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衡山的祥光峰下,原名“小般若禪林”,始建於南朝陳光大二年(五六八年),為南嶽開山祖師慧思和尚創建。傳說慧思和尚在海印禪師啟迪下,與南嶽山神弈棋得勝獄得福嚴寺寶地,創建了“般若禪林”。因慧思善於講演《般若經》,故寺以此為名。後來“般若禪林”法徒雲集,香火甚旺。慧思和尚潛心鑽研佛學,於是離眾獨居,選擇了這處清幽僻靜之地,創建了一坐小寺院,名曰“小般若禪林”,以“小”與山中的“般若禪林”有別。而後歷宋、元兩朝,至明朝朱元璋賜《大藏經》一部藏於該寺,便改名為“藏經殿”。明萬曆年間,寺遭火災焚毀,《大藏經》也失散不全。後有一侍郎奏請朝廷修復,更改寺名為“祥光寺”。因山高地僻,僧徒遊人均很少來此,故又廢敗。清朝初年,寺舍又一次為僧徒修葺,重振佛光,改寺名為“普光殿”。
藏經殿距南嶽鎮10公里左右,位於祥光峰下。該建築為宮殿式結構,是南朝慧思禪師所建,始建時名“大藏經殿般若禪林”,後因明太祖朱元璋賜大藏經一部存放於此而更名。藏經殿在明萬曆年間被大火燒毀,1936年又重建。
殿前的古蹟有靈日,相傳在夜裡常見如燭磷火;還有一泓清泉,相傳是陳後主愛妃梳妝打扮的地方。 藏經殿四周是原始植物的寶庫,有高約二丈的玉蘭樹,有充滿傳奇色彩的搖錢樹、連理枝,還有湘椴、杜英、雲錦杜鵑等珍稀樹木。
歷史
“南嶽四絕”之一。位於南嶽祥光峰下,始建於南北朝陳廢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原名“小般若禪林”,後因明太祖朱元璋賜大藏經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經殿。現殿是1933年重建的,是一座琉璃瓦紅牆單檐翹角的古建築,廟宇別致嚴謹,樸素淡雅,就象被嵌鑲在含翠欲滴的叢林中一顆秀麗的明珠。八十年代又加以修繕,殿內油漆彩畫,技藝精湛,增添的雕刻,形象生動。特別是泰國華人黃彰任先生及夫人歐陽惠女士,在1980年秋贈送的金銅佛像,安放在殿內,佛名“毗廬遮那”,純銅鍍金,體態優美,耀眼奪目,為南嶽的文物添上了新彩。寺載∶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該寺田産一百○六畝。可見當時香火甚為旺盛。清光緒初年(一八七五年)又遭圮廢。直到一九三三年六月,在今藏經殿旁邊發掘出一塊清康熙年間碑石,得知該處原是唐朝「小般若禪林」。湖南省府主席何鍵,捐資巨萬,倡議修復,當時南嶽管理局局長王涵川力主其事,並於一九三四年重修殿宇,使廢沒已久的古寺得以重光,並復名為“藏經殿”。一九四九年後,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殿舍由“南嶽佛道生產合作社”僧尼居住,植樹育林,守寺護殿。景觀
藏經殿周圍土厚水深,溫度不太低,植物容易生長,有湘椴、杜英、猴喜歡、甜櫧、香榧等珍貴樹木,比較完整地保存著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混交的原始植被。在樹木中,最使遊人感興趣的就是殿前坡地溪流旁邊的搖錢樹、同根生、連理枝三棵奇樹了。 經殿的古蹟傳說也很多,殿前有靈田,每當秋夜,飛光如燭,可以照見老林古殿的輪廓,疑似“魯殿靈光”,實際上是螢蟲聚舞,閃閃發光所致,人們又稱之為“螢火蟲朝聖”。靈田前有梳妝檯,相傳為明桂王的母親陳太妃梳妝的地方。附近還有釣魚台,傳說系六朝後主的妃子張麗華釣魚之所。藏經殿建築規模宏偉,整個大殿面積三百平方米,為單檐歇山頂宮殿式建築,殿內外有二十六根花崗岩質石柱,上蓋碧色琉璃綠瓦,月瞢翹入雲天。殿堂四周牆壁朱紅,有石墀環繞殿廊。殿內殿外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這裡沒有一般佛寺的建築物群,只有一棟殿宇。它像一座裝飾華麗的山間別墅,隱現在花樹扶疏的祥光峰腰腹之處。殿宇有房五間,正中是佛殿。殿中供奉毗廬遮那佛像。佛像系純銅鑄造,全身鍍金。像高一.三二米,重二百五十六公斤,是華裔泰國企業家黃彰任先生和夫人歐陽愚女士於一九八二年捐贈。“毗廬遮建”是梵文音譯,其意是“光明遍照”、“遍一切處”。毗廬遮那佛稱為“報身佛”,乃《華嚴經》所說蓮花藏世界教主,其座是千葉蓮花。每蓮瓣代表三千大世界,整個蓮座代表華藏世界。毗廬遮那佛端坐金色蓮台,神態慈祥莊重,全身華光熠熠,加上雕花精緻的神龕和舉行宗教儀式活動用的綉花佛具、法幡、彩幢及在佛前置放的長明燈,使得整個佛堂十分肅穆。佛殿正中兩個聳立支撐殿宇的花崗岩柱上,左右刻著一副對聯∶“我佛我宗,真如貝葉;眾經之長,妙法蓮華”。香積廚
蕆經殿右邊有一棟鐵瓦石屋,石門上匾額書寫著“香積廚”。過去有一尊菩薩,僧人十分敬奉,被視作該寺僧人的保護神。相傳,在元末年間,有一隊軍馬闖入南嶽,寺里和尚驚慌萬分,只念“阿彌陀佛”,毫無辦法來護寺保命。這時,在香積廚內有位燒火的老和尚竟手拿一根木棒,等元兵入寺後,就飛身上前,揮舞木棒,左鏇右盤,一陣功夫,便把前來騷擾的元兵打得抱頭鼠竄。眾僧見狀,認為他是緊那羅王化身,前來解危救難,於是一齊跪拜在地,齊聲高頌佛號,那老和尚趕跑元兵之後,也忽然不見。僧人便在香積廚塑造了他的形象,朝夕頂禮膜拜。“緊那羅”是梵文音譯,據佛典所述,他人身馬面,是天上的歌手和樂人,住在吉羅裟山上財神俱毗羅的樂園裡。佛教稱這為樂神,為“天龍八部”神之一。從香積廚右邊登上百步石級,便是“古華居”。這是一幢鐵瓦石屋小別墅,玲瓏別致。別墅石門兩邊刻一副對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進門後的石階台上,有一座小樓閣,叫「明心樓」,隱蔽在林蔭綠影下,格外清幽涼爽。藏經之秀
“藏經之秀”是“南嶽四絕”風光之一,它是南嶽八大景區中最為秀麗多彩的景觀∶東有雙柱插天的天柱峰,攏翠含黛於五色祥雲之中;西有雷祖峰,石岩嶙峋,爭奇門異;南邊有蓮花峰,青蓮瓣瓣,綠煙繚雲;北方有祝融峰,刺破青天,雲騰霧繞。極目遠眺,山色空濛,千姿百態;舒目四望,嘉樹奇花,美不勝收。殿前有數百件古樹無數,枝幹屈曲,顔色蒼老,視若無皮。在藏經殿前右側山坡下,有一片原始次森林,名叫「無礙林」。這是因無礙和尚在林中文殊台處得豆兒佛衣缽而命名的。在這百餘畝的古樹林中,生長著五、六十種常綠喬木。有的樹幹蟋曲,有的枝葉覆蓋,有的樹纏古藤,有的千身光滑。這裡青枝垂影,遮天蔽日;花卉從生,不可名狀。梳妝亭
無礙林中有一座六角形石砌涼亭,與藏經殿遙遙相對,曰“梳妝亭”,或“梳妝檯”。亭中有一塊漢白玉石屏。屏高二米,中間磨製一面漢白玉橢圓形鏡子,晶瑩光潔。相傳明桂王母親陳太妃,到此地避難時,每天在這裡梳妝,所以名叫“梳妝檯”。八卦陣圖
在梳妝檯下面兩個小峰間有處山凹,大若十多平方丈,有花崗岩石砌成的八卦陣圖,據《南嶽》載,這便是昔日有名的“靈田”。每當夏秋夜幕籠罩之際,便飛出地數光珠,亮度極大,可照見周圍的古樹和亭台,人稱“魯殿靈光”。在梳妝檯對面藏經殿下一塊荒坪處,便是釣魚台故址。相傳六朝時陳後主寵妃張麗華,避難“小般若禪林”。在此皈依佛門,削髮為尼,後來陳國內亂平定,後主遣使接她回宮。她發誓說,除非頭上重生青發,在山中得金色鯉魚,方才重返皇宮。在她發誓後,有一天去無礙林閒遊散心,見一苹青蛙在溪水中潛游,她尾隨而行,那青蛙竟在溪水迴旋的水氹里停了下來。於是她伸手去捕捉。手臂一浸入水中,頓時皮膚蛻變。出水一看,手臂竟同玉藕一般,又白又細。她驚喜不已,連忙掬清水洗面,對著水面一照,面龐潔白如玉。第二天早晨,她感到頭上發癢,伸手一摸,光不的頭上長出了滿腦髮絲。對鏡一看,只見烏黑油亮的頭髮閃閃發光,細軟柔長,宛如昔日秀髮一樣光可照人。她忙拿了一根釣竿,在殿前坡下石台向溪澗垂釣,果然釣上一尾金色的大魚鯉魚。她認為是這是上天旨意,叫她還俗回呂,於是隨使者返回京城。從此藏經殿就留下了釣魚台遺址。張麗華洗手洗面的泉水被命名為“美人泉”。小般若禪林
自慧思大師創建小般若禪林,天台大師智 在此“正修明心見性”之後,小般若禪林可謂香火鼎盛,梵音高唱。故有道之士來此潛修亦代不乏人。明嘉靖年間,名僧“豆兒佛”來此靜修。無礙和尚又在無礙林中得“豆兒佛”衣缽,使藏經殿聲名更為遠播。相傳「豆兒佛」四方化緣,不求錢帛,只募黃豆,年復一年,竟募豆四十八石,專精念佛,以豆計數,一聲一豆,故人稱“豆兒佛”。“無礙”和尚慕其德行,虔心參拜,皈依其座下。「豆兒佛」告之曰∶「吾每日化緣募豆,以豆為珠盡數之。佛雲若能頌念彌陀滿二十萬遍,則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摩天,衣食自然,常樂常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獲無上果。」地礙和尚自“豆兒佛”西歸後,承其衣缽,住持藏經殿,堅持苦修,三十年不改初衷,苦修德行傳於四方,大為僧俗敬仰。一日登臨南天門處獅子岩下打坐,見一道金光沖天而起,輝映南天,無礙和尚尋光覓源來到一個三面環山石壁峭立之處,在一石洞中發現「毗廬遮那」佛像。據佛經記載∶毗廬佛的智慧光明遍照一切。地礙和尚便在此披荊斬棘,蓋了一座茅庵,洞因佛名,稱之為“毗廬洞”。珍貴記錄
星移斗轉,藏經樓在深山隱沒近二百多年後,一九六一年八月,國務院副總理、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蒞臨藏經殿,他指著藏經殿和古華居說∶“這裡大概多少年沒修了,路也堵塞了。路荒屋爛,要修理好,有人管理使用。有條件時還可以蓋點新房,接待遊客。南天門至藏經殿的游路要加寬,改善彎道,讓汽車通行。”根據陶鑄的意見,南嶽管理局把藏經殿和古華居修繕改造一新。從南天門到藏經殿的公路也已擴寬改直,便於汽車直達藏經殿觀瞻,一九八二年南嶽管理局重新個葺藏經殿,使千年古剎煥然一新,一九八四年五月,胡耀邦親臨藏經殿景區視察。他沿著石板路遊了古華居、梳妝檯、八封靈田,讚不絕口,從而給藏經殿留下了歷史性的珍貴記錄。 現任監院演明法師,四十歲,廣東人,一九九一年出家,師從光超法師,畢業於普陀山佛學院,兼任湖南省南嶽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福州旅遊景點
鼓山鎮 | 三坊七巷 | 永泰青雲山 | 湧泉寺 | 華林寺 | 開元寺 | 羅星塔 | 西禪寺 | 福州西湖公園 | 朱紫坊街區 | 安民巷 | 藏經殿 | 定光塔寺 | 法堂 | 福建省博物館 | 福州國家森林公園 | 宮巷 | 鼓山摩崖石刻 | 光祿坊 | 喝水岩 | 黃巷 | 吉庇巷 | 江濱公園 | 金雞山公園 | 金牛山公園 | 金山寺 | 郎官巷 | 林則徐紀念館 | 馬尾 | 閩江 |旗山國家森林公園 | 塔巷 | 萬福寺 | 文儒坊 | 烏山 | 烏塔 | 五虎山 | 楊橋巷 | 衣錦坊 | 于山 | 半洋石帆 | 補山精舍 | 達摩十八景 | 大士殿 | 登山古徑 | 金剛腿 | 龍頭泉 | 戚公祠 | 千佛陶塔 | 聖箭堂 | 石竹山 | 王審知墓石刻 | 望龍台公園 | 五虎礁 | 香積廚 | 辛亥革命紀念館 | 雪峰寺 | 嚴復墓 | 醉石 | 左海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