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縣

長武縣

長武縣,隸屬於陝西省鹹陽市,地處關中西陲,鹹陽市西北部的涇河中游南側。東與彬縣毗鄰,南與甘肅省靈台縣相連,西與甘肅省涇川縣接壤,北與甘肅省寧縣、正寧縣交界。介於東經107°38′49″—107°58′02″,北緯34°59′09″—35°18′37″之間。南北最長處30.06千米,東西最寬處27.23千米,總面積為567.1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長武縣下轄7鎮、1街道,總人口18萬。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1.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5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3.8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9億元,農業總產值完成33.1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90.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44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786元。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長武縣 長武縣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置鶉觚縣於淺水塬,隸屬北地郡領轄。《周地圖記》載:太子扶蘇與將軍蒙恬,率兵北上屯邊,治馳道,通四域。見塬高水淺,因欲築城。遂以觴設奠,乃有鶉鳥飛升觚上,視為靈異,故以鶉觚為縣名。

西漢

鶉觚縣隸屬朔方刺史部北地郡。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於鶉觚塬西部置陰槃縣,亦屬北地郡。元鼎三年(前114年),拓廣疆界,厘定區域建制,又於鶉觚塬北部置淺水縣,隸屬并州刺史部上郡。並以北地郡分置安定郡,隸屬涼州刺史部,陰槃縣改屬安定郡。初始元年(9年),王莽新朝改淺水縣為京室(一說改曰廣信)。地皇四年(24年),鶉觚、陰槃、淺水縣置並設。

東漢

鶉觚、陰槃同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光武帝初年廢淺水縣。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因避匈奴內侵,陰槃縣僑遷寄理新豐,遂廢。興平元年(194年).置新平郡,隸屬涼州刺史部。次年,鶉觚縣改屬新平郡。東漢末年,改行州、郡、縣制,鶉觚又隸屬安定郡。

三國曹魏

建安十八年(213年),鶉觚縣併入魏境,隸屬雍州新平郡。黃初七年(226年),鶉觚縣改屬扶風郡。

西晉

鶉觚縣隸屬雍州安定郡。

東晉十六國

鶉觚縣,前趙,隸屬雍州安定郡。後趙,改安定郡為趙平郡,仍轄鶉觚縣。《魏書》記,鶉觚縣有鶉觚塬,一名淺水塬。有停台山。建武十年(344年),廢鶉觚縣。十六國相繼更迭,郡縣不立。屢變屢陷,改設無常。姚萇之亂(385年),百姓夷滅,“郡縣俱廢,並無理所。”

南北朝

遭受長期戰亂,鶉觚地域屬後秦、大夏。至北魏又置州、郡、縣。神四年(431年),鶉觚地域歸屬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原鶉觚縣西部置東陰槃縣(亦名東槃),隸屬涇州趙平郡。後經分裂改制,西魏大統元年(535年),復置鶉觚縣,治所設於枝屯塬邵寨鎮,隸屬涇州趙平郡。元欽元年(552年),以東陰槃縣南臨宜祿川,故改稱設定宜祿縣,仍屬涇州趙平郡。北周初廢趙平郡。保定三年(563年)廢宜祿縣。轄地東北部歸新平郡白土縣,南部歸安定郡鶉觚縣,西部歸安定郡安定縣。

初廢郡設州縣。開皇三年(583年),廢新平郡。次年豳州置新平縣。大業三年(607年),又改豳州為新平郡。義寧二年(618年),原宜祿縣轄地仍分屬安定郡鶉觚縣和新平郡新平縣。

武德元年(618年),行州縣兩級制,恢復豳州。貞觀元年(627年),以道統州。貞觀二年(628年),析新平、保定、靈台縣地,重新分置宜祿縣,隸屬關內道豳州。《唐書》記,宜祿縣有淺水塬,有長武城。垂拱二年(686年),宜祿縣城由淺水塬移今城址,衙署設昭仁寺東。轄地有飛雲鎮、長武城。開元十三年(725年),州改豳為邠,仍屬關內道,轄宜祿縣。天寶元年(742年),廢邠州,復設新平郡,仍轄宜祿縣。至德元年(756年),宜祿縣改屬保定郡。乾元元年(758年),宜祿縣又歸屬復設的邠州。

五代十國

梁、唐、晉、漢、周,宜祿縣皆屬邠州。十國時期的後梁、後唐,宜祿縣置依舊,隸屬邠州。

淳化五年(994年),改道為路,郡縣並稱。宜祿縣隸屬永興軍路、邠州新平郡,歸靖難軍節度。太平興國以後宜祿縣城遷往冉店鎮。鹹平四年(1001年),涇州長武城(今涇明鄉長武村)升鎮置長武縣。鹹平五年(1002年)廢為寨,屬保定縣。大觀二年(1108年),復以寨置長武縣,隸屬涇州保定郡,歸彰化軍節度。

天會九年(1131年),邠州被蒙古兵占領。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兵又攻占邠州,宜祿縣歸金領屬。宜祿、長武同為望縣並存,分屬慶原路邠州和涇州。

三角島廣場夜景 三角島廣場夜景

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領兵屯邠州,宜祿縣歸元轄地。中統三年(1262年),設陝西行中書省,轄邠州。又設都元帥府轄邠州、涇州。至元七年(1270年),廢宜祿縣,轄地併入慶原路邠州新平縣。至元十一年(1274年),廢長武縣,轄地併入慶原路涇州涇川縣,今長武境內無縣置。

洪武二年(1369年),宜祿地域歸明朝統轄。洪武三年(1370年),廢新平縣。置宜祿鎮,隸屬邠州,駐巡檢司戎守。弘治十七年(1504年),移宜祿鎮於冉店,仍故名。設驛遞,巡檢司亦駐防冉店鎮。由於“地處西鳳平慶交匯區,四鄙多山,阻為盜藪,居民患之。嘉靖年間,寇掠帑解,設邠涇兵憲以鎮之。”隆慶五年(1571年),增設州同治駐冉店鎮。萬曆九年(1581年),有撫台按院巡歷關西道,鄉民士紳懇求復建縣置,遂申報諸司府道轉奏朝廷。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月,奉旨準奏,“割邠州一隅添置長武縣,取縣西舊長武城故地為名。”隸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巡檢司移駐窯店鎮。長武建立縣置之初,改遷治所於宜祿鎮,擴充驛堡,修築城廓衙署。從此,長武縣境域規模趨於定型,相因沿襲。《明史》記,長武縣北有涇水,南有汭水。西有窯店巡檢司。舊《長武縣誌》記,明萬曆置長武縣,有亭口鎮、窯店鎮。

清初沿用明制。長武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邠州升為直隸州,長武縣改隸邠州。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陝西巡撫奏稱:長武界聯甘肅,為陝省西路之門戶,由甘入陝首站。自新疆開闢,商賈絡繹。接界處所,犬牙交錯,東拏西竄,最易藏奸。近年來訴訟滋繁,民風微悍,洵非精明強幹之員,難資彈壓整頓。同年五月二十四日,奉旨準將長武改為沖繁難要缺。清末,長武縣仍屬邠州直隸州領轄。  

中華民國

民國成立,廢府(州)、廳制,設省、縣兩級。民國二年(1913年),長武縣隸屬陝西省督軍府。民國三年(1914年)設道,長武縣隸屬關中道。民國五年(1916年),長武縣隸屬邠、乾鎮守使公署。民國六年(1917年),長武縣直屬陝西省長公署。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屬陝西省政府。民國十六年(1927年),議準長武為二等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長武縣歸屬邠乾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長武縣歸屬設於邠縣的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實施新縣制,議準長武為四等縣。民國三十六(1947)、民國三十七年(1984年)調整區劃,長武縣仍屬第七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8年4月21日(農曆三月十三日),解放軍西府出擊戰役曾解放長武,設縣人民政府,歸屬陝甘寧邊區西府工委、邠縣分區。因形勢不利,主力部隊撤離,縣人民政府隨軍轉移。

1949年7月25日(農曆六月三十日),長武再次獲得解放。人民政權建立之初,長武縣隸屬陝甘寧邊區邠縣行政督察區(分區)。1950年5月5日,區劃整編,長武縣改屬寶雞專區。1956年10月1日,撤銷專區,長武縣歸陝西省人民委員會直轄。1958年12月8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撤銷長武縣建制,長武、栒邑與邠縣合併,稱邠縣,仍直屬陝西省轄。

1961年8月2日,國務院批准陝西省調整專縣行政區劃,恢復原並大縣的各縣建制,並復設鹹陽專區。9月1日,宣布重新恢復長武縣建制,隸屬鹹陽專區。10月,鹹陽專區改為行政公署。

1969年,成立鹹陽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1年恢復鹹陽地區行政公署,仍轄長武縣。

1983年9月,鹹陽行署改為地級市,長武屬鹹陽市人民政府轄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長武縣下轄1街道:昭仁街道,7鎮:彭公鎮、棗園鎮、亭口鎮、巨家鎮、相公鎮、洪家鎮、丁家鎮,146個行政村。長武縣政府駐昭仁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武縣位於陝西省西北,渭北與隴東高原結合部的過渡地帶,北臨甘肅省正寧縣,寧縣,涇川縣,與子午嶺相望,南與靈台縣接壤、關山余脈相近,東與彬縣相連,介於東經107°38′—107°58′,北緯34°59′—35°18′之間,南北長30.05千米、東西寬27.23千米,總面積56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長武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呈傾斜狀,地面坡度較大。塬川相間,溝谷發育,形成渭北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地貌。涇、黑、南三條河流,將縣境土地切割為長武塬、巨路塬和棗園塬三個部分。習慣稱長武塬為北塬,巨路塬和棗園塬為南塬,自然形成兩大農業區域。由於長期流水沖刷,造成塬高溝深坡陡的地貌特徵。塬面最高海拔1274米(冢子坳),川道最低海拔847米(安華村),塬灘最大高差427米,塬溝相對高差200—300米。境內無明顯山脈走向。舊志記,長武有“高而平坦的鶉觚原、黃萯原、支屯原”。並有“宜祿川、涇水、汭水、南水和宜山、盤谷山、三台山、停台山、岐山、黑虎山、香山、畫閣山、龍纏峰、回龍山、馬鞍山、翔雁山、石家山、神龍山。又有集賢岡、四鰲山、五鳳巢”。所稱諸山,實則立足河灘而仰視的溝壑、丘陵和梁峁,高度均不及塬面水平。境內地面比降坡度,從0至25度以上可分為6級。有塬、坡、灘三個主要地貌形態。  

氣候特徵

長武縣處於西北內陸腹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又屬東南暖濕地區與西北乾旱地區過渡帶。受黃土高原地形和海拔高度影響,明顯形成垂直氣候特點。春溫回升慢,夏熱多伏旱,秋涼雨連綿,冬長冷於寒。氣候資源背景及分布狀況為:光能資源比較豐富,熱量利用條件較差,降雨適中,分布不均。從60年代以來,氣候明顯變暖,冬雪過程減少,春旱次數增多。受季風影響,一年之內,春、夏、秋、冬四季,乾濕冷暖分明。

春季大陸性極地氣團削弱北撤,熱帶暖濕氣團日趨加強北進,溫度逐漸回升,降水量開始增多。但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日差較大。多出現季風,常伴有寒潮、霜凍、大風天氣,易出現春旱,影響小麥返青和大秋春播。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燥熱,降水量集中,光、熱、水同季。由於烏拉爾山高壓脊前下滑的冷平流,以及高塬溝壑區的地形局限,降水多以陣性雷雨出現,且往往造成局部地區暴雨、冰雹並夾雜短時大風。受冷空氣不同路徑侵襲及地形影響,雨量分布多寡不均,常有程度不同的夏旱、伏旱或夏澇發生。
秋季為暖濕氣團和乾冷氣團的交替期。初秋多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氣溫驟降,多連陰雨天氣。晚秋持續出現天高氣爽、月郎星稀的晴好天氣,對小麥苗期生長和冬前分櫱有利。
冬季受強大的西伯利亞冷氣團控制,雨雪稀少,寒冷乾燥。由於冷空氣入侵影響,常造成朔風凜冽,急驟降溫天氣。寒流侵襲,雪花紛飛,水面結冰,大地封凍,呈現一派北國風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涇河、黑河、南河穿流長武縣,庫、塘、井、泉、窖遍布各地。河流、井、泉分布規律,大體與地表徑流相適應,屬黃河水系。全縣水利資源較為貧乏,且開發利用困難,多數地區屬於旱作農業。全縣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總量為3944.18萬立方米(不含重複計算的泉水出水量325.6萬立方米),人均281.03立方米,畝均103立方米。全縣可控制利用的地表、地下水資源量1056.83萬立方米,占水資源總量的26.8%。  

植物資源

栽培植物

長武縣栽培農作物分為3大類,55種,185個品種。

樹種資源有28科,45種、108個品種。

各類果樹資源有6科、9屬、20種。

庭院栽培供觀賞的花卉主要有牡丹、芍藥、迎春、薔薇、玉簪、鳳仙、雞冠、石竹、菊花、月季、刺梅、大理花、夜合、牽牛、虞美人、夾竹桃、繡球、金鐘、美人蕉、茉莉、梅花、一串紅、夜興花、夜來香、萬壽菊、十樣錦、文竹、吊蘭、令箭荷花、玉蘭、海棠、仙人球、仙人掌、紫羅蘭、蝴蝶梅、君子蘭、蘭草、水仙、金盞、蜀葵、珊瑚、鐵樹、萬年青、棕樹、雪松等。  

野生植物

野生植物分布有41科,155種。主要有野生果類、油料、纖維植物等。

草種有51科,214屬,300種。

野生植物除飼草和灌木薪柴外,中藥材有240餘種。  

動物資源

飼養動物

長武縣家養畜禽14種,37個品種。引進飼養魚類16種。  

野生動物

長武縣已知鳥類有15目,33科,109種。

獸類有6目,14科,41種。兩棲爬行類動物12種。

蟲類,天敵昆蟲有五個目,11科,36種。以蜂、瓢蟲科最多。農作物害蟲有6個目,23科,68種。  

礦產資源

長武縣屬渭北煤田黑腰帶,彬長大型煤礦待開發區。煤層分布呈水平狀態,東西向延伸,主要可開採煤層平均埋藏深度400—600米之間。彬長煤田總蘊藏量達59億噸。長武地區煤炭資源為31億噸。主要分布在亭口、謝家河、孟村、胡家河、劉家坪一帶。擬建的亭南地方煤礦,礦權面積15平方千米,地質總儲量為1.96億噸。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60萬—90萬噸。可開採量為9443萬噸。煤質屬粘褐煤,有害元素含量少,低灰、低硫、特低磷,高發熱量。
石油

油頁岩分布廣泛,石油、天然氣蘊藏豐富,尚待進一步勘探,具有遠期開發價值。  

1958年,在芋園鄉柳溝村發現鐵礦,藏量7萬噸,含鐵20—60%。由於土層深厚,含鐵量低,無工業開採意義。  

產於芋園鄉硝彎村一帶,為製革和醫藥原料。民間以加工出售芒硝為副業。  

卵石、沙

沿涇、黑河川道,儲量豐富,供建築、水泥預製品使用。  

礓石

溝壑、河道的紅土、河淤土中均有層理分布,為鋪築公路的優良基石。  

人口

截至2016年,長武縣總人口18萬。  

經濟

綜述

2016年,長武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1.2億元,占年度計畫72億元的98.9%,同比2015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5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3.8億元,增長1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9億元,增長8.9%;農業總產值完成33.1億元,占年度計畫33.1億元的100%,增長5%;工業總產值完成90.4億元,占年度計畫90.3億元的100.1%,增長8.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2.2億元,占年度計畫150.3億元的101.3%,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2億元,占調整預算3.15億元的10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9億元,占年度計畫16.4億元的103%,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447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786元,增長10%。  

第一產業

2016年,長武縣農業總產值完成33.1億元,是2011年的1.84倍,年均增長13%。糧食連續五年豐收,總產穩定在5萬噸以上。蘋果面積發展到28萬畝,產值達到15億元,是2011年的1.4倍,優果率達到85%,較2011年提高了7%。長武蘋果亮相國家會議中心,“長武紅”被評為“中國果品百強品牌”。核桃面積達到10.8萬畝,實現產值5000萬元;蔬菜面積發展到2.37萬畝;建成規模養殖場(戶)47個,畜牧業實現產值4.6億元,是2011年的1.8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流轉土地3.5萬畝,建成省、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4個,培育農業龍頭企業18家。  

第二產業

彬長發電廠 彬長發電廠

2016年,長武縣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39.6億元,是2011年的3.14倍,年均增長25.7%。胡家河煤礦、彬長礦區生產服務中心建成投運,60萬噸甲醇、高家堡煤礦、萬華礦山裝備製造項目進入試運營,亭口水庫大壩主體建成,孟村煤礦正在進行隱患治理施工,大唐彬長發電廠二期具備開工條件。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1家,煤炭產能由2011年的300萬噸提升到1500萬噸,累計生產原煤3415萬噸、甲醇74萬噸,發電288億度。煤電、五里舖兩大工業園區入駐企業19家,成為陝西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園區。  

第三產業

大唐昭仁寺唐碑 大唐昭仁寺唐碑

2016年,長武縣共建成創業孵化基地4家,新增非公企業330家、個體工商戶2041戶,非公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48.18%,較2011年提高了3.48%。全縣註冊電商經濟組織達到36家,年線上交易額達到2300萬元以上。西北最大的縣級汽車銷售中心海納汽車城建成運營,義烏商品交易博覽城被列入中商聯“百城萬億”增長與發展計畫重點培育項目。  

交通運輸

清代,長武地處陝甘交界,設宜祿驛。同治八年(1869年),左宗棠率湘軍西征,從西安至蘭州重新擴修大車道。並沿途植樹,設工役護路,古道狀況得到改善。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增設驛、鋪。行人馱販車馬日漸增多。至宣統二年(1911年),縣內西蘭大路屢經整修,通行車馬。鄰近各州縣,均以大車道相連,冉店土橋經過加固、護修。亭口坡、打兒咀鑿石拓寬,車能雙軌,騎能並行。

民國初年,修築簡易公路,鋪墊沙石路面,通行汽車。從而使長武地區大破封閉狀態,市場經濟發展。長武縣城為關中通往平涼、固原、西峰、慶陽必經之樞紐、要衝。民國十三年(1924年),修改西安至蘭州故道大車路。民國十七年(1928年),于右任著《陝西交通挈要》記,長武交通狀況:由邠縣至亭口之路,均與涇河並行,時即時離,亦與山脈並行。由亭口依涇河與黑水河之間山背北行,左右開豁,地質為黃土層。黑水河流,水寬五丈,深七八尺,有渡船,僅可渡人,車輛則由水淺處涉過。再入山道,北行為凹道,至冉店。人家三十戶,多穴居。由此再二里,上凹道之坡,下至七里堡,即可入長武之宜山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再次擴修改建後,西安至蘭州公路,全線通車,軍旅商貿、行人車馬頻繁。沿途昔日渡口、坡壩、土橋、關隘遺址及驛站、鋪司名稱,仍歷歷在目,隨處可見。

解放後,加強交通運輸事業管理,恢復和修築公路,改善道路條件,交通運輸事業迅速發展。到1989年,縣內有公路6條。其中國道、省道各1條,縣鄉公路4條。通車裡程110.2千米。境內鄉村道路113條。950千米。形成以縣城區為中心,以西蘭公路為主體,縣鄉公路為骨架的道路網。

截至2016年,長武縣有國家高速G70福銀高速公路、國道312線貫穿全境,建設中的西平鐵路在此設有長武站,對外交通便利。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長武中學 長武中學

2016年,長武縣投資6.4億元,新建、改擴建幼稚園23所、中國小41所,建成寄宿制學校18所,組建了初級實驗中學,建成了市級標準化職教中心;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實現全覆蓋,全面啟動13年免費教育。  

文化事業

2016年,長武縣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數字影院投入運營,建成村級文化活動室140個、文化廣場105個、農家書屋160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全覆蓋。  

醫療衛生

2016年,長武縣投資907萬元,改擴建鄉鎮衛生院13所,建成村級衛生室160個;實施了優生促進、母親健康、計生家庭創業“三大工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6%,累計報銷醫藥費用114.6萬人(次)2.77億元。  

社會保障

“十二五”期間,長武縣累計投資85.6億元,實施民生項目352個。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2億元,完成160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和31個整村推進項目村建設任務,搬遷貧困民眾1.1萬戶4.5萬人,全縣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12.5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1.05萬人,被評為2015中國改革案例單位。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了4%以內;城鄉低保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累計發放低保金2.04億元、醫療救助款2600萬元、救災款1361.4萬元。投資1700多萬元,為老城區41個住宅小區接入了供熱管網,2600戶8500多名民眾享受到了集中供熱的溫暖。  

基礎建設

新城區 新城區

2016年,長武縣建成區面積擴大到8平方千米,城鎮化率達到38.9%,較2011年提高了6.6%。累計投資133億元,連續五年實施“城建十大工程”,建成了新都會商業步行街、牛弘北路、陶南路等一批城建項目,開通了1路2路公交,縣城集中供熱基本全覆蓋;長武火車站、亭口二級汽車站建成投運。累計投資2.73億元,建成農村公路207.5千米,七強路、亭巨公路巨家至三台段、長寧公路縣城至方莊段等工程全面完工;建成新農村重點村55個,完成了農村低壓電網升級改造;實施土地復墾項目81個,復墾整理土地5152畝,淨增耕地3930畝,建成高標準農田5萬畝;日供水1.21萬噸的城鄉水源改擴建工程投入使用,建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94處,解決了12.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環境保護

2016年,長武縣連續三年實施“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十大工程”,推進千里綠色長廊、“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建設,治理水土流失62平方千米,植樹造林21.5萬畝,建成綠色家園示範村52個,綠化道路150千米,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4.8%。萬元GDP能耗五年累計下降15.8%。建成亭口污水處理廠、大唐彬長發電廠脫硝脫硫提標改造等工程,全面完成了市上下達的污染減排任務。開展“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淘汰黃標車329輛,拆除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158台,取締露天儲煤場13家,完成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13家,全縣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20天。  

歷史文化

長武境域為古人類文化發祥地之一。先民遊牧,群居涇、黑河谷地帶,鑿穴而居,從事漁獵和農耕,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縣境內地上地下保留著珍貴的文化遺存。已發現的古遺址、古墓葬和古建築,都有較高的價值。1958、1980和1988年,經過3次文物普查,全縣發現規模宏大的遺址119處。其中,仰韶文化遺址11處、龍山文化遺址21處,秦、漢遺址52處,其它遺址35處。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明文公布保護級別,劃定保護範圍,樹立保護標誌,建立健全登記冊、卡、檔案等管理制度,所在鄉村落實了保護組織和人員,加強對古遺址的保護管理。

淺水塬大戰 淺水塬大戰

堯頭溝、鴉兒溝遺址

昭仁寺 昭仁寺

1972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古人員,在縣城北側的堯頭溝、鴉兒溝觀測第四紀地層剖面,從中下層灰色砂質土和砂礫中,發現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並在藥材收購部門揀選獲得一枚人牙化石。哺乳動物化石有鼠屬、披毛犀屬、似野馬、野驢、大角鹿屬、班鹿、牛類7種。人牙化石為一少年個體上萌出不久的左上第二臼齒。經鑑定屬更新世晚期智人牙齒化石。為科學地研究確立“長武人”提供實物標本,使古人類化石序列增添了新的材料與地點,考古界稱為“重大發現”。

下孟村遺址

1959、1960年,陝西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在冉店鄉下孟村,兩次發掘仰韶文化類型的氏族村落遺址。出土較完整的方形、圓角、半地穴式居屋7處,灰坑107個,陶窯5座,瓮棺葬8座。出土原始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80件。石器有斧、刀、錛、鑿、網墜、紡輪、圓球;骨器有鏟、錐、針、箭頭;陶器有黑、灰及彩陶缽、盆、罐、細泥紅陶和夾砂粗陶。紋飾有繩、線和堆紋。考古證實,母系氏族先民在今長武一帶的活動,延續了相當長的時期。仰韶文化類型下孟村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新石器時代中期,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期的村落布局、經濟形態、社會組織及社會性質具有重要價值。

碾子坡遺址

1980年,國家考古研究所涇渭考古隊考古人員,在冉店鄉碾子坡村,系統地發掘了先周部族遺址。出土文物陶器有甑、罐、盆、瓮;石器有斧、錛、鑿、鏟、刀、錐、紡輪;青銅器有鏡,有製作粗糙的鼎,重10.75公斤。經鑑定,碾子坡遺址包含多種不同性質的文化遺存。主要內涵屬先周文化,約相當古公亶父遷岐之前的遺存。對探討先周文化面貌和特徵,增添了新的資料。《歷史學年鑑》專題刊載,稱為考古新發現。

風景名勝

昭仁寺

長武景點 長武景點

昭仁寺前身為"慈福寺",唐武德年間,李世民與薛舉、薛仁杲父子大戰淺水源,太宗為紀念陣亡將士而在“慈福寺”的基礎上建成“大唐昭仁寺”。東與彬縣大佛寺相接,西與平涼崆峒山、北與慶陽石窟相連。寺內大雄殿階石層壘,月台寬敞,面寬進深各三間,跨度數十米,占地百餘平方米。採取單檐歇山式結構,木樑摺疊式拱架。飛檐梁角,舉折平緩。殿無金柱,工藝精巧,寬敞方正,合於力學,造型雄偉,莊重恢宏,俗稱“一擔挑八角”。殿內粉牆潔淨雅素,檁梁朱紅古樸。顯示了唐代以來工匠高超的修造技藝和創造才能。

柳毅廟

柳毅廟位於縣城東北柳泉村關山半坡處的平台上,關山下著名的筆蹲井是柳毅昔日為龍女傳書取水研磨時用筆蹲下的,故稱筆蹲井。與柳毅廟相鄰的有龍女牧羊山、馬刨泉、柳泉古戲樓、白皮古松等景觀。

城北公園

城北公園從北水溝垴,順故城牆北側,沿北水溝畔,蜿蜒到小北門外的集賢岡。後續延伸到東溝溝口,包括整個北水溝流域。2005年春,對溝頭進行了加固整修,埋設了排洪排污管道,拓寬了活動廣場,鋪築了溝邊道路,編置了護欄,先後建起兩座風格典雅的涼亭,植樹、栽花、種草,美化景點,完善各種設施,使其初具規模。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