將張任,並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成都。
鎮守漢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一日,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劉禪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
功勳卓著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公元230年(建興八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還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公元231年(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於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
公元232年(建興十年),魏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進獻奇計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禕也常為二人調解。
慘遭殺害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么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占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么?”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並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人物傳記
魏延在演義中是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勇將,他智勇雙全、心高氣傲,腦後長有“反骨”。長沙戰役中魏延投降,此後就跟隨劉備和諸葛亮征戰各地。劉備死後,魏延多次參與北伐,就‘兵出子午谷’的戰略方案和諸葛亮引發矛盾。諸葛亮死後,魏延糾眾反叛,卻被諸葛亮生前授命臥底的馬岱斬殺。
魏延(三國志10中的形象)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
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
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 (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鏇。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千古奇冤
魏延(三國無雙中的形象) 但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寫成了腦後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為當年被劉備 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將,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我們由此發現,就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在隴西拉鋸般交戰之際,兩人手下同時都有一位出色的將軍,同時在體味著某種壯志不得伸的生命狀態。張郃好在還有一個街亭大捷可供誇口,同樣渴望建立戰功的魏延,則幾乎從諸葛亮手上領不到一點真正的機會。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希望能自領一支萬人大軍,像當年韓信那樣,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合,諸葛亮每次都加以拒絕。於是,就在張郃私下裡抱怨司馬懿怕諸葛亮的同時,魏延也牢騷滿腹地認為"諸葛亮膽小",使自己奇志難酬。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曾有過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長安併入蜀地。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關係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五千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這樣,鹹陽以西可一舉而定。"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畫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考慮到後來蜀國滅於魏國之手,乃是由於魏國大將鄧艾採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只能讓我們深感遺憾了。人物評價
陳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孫權:“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楊戲:“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
張耽:“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苴之信,非舊將也;呂蒙之進,非舊勛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
裴松之:“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為怯。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將。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倖,盡定鹹陽以西邪!”
李苗:“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
魏元忠:“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資世?故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也。志士在富貴與賤貧,皆思立功名以傳於後,然知己難而所遇罕。士之懷琬琰就煨塵、抱棟乾困溝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貧賤,安知其方略哉!故漢拜韓信,舉軍驚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此富貴者易為善,貧賤者難為功也。”
何去非:“蜀師每出,魏延常請萬兵趨他道以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憤惋。孔明之出者六,蓋嘗一用其奇矣。聲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關輔大震。卒以失律自喪其師,奇之不可廢於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務此也,此銳於動眾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嗚呼!非湯武之師,而惡夫出奇卒以喪敗其眾者,可屢為哉?”
胡寅:“兵行詭道求勝而已,延之計可用甚明。而孔明不從。或謂孔明長於治國而短於將略;或謂孔明疑延不敢委也。”
洪邁:“魏延隨公出,輒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於潼關,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而東,直取長安,以為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為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復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譎以規鹹陽哉!”
陳普:“關羽不能當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陰。”
陸文圭:“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孔明惜其才,未嘗輒偏廢。渭南反斾歸,師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為楊所害。楊亦不得死,晚用姜維輩。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鄧艾。艾復矜其功,受制於鍾會。四人共一律,皆以專忌敗。家國莫不然,鳴呼可為戒。 ”
王夫之:“魏延請從子年穀直搗長安,正兵也;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秦、隴,奇兵也。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拊其背而震驚之,而魏異是。”
王縈緒:“武侯初伐曹魏,魏延直出褒中以取長安之計不用,紙上談兵者幾以為千古恨事。然勞師襲遠,兵家所忌,且曹魏人才以之敵武侯而不足,以之敵諸將而有餘。即以街亭之事觀之,謖之才未必在延之下,一違節制,即敗於張郃。況千里襲人,萬一有張郃其人者,或拒於前,或斷其後,豈不損國威而敗乃公事乎?延之計,所謂行險以僥悻者也。
冒鶴亭:“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於自負,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故諸葛卒後,曰(延語上已引,此處略)。蓋欲遣行者護丞相喪歸,自留渭南,與司馬決鬥。其才不及諸葛則有之,其興復漢室之心,與諸葛同也。而楊儀素與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諸營相次還,延於是怒,先儀南歸,燒絕棧道,使儀歸不得。此則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國之大事矣。陳壽於延傳末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斯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橫加延以反名,長城自壞,儀之肉寧足食哉!”
綜合評價:蜀漢第一忠勇名將
魏延在長沙之戰中降劉備,以劉備帳下私兵身份入蜀,因戰功屢獲升遷,官至丞相司馬、涼州剌史。建興五年,諸葛亮駐漢中,以魏延為督前部。魏延守漢中,以士卒嚴守各處關隘,使魏軍不得而入。比至後來姜
維守漢中時,以為這種做法難以打擊敵人,遂採用了“誘敵深入”的戰法,結果像街亭馬謖一樣,並沒有實現自己一廂情願的效果,而是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建興八年,魏延西進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被魏延大敗,魏延以此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這裡說一下郭淮,郭淮以軍功官至車騎將軍,現在講應該是四大元帥了,陳壽稱其“方策精詳,垂問秦雍”,可見一斑。他少有敗仗,卻被魏延大敗,足見魏延的謀略了。
此時魏延的官位,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偏偏就有個楊儀出來尋事。說起來這楊儀,那才是個背叛主子的小人,他背叛荊州剌史傅群而投關羽,關羽又把他推薦給劉備。與魏延等武將以軍功加官進爵不同,楊儀獲取劉備賞識,憑的是小聰明和靈活的嘴上功夫——《三國志》:“先主與語論軍圍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闢為左將軍兵曹掾。及先主為漢中王,拔儀為尚書。”
一方面,扼守漢中時,魏延採取了閉守關隘不出的戰法,另一方面,每次出兵,魏延都請求帶兵萬人,抄小道奪取潼關,就如韓信那樣,以奇兵制勝,諸葛亮卻總是由於謹慎而不允許。魏延因此總感嘆諸葛亮過於小心,而喪失了兵家之爭的先手;也感嘆自己的才華用之不盡。有人因此言魏延反心久矣,其實作為“丞相司馬”,建言進策本來就是他份內的事。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云:“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有人以此推斷,說是諸葛亮密令誅殺魏延。其實諸葛生前很欣賞也很喜歡魏延,有所謂“憑魏延之驍勇”。況且這次北伐,魏延是前鋒。前鋒紮營必然前與主營,而且是在最前線與司馬懿軍隊相持,前鋒大將怎么能總是回主營?史書上也說了,諸葛亮死後是秘書長楊儀派秘書費禕去通知魏延的。
值得考究的就是“若延不從命”這一條,其實這裡已經說明諸葛亮是相信魏延帶兵的能力的,只是由於諸葛本身事必躬親的態度,使得他之前總不放心別人來做大事。-----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
所以諸葛亮本身應該也想過,他死後,楊儀等文官,在姜維的保護下回成都,而魏延則帶兵繼續對抗司馬懿。若魏延想反,何必在發現楊儀矇騙他之後還帶兵回成都呢?而且當時兩人同往成都報告對方謀反,這個時候,文官幫文官了,董允、蔣琬都懷疑魏延而相信楊儀,這也導致了劉禪的判斷錯誤,而魏延則兵散而亡。倒是對手楊儀後來由於不得高官,而在牢騷中說出當初應該降魏。‘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這或也可以反證魏延沒有叛蜀。
最後,再來把魏延和蜀國其他大將比較一下:關羽高傲,雖親善士兵,可是卻也因高傲而敗亡;張飛則喜歡遷怒下屬,也因此害了自己性命;趙雲做護衛隊長習慣了,帶兵是不成的;黃忠殺夏侯淵其實也是劉備的統率下的事情,人老,又沒什麼謀略,一武將耳;馬超,武勇超強,可惜由於家世,名聲顯赫,劉備不放心使用。
以此觀之,劉備帳下可堪大用的大將,只有魏延。所以,若我評三國名將,蜀國第一非延莫屬!
人物祠墓遺址
魏延祠
魏延祠位於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三泉鄉白雀村,西出梓潼縣,沿梓潼往江油的安梓路行約15公里,就到了三泉鄉白雀村,再沿村道行不多遠,就看到路邊的“魏延祠”石碑。沿翠柏拱衛的石梯拾階而上,便見松柏掩映間一座仿古的建築,這就是魏延祠。魏延祠坐落在臥龍山千佛岩諸葛寨東長生門下東麓的井岡坪上,梓臥(梓潼——臥龍鎮)公路從祠前經過,路北,魏家河蜿蜒東流。祠周,環境清幽。
據說,魏延祠方圓十里,有很多姓氏,唯獨沒有姓魏的,但祠前卻有一條魏家河。據當地八旬老翁回憶,魏家河河東原有魏家河廟,廟前曾有三塊石碑,其中一塊石碑上刻有“魏延率兵駐此”。
傳說,建興七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率軍北伐時,大軍駐屯於臥龍山諸葛寨,令魏延率本部兵馬駐今魏家河南井岡坪,成掎角之勢以作策應,這跟諸葛亮用兵謹慎相符。
據說,當時天氣酷熱難耐,魏延發現一片山林有大群的鳥不斷聚集,決定在那裡駐屯。由於有鳥糞接連不斷地落下,官兵們只有在離開樹林一點的地方燒飯。可是,卻沒找到水源。大群的麻雀聚集在魏延部隊的上面,感到吃驚的士兵們計畫轟走麻雀。魏延也看到了大群的麻雀,但是,他在其中發現了一隻白麻雀並被這隻白麻雀所吸引。他追著這隻白麻雀到了一處岩石場,忽然,白麻雀奇蹟般地在岩石的裂口裡消失了。魏延感到十分驚奇,他試著推動岩石,不料,岩石轟然崩塌,泉水噴涌而出。原來,岩石下是一股地下水。官兵們找到了燒飯洗浴的水源,當地久受乾旱之苦的農民們也感到非常開心,他們把這條地下水稱作魏延河。據說,當時魏延經常身著戰袍,牽著戰馬,手持大刀在河邊飲馬巡視。
後來,人們為懷念魏延駐兵之史跡,在魏延河邊建了魏家河廟,並在河上建了一座小橋,取名為“將軍橋”。魏家河廟毀於1968年,刻有“魏延率兵駐此”的石碑也不知所蹤。但將軍橋現在尚存,只是平時沒於水中,每年六七月間,水退則可見橋。
據說,井岡坪上歷史上曾有魏延祠,後來由於官府的命令,魏延祠被拆毀。現在的魏延祠是在1995年重建的。魏延祠,殿宇巍巍,正中,塑有魏延像,端莊威武,頗具大將風度。“魏延祠”匾額,由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沈伯俊先生題寫。祠堂廊上,立有三塊石碑,上面分別刻有“南鄭侯魏延簡介”、“魏延率兵駐此認證碑記”、“魏延祠考察記”。
魏延祠正殿左測,是道教殿堂,塑有一些道教人物塑像,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還有道教鼻祖——老子。
魏延祠右上方,還有文昌行宮和大佛殿,大佛殿內,有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像。
魏延墓
蜀漢漢中太守南鄭侯魏延被楊儀遣馬岱追殺於漢中北門外,就地葬在今漢中城北2公里石馬坡(或名石馬堰)。墓早已圮為平地,僅存墓前物石馬1匹,1973年移存漢中博物館。石馬原在漢中市石馬鎮黃家塘村(鐵路南)唐姓房前約150米處,有棗樹1株為記。
三國時代的文臣武將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 |
曹操帳下 | 文臣: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晚期)、陳群、華歆、鍾繇、滿寵、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賈逵、杜幾、田疇、王修、楊修、辛毗、楊阜、田豫、王桀、蒯越、張既、杜襲、棗祗、任峻、陳矯、郗慮、桓玠、丁儀、丁廙、司馬朗、韓暨、韋康、邴原、趙儼、婁圭、許攸、郭淮,等等。 武將:張遼、徐晃、夏侯敦、夏侯淵、龐德、張合、李典、樂進、典韋、曹洪、曹仁、于禁、徐晃、許褚、張頜,等等。 |
劉備帳下 | 文臣:孫乾、簡雍、糜竺、糜芳、龐統、法正、馬良、徐庶、陳震、諸葛亮,等等。 武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關平、關興、張苞、陳到、李嚴、姜維,等等。 |
孫權帳下 | 文臣:張昭、張泓、魯肅、虞翻、顧雍、諸葛謹、陸凱、駱統、周舫,等等。 武將:周瑜、陸遜、呂蒙、徐盛、甘寧、太史慈、周泰、程普、黃蓋,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