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寺[太原市郝莊村]

雙塔寺[太原市郝莊村]
雙塔寺[太原市郝莊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又名永祚寺,位於太原東南郝莊村南之向山腳畔,創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是一位名叫佛登的高僧奉皇帝之旨修建的。因寺內雙塔高聳,故俗稱雙塔寺。它坐南朝北,依山構築,居高臨下而視野開闊。

基本信息

概況

雙塔寺 雙塔寺
雙塔寺又名永祚寺,為國家級 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太原市郝莊村南,由於 雙塔聳立,被人們稱為“ 文筆雙塔”,成為太原的標誌。

雙塔寺,明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創建。當時,山西平陽佛燈和尚名望很高,潞安的潘王拜他為師,並資助他在這裡建築起高達十三層,五十多米高的兩座大塔,名宣文塔。佛燈和尚原來計畫中的永祚寺規模很大,但尚未完工,又奉萬曆帝之命,到五台山顯通寺‘傳戒’。據說顯通寺的銅殿,也是他主持所建。

寺內現存主要建築均為磚構,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皆系無量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寺內有磚塔兩座,即為雙塔,因是萬曆皇帝母宣文太后李氏出資所建,故又名宣文塔。主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級,高五十四點七米,檐下飾有琉璃脊獸,絢麗壯觀。院內還有客房、禪堂、方丈室等。在大雄寶殿前,明代丁香和牡丹每到開花季節,花色鮮艷,花香馥郁,為寺院增添了不少秀色

特色

雙塔寺 雙塔寺
雙塔,名宣文塔,位於太原市內。為明高僧佛登和尚創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佛登在當時名望很高,一些王公大臣紛紛拜他為師, 萬曆皇帝封他為“妙峰真正佛子”。 慈聖太后也對他倍加青睞,那建塔的費用,即為慈聖太后所資助。

雙塔平面為八角形,每邊長4.2米,周長33.6米。底層高7米,由下而上每層作規律遞減,共13層,全高54.85米。塔身全力磚石結構,外表飾以精美的磚雕斗拱,承托著輝煌的琉璃飛檐。檐上裝有細緻精巧的琉璃鳥獸和花卉,檐下又有一圈佛像浮雕;宛如一圍華麗的玉帶,又似八面連環的佛龕,其雕工之細緻,形象之逼真,都顯示了明代磚雕藝術家的匠心和才華。塔頂為八角攢尖式,頂端豎以特製的琉璃葫蘆頂,摩天接雲,使全塔顯得更其高危。塔內有折轉攀登的石階,循之可上最高層。

雙塔腳下的永祚寺,是一座建築別致的古剎。創建年代與雙塔同時。它坐南朝北,依山構築,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寺中正面是一座巍峨的二層龕洞,下為大雄殿,上為三聖閣,全力磚石碹砌,號稱“無梁殿”。大殿結構嚴謹、開闊,是不可多得的明代磚石無梁建築。

沿大雄殿東側方丈門前的台階折轉而上,可達三聖閣。這也是一座磚石無梁結構建築,較之下層的大雄殿而言,雖沒有其高大豁敞,但卻較其精巧細緻得多。尤其是正中頂部結構複雜,以磚雕斗拱組成的藻井,非常精緻。
雙塔素有“文筆雙塔”之稱。據說,這擎天的雙塔是兩支文筆,那浩渺的晉陽湖是個大硯池。應了這“鳳水”,太原歷史上才出現了許多文章聖手。

三晉名剎雙塔寺,位於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莊村南之向山腳畔。這裡,綠樹紅牆,寶塔梵殿,龕閣玲瓏,碑碣櫛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肅穆幽靜,古香古色。

歷史

雙塔寺 雙塔寺
雙塔寺的建築方位,一反中國千百年來寺院建築坐北朝南的傳統習慣,因地勢而拓建,居高臨下,坐南朝北。可謂背擁 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帶。身臨其境,憑著古老的塔身,可廣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晉中盆地之沃野千疇。

雙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內那兩座”巍峨壯觀,聳入雲端的古塔,引人矚目,才被世人習呼為雙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漸不被人注視,而俗稱卻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永祚寺”之“永祚”二字,語出《詩經·大雅·既醉》中:“君子萬年,水錫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錫祚胤”的略寫。《爾雅·釋古》說:“永,長也;永,遠也。”《說文解字》說:“祚,傳也;祚,福也。”《晉書·樂府》說:“永祚,猶遠祚也。”可見“永祚”一詞,似有“永遠傳流,萬世不竭”的意思。這就是寺名的來由和含意吧。

雙塔寺始建於明代萬曆中葉,大約在萬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間(公元1597——1602年),距今380餘年。初創之時,還不是今天看到的這所寺院,也沒有達到現在這樣的規模。那時,僅建了一座補輔太原“文運”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於東南隅的那座舊塔。至於那緊靠塔而建的幾間簡陋寺舍,而今早已蕩然無存。當時,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關於“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明萬曆本《山西通志》和萬曆本《太原府志》都曾作過明確的記載。

宣文塔和永明寺問世不久,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晉藩第十一代王——晉穆王朱敏淳覺得永明寺、宣文塔規模簡陋,與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稱,就下書五台山顯通寺,邀請該寺主持,當時在全國頗有些名氣的建築家福登和尚,來太原主持擴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和尚是明代中葉著名高僧。萬曆皇帝的生母,那個篤信佛教的慈聖宣文李太后就拜他為師,皈依其門下。福登接到晉穆王邀請後,便來到太原。當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傾斜時,就向晉王建議,在擴建殿宇的同時,另建一新塔於舊塔之左。晉王採納了福登的建議並在慈聖皇太后出資佐助下,用了4年的時間,即萬曆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公元1608——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現存永祚寺殿堂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三聖閣、兩廂方丈和兩廊配殿,以及位於舊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兩峰插天”,“樓閣巍然”的大觀。

福登計畫中的寺院規模是非常宏偉的,除了目前現存的後院三座大殿外,還有天王殿、後院門庭、前院諸殿和山門的殿堂。然而,終因年邁體弱,積勞成疾,無法完成其計畫,於這年(萬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後,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圓寂於台懷鎮顯通寺。這個終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兩塔均定名為“宣文塔”。

布局

雙塔寺 雙塔寺
寺廟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前院、後院、塔院三部分組成,占地總面積3萬平方米。塔院現存雙塔、過殿和後殿。後院現存大雄寶殿、三聖閣、排堂、方丈等建築。寺內 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皆系無量殿形制,以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

三聖祠,原名觀音閣,面闊三間,長16.75米,深9.7米。處在當心間頂部的磚雕藻井,被認為是雙塔寺磚雕藝術和建築藝術中的代表作。正中龕內為觀音大師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豐滿,線條流暢,是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雙塔位於雙塔寺最高之處,均在寺之東南,名宣文塔。兩塔均為八角13層,高約54.7米。磚築樓閣式,塔表仿木結構,用磚磨刻成斗拱、坊和檐椽,塔內設踏階可盤鏇而上,直達最上層。兩塔相距60米,塔高54.85米,十三層,底層高7米,八角形,磚石結構。塔表面,用精美的磚雕、斗供琉璃、飛檐裝飾。飛檐上,嵌飾各色鳥獸、花卉、人物。塔頂,為八角攢尖式。塔內有梯踏道,可登頂層,憑窗遠眺,太原風光歷歷在目。

古往今來,永祚寺的雙塔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晉陽奇觀”,當作太原的標誌。歷代的地方志書都把“凌霄雙塔”作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響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鮮為人知,直被“雙塔寺”所取代。

雙塔寺 雙塔寺
凌霄雙塔,是太原現存古建築中最高的建築,兩塔猶如一雙孿生姊妹,相映成趣,吸引著每一個專訪和途經太原的賓客。

凌霄雙塔,還有一個美麗動聽的別稱——文筆雙峰

凌霄雙塔,也曾使歷史上不少涉足於太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墨客騷人為之讚嘆。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曾為其頌詠;明代江南七大文人之一的李維楨曾為其吟詩;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藝術家傅山先生曾為其作畫;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將楊成武將軍曾為其揮毫;……不勝枚舉,不一而足。

數百年來,絕大部分人把永祚寺的“凌霄雙塔”,當作同時創於世,屬性一樣的藝術珍品和文物珍品給於珍視。但是,考其故事,研究其創建之因,並不如是。這兩座形同孿生的姊妹塔,一個是創建於先的“文峰塔”,一個是繼建於後的“舍利塔”,不僅非同時所建,而且屬性也根本不一樣。所謂“文峰塔”,是“起自堪與家言”的風水塔,即封建社會地方仕紳為補輔該地的地形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誌性、欣賞性建築。它的造形雖然取之於佛教的浮圖,但是,與佛的教義和佛門沒有絲毫的關係。而“舍利塔”則是佛門的聖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經,受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建築。這正是永祚寺“凌霄漢塔”,近在咫尺,本質相去甚遠的差別。

舍利塔

雙塔寺 雙塔寺
舍利塔的原名叫做宣文塔(與文峰塔同名),因為它是由明代萬曆年間的高僧妙峰大師(即 福登和尚)監造,而且塔內藏有佛 舍利子,所以又叫做宣文佛塔,或舍利塔。舍利塔位於塔院的北端(西北隅),所以也有人按方位把它叫做北塔。

舍利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層,最低層邊長4.6米,全塔總高54.78米,是典型的樓閣式空心磚塔。該塔的塔座為沙石條砌築,質樸堅固。塔身為一色青磚研磨對縫砌成,塔上的斗拱、飛檐、枋、椽、柱(垂柱),均為青磚仿木結構砍磨而成,13層塔檐都用孔雀藍色琉璃瓦砌出晶瑩美麗的邊沿。在塔的第一層撩檐枋下,斗拱與斗拱之間的空處,嵌刻有磚字“阿彌陀佛”,字型猶如一條飄帶,層層疊壓,美觀而勻稱。這幾個字既表明了塔的屬性為佛塔,也巧妙地添補了斗拱與斗拱間平板的空間,真可謂獨具匠心。

該塔1——7層的磚仿木斗拱,無論形制還是結構,均與大華寶殿相同,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飛,組成塔檐。隨著塔身的拔高,塔層的上升,每層高度逐漸減低,斗拱形制也隨之變小,逮至8層以上,斗拱結構則改變一跳(即三踩),明顯收分,使塔身輪廓造形呈流線形,十分美觀。

舍利塔每層的八個角,都鏤刻有磚雕的裝飾性蓮花垂檐柱,垂柱與垂柱之間,有磚砌欄額相連,垂柱上方,磚鏤的角替、枋頭、華板等上面,刻有細膩逼真的草紋、雲紋,大大地增強了塔外面的裝飾性。這種建築雕刻,不僅圖案富麗,鏤工精細,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磚構建築的藝術風格,可稱明代磚仿木建中的優秀作品。

舍利塔的底層開闢兩門,一為東南方向,一為西北方向。緣東門拾階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龕,龕中造像毀之戰火。繼續攀登,便進入塔外壁與內壁之間的階梯;盤鏇而上,則可瀕臨頂層。站在塔的頂層,憑著古老的塔身,居高臨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晉陽風光,確如郭沫若先生所述:“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新興工業高精大,後繼英才專敢紅。”難怪明人李博登臨塔頂之後深有感慨地賦詩:“矗矗蒼龍擎宇宙,綿綿紫氣發林巒。我來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覺世界寬。”若進塔的西門,則與東門之內迥然不同。這裡沒有步步高升的台階,不用數步就可進入舍利塔的底層。在這裡可以欣賞明代空心磚塔,塔心空券,形成層層有塔室的建築風格和技藝,飽覽券進式樓閣寶塔的內部結構。那時,將對當時勞動人民的精湛建築技術產生新的具體的認識,給你以美的知識的享受。

舍利塔塔頂的塔剎,由銅、鐵兩種金屬鑄制。剎座為覆盆仰蓮式須彌座,用生鐵鑄成。剎頂則為銅質寶瓶式,制於覆盆仰蓮座中。

文峰塔

雙塔寺 雙塔寺
與舍利塔比目並立,位於塔院東南隅的這座古老蒼朴的磚塔,即是 文峰塔。文峰塔也叫宣文塔,宣文寶塔。它所以叫文峰塔,是因為它創建的原因本是為補輔太原府城“西北高東南低”,不利於發展文化的地形不足,用以“開山川之形勝,創文運之興盛”。對於這一點我國古塔研究的專家 張馭寰先生和 羅哲文先生曾有過明確的論斷。至於當地人們或地方志乘中把文峰塔稱作“舊塔”或“南塔”,那是因為它問世早於舍利塔和其所處方位的緣故了。

從建築特色看,文峰塔雖然略早於舍利塔問世,但是,它們必竟同屬於明代中葉的作品,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狀,都是十三層建築,高低也僅有2厘米之差。據測:文峰塔略低於舍利塔,總高度為54.76米。而且,斗拱的結構、造形,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築,可以說大同小異。這些都反映著它們為同一時代產物的鮮明特色。然而,它們也有不少不容忽視的差別,那就是,文峰塔沒有塔基座,僅開一門,沒有佛龕,沒有“阿彌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邊。這裡,我們且不說兩塔的塔剎造形無一相同之處,就是塔的主體塔身,也有很大的差別;文峰塔上下直徑幾乎相同,基本為直上直下,沒有明顯收分,外形呈直線形;而舍利塔卻是上下直徑相差很大,有明顯的收分,尤其是七層以上更為突出,使整個塔的外形呈弧狀流線形。這些大大小小的差別,無疑正反映著兩塔的設計者和建造者在造形、技藝和風格上的不同。

文峰塔一經問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側傾。對於這點歷代地方志乘都有確實的記載,並且成為福登造塔的發念和原由。多少年來,許多的傳言和不少對建築很有研究的人都說,文峰塔西北向微微傾倒,正是建塔匠師們在造塔之初,考慮到塔勢高峻,又是東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風的影響,所以才有意將塔身向西北向微側,以抵消西北風對塔的吹阻力。如若確實如傳言所述,文峰塔從誕生即向西北向傾斜,而歷經四百載一直沒有倒掉,不正說明當時匠師們設計的周密和建造工藝的絕倫。

其它景觀

(圖)雙塔寺 《寶賢堂集古法帖》
碑碣刻石

雙塔寺現今共收藏和保護有價值的碑碣刻石260餘通。這些碑石中除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絕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後,從太原各個地方收集的散佚珍品。在這些碑石中,在這些碑刻中,陳列著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張旭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等人的書法碑刻。有明代的石刻珍品,名著三晉,海內知名的《寶賢堂集古法帖》180餘通;有清代的《古寶賢堂法帖》36通;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醉筆石刻“赤壁懷古”3通;有清代著名書家祁雋藻的“子史萃言”石刻4通;還有記述內容別具一格的“晉溪隱君家訓”碑,等等。這些古碑古碣,集清以前各代著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瀚於一堂,真、草、隸、篆各種書體,無一不有,不僅為書法界和愛好書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視,也極為到此觀光和遊覽的人們所喜聞樂見。

現藏於太原市雙塔寺文物保管所的《寶賢堂集古法帖》十二卷石刻,是明代晉莊王世子朱奇源於弘治二年(1489年),在太原集刻的全國著名叢帖之一。中經明清之交兵火摧殘,清康熙問,戴夢熊補刻50餘塊.又經數度搬遷。其傳世拓本的早晚、優劣既難審辨,又因其中大部分帖幅摹勒於宋拓《大觀帖》,自成帖始,便有帖商利用此法帖偽裝《大觀帖》牟取暴利、清代以來,又有以戴補本冒充明拓的作偽拓本。因而有必要認真加以校勘。
《寶賢堂集古法帖》俗稱“大寶賢堂法帖”,由明代晉藩王世子奇源於1489年(弘治二年)始刻,1496年(弘治九年)刻成,1980年由傅公祠遷入永祚寺,鑲嵌入廊。其間薈萃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十餘個朝代、120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翰,真、草、隸、篆各種書體應有盡有,真可謂歷代書法之全璧、書林之瑰寶。遊客至此,莫不潛心品琢。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家傅山先生對此帖頗有見地,他認為“汴帖撫勒無丰采,肅帖豐肥濃態側出,晉帖(即《寶賢堂集古法帖》)圓秀遒媚,出周、肅之上,二王鉤勒尤為精妙”。由此可見《寶賢堂集古法帖》刻石的書法水平和藝術價值。
《古寶賢堂法帖》俗稱“小寶賢堂法帖”,刻於1718年(清康熙五十七年),由太原知府李清鑰,選取唐褚遂良,宋蘇東坡、黃庭堅、朱熹,元趙孟〖FJF〗瞓〖FJJ〗,明唐寅、文徵明及清初董其昌、王鐸、傅山等名家墨寶摹勒上石,共39塊。
碑廊最北處有一套蘇東坡醉筆所書《赤壁懷古》碣石三塊,是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由鄂弼按家藏舊拓復鉤摹勒上石而成,是蘇東坡草書的傳世之作,筆勢奇偉,淋漓盡致,與詞之豪放雄健相得益彰。此外,寺院內還收藏有清中葉以來著名書法大家,曾位列道光、鹹豐、同治三朝閣老的祁雋藻所書的“子史粹言”石刻四通,以及明萬曆年間曾任山西提刑按察使的呂坤之家訓碑一通。 

明代牡丹

雙塔寺 雙塔寺
永祚寺內,大雄殿前有明代 丁香樹、明代 牡丹樹,可謂聞名太原。如今尚有明代中葉種植的 牡丹花盛開於世,歷經三百五、六十個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稱作“明代牡丹”。雙塔永祚寺的百年“明代牡丹”,名字叫做“紫霞仙”,它植根於寺院主殿大雄寶殿前的方形花壇里。近來來,雙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礎上,引進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種而言大約有30餘種,從顏色來看,紅、粉、黃、白、紫、綠、墨,可謂九色齊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後的20多天中,古剎雙塔寺,古技挺拔,競放新花,整個梵寺綺麗絢爛,嫣紅奼紫,爭芳鬥妍,清香飄溢。中外遊人世間接踵摩肩,爭相觀賞,置身於繽紛斑瀾的牡丹花間,構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遊賞花風俗畫。

相關條目

山西太原旅遊

參考資料

1.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05-11/08/content_5539809.htm

2.http://www.dalu.com/china/shanxi/insx-20.html

3.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_detail_3820.html

4.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28162.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