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通寺[山西五台山]

顯通寺[山西五台山]

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永明寺,位於山西五台山中心區的台懷鎮北側。顯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顯通寺現存建築為清代規模,寺宇占地約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400餘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中軸線上排列著水陸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等7座殿宇。銅殿鑄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銅10萬斤,是中國國內保存最好的銅殿之一。1982年,國務院將顯通寺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概況

顯通寺顯通寺
顯通寺現占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築400餘座,規模浩大。周圍山巒起伏,寺內殿閣巍峨,兼有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佛教氣息濃郁。在全寺中軸線上,寺前銅塔聳立,七重殿宇分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藏經殿,各具特色,無一雷同,輝煌壯麗。尤其最為突出的是青銅鑄造的銅殿,是在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萬曆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布施,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台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台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形象生動,工藝絕佳。內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徵五座台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顯通寺是五台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全寺占地面積四萬三千七百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四百多問,且大多為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布列於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顯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觀音殿,又名南殿。殿內,中間供著觀音菩薩像,左右供著文殊普賢菩薩像,所以又稱三大主殿。殿內兩側放滿了經架,架上置有各種經書,所以又稱藏經殿。過去,救助水陸眾生的大法會——水陸道場也設在這裡,所以又叫水陸殿。大文殊殿,是顯通令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自然顯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內供著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

歷史

在五台山台懷鎮北側。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規模較大,歷史最古。寺周山巒起伏,寺內殿客巍峨,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一派佛教勝地風光。據《清涼山志》記載,始建於東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因寺側有一大花園,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曾改稱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規模。寺字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四百餘間,中軸線殿宇七座,無一協同。兩廂配殿嚴整齊備,齋堂禪院完好無損,其中銅殿三間,鑄造精巧。柱額花紋,格扇欞花,全以銅鑄鉤勒而成。銅塔兩座,高8米,形制秀美。門前鐘樓,雄偉壯觀,內懸萬斤銅鐘,擊聲可及全山。磚構無量殿,寬七間深四間,重檐檐山頂,規模宏偉,磚雕精緻,內供無量壽佛,上部藻井,華嚴經字塔及各種供器,均為有價值的歷史遺物。在五台山諸寺中,顯通寺規模最大,歷史最古,俗稱“祖寺”,朝山禮佛者,必先拜謁顯通寺。

台懷鎮的大顯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廟,始建於東漢時期,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在京都洛陽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台山,法眼識聖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風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裡破土建廟,揭開了五台佛國歷史的第一頁。

他們之所以選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當時五台山叫清涼山,佛經《華嚴經》里說,東方清涼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有案可據;其二,兩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覺得與印度靈鷲峰極似,靈鷲峰又是釋迦牟尼向弟子講經的地方;其三,據說在兩位高僧來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於是,五台佛國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廟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就這樣建立起來了,連那座山也稱作靈鷲峰了。

長期以來,在五台山寺廟群中顯通寺之所以特別引人注目,除了它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內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在掛著“大顯通寺”匾額的山門外兩側,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兩個大字。寺廟中用龍虎把守大門,甚為奇特。而這兩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在大文殊殿前有兩座碑亭,亭內的石碑也比較特殊,一座是無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筆。藏經樓內,收藏的各種文物那就更多了。在這裡,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有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有明代人繪製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鐵棍……然而,在顯通寺內最珍貴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卻是千缽文殊銅像、銅殿和銅塔、無量殿、華嚴經字塔和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銅鐘。

布局

顯通寺顯通寺正殿
顯通寺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區大白塔北側、菩薩頂腳下,是五台山佛教聖地中最古老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山峰很象佛祖說法的靈駕山,故名大字靈鷲寺。

顯通寺相傳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稱大孚靈鷲寺,它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據《清涼山志》載:"後元魏孝文帝再建大孚靈鷲寺,環匝鷲峰,置十二院,前有朵花園,故又名花園寺。"唐時因藏於寺中的新譯《華嚴經》中有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的記載,武則天改其稱為大華嚴寺。到了明代重修時才由明太祖朱元璋賜額"大顯通寺"。明萬曆中年改為永明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改名為大顯通寺。現存建築均為明、清重修後的形制。在五台山諸寺廟中,顯通寺歷來地位最高。宋代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在寺設“僧綱司”,統轄全山僧寺;清代又是五台山五大禪林之一;今天的五台山佛教協會也設於此。

顯通寺占地120餘畝,有殿堂樓房400餘間,中軸線上,一連七進大殿,東西廊房對稱配合,形成整肅嚴謹、闊暢宏大的布局結構,建築樣式各異,多帶宮廷建築色彩,堪稱明清寺廟建築的典型。

寺院面積8公頃(一百二十畝),各種建築四百多間,多為明清遺物。排列於中軸線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築,很有氣勢。

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寬大,占地約670平方米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繪,肅穆堂皇。殿內佛像高大,金碧輝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動,多在此殿舉行,屆時,各寺都有僧人參加。

無量殿是中國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高20米,面寬28米,進深16米,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型制奇特,雕飾精細,宏偉壯觀,又稱無梁殿

顯通寺顯通寺遠眺
在顯通寺的後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銅鑄件組裝而成的純粹金屬建築物,人稱“顯通銅殿”。

相傳,明朝穆宗駕崩前後,少主年幼無知,皇親李良發動了宮廷政變,接管了江山,就將娘娘李彥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宮,想絕明朝後裔。這少主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大臣徐彥昭和楊波進入冷宮行讕,李娘娘又氣又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少主交給了徐、楊二人帶走,讓他們好好撫養。後來少主當了皇帝,懲除了奸臣。為了感謝母恩,就決定在五台山為李娘娘建造一座銅殿。據記載,這座銅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燈和尚(山西平陽人),在現在太原市郝莊村南建起了高達13層的兩座大塔(宣文塔)後,正在興建永祚寺(即雙塔寺)的過程中,又奉萬曆皇帝的命令,到顯通寺“傳戒”時建築的。

銅殿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寬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國僅有的三銅殿中的一座。另外兩座,一在浙江普陀山,一在四川峨眉山。不過就其建築藝術和美觀俊雅而言,那兩座都不及這座銅殿,而且峨眉山的銅殿早巳在戰火中焚燒壞了。

銅殿外觀為重檐歇山頂,共分兩層,上層四周各有六面門扇,下層四周各有八面門扇。每面門扇的下端鑄有花卉、松柏、鳥獸等圖案。“龍虎鬥”、“龍鳳配”、“喜鵲登梅”、“玉兔拜瓤”……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門扇的上端都有精細的花卉圖案,形態各異,玲瓏剔透。正面橫樑上的“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更是活靈活現。第二層的四周,有大約1米高的銅欄桿,其24面門上均有各式圖案。殿脊的兩端有銅鑄的似龍非龍的寶瓶,光芒四射,耀眼奪目。

殿內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造形美麗。殿內四壁上的銅鑄小佛像,琳琅滿目,多達萬尊。

特色

顯通寺顯通寺金頂
中國古代佛寺建築群。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靈鷲峰麓。據《清涼山志》載,東漢永平十一年建寺,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期再建,唐太宗時重修,武則天時期更名大華嚴寺,寺容已達高峰。寺前有高塔聳峙,後有菩薩頂。明太祖時又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代中葉寺僧分裂,始成現狀。萬曆年間(1573~1620)曾改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仍復顯通舊額。寺宇規模宏大,為五台山祖寺。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坐北向南,面積8萬平方米,中軸線殿宇7座,自前至後有觀音殿、菩薩殿、大佛殿、無量殿、文殊殿、銅殿、藏經殿。配屬建有銅塔、配殿、廂房、大鐘樓、僧舍、廄庫、禪堂、方丈院、糧倉等,現存建築 400餘間,均屬明清重建。

大佛殿即大雄寶殿,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建,面寬九間,進深五間八椽,重檐九脊頂,凸字形平面,四周環廊。殿前檐廊下額枋、雀替雕龍。殿內供“三世佛”、十八羅漢等,背面為“三大士”像。

無量殿為純磚結構,明萬曆三十四年至四十年(1606~1612)建,崇禎九年(1636)補修。面寬七間28.2米,進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頂。內部結構券拱與疊澀砌築,藻井形似花蓋。殿頂鋪設筒坂布瓦,外檐磚刻斗栱銅殿為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鑄造,三間方形,重檐九脊頂。殿內四壁鑄佛像萬尊,故又名萬佛殿。殿身比例和諧,製作工精,柱額、斗栱、梁架、屋頂及吻獸脊飾等完好無損。四周隔扇欞花圖案和裙板上花鳥人物,工藝尤佳。

顯通寺顯通寺金頂
銅塔位於銅殿前兩隅。原為五座,形制略同,象徵著五個台頂,人們至此,猶如朝拜五台。現僅存兩座,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造,完好無損。塔為八角形,十三級,高約 7米。須彌束腰基座,覆缽形塔身,上置密檐瓦瓏,塔剎上露盤兩層,寶珠設於極頂。塔內及周身雕佛、菩薩力士、弟子、諸天羅漢等像。覆缽四周雕密檐塔9座,分七級和九級兩種。

大鐘樓在寺東南隅,明天啟四年(1624))建,面寬進深各三間,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周置迴廊,下層磚砌券洞,刻有“震悟大千”橫匾一方。上層柱額承托梁架及樓頂,裝隔扇6抹,鉤欄圍護。樓內大鐵鐘為天啟間鑄造,重及萬斤,是五台山巨鍾之一。

此外,寺內還保存有銅鑄十一面千缽文殊華嚴經字塔、小木作八角形樓閣式塔、北魏銅鑄旃檀佛像、石雕菩薩等,也都是富有歷史藝術價值的文物。

1954年修繕左右配殿, 1956~1957年翻修無量殿,1974~1977年翻修西禪院,1979年修繕藏經殿,1982年鋪墁庭院,修繕東方丈院,1984年修繕夢樓糧倉。

寺內大殿

顯通寺顯通寺白塔
大佛殿重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系木結構建築。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此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正前方的橫樑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下麵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掛。殿台上,並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牆兩側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經案上佛燈高照,寶鼎焚香,擺著各色供果,敬有美麗鮮花。東面的經案頭,還擺著木魚等佛家樂器。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做早晚功課,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五台山佛教協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匯集到這裡舉行禮佛儀式。

顯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觀音殿,又名南殿。殿內,中間供著觀音菩薩像,左右供著文殊和普賢菩薩像,所以又稱三大主殿。殿內兩側放滿了經架,架上置有各種經書,所以又稱藏經殿。過去,救助水陸眾生的大法會——水陸道場也設在這裡,所以又叫水陸殿

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於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結構建築。五台山是文殊菩薩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自然顯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台獅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無垢文殊,東台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後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內供著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後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

文殊殿前,有兩座八角碑亭,碑亭里各立一通漢白玉石碑,石碑高不足八尺,寬二尺半,立於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邊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筆。右邊的碑上沒有字,人稱“無字碑”。立碑是為了刻字記事,這一通碑上為何就無字呢?傳說蓋碑亭的地方,原是兩個圓形的水池,池裡的水清澈如鏡。有一年,康熙皇帝朝台,巡遊顯通寺,來到文殊殿前。他抬頭一望,只見絢爛的菩薩頂端端正正坐落在靈鷲峰下,好像一條英武的龍,昂著頭高臥在那裡。一座牌樓正是龍頭,兩根幡桿正是角,一百零八層台階從牌樓上延伸下來,正是龍吐出了舌頭。康熙越看越象,越看越怕:這是出真龍天子的地方呀,難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讓別人奪去嗎?於是,他想找些人言依據,來證實菩薩頂不是一條龍,或是一條死龍,那就放心了。顯通寺住持和尚奉命接駕,時刻不離左右。他聽到皇帝在念叨菩薩頂便湊上去說:“啟奉萬歲,那靈鷲峰是一條龍,菩薩頂的牌樓,正好在龍頭上。”康熙最怕說的話,終於被住持說了出來。不過,他還是不露神色,顯出不太在意的樣子,仔仔細細看了菩薩頂一會兒,象是發現了什麼奧秘,竟忘記了自己的尊嚴,掉轉頭來對住持說:“靈鷲峰是條龍,但不是條活龍,你看,它沒有眼睛。”本來,康熙想讓住持接住他的話茬,也說一句“這條龍沒有眼睛。”可那住持有巴結皇上的心思,卻沒猜測到皇上的本意,只是一個心眼兒把他所知道的統統告訴皇上:“啟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這龍是有眼睛的。每日午牌時分,太陽照到這兩個池上,那菩薩頂的木牌樓兩側就會出現兩個圓形的光環。”這一來,康熙再也忍不住,發了雷霆,“龍長了眼睛,不會飛走嗎?龍飛走了,五台山的靈氣還會有嗎?這兩個水池,你給我填平,上面再立兩通石碑壓住!”不久,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來。住持請康熙寫碑文,康熙欣然命筆寫了一篇,住持請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左邊那通石碑上。

銅殿

顯通寺顯通寺銅殿
銅殿是一座銅鑄成的仿木建築物,鑄成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是中國現存四銅殿之一(其它三銅殿為北京頤和寺萬壽山銅殿、湖北武當山銅殿和昆明鳴風山銅殿)。據《清涼山志》記載,明萬曆年間,五台高僧妙峰集全國十三省布施,計十萬餘斤,先後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峨眉山,一置五台山。均於湖北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前二者已失,顯通寺這座為僅存。銅殿平面見方,寬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觀兩層,內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似鼓。上層四面,各有六塊格扇,下層四面,各有八塊格扇。格扇內壁鑄有佛像,重重疊疊,號稱萬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銅鑄大佛,故稱“萬佛朝如來”。格扇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共36幅。有二龍戲珠魚躍龍門、丹風朝陽、喜鵲登梅、犀牛望月玉兔拜月、牡丹出瓶、獅子滾繡球、老鼠盜葡萄等,十分生動傳神,富有生活情趣。這座銅殿優美的造型,完整的結構,巧妙的布局,生動的圖案,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鑄造藝術和勞動人民的智慧。殿前原有同期鑄成的五座銅塔,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合五座台頂。從前香客因天寒路遠等原因,無法——朝拜諸台頂,即禮拜此五塔,以為彌補。可惜在抗日戰爭時被日寇掠去三座,現僅存東西兩座。塔高13台,層各8面,高8米,直徑2尺,塔身鑄滿佛像、圖案和各種銘文。底座正方形,四角名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和頭頂塔身。西塔下層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坐小指大的土地像。相傳康熙見其特別小而感嘆道:“好大的土地?”誰知話音剛落,土地連忙叩頭,感謝皇上的賜封,從此便以山西大土地自居了。

銅殿兩旁又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檐磚殿。最高層的藏經殿,俗稱後殿,原放藏經,現闢為文物陳列室。其中手工藝品有北魏孝文帝時黃金鎮風印和銅鑄旃檀佛,南北朝的石雕觀音和脅侍瑪薩,清代燒制的濟公和尚瓷像、蘇武牧羊花瓶、木雕善財童子和觀音,銅鑄劉海戲金蟾和四十八臂觀音,以及水晶塔、銀塔和各色景泰藍供件等。書畫有北宋開寶年問印刷的雷鋒塔藏經,元初趙子昂夫婦畫的馬和觀音,明沈周繪的關雲長,明丁雲鵬在小小的菩提葉上面的十八羅漢等。最尊貴的要數原奉供五台碧山寺,現在顯通寺文物陳列內展出的華嚴經字塔。字塔長l丈7尺,寬5尺,由白綾和黃綾裱糊而成,上書《華嚴經》80卷,計600043字。綾上寫字不算奇,奇的是用一部經文正好組成了一幅寶塔圖案。遠望象是綾上用工筆畫的七級高塔,塔身嵌以樓閣佛像,飛檐吊以風鍾,塔邊飾以花卉,十分形象。近以細瞅,原來拼成高塔的每一根線條都是蠅頭小字排列起來的。蓮花的細莖,風鐘的吊繩,佛像的眉毛,都是一行行的小字。難察經文起首何處,不知經文落款何方,經畢塔成,渾然一體。華嚴經字塔系清康熙年間蘇州三寶弟子許德心用十二年功夫書成。這幀經字塔,沒有周密的設計,沒有頑強的毅力,是難以完成的 。

旅遊攻略

顯通寺顯通寺高僧

交通

台懷鎮有許多招待所可提供住宿服務,價格中等,設施尚可。鎮上還有許多農家旅舍,房屋一般為“一堂兩臥”,即中間一間為堂屋,兩側的套間為臥室,每間設有床位四五張,房間內窗明几淨,整潔清雅。許多家庭旅舍備有火炕,適宜於體弱畏寒的遊客住宿,還有的家庭旅舍同時可為住客提供家常菜點,十分方便。一般只需幾十元即可解決。

三日游

第1天

尊勝寺-佛光寺-顯通寺-塔院寺-羅睺寺-菩薩頂

上午乘汽車北上參觀尊勝寺、佛光寺,下午到台懷,集中參觀顯通寺、塔院寺、羅目侯寺和菩薩頂。

第2天

黛螺頂-碧山寺-南山寺-鎮海寺

上午登黛螺頂並參觀寺廟,下午游台懷中心區的碧山寺、南山寺和鎮海寺等。

第3天

翠岩峰-南禪寺-龍泉寺

上午登臨中台翠石峰,觀賞山上的怪石及變幻的天景,下午游南禪寺龍泉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