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多數細長、體小,兩側平行,頭、翅和腹尾呈黑色 ,前胸、腹部及足為橘黃色,形似大螞蟻,一般不到3毫米(或1/8吋),最大可達3厘米。大多數種類鞘翅短而厚,長約等於寬,後翅發達,起飛時能迅速從鞘翅下展開,飛行後靠腹部和足的幫助疊好,重新藏在鞘翅下面。大部分腹節外露。有些種類後翅退化,甚至鞘翅一併退化;有些種類鞘翅發達,完全蓋住後翅及腹部。幼蟲無翅。有些大型種類有美麗的黑色和黃色,像胡蜂;有的外形和行為均像兵螞蟻。
生活習性
生境
隱翅蟲分布範圍廣,幾乎遍布世界,喜潮濕環境。成蟲一般具翅,能飛過海面遠離陸地,但隱翅蟲自身的擴散能力並不強,它們的這種行為也只是為了避害。隱翅蟲棲息的生境多種多樣,林間或森林地表枯枝落葉層、草原、倒伏松樹的皮下寬鬆的空間、腐敗的水果、綻放的花朵、腐爛的樹木、漂流在河岸和湖泊里的植物、糞便、腐肉、脊椎動物的巢穴等地方都能見到隱翅蟲的身影。還有些隱翅蟲生活在特殊的生境裡,有的寄生在蘑菇裡面,Ryssota寄生在蝸牛身上。
行為習性
(1)食性
隱翅蟲個體較小,食性複雜且不易確定。通過口器和消化道解剖結構進行的比較形態學研究認為:原始類型的隱翅蟲可能是腐食性的,由腐食性的原發類型(四眼隱翅蟲亞科Omaliinae、異形隱翅蟲亞科 Oxytelinae )向活潑游掠的高級類型(毒隱翅蟲亞科 Paederinae、隱翅蟲亞科 Staphylinidae)緩慢進化造成隱翅蟲科內各亞科食性的演變。
現存的隱翅蟲食性與類群之間的關係大致歸納如下:
(a)腐食性:筒形隱翅蟲亞科 Osoriinae、扁隱翅蟲亞科 Piestinae、原隱翅蟲亞科 Proteininae;
(b)植食性:異形隱翅蟲亞科的一些種類,如:Bledius 取食硅藻類;
(c)食花類:四眼隱翅蟲亞科及 Apocellus 屬隱翅蟲取食植物的花,Osorius 屬危害草坪;
(d)菌食性:巨須隱翅蟲亞科 Oxyporinae、出尾蕈甲亞科 Scaphidiinae、尖腹隱翅蟲亞科 Tachyporinae、前角隱翅蟲亞科 Aleocharinae 的某些種類;
(e)肉食性:四眼隱翅蟲亞科一些種類逐漸向肉食性進化,尖腹隱翅蟲亞科的某些種類及大部分前角隱翅蟲亞科 Aleocharinae、蟻甲亞科Pselaphinae、麗隱翅蟲亞科 Euaesthetinae、突眼隱翅蟲亞科 Steninae、毒隱翅蟲亞科、隱翅蟲亞科逐漸由腐食性進化為肉食性,且許多種類食物專一,如:前角隱翅蟲亞科Scydmaeninae Oligota 專門捕食蟎類,隱翅蟲亞科 Erichsonius 屬捕食土壤線蟲,Odontolinus、Belonuchus、Platydracus 屬捕食 Heliconia 花苞上蚊子的幼蟲或蛹,Hesperus 屬捕食竹子節間上蚊子的幼蟲,Eulissus 屬取食糞棲的聖甲蟲成蟲。而前角隱翅蟲亞科 Aleochara 屬則逐漸演化成寄生蠅蛹的類群。
(2)捕食行為
隱翅蟲常見的捕食策略有積極搜尋方式、坐等捕食方式、搜尋活動依獵物密度而變化的混合式等三種方式,如 Ocypus olens 在覓食過程中有積極搜尋行為(active searchingbehaviour)和埋伏等待行為 (ambush-like behaviour)兩種方式。
Leistotrophus versicolor 能根據環境的食物的密度,自行決定捕食策略,在環境食物密度大時,個體停留在動物的糞、腐肉等物質上,埋伏等待接近腐肉的蠅 (坐等捕食方式);但是當環境食物密度小,或者沒有腐爛的食物時,成蟲可停在樹葉或岩石上,通過外翻肛門附近第 8/9 背板腺體囊,分泌液滴於葉片或石頭等基質上,引誘獵物(例如:小蠅)到可攻擊範圍內。這種行為屬於種間化學欺騙引誘捕食。
捕食性隱翅蟲存在兩種取食方式,一種為撕碎-咀嚼,另一種為捕捉-口前消化 (preoraldigestion)的方式。李霞(2002)觀察了梭毒隱翅蟲 Paederus fuscipes 成蟲捕食蚜蟲的行為,將其捕食行為分為搜尋、捕捉、嚼食、梳理、靜止和排泄。 Philonthus decorus等採用捕捉-口前消化的方式。 P. decorus 的上顎發展成捕捉器官,在分開的上唇之間抓牢食物。下唇-咽下部 (labium-hypopharynx)有濃密的剛毛覆蓋,上唇中間有一條食物溝槽,食物進入口腔後部混入消化液後,返回到口腔前部由上顎重新咀嚼,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消化產物由強有力的食竇泵吸入前腸,食物殘渣則排出口腔外部。此外,還有一些關於隱翅蟲食量的報導,在 22~25℃室溫條件下,飢餓 24 小時的大隱翅蟲成蟲每隻 24 小時平均捕食絲光綠蠅 3 齡幼蟲 13~15 條。
(3)交配行為
Aleochara curtula 雄性的性行為在羽化 2 周后發生,而雌性性信息素的產生在羽化前和羽化後的幾天內迅速增加。
鄭英奎(2009)對大眼隱翅蟲 Stenus(Stenus,s.str.)sp.的交配行為進行了報導,他將大眼隱翅蟲的交配分成相遇、抱對、鎖結、離開四個階段:
雄蟲爬到雌蟲的背部,以上顎咬住雌蟲的頭部,前、中、後足抱握雌蟲的胸部,腹部下曲,雌蟲則腹部上翹,尾部交結,完成抱對。抱對的雄蟲在雌蟲的背部,然後雄蟲頭部後移,六足不斷爬抓,不久從雌蟲的背部滑下,但此時的雄蟲的頭部仍然朝向雌蟲的方向,腹部彎曲,生殖器交接在一起。大約經過 2~3min,雄蟲從雌蟲的背部滑下,雄蟲的頭部轉向相反方向,成尾部相接,頭部相反方向,一字拉開,出現鎖結現象,交配結束,雌雄尾部分開,兩蟲體分開一段距離靜止,然後離去,並不停地用後足彈掃其尾器。對抱對和鎖結所經歷的時間進行統計得出,抱對 2min 左右,鎖結時間長達 0.5h。
(4)亞社會行為
亞社會性指不具有社會性昆蟲那種明顯的社會性,但具有近於社會性行為的集群,稱為亞社會性的集群,對明顯向社會性方向演化過程中的以及與此相類似的類群也包括在內。異形隱翅蟲亞科中的布里隱翅蟲屬 Bledius 和離鞘隱翅蟲屬 Platystethus 的成蟲建造巢穴,用以儲藏和保護他們的卵和幼蟲。布里隱翅蟲屬將這種巢穴建在沙灘或者泥濘的海岸,而 Platystethus 是在動物的糞便中, Eumicrota 在蘑菇中。
(5)同社會性昆蟲、高等植物以及真菌的關係
歐洲的 Lomechusa屬和 Atemeles屬,以及北美的 Xenodusa屬,生活在蟻或白蟻巢內,它們分泌一種液體給蟻吃,蟻則餵養它們作為回報。其他社會性昆蟲的巢穴中也能見到隱翅蟲的蹤影,在歐洲,Emus (隱翅蟲亞科) 屬襲擊蜜蜂的巢穴,美國中部的Euvira(前角隱翅蟲亞科)屬和油粉蝶屬的一種蝴蝶共同建立公共巢穴。
同樣,隱翅蟲和高等植物的關係也非常密切。他們靠取食花蜜補充營養的同時也能傳播花粉。四眼隱翅蟲亞科的隱翅蟲在取食取食花蜜的同時也傳播花粉。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 Charoxus spp.(前角隱翅蟲亞科)和無花果屬的一種植物有高度專業化的關係,在新熱帶區的 Charoxus成蟲被吸引到 Ficus spp.(桑科)的花里,並在那裡產卵,成蟲和幼蟲捕食在無花果花上傳粉的黃蜂(榕小蜂科)。
隱翅蟲和真菌的關係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取食關係,成蟲和幼蟲取食真菌;二是隱翅蟲捕食真菌上的蠅類幼蟲和其他一些生物;還有種關係的構想是,許多種的成蟲被 Laboulbeniales(子囊菌綱)和其他的真菌感染,產生種、族或者亞科水平上的特異化。在腐爛的植物周圍,經常能發現一些隱翅蟲的身影。
經濟意義
隱翅蟲為農林醫害蟲、害獸的一類重要天敵
隱翅蟲是一種重要的天敵昆蟲,可捕食蚜蟲、玉米螟、葉蟬、飛虱、薊馬、卷葉蟲、雙翅類、直翅類等多種作物的幾十種害蟲,且捕食量大,個體數多,大發生時常為上述害蟲的一種重要生物控制因素。
例如,黑斑足突眼隱翅蟲和黑脛突眼隱翅蟲可獵食水稻、油菜、麥類、蠶豆等作物田間的蚜蟲、薊馬、葉蟬、褐飛虱、白背飛虱、長綠飛虱等昆蟲的若蟲及三化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和玉米螟的卵。
隱翅蟲可導致也可醫治人的疾病
隱翅蟲對人導致的疾病,突出的為隱翅蟲皮炎,此外,其入藥性能已在民間醫學中,採用的毒隱翅蟲屬組織中的有毒物質,已試驗用人工的方法繁殖這類甲蟲。
隱翅蟲可作為尚待探索的一種環保指標
不少隱翅蟲因多食性、廣生境的緣故,常可反映其棲境的污染等概況,而被視為環境保護的一種昆蟲學指標.。
仿生學套用
2014年11月3日日本研究人員宣布首次弄清了隱翅蟲“隱翅”的機制,有望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新型人造衛星上的摺疊太陽能電池板以及雨傘。
研究人員發現,摺疊後翅時,隱翅蟲先將兩個後翅合攏到一起,然後用細長的腹部上下移動,如同把被子疊成三折那樣把翅膀摺疊起來。而左右後翅的摺疊方法不完全相同,也不是同時摺疊的,有時是先左後右,有時是先右後左,相當複雜。領導研究的齊藤一哉認為隱翅蟲一瞬間張開和收縮後翅的方法以及身體的結構都是非常獨特的。後翅摺疊後不僅面積小,而且能夠在一瞬間展開,摺疊後也不會失去韌性和強度。這一機制可以幫助人類改善目前設計,如設計新型摺疊雨傘和人造衛星上的摺疊太陽能電池板等。
危害與治療
病原蟲
全世界已報導的能引起皮炎的毒隱翅蟲有20種,中國僅知3種,即黃足毒隱翅蟲( Paederus fuscipesCurtis)、黑足毒隱翅蟲( P.tamulusErichson)和奇異毒隱翅蟲( P.peregrinusErichson)。其中黑足毒隱翅蟲又名塔毒隱翅蟲,黃足毒隱翅蟲又名梭毒隱翅蟲。重慶、南充、鄭州和湖北孝感發生的隱翅蟲皮炎均由黃足毒隱翅蟲引起。
感染途徑
毒隱翅蟲皮炎則是由毒隱翅蟲體液中的毒素與人體皮膚接觸引起。在病原蟲發生(尤其是大發生)季節,由於夜晚燈光引誘,致蟲通過開放的門窗進入室內,在人們周圍爬行,常因爬行引起異樣感,被人用手在皮膚上有意無意拍打、壓碎或搓揉,毒汁溢出,粘染皮膚和手,手再去撫摸它處皮膚時,導致多處皮膚受害。毒隱翅蟲的毒素勝過眼鏡蛇毒的強烈接觸毒素。毒隱翅蟲的毒素有3種,即毒隱翅蟲素(Pederin)、擬毒隱翅蟲素(Pseudopederin)和毒隱翅蟲酮(Pederone)。
梭毒隱翅蟲的卵、幼蟲、蛹和除翅以外的成蟲各部,都有毒素存在。成蟲的毒素主要源於血淋巴,雌蟲體內毒素是雄蟲的10倍。毒素分布在昆蟲體內的每一部分,把蟲體分成若干段節,不管用哪一節段接觸皮膚均會引起相同症狀的皮炎。蟲體各部含毒素多寡不同,腹部最多,胸部和足次之。
隱翅蟲體液感染人體皮膚的途徑有三:一是直接把蟲體揉碎在皮膚上所致,稱為直接感染;二是蟲體的碎片污染了手指,再由手指去摸其他部位導致感染,稱為間接感染;三是蟲子隱藏在衣物、洗臉巾中,使用時把蟲體搓爛使毒液沾污在上面,接觸皮膚後導致感染。不管哪種形式的感染途徑,都有一個搓揉的動作,這個動作是促成皮炎形狀多樣、受損面積大小不同的根本原因。直接接觸蟲體體液是引起隱翅蟲皮炎的主要途徑。
發病特點
(1) 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6月份開始出現,8~9月份是發病的高峰期,10月份減少,這與隱翅蟲的繁殖季節相吻合。
(2) 有周期性,但不明顯。
(3) 發病與氣象因素的關係。該病多發於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量多、氣壓低的季節。根據南充和重慶多年的發病情況看,在連續高溫乾旱之後又逢秋雨連綿的年份,往往暴發此病。
(4) 發病與性別有關。男性多於女性,差異有顯著性。男女比例接近2∶1。
(5) 患病年齡多集中於10~40歲之間。
(6) 發病與職業:好發者多為夜間在強光源下作業的人群,大中學校學生、建築工地電焊工、教師患病多於農民、城市居民、機關幹部。
(7) 患病與環境有明顯的關係:患病區的燈光強於周圍的燈光。光線越強,患病人數越多,以用日光燈者的發病率最高。
(8) 隱翅蟲皮炎與人體暴露與否無明顯關係,僅有病情輕重之別。
(9) 隱翅蟲皮炎有明顯的好發部位,頸部、唇周和前臂內側為最容易發生的部位。
(10) 隱翅蟲皮炎的臨床症狀及體徵:隱翅蟲皮炎的發生常伴有紅斑、腫痛、局部不適、癢、水皰、發熱、化膿等症狀。重者劇痛,常伴有體溫升高及局部淋巴結腫大、頭昏、頭痛等症狀。其中最典型的是灼痛(占67.97%)、燒灼感(占63.67%)、癢(輕癢占50.4%,奇癢占28.52%)、面部浮腫(27.34%)、頭昏(13.28%)。有診斷價值的是灼痛和癢。
(11) 隱翅蟲皮炎的損害類型:以點條狀為主(占45.31%),次為點狀(占18.70%)、條狀(占13.63%)、點片狀(13.28%)。此為確診隱翅蟲皮炎的主要依據。
(12) 隱翅蟲皮炎的病程:大多數病例在7~8 d,約1 3的病例在10 d以上。病程的長短,取決於診斷與治療方法。診斷確切,方法合理,能縮短病程。
診斷要點
(1)患者生活工作學習的環境中有無隱翅蟲活動的蹤跡、接觸蟲史,這是診斷確立的首要條件。
(2)發病季節,早發病例一般在4~5月,多發季節為8~9月。
(3)發病對象群體為主,散在病例極少。
(4)患者的損害部位多為頸、面部及四肢裸露部位。
(5)皮膚損害類型以點條狀、點或點片狀為主。
(6)病程變化:燒灼感---灼痛---皮膚發紅---漸至紫紅色---出現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膿泡---擴展成片或條狀膿泡---泡破、結痂---愈後受損部位皮膚留下難以消退的褐色斑痕。
治療原則
及時徹底地清洗掉受害部位的毒液,減輕對皮膚的損害。其方法:
(1)用肥皂反覆清洗受損皮膚;
(2)用4%蘇打溶液或10%的氨水反覆擦抹受損皮膚,中和毒素。
出現皰疹後,鎮靜止癢,採用消炎收斂性藥物減輕刺激感。口服、肌注或靜脈滴注抗菌素,必要時加用激素類藥物提高療效。
外用藥物可選0.1%雷夫努爾、3%硼酸水、1 3 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濕敷或擦膚氫鬆軟膏、皮炎淨、蛇傷急救散或用南通蛇藥白酒溶液擦抹。有皰疹時禁用龍膽紫液。一般認為油劑會加重病情;可的松、抗組織胺、青黴素不起作用,但抗生素可防次級感染。
預防措施
發動民眾清除房屋四周的朽木、廢料、雜草,搗毀隱翅蟲的棲息地和滋生場所。不要在室內堆放廢舊物品,保持室內清潔、整齊,使侵入室內的隱翅蟲無隱藏之處。夏季需要夜間作業的單位,安裝紗門、紗窗,阻止夜間活動的昆蟲(包括隱翅蟲)飛入室內,減少人體接觸隱翅蟲的機會。
夏季到來時,在室內用凱素靈或奮鬥吶等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作滯留噴灑,在2~3個月內能有效殺滅飛入室內的隱翅蟲。發現有隱翅蟲在身上爬行時,不要用手拍打、揉搓,輕輕吹掉或用其他物品將蟲子拿掉。若手已接觸蟲的碎片,立即用肥皂水反覆清洗。
盛夏時節,避免開窗開燈睡覺,可有效防止隱翅蟲趁人入睡後亂爬亂竄傷及人體,引起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