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號
相關翻譯
漢傳佛教的
阿彌陀佛,有兩個名字:無量光佛,梵文amitābha,構詞為amita-ābha(光明)
無量壽佛,梵文amitāyus,構詞為amita-āyus(壽命)
amita原意為不可數,經文意思為無極,無盡,無量。
阿彌陀佛,不是由梵語而來,是阿彌陀婆耶或阿彌陀庾斯的簡化。
也有簡化為彌陀佛(mita-budda),阿彌陀(amita),彌陀(mita)。
但簡化後的漢文,在梵文卻中是另外的原意。
阿彌陀,amita 無量;阿彌陀佛 amita buddha 意為無量佛。
彌陀,mita 可量;彌陀佛 mita buddha,意為可量佛。
阿,梵文a ,表否定。
•《佛說阿彌陀經》另有無量相佛(amita-ketu),無量幢佛(amita-dhvaja),都可算做阿彌陀佛(無量佛)。但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僅指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這最早源於後漢譯本的《般舟三昧經》。
•宣揚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是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 此經以無量壽佛為主要名稱, 宋施護譯《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主要名稱。 玄奘譯出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則兩名並舉。
•其他翻譯還有: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甘露王如來、無量佛、無量壽佛、阿彌多廋、無量光佛、阿彌多婆、阿彌嚲皤、阿彌陀婆、無量清淨佛、月巴墨佛、無極尊。
•阿彌陀佛,又和“阿彌唎都”相關,如《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往生咒”)所說的“阿彌唎都”。“阿彌唎都”為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中國人稱仙丹),譯為甘露。佛法中用來比喻常住的涅槃,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名詞。“阿彌唎都”音與“阿彌陀”相近,而意義又表示永恆的涅槃,與無量壽佛壽命無量的意義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稱為“阿彌唎都”了。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因為諸佛功德平等,佛的常住、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都是平等的,因此可以分享相同的名號。
名號義解
阿彌陀佛是諸佛之一,他的名號“阿彌陀”,其意義依據梵文和佛典,有通義和別義兩種。
義譯 | 義解 | ||
通義 | 【無量】 (根本義) | 阿彌陀,梵語amita,翻譯為無量。無量是阿彌陀的根本義。阿彌陀佛即無量佛。 ①無量是究竟、圓滿、不可限量。如果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無量才含攝得一切的功德。 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 、神通等一切都是無量的。 ②無量指一切佛,即無量無數的佛。佛經說,觀阿彌陀佛即代表無量諸佛。 《觀無量壽佛經》在觀想成就時說,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佛,觀阿彌陀佛即觀十方一切佛; 《般舟三昧經》說,在念佛三昧成就時,能見到諸佛前立,專觀阿彌陀佛而見現在一切諸佛。 ③佛佛道同,一切佛的功德皆究竟圓滿,平等不二。而阿彌陀佛卻以無量得名,此名表顯一切佛的究竟果德,一切經讚嘆阿彌陀佛,等於讚嘆一切佛,觀阿彌陀佛(無量佛)即是觀一切佛,這合乎大乘佛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甚深義理。 但並不認為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因為佛佛具足三身,佛與佛是沒有本末和平等不二的。 | |
別義 | 【無量光】 | 梵語amita後面,附加ābha─amitābha,義為無量光,這是阿彌陀佛的一名。 ①無量光的遍滿:光明象徵快樂幸福和自由,佛的智慧圓滿無所不知,猶如佛的光明橫遍十方。佛說法前放光無量,即是慧光的遍照。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即含攝福德莊嚴的一切自在安樂。 ②無量光的歸藏: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好比落日,日落不是光明沒有了,而是一切光明歸藏,明日的太陽東升即依此為本而顯現。佛法以寂滅為本性,於空寂無生中起無邊化用。落日也是這樣,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究極所依。《觀無量壽佛經》所提出的十六種觀法,第一觀是落日觀, 從此逐次觀水觀地觀園林房屋,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阿彌陀佛依正莊嚴即依此顯現。《大阿彌陀經》說:禮敬阿彌陀佛,應當“向落日處”。 | 阿彌陀,意義為無量光,無量壽。佛的光明橫遍十方;佛的壽命豎窮三際。此表一切諸佛的共德。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 |
【無量壽】 | 梵語amita後面,附加āyus─amitāyus,義為無量壽,這也是阿彌陀佛一名。 大乘經說:佛常住涅槃,涅槃並非灰身泯智,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無邊。佛的常住和無量壽是諸佛共通的。阿彌陀佛在竺法護翻譯以下,都作“無量壽佛”。印順法師認為,慧光普照,對於世間眾生來說,不如壽命無量。因為生命的永恆是世間眾生所共同仰望的。 |
讀音問題
阿字的國語發音,常見有四種,ā ē ō wō。
1.ā音:譯音(阿門);姓名前綴(阿明);親屬前綴(阿爸);
2.ē音:廣韻烏何切,聲母影,韻母歌。
阿彌陀佛的阿字為譯音用字,譯自梵語的字根amita,教界一般發音為ā;
e音則普遍存在於大陸影視劇中;ō wō存在於方言和地方國語中。
相關經典
大乘經廣說十方諸佛淨土,但著重於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所謂“諸經所贊,盡在彌陀”。
阿彌陀淨土,被認為是大乘淨土思想的歸結 。由此漢傳佛教也特別宏揚西方淨土。
專明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經典 | ||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二卷,後漢支婁迦讖譯(傳為吳支謙譯) | 24願本 | 《大阿彌陀經》共有五種譯本。 專敘彌陀本願,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三輩往生。 唐代譯本被藕益大師認為是五個譯本中最佳的, 印光大師認為,唐代譯本的可惜之處 在於缺少“五惡五痛五燒”的重要內容, 所以勘定曹魏版為標準版。 曹魏版因為則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流傳較廣。 |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支謙譯(傳為支婁迦讖譯) | ||
《無量壽經》二卷,晉竺法護譯(傳為曹魏康僧鎧譯) | 48願本 | |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唐菩提流志譯 |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趙宋法賢譯 | 36願本 | |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 | 《小阿彌陀經》共兩種譯本,不說阿彌陀佛本願, 也沒說三輩九品,仍敘述淨土莊嚴,而勸念佛往生。 |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唐玄奘譯 |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宋畺良耶舍譯 | 立十六觀,九品往生,屬於觀相念佛。 | |
其他的阿彌陀佛相關經典 | ||
《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經》等專明念佛三昧。 其中,《般舟三昧經》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與淨土有關的經典,由支婁迦讖於東漢時漢靈帝光和二年翻譯。 另外,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有普賢菩薩十大願導歸極樂的思想。此外佛陀跋陀羅譯《文殊師利發願經》、晉譯《文殊師利悔過經》、《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和《普賢行願品》一樣,弘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思想 。 | ||
密教的相關經典和傳承 | ||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 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 阿彌陀佛在密教中有《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無量壽如來十甘露真言》等法門。而單純的密經里,阿彌陀佛也時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為蓮花部的部祖,大日如來妙觀察智的顯現。因此,對阿彌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與儀軌結合在一起。 |
造像設定
在顯宗或漢傳佛教中,阿彌陀佛的造像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與願印,左手持蓮華。手作與願印,表示眾生的往生之願和阿彌陀佛的接引之願相互攝引,阿彌陀佛能與願眾生;手持蓮華,因為極樂世界的眾生不是胎生,而是蓮華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和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蓮華為出於淤泥而清淨,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淨成為聖者。修念佛生淨土即化生蓮華。阿彌陀佛以蓮華接引眾生來住此國佛剎。
在密教中,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的妙觀察智,名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受用智慧身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身黃金色,結入定印,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無量壽如來,居中台八葉院之西方,身白黃色或真金色,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的蓮花。
後期的密教,有關於阿彌陀佛手印印相的流傳,因為並非見於經藏,所以說法不一。
彌陀定印 雙手交叉,兩拇指伸豎指端相觸;二食指中節直豎,以兩食指端拇指;小指、無名指、中指六指交叉襯著拇指暨食,表六道眾生顯得四智菩提之義。打開此印,則是化他門說法之印,支掌風和空的端頂,為開敷之勢,風能開花,空中的風具有自在自得的意義,又禪進的二度喻禪定的養育之義,為了要勇猛增長佛性的心蓮,而使禪進相合即做此印。金剛界阿彌陀佛於成身會及供養會皆結此印。 | |
彌陀接引印 九品印的印相有多種說法,較常見者,是以上品印相為兩手相疊,置於大腿上的彌陀定印(伸三指,右手置於左手下)。中品印相為兩手當胸,兩掌向外並列的說法印。下品則為手掌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的施無畏印與施願印。 上生印相為拇指、食指的指尖屈合。中生印相為拇指、中指的指尖屈合。下生為拇指與無名指的指尖屈合。如此各品各生的印相都準此而組合之,即成為九品印。 其中,上品上生印稱為妙觀察智印,又作定印、彌陀定印,是一般阿彌陀佛坐像最常見的手印。而一般立像為來迎印,是以下品上生的印相最普遍。中品印相又稱為說法印。此一說漢自唐末以來即已流傳,後傳至日本,於真言宗及淨土教均盛行此說。 | |
彌陀根本印 此為阿彌陀佛於金剛界三昧耶會所結之手印。雙手外縛、兩中指豎起相拄,拇指相交叉,宛如蓮葉一般。外縛是生死結縛之義,而蓮表眾生本具的佛性;把雙腕舉起,側觀五股,雙臂豎起即是獨股,外縛的八個指即是八葉蓮花,中指的蓮葉表本尊,臂下的五股是五凡五聖的十界平等,表凡聖不二之理。 |
本緣背景
《法華經》載:阿彌陀佛、阿閦佛與釋迦佛,過去世皆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子之一,因修法華經而成就。
《悲華經》載:阿彌陀佛過去世中,出生在刪提嵐國土,名為無諍念王,因其大臣寶海的勸告,隨寶藏如來修行,又名無量淨。他生有千子,其長子不眴後來成為觀世音菩薩,次子尼摩則成為大勢至菩薩,其後諸子為文殊師利、普賢、阿閦佛等。其大臣寶海即為釋迦牟尼佛的前世。
《觀佛三昧海經》載:在過去世,空王佛門下有四比丘,阿彌陀佛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門而成就。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載:阿彌陀佛生於清泰國土,轉輪聖王月上之子,母為殊勝妙顏,子為月明。
《濟諸方等學經》載:在離垢成就功稱如來至真等正覺在世時,阿彌陀佛前世為淨命比丘,釋迦牟尼佛前世為淨法比丘。淨法比丘一心宣揚空法,毀謗淨命比丘而墮地獄。故釋迦牟尼在五濁惡世成道,阿彌陀佛在淨土成道。
《一向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持火之子,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修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
《覺智方廣經》載:過去高顯如來門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為輕慢甚深法,將投胎至長壽天。高顯如來以神通發現,這名比丘因在長壽天中無法修行,命終後將墜阿鼻地獄,之後投生人世也將會聾啞,無法修行。高顯如來以化身於多生中教導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顯如來即是現在現一切義如來,這位比丘則是無量光如來(阿彌陀佛)。
《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過去是世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願成就極樂世界。
功德成就
樹立宏大誓願
大乘經說莊嚴淨土,是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修無量的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即是阿彌陀佛所發願成就的。《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過去為法藏比丘時,世自在王佛為他說二百一十億的淨土相。法藏聽了這各式各樣的不同淨土,立下大願,要實現一最清淨最圓滿的淨土。 關於阿彌陀佛所立大願,大乘佛經有若干版本。曹魏本《無量壽經》,因為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現今流通最廣。
願名 依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 | 願文 依曹魏本《無量壽經》 | |||
01.國無惡道願 02.不更惡道願 03.身真金色願 04.形色相同願 05.宿命智通願 06.天眼普見願 07.天耳普聞願 08.他心悉知願 09.神足無礙願 10.不貪計身願 11.住定證滅願 12.光明無量願 | 13.壽命無量願 14.聲聞無數願 15.隨願修短願 16.不聞惡名願 17.諸佛稱嘆願 18.十念必生願 19.臨終接引願 20.欲生果遂願 21.三十二相願 22.一生補處願 23.供養諸佛願 24.供具隨意願 | 25.演說妙智願 26.那羅延身願 27.一切嚴淨願 28.道樹高顯願 29.誦經得慧願 30.慧辯無限願 31.照見十方願 32.寶香妙嚴願 33.蒙光柔軟願 34.聞名得忍願 35.脫離女身願 36.常修梵行願 | 37.天人致敬願 38.衣服隨念願 39.樂如漏盡願 40.樹中現剎願 41.諸根無缺願 42.清淨解脫願 43.聞名得福願 44.修行具德願 45.普等三昧願 46.隨願聞法願 47.聞名不退願 48.得三法忍願 |
創造西方淨土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主要有三點:
1.自然界的豐美:據《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說明,極樂淨土自然界非常莊嚴。土地平坦,沒有崎嶇山陵;沒有晝夜,長在光明中;寶樹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的享受極為豐富,生活所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給。
2.人事界的勝樂:娑婆世界,人與人之間充滿鬥爭嫉妒瞋恨,造成無邊苦痛。極樂世界適得其反,人與人之間平等和樂。 走獸根本沒有,飛禽都是變化所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功德殊勝的諸上善人,一生補處的菩薩就不少。菩薩與聲聞聖者,無量無數;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學清淨佛道的善人。在良師益友策勵下都能不斷向上。不但和樂且非常殊勝。
3.身心的清淨: ①生極樂世界的都是蓮花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和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佛經所說的佛菩薩都處蓮華座。蓮花為出於淤泥而清淨,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淨成為聖者,故以蓮花的出塵不染為喻。修念佛而生淨土也是化生蓮花中。 ②極樂淨土中,身無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濕生都有老病之苦,化生則沒有這些痛苦 。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未得無生法忍前不會死亡 ,得無生忍也不會再感死苦。 ③淨土不但沒有身體的老病死苦,連心中的煩惱──貪瞋痴苦也沒有。初生淨土的眾生,煩惱習氣未曾斷除,但由於環境的特勝,雖有煩惱而緣缺不生。淨土的物質所需可以自由取給故不會生貪心;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和樂融洽,故不會起瞋心;正信正行,所以不會起邪見等痴心。起煩惱的因緣不具足,所以不會有煩惱而得到身心的清淨。
成就莊嚴功德
阿彌陀佛以宏大願力,實現了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淨土佛菩薩的依正莊嚴功德。依正莊嚴功德中,淨土莊嚴功德是依報的莊嚴功德,阿彌陀佛和彼諸菩薩莊嚴功德是正報的莊嚴功德。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淨土依正莊嚴,依世親菩薩所造《往生論》及其偈頌,恭輯於下:
依正莊嚴 | 依報莊嚴 | 極樂世界莊嚴功德 |
正報莊嚴 | 阿彌陀佛莊嚴功德 | |
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
極樂世界莊嚴功德 | |||
1 | 清淨功德 | 觀彼世界相 勝過三界道 | 十七功德是擷代表性略作滄海一粟的描述。以十七事彰現阿彌陀佛的大功德成就。 極樂世界無盡莊嚴,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此十七事具觀行境界的次第。第一種清淨功德是總相,後十六種是別相,十七總別互為緣起關係。《往生論》宣說,這十七種莊嚴能見聞者釋種種疑而生清淨信,依此次第觀淨土相可以成就往生,這和《觀經》的十六觀有相似之處。 |
2 | 量功德 |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 |
3 | 性功德 |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 |
4 | 形相功德 |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 | |
5 | 種種事功德 |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 | |
6 | 妙色功德 | 無垢光焰熾 明淨曜世間 | |
7 | 觸功德 | 寶性功德草 柔軟左右鏇 觸者生勝樂 過迦旃鄰陀 | |
8 | 水功德 | 寶花千萬種 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 交錯光亂轉 | |
地功德 | 宮殿諸樓閣 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 寶欄遍圍繞 | ||
虛空功德 | 無量寶交絡 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 宣吐妙法音 | ||
9 | 雨功德 | 雨華衣莊嚴 無量香普熏 | |
10 | 光明功德 | 佛慧明淨日 除世痴暗冥 | |
11 | 妙聲功德 | 梵聲悟深遠 微妙聞十方 | |
12 | 主功德 |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持 | |
13 | 眷屬功德 | 如來淨華眾 正覺華化生 | |
14 | 受用功德 |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為食 | |
15 | 無諸難功德 | 永離身心惱 受樂常無間 | |
16 | 大義門功德 |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 |
17 | 一切所求滿足功德 | 眾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 |
阿彌陀佛莊嚴功德 | |||
1 | 座莊嚴 | 無量大寶王 微妙淨華台 | 阿彌陀佛在因地立四十八大願,在無量劫積植德行,久遠劫來備修菩薩六度萬行,所以成道感得殊勝果報,成就不可思議的莊嚴功德。八種莊嚴功德中,前四種是自利功德,後四種是利他功德,自利利他是互為緣起的關係。 |
2 | 身莊嚴 | 相好光一尋 色像超群生 | |
3 | 口莊嚴 | 如來微妙音 梵響聞十方 | |
4 | 心莊嚴 | 同地水火風 虛空無分別 | |
5 | 眾莊嚴 | 天人不動眾 清淨智海生 | |
6 | 上首莊嚴 | 如須彌山王 勝妙無過者 | |
7 | 主莊嚴 | 天人丈夫眾 恭敬繞瞻仰 | |
8 | 不虛作住持莊嚴 |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 |
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 |||
1 | 不動應化功德 | 安樂國清淨 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 如須彌住持 | 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大菩薩,都像觀音勢至一樣位居補處。皆六通自在,福慧二嚴,四智具足。淨土諸經只略說淨土菩薩聖眾功德,往生極樂世界也能獲得如極樂菩薩聖眾一樣的功德。 |
2 | 同時遍至功德 | 無垢莊嚴光 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 利益諸群生 | |
3 | 無餘供贊功德 | 雨天樂華衣 妙香等供養 贊諸佛功德 無有分別心 | |
4 | 遍示三寶功德 | 何等世界無 佛法功德寶 我皆願往生 示佛法如佛 |
教義——念佛往生
往生的等級資格
根據《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說明,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三輩九品”的往生等級和資格條件。
往生的品級 | 往生的資格 | 見佛的方式 | ||
上品 | 上品上生 | 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回向發願 | 上品往生都必須發菩提心 | 上品人臨終時阿彌陀佛和海會大眾前來迎接 |
上品中生 | 不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而能善解第一義諦、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 |||
上品下生 | 但發無上道心、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 |||
中品 | 中品上生 | 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 中品往生都必做到三業善淨 | 中品人臨終見佛菩薩化身,或修行時心中現見佛菩薩的幻化假相 |
中品中生 | 能夠做到一日一夜持戒清淨 | |||
中品下生 | 不曾受律儀,平時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臨終能發心往生 | |||
下品 | 下品上生 | 作眾惡業,但不誹謗大乘方等經典 | 下品往生的 都是惡人 | 下品人臨終時恍恍惚惚,和在夢中見佛一樣 |
下品中生 | 毀犯戒、偷僧物、不淨說法(為了名利宏法) | |||
下品下生 |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 | |||
《觀經》和《無量壽經》的不同說法 | ||||
在往生條件的說明上,《觀經》和《無量壽經》有三大不同: ①《無量壽經》說:往生淨土的人都要發菩提心,但《觀經》中品以下的人並沒有提到要發菩提心。 ②《無量壽經》說,除了誹謗大乘佛法和五逆十惡,都可以往生, 而《觀經》即惡人便得往生為下品。 ③關於惡人,《無量壽佛經》支本,前世作惡而今生能悔過行善的人,也能夠得到下品的往生。而《觀經》下品三生都是現生作惡的人。 可見《觀經》的攝機更為廣大, 平時不發菩提心,不修佛法為非作歹,只要臨終時能悔改,也可以往生。 關於三輩九品的等級,《觀無量壽經》放寬了往生的條件,提供了方便施設。此經是觀佛依正莊嚴的念佛,但上品中品著重善根功德的發願回向。《觀無量壽經》中品下生以上的人,都能或多或少或久或暫的修觀。中品下生及下品三人,除了發願回向和稱名念佛,都是一向不學佛法的。 |
往生的法門要義
【經典開示的往生法門】
⒈《般舟三昧經》以觀西方無量佛為方便 ,而能見十方無量佛。因佛身相好和淨土世界莊嚴並非一般眾生的現前境界,故需因名思義專心繫念,從而使觀境明顯現前。通過念慧相應,安住所緣,若達到“心一境性”──定,則念佛三昧成就,從而得見十方無量佛 。但是得念佛三昧並非得天眼,也並沒到達佛國,而是在三昧中見佛的幻相,並可與佛相互問答。 通過觀“一切法性空”得“空三昧”,而可往生淨土,屬於念佛法身或實相念佛。 般舟三昧法門結合了大乘般若思想,注重依靠自力的禪觀;雖有阿彌陀佛的願力,也必須靠念佛三昧才能往生,為利根上機所修。 該法門為慧遠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等所推崇,但現今一般淨土行者均已廢棄不用;印順法師認為,般舟三昧法門雖不太容易,但卻是求生西方淨土的根本法門。
⒉《無量壽經》是淨土三經之一。此經先說阿彌陀佛立四十八願構建淨土,再說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後論三輩往生明示往生的條件和方法。此經說,三輩人往生的根本條件是念佛和發願,不念佛不發願便不會往生。《無量壽經》和《般舟三昧經》所說的念佛都不是口頭稱念,而三品人往生的根本因都是念佛和發願。此外,《般舟三昧經》的往生僅限於定心見佛的“念佛三昧”,而《無量壽經》則放寬條件,可以散心,但也要一心淨念相續。
⒊《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三經之一,對淨土宗影響巨大。此經開宗明義說,往生淨土必須有三種淨業福德的積累: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此經在禪觀上提出十六個觀想次第,觀阿彌陀佛及淨土的種種莊嚴。首先是落日觀,再逐次觀水觀地、觀園林房屋,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是從觀色身相好到觀功德法身的由淺入深的過程。此經也說明了“三輩九品”的往生等級。
⒋《普賢行願品》也說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並沒有提到念佛,而是在品末說,如果以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來修行並回向功德,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便是"導歸極樂"的思想體現,在大乘佛教“難行道”和“易行道”的判別中,屬於“易行道”。
⒌《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中往生淨土的法門還有持咒,和密宗比較接近。經中說除了十日十夜的念佛法門外,又加以十日十夜持誦“鼓音聲王大陀羅尼”。一般還有在念佛後加念往生咒的, 西藏喇嘛教還有彌陀與“長壽法”合修。
【祖師提倡的念佛方法】
⒈十念法:唐善導大師說十念法是念夠十句的佛號。 北魏曇鸞大師強調了心無雜念,認為十念是沒有雜念的憶念佛號並緣佛相好。 唐道綽大師和新羅元曉大師的說法也大致和曇鸞相同。 近代日本學者望月信亨,考梵文“念佛”的“念”字,應是“心念”之意;而《無量壽經》所說“念無量壽佛”的“念”,應是“隨念”之意,或有“思惟”之意。
⒉五念門:曇鸞大師《往生論注》五念門:①禮拜門:心中願生安樂國土,禮拜阿彌陀佛;②讚嘆門: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彌陀異名)名號;③作願門:如實修奢摩他(止);④觀察門:如實修毗婆舍那(觀);⑤回向門: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為欲拔除一切眾生之苦,而作願攝取彼等,同生安樂國土。五念門方法其實是:禮拜信願往生、稱名念佛、觀想念佛、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⒊五方便念佛門:智顗五方便念佛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五種念佛由淺入深。第一稱名念佛,第二觀相念佛,第三第四實相念佛,第五發菩提心。智顗認為,深層次念佛可通達一切法門。
⒋高聲念佛:唐飛錫法師提倡高聲念佛。飛錫認為,高聲念佛能定心消禍,甚至能夠達到心佛兩忘的實相境界。
⒌五會念佛:唐法照大師提倡五會念佛。依據是《無量壽經》中五會音聲的描寫 和《阿彌陀經》中微妙音聲的描寫。 但經中的五音聲指古樂譜曲用的宮商角徵羽,而法照的五會指五個階段的音聲匯集。 以五音譜曲,抑揚頓挫緩急有致,使念佛人不昏沈散亂,通過專精持續念佛,達到念佛三昧的境界。
⒍十念記數法:印光法師反對念佛用念珠記數, 並提出十念記數法。從稱念第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第十句,每一句念得分明,記得分明,至第十句稱念完,再從第一句稱念數至第十,周而復始。印光法師認為,十念記數法可以全心投入佛號, 而且非常適合鈍根之人修持。
⒎佛七:又叫結七念佛。七在印度有7天的“小七”和49天的“大七”兩種,結七指在一定時限中專心修持。佛七即是在七天中專心念佛,另外禪宗有參禪的禪七。因為平時念佛是散心的念佛,不容易專精達到“一心不亂”,所以淨土宗有結七念佛的加行法。
(另)三時繫念:《三時繫念》傳為中峰明本禪師所制。有《三時繫念佛事》和《三時繫念儀范》兩個版本,兩者主要內容一樣,僅有細節差異。元代始便作為念佛儀軌流傳至今,目前此儀軌的舉行也十分普遍。三時繫念雖重要普及,卻不見於藏經和其他淨土文類。如清彭際清在《淨土聖賢錄》記載明本的多種成就及影響,並無提及三時繫念。甚至中峰所制的《幻住清規》也沒提到三時繫念。另中峰禪師門徒所編撰、朝廷應允編入藏經的《中峰和尚廣錄》,以及目前收入續藏的《明本禪師雜》,全無載錄三時繫念。印光法師認為,三時繫念是後人偽造而非中峰禪師所制,並且反對用三時繫念來助念。
【念佛三昧的理論和方法】
有關念佛三昧的經論很多,如《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晉譯《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經》一行三昧、《大智度論》卷二一、《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攝大乘論》卷下、智顗《五方便念佛門》、圭峰宗密大師《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安樂集》卷下、《釋淨土群疑論》卷七。
修念佛三昧應具備:①有定處和定期;②信願往生;③至誠心念佛不斷。
念佛三昧的方法次第為:①稱名念佛:舍諸亂意,念念相續,口宣佛號,心繫佛號。②觀像念佛:舍諸亂意,念念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眾中說法。③觀想念佛:舍諸亂意,念念觀想,佛國淨土,依正莊嚴,佛菩薩眾,悲智解脫,功德法身。④實相念佛:舍諸亂意,不取於相,念念相續,觀想體驗,心佛眾生,一切諸法,實相無相,真心無心,不空不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萬法平等。初修一般從稱名起修,若身心安穩則深層進修,至實相念佛則相當於禪宗的明心見性。
智顗和蕅益大師都認為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之首。 蕅益大師認為,盧山派念佛是念他佛,達摩所傳禪宗是念自佛,永明延壽派是理事雙修禪淨兼顧的念自他佛。蕅益大師並沒條理出念佛三昧的實踐方法,而是綜合禪宗和淨土宗做整合融會。
蓮池大師將念佛三昧視為淨土宗的聖教根本, 他將持名念佛分作出聲念的明持,無聲的默持和微動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金剛持)。蓮池大師又主張《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並將執持分為“憶念無間”的事持和“體究無間”的理持兩種。蓮池大師認為,執持至極可以達到和本心相契的“一心”境界。蕅益大師也將“執持名號”分為事持和理持兩種層次,他認為:事持並沒有達到《觀無量壽經》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境界;而理持是相信阿彌陀佛即心本具為心所造,並且以心所具的名號來作為繫心之境,暫不忘舍。他不同意蓮池大師的體究之理,認為體究參究念佛只是攝禪歸淨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