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縣

岐山縣

岐山縣位於陝西省西部,寶雞市境東北部。北接麟遊縣,南連太白縣,東與扶風、眉縣接壤,西同鳳翔、陳倉區毗鄰。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2℃。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4.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日照時數2064.8小時,日照率47%,平均無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623.8毫米。 岐山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岐山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享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中國千年古縣"、"民間藝術之鄉"和"陝菜之鄉"、"轉鼓之鄉"的美譽,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榮獲"第20屆亞洲旅遊業金旅獎·最具特色魅力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具魅力文化休閒旅遊縣"等殊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岐山縣岐山縣

岐山縣以境內有岐山而得名。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境內渭河、雍河、橫水河及沿北山一帶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9處,當時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黃帝時代,岐伯就居於岐山之下。

夏禹治水,遍識山川,岐山地區屬雍州。

商沿夏制,岐地仍屬雍州。商末,周部族由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山,岐地就成了周部族的屬區。紂辛十九年,西伯姬昌遷都於豐(今西安),岐地東部為周公旦所轄,西部為召公奭所轄。

西周仍沿九州之制,岐地屬王畿的周、召兩國,由周王朝直接管轄。

周平王東遷洛陽(前770),秦襄公率兵護送有功,賜岐地為襄公所轄。

秦(前221~前206)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設郡縣後,岐地屬內史郡。

西漢太初元年(前104),劃長安以西鳳翔府為右扶風,領縣二十一。岐地南部分屬武功縣、眉縣、虢縣、西部屬雍縣,東部屬美陽縣,北部屬杜陽縣。

東漢時期(25~220),岐地南部分屬眉縣、武功縣,其餘所屬未變。

三國(220~280),改右扶風為扶風郡(郡治在槐里——今興平縣境內),岐地分屬亦舊。

西晉(265~316),州轄郡,郡轄縣。岐地西屬雍縣,南屬眉縣,東屬美陽縣,為雍州(州治在今涇陽縣西北)扶風郡(郡治在今長安縣)轄。

十六國(303~420),岐山地區曾是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和夏的領域。除夏隸北秦州(州治在今武功縣境)外,其餘均屬扶風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設岐州(州治在今鳳翔縣南),領3郡、9縣。平秦郡(郡治在今鳳翔縣南)的周城縣(太平真君六年置)轄岐地東部,橫水縣(太平真君十年分周城縣置)轄岐地西部,武都郡(郡治在今寶雞市東50里)的平陽縣(太平真君六年置)轄岐區南部,武功郡的美陽縣轄岐地東北部。

西魏大統四年(538),改平秦郡為岐山郡、改平陽縣為眉城縣,岐地分屬未變。

北周(557~581),武帝天和四年(569)分涇州鶉觚縣南境置三龍縣,縣以山得名,治岐陽鎮(今岐陽村)。屬岐山郡。

隋(581~618),改岐山郡為扶風郡,開皇十六年(596)移三龍縣治於西40里(今鳳鳴鎮),改名岐山縣。大業九年(613)又移縣治於東北8里(當今故郡寺、渚村一帶)。

唐(618~907),撤扶風郡設關內道鳳翔府,岐山為其所屬。武德元年(618)移縣治於張堡(一說張堡壘,今地不詳)。三年(620)分岐山縣東部置韋川縣(今扶風縣)。七年(624)移縣治於龍尾堡。貞觀七年(633)分岐山東北部及上宜縣(今乾縣西北)置岐陽縣(縣治在今岐陽村)。八年(634)廢虢縣入岐山縣,移縣治於今址。

五代十國(907~960),岐地仍屬鳳翔府。

北宋熙寧五年(1072)分陝西路西部置秦鳳路,岐山縣屬秦鳳路鳳翔府。

岐山風景區岐山風景區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置鳳翔路,岐山縣屬鳳翔路鳳翔府。

元(1279~1368),廢鳳翔路,岐山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鳳翔府所轄。

明(1368~1644),改陝西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鳳翔府未變,岐山縣仍屬其轄。

清(1644~1911),岐山縣屬鳳邠道鳳翔府。

民國(1912~1949),廢府留縣。先屬陝西關中道,至二十二年(1933)撤道,設行政區,岐山縣屬陝西省第九行政區(其治先在鳳翔縣,後移寶雞縣——今寶雞市)。

1949年7月14日岐山縣解放,屬陝甘寧邊區寶雞分區(1950年10月1日改為寶雞專區)所轄。1956年10月寶雞專區撤銷,岐山縣隸屬陝西省。1958年12月10日,岐山縣併入鳳翔縣。1961年9月恢復寶雞專區及岐山縣制,岐山縣隸屬寶雞專區。

1968年2月28日成立寶雞專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0月1日改寶雞專區為寶雞地區,岐山縣隨其所屬。1971年12月8日撤銷寶雞地區,轄區歸寶雞市,岐山縣屬寶雞市。1979年復設寶雞地區,岐山縣歸其屬。1980年8月1日撤寶雞地區併入寶雞市,岐山縣為寶雞市轄。

2011年7月7日,經陝西省政府批准,岐山縣撤銷原五丈原鎮、曹家鎮、安樂鎮併入蔡家坡鎮,將故郡鄉、京當鄉改為故郡鎮、京當鎮。

行政區劃

元(1279~1386),全縣共分尚善、懷賢、崇德、棲鳳4鄉。

明萬曆五年(1577)編戶29里。十八年(1590),全縣分4鄉,1山莊,29里。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改望雲鄉為中水鄉,改永豐鄉為懷賢鄉。各鄉轄里未變,直沿至民國。

民國十八年(1929)全縣設6個區,轄30里。

民國二十三年(1934),編查保甲,改里為鄉,全縣劃為6個區,31鄉,設35個聯保,分轄259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三月,改聯保為鄉公所,是年冬廢區。三十三年經整編,全縣設10鄉,104保。三十五年(1946)復增設桃川鄉。至三十六年(1947)八月,全縣設11個鄉,104保(含兩個商保)。

1949年5月25日,人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14日岐山縣解放,縣人民政府進駐執政。岐山縣廢原11個鄉公所,新建11個區公署,為縣人民政府的派駐機構,廢除保甲制,新設102個鄉人民政府。10月,改周召區公署為城關區公署。同年8月,蔡家坡劃歸寶雞市,11月復歸岐山縣。

1950年5月,調整區、鄉行政區劃:撤銷懷邠區,其轄地劃歸周召、磧石、龍尾和周原區,並安樂、武侯區為安武區;調整102個鄉為85個鄉。12月改區公署為區公所,以序數命名,改鄉以序數命名為以駐地命名。改

岐山縣岐山縣

1952年7月將第九區劃歸太白區(縣級區)。翌年7月將第八區石頭河以東5鄉劃出,設立岐山縣第九區,駐安樂寨。

1980年12月,廢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縣人民政府。

1982年春,成立城關鎮籌備處,將城關公社城關居委會和城北、杏園大隊劃出歸其屬。1983年6月,省人民政府批准益店、五丈原為建制鎮。1984年3~6月改“政社合一”為政社分設。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撤銷城關公社、城關鎮籌備處,合併成立鳳鳴鎮,撤銷蔡家坡公社建制,併入蔡家坡鎮。改生產大隊為村民委員會。全縣共設4個鎮、15個鄉、188個村民委員會。

經過2011年陝西省行政區劃改革後,岐山縣轄10個鎮:鳳鳴鎮、蔡家坡鎮、益店鎮、蒲村鎮、祝家莊鎮、青化鎮、棗林鎮、雍川鎮、故郡鎮、京當鎮,完全撤銷了鄉級行政編制。

地理環境

岐山縣岐山縣

岐山縣南按秦嶺,北枕千山,中為廣闊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狹長,東西較窄,境內山、川、塬皆有,渭河、韋水河穿境而過,形成了“兩山夾一川,兩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徵。

境內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為 13263 萬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量 7551.5 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 7400.5 萬立方米,可開採量 4794.3 萬立方米。縣內馮家山灌區、石頭河灌區等灌溉工程從境外引水量平均達 6829 萬立方米。渭河、石頭河、韋水河等七河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 40.8 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區域分布差異較大。主要分布在渭北塬區,埋深一般在 10-80 米,單井出水量 40 噸/小時,易於開發利用。渭河川道區,單井出水量 60 噸/小時,且埋藏淺,一般為 1-15 米易於開發。

岐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 12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 24.9℃;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日照時數2064.8小時,日照率 47% ,平均無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 623.8 毫米,最大年降水量992.3毫米,最小377.6毫米,乾旱指數為1.33。風向多以西北-東南向為主。

生活資源

土地資源

據1989~1990年土地詳查,全縣總土地面積1286394.5畝(折合857.6平方公里),土地類型共8種,其中耕地683821.6畝,占總土地面積的53.2%;園地3003.6畝,占0.2%;林地227788.7畝,占17.7%;牧草地60425.1畝,占4.7%;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13909.8畝,占8.9%;交通用地22347.4畝,占1.7%;水域38860.8畝,占3.0%;未利用土地136237.5畝,占10.6%。

礦產資源

已知礦藏主要有:石灰石,藏量大,易開採。分布在北部山區,岩石裸露且已開採的有西方鄉(距縣城18公里處)、祝家莊鄉的大石溝、小石溝及秦嶺北麓落星鄉黑溝河等處。石英石,在曹家鄉曹家村南2.5公里處,藏量約600萬噸,現已開採,每年向青島、山東等地運出約2000多噸。此外還有大理石、沙石、白堊土、煤、硯石等礦產。

水利資源

境內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為13263萬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量7551.5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7400.5萬立方米,可開採量4794.3萬立方米。縣內馮家山灌區、石頭河灌區等灌溉工程從境外引水量平均達6829萬立方米。渭河、石頭河、韋水河等七河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0.8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區域分布差異較大。主要分布在渭北塬區,埋深一般在10-80米,單井出水量40噸/小時,易於開發利用。渭河川道區,單井出水量60噸/小時,且埋藏淺,一般為1-15米易於開發。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全縣木本植物主要有:油松、華山松、白皮松、黑松(1965年引進)、側柏、圓柏、水柏、銀杏等,全縣藥材大部分為野生,生長於南北二山,也有人工栽培。主要品種有防風、生地、黃芪、大黃、白朮、柴胡、黃芩、蒼朮等19種。1980年3月以來引進28種優良草種,其中豆科11種,禾本科9種,其他8種。經初步觀察,小冠花、蓑衣草、白三葉、紅豆草、黑麥草、無芒雀麥、蔓莖子7種生長良好,有一定水土保持作用和較高的經濟價值。

動物資源

岐山有屬國家二類保護的金錢豹、雲豹、斑羚(青羊)、水獺;三類保護的麝(獐子)、石貂(俗名帚雪)、豹貓(山貓)。還有狐狸、鹿、狼、獾、野豬、野兔、狗熊、黃鼬(俗稱黃鼠狼)。候鳥主要有大雁、燕子。其它野禽有屬國家三類保護的血雉(松花雞)、灰鵝、赤腹鷹(鷂子)、燕隼、紅嘴鵠、小鵠、長耳鵠;魚有:草魚、鰱魚、鱅魚、紅鯉、青鯉、荷花魚、鱗魚、鯽魚、黃魚、黃鱔和泥鰍等17種;節肢、兩棲、爬行類節肢動物有草蝦、螃蟹、蠍子、蜘蛛;兩棲動物有青蛙、蟾蜍;爬行動物有鱉、蛇、蜥蜴等;軟體、環節類軟體動物有螺、蝸牛、河蚌;環節動物有蚯蚓(俗稱曲蟮)、水蛭(俗稱螞蝗);昆蟲主要有蠶、蜜蜂、蟬、蝴蝶、熒火蟲、蜻蜓、螻蛄、蟋蟀、螳螂、蚱蜢、螞蟻、金龜子、瓢蟲、土元、蚊、蠅等。

人口情況

岐山縣人類生存已有五六千年歷史,人口數量自明弘治十五年(1502)始有記載,時4.8萬人。至清宣統三年(1911)全縣人口18.1萬人,歷410年,共增加13.3萬人,年平均增加324人。民國以來,岐山縣人口下降,到1949年,總人口為177570人。

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衛生措施增多,出生嬰兒死亡率極低,加之長期放鬆計畫生育,使人口生產一度失控,至1989年末,全縣總人口已達420740人。40年間,淨增243170人。比建國初增加了1.37倍,平均每年增加6079人。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縣45萬人,占寶雞市總人口的12.54%。

經濟GDP149.10億元(2014年)

工業

禮樂廣場禮樂廣場

解放前,岐山縣工業主要是個體手工業,兼有少量的手

工業作坊和半機械化的小型工廠。稱得上現代工業的只有官僚資本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的機器廠、紡紗廠、酒精廠(後改為麵粉廠)。

解放後,岐山縣工業經過40年盛衰起伏,到1989年,境內共建立公有制工業企業33戶,其中部、省、市屬國營工業企業8戶,縣屬國營工業企業14戶,縣屬集體工業企業11戶,形成了機械、化工、紡織、造紙、印刷、建材、食品等十個主要工業門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岐山縣鄉鎮工業勃興,至1989年,鄉鎮辦工業109戶,村辦工業364戶,農村合作經營工業410戶,城鄉個體工業2435戶(不含農副產品加工業)。198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058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5.6%。

縣辦工業有6戶躍入省級先進企業行列;鄉鎮企業1戶達到省級優秀企業標準,2戶達到市級優秀企業標準。縣油脂廠生產國標2級菜籽油、祝家莊水泥廠生產的“周都”牌425#水泥被評為省優質產品。鄉鎮企業生產的16功能健身器、AB型氨添加劑、電機塑膠風葉3種產品被為市級優秀、優質產品。計畫開發的14種新產品有7種通過了部、省級鑑定,投入生產。鄉鎮企業有3種產品獲得陝西省第二屆技術成果交易洽談會銅牌獎。

農業

辣椒辣椒

周部族自豳遷至岐山南麓後,挖溝泄水,修理田塍,種植黍稷

,農業逐漸興盛。但由於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和壓迫,使農業生產發展緩慢。三國兩晉,渭河兩岸戰亂頻繁,民不能安居樂業。隋唐時期,因長安建都,大量砍伐諸山林木。民國年間,水、旱災害頻仍,兵燹為害,蟲禍滋擾,糧食薄收,捐稅奇重,農業停滯不前;森林被砍伐殆盡,南、北二山幾成禿嶺。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63440噸,油料總產757噸;林木復蓋率僅0.3%;大家畜存欄2.22萬頭(匹),生豬存欄0.54萬頭,飼養家禽5.0萬隻;生產工具仍停留在以傳統農具為主的落後狀態。農業經濟結構單一,總產值2236.2萬元,其中種植業2143.9萬元,林業5.4萬元,牧業56.8萬元,副業30.1萬元;種植業占到總產值的95.87%,林、牧、副業分別僅占0.24%、2.54%和1.35%。

建國後,實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五業並舉,百廢俱興。1989年,糧食總產176084噸,油料總產8949噸,與1949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8倍和10.8倍;山川綠化卓見成效,有林地面積181753畝,復蓋率達18.9%;大家畜存欄2.55萬頭(匹),生豬存欄8.19萬頭,飼養家禽51.2萬隻,分別增長14.9%、14.2倍和9.2倍;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40259千瓦,碾打脫粒、農副產品加工、飼料粉碎等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農業經濟結構趨於合理,總產值10685.0萬元,其中種植業8569.0萬元,林業157.0萬元,牧業1455.0萬元,副業497.0萬元,漁業7.0萬元;種植業產值占80.20%,其他各業分別占1.47%、13.62%、4.65%和0.07%。

岐山縣農業在全縣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隨著經濟繁榮與生產的迅速發展而漸變化。1952年,農業勞動者占全社會總勞動者的98.50%,農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44.69%,農業淨產值占國民收入的65.71%,農業提供的稅金占地方財政收入的40.87%。

岐山是全國500個糧棉大縣和陝西省商品糧油基地縣之一,具有優質糧食、畜牧養殖、特色果菜三大產業,發展龍頭企業75戶,各類專業協會50個,形成“燦然”辣椒、“天緣”香醋、“周原”乳品、“喜春”食用油、“秦風”掛麵、“文王”西瓜等一批名牌產品。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建成了岐星、太子、北郭等一批示範村。

2014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149.1億元,增長12.1%;固定資產投資174.88億元,增長32.9%,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67.8億元,農戶投資7.0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23億元,增長17.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56.88億(含陝汽在岐部分,不含西機、七0二兩戶軍工企業),增長18.2%。

教育

岐山高級中學岐山高級中學

唐代,岐山縣始置縣學。宋元以降,書院繼起。明萬曆時建社學,清道光年間辦義學。縣設教諭、訓導掌管學政。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興學堂,縣設學務局。三十二年(1906),縣改鳳鳴書院為高等國小堂,由義學、社學、私塾改建並新建初等國小堂30餘所,增設自然科學,為近代教育之萌芽。繼而興辦職業講習所、農業學堂和師範研究所,啟實業教育之先河。民國初年推行國民義務教育,改學堂為學校,並創辦女子國小。民國五年(1916)縣有高等國小1所,初等國小60所。民國十四年(1925)縣設教育局。二十八年(1939)改稱教育科。時民生凋敝,教育事業停滯不前。民國三十四年(1945),文盲占總人口的65.28%。至1949年春,全縣僅有教師455人;中學2所,在校學生930人,國小206所,在校學生16000餘人。

建國後,教育事業在波折中得到發展。50年代初,隨

著土地改革的勝利完成,農村普遍興辦學校。在穩步發展的同時,整頓教學秩序,提高教育質量。1956年始設高中。1985年縣獲省人民政府《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1989年12個鄉(鎮)實施六年義務教育達標。是年,全縣國小198所,在校學生4628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7%;普通中學49所,在校學生23582人;中等職業學校3所,在校學生1185人。各類學校學生計71049人,為1949年的4.2倍。

交通

公路

民國初僅有西(安)寶(雞)公路(今西寶北線)及長(安)益(門鎮)簡易公路穿境而過。解放前夕殘破不堪。建國後經整修、改建、新建,至1989年底,共有幹線公路3條,長50.5公里,支線公路8條,長1514公里;專用公路7條,長23.8公里;鄉村道路四通八達。

鐵路

普速

隴海鐵路東自蔡家坡鎮聖音寺村入境,西由孫家村出境,全長9.2公里。

隴海鐵路建設隴海鐵路建設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三月一日隴海鐵路西(安)寶(雞)段

正式通車,蔡家坡車站投入使用,屬四級站。建國後屢加增修,車站面積逐年增大。1970年加修複線,1989年站區東起1207K+400米~西至1209K+900米,共有5個閘口,8條客、貨線路(總長6248米)和F64電鎖器半自動閉塞設備。站台兩座,第一站台長585米,寬10米;第二站台長585米,寬9米。貨場1952平方米,貨棚306平方米。

1985年新建票廳、候車室,1986年8月1日竣工。票廳面積62平方米,候車室面積592平方米,零擔房面積226平方米。辟廣場一處,面積3632平方米。1987年6月,完成F6520型大站電氣集中設備改造,實現道岔、進路、信號集中操縱和統一聯鎖。1988年3月修建旅客地道和風雨棚各1座。1988年12月又實現牽引動力電氣化。全站閉鎖系統、通信系統、錄音記錄系統、無線列調系統及軸溫檢測系統全部自動化,為國內較先進之中繼站。1989年度站內職工163人,旅客乘降1440853人次,貨物吞吐量334233噸。

高鐵

西寶高鐵岐山站西寶高鐵岐山站

西寶客運專線,岐山站位於岐山高店,是高鐵站,距離岐山縣城約20公里。

西寶客運專線(Xi'an-Baoji High-speed Rail)東起陝西西安,西至寶雞,是徐州至蘭州鐵路專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既有隴海線等共同構成陸橋通道,是橫貫中國東西的鐵路主通道之一,為國家重大鐵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西寶客運專線位於陝西省關中地區。西寶客運專線全線共設西安北站、鹹陽秦都、楊陵南站、岐山站、寶雞南站等五個車站。

2009年12月11日,西寶客運專線工程正式全面啟動建設,2013年12月28日西寶高鐵正式通車。

民俗文化

宗教

岐山縣自東晉起相繼傳入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清末前後,由於帝國主義派員入境傳教,各教發展較快,達到盛期。

楊岐山廟楊岐山廟

建國後,宗教界開展反帝愛國運動,實行“三自革新”,

驅逐了帝國主義在岐山縣的反動宗教勢力。繼而於1960年實行宗教改革,廢止教會壓迫、剝削和違法活動,使宗教活動基本歸於正軌。1965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後期,宗教活動受極左思想影響,處於低潮。“文化大革命”中基本停止。

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岐山縣遵照中共中央對宗教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糾正冤、假、錯案,實行信仰自由,宗教活動又相繼重新恢復。1983年,中共岐山縣委第八屆第163次常委會議作出決定,成立岐山縣宗教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召開全縣性的宗教工作會議。同年,根據中共陝西省委指示,對宗教建築逐堂、逐寺、逐廟進行清理,摸清了岐山縣宗教的基本情況。

風俗

岐地是周禮之鄉,人民淳樸、素雅、性溫、好客,趨保守,惜進取,多業農商。自古婚嫁、喪葬、交往、服飾、習性等,均循周禮規範,幾多習俗,沿襲至今。

方言

岐山方言,屬陝西關中方言中的西府話。西府話的地域,大致相當於寶雞市屬(除鳳縣、太白縣外)各縣區。

風景名勝

岐山山水岐山山水

縣境內有周公廟、諸葛亮廟、周原遺址、崛山森林公園、

西岐民俗村等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民俗區,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景觀交相輝映,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底蘊深厚,素有“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轉鼓之鄉”和“陝菜之鄉”的美譽。臊子麵、鍋盔、掛麵、麵皮等民間小吃花樣繁多,工藝精湛,聞名遐邇。民間工藝光彩奪目,剪紙、版畫、編織、刺繡源遠流長,社火、鑼鼓、曲藝等民間藝術經久不衰。

西岐民俗村

西岐民俗村西岐民俗村

岐山縣西岐民俗村位於岐山縣城西北,南臨西寶公路北線

,北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周公廟風景名勝區,轄4村1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7000人,是以鄉村旅遊開發和民俗文化建設為主題的旅遊經濟園區。

經過周公廟風景名勝民俗區管委會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努力,民俗村提質升檔,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建成旅遊專線公路6.5公里,開通了區內公車;沿公路建成綠化帶6公里,面積6萬平方米,建成了“陝西民俗第一村”、“周公廟風景名勝區”仿古牌樓兩座。先後投資300萬元,實施了亮化、淨化工程,在北郭村安裝太陽能景觀路燈23盞,完成了民俗村牌樓亮化工程,建成了民俗村污水處理廠。

周原遺址

周原是周室發祥之地。周原成為歷史聖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稱於世的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周原遺址內涵豐富,文物遺存數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寶博大精探。1982年,國務院公布周原遺址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自漢代以來,在周原地區出土商周青銅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為著名,與兄弟縣區出土的虢季子白盤、矢人盤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為目前國內所僅有。1975年出土於京當鄉董家村土窖藏青銅器37件,其中衛簋、衛蠶、懶匝等均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長篇銘文,分別記載著西周以物換田、土地交換、訴訟判決、策命賞賜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經濟、法律、土地制度、階級關係等情況的實物資料。周原地區因之被稱為“青銅器之鄉”。

周公廟

岐山縣周公廟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岐山縣城西北六公里處的鳳凰山南麓,始建於唐代,並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景區內亭、台、樓、閣交相輝映,自然景觀山環水貫,是關中西部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風景名勝區。特別是2009年鳳凰山景區的建成開放,豐富了周公廟的文化內涵,使周公廟成為融歷史人文景觀與自然風景為一體,文物旅遊與休閒文化並重的綜合性旅遊景區。

五丈原諸葛亮廟

五丈原諸葛亮廟五丈原諸葛亮廟

五丈原諸葛亮廟景區位於三國時期諸葛亮巨星隕落的古戰場——岐山縣五丈原,南依秦嶺,北俯渭水,三面臨空,兩邊環水,地勢險要。景區內布局嚴謹,碑石林立,匾額板對盈門,全出於歷代名家之手,岳飛書諸葛亮《出師表》石刻,筆法雄健,大

氣磅礴,堪稱書法藝術珍品,九龍山、壑落城、古道十三盤、諸葛泉、司馬懿拜將台等三國古遺蹟及其故事婦孺皆知,還有古建群、諸葛亮衣冠冢、落星石、明代大鐘、大鼓等人文古蹟。

宋太平塔

宋太平塔宋太平塔

太平塔在岐山縣實驗國小(原岐山縣第一初級中學(太平寺舊址))內,

系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為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八層,通高28.2米。自第二層起,每層都隱出假窗及欄桿,每層檐下均飾以五鋪作出雙抄的斗拱。除第二層飾有平座外,以上各層均飾假平座。由於整個塔身斗拱繁密,顯得特別秀麗。太平寺“建自唐元和七年,至宋元祐三年建塔,名曰太平塔”。九百年來,屢經地震,而此塔至今作為岐邑之表望,遊客之所觀瞻而巍然聳立。塔身稍傾,塔剎稍有剝蝕。經過整修,完好如初。

崛山森林公園

崛山森林公園位於岐山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北部深山區,以崛山林場為中心,總面積3.5平方公里。森林公園以東、西崛山之間的冢子河、崛山溝為軸線,以洞門溝、龍鳳坪、東崛山、西崛山、九龍坪、千佛寺、冢子河、苜蓿河為核心區。崛山東、西兩峰間距約2.5公里,南北綿延20多公里,在山、谷、河、林之間,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爭奇斗研。有慧時寺、法華寺、增壽寺、海蓮寺、白雀寺、普濟寺、朝佛殿、丫環溝、妙善公主捨身崖和梳妝樓等。

名優特產

紫皮大蒜

岐山縣蔡家坡地區被譽為大蒜之鄉,有白皮蒜和紫皮蒜兩種,以紫皮為最優,色澤鮮亮,蒜體肥大,蒜汁濃粘,味道鮮美,香辣適口,是馳名省內外的土特產品,運銷西北和華北各省。種植面積5000畝,年產量1萬噸。

大蔥

以鳳鳴鎮楊村年產最為稱著。其特點為株粗、質地密實、味辛、蔥白長。一般身長50公分,徑粗2公分。楊村農民幾乎家家栽種。每年種植面積約在百畝以上,總產10萬公斤。

紅蘿蔔

鳳鳴鎮倉頡廟紅蘿蔔以其色紅、味甜、黃芯細小而久負盛名,人稱“透心紅”。一般身長20CM,徑粗2CM。種植面積年均2000畝,年產量6300噸。

大棚西瓜

縣內以故郡、大營、孝子陵等鄉鎮為主區域,發展設施大棚西瓜近萬畝,總產量萬餘噸。其優點上市早、個大、皮薄、糖分含量高,無公害,增產增收效益顯著,已培植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新途徑。

辣椒

縣內所產辣椒以細長、均勻、色澤紅鮮、辣味鮮美為主要特徵。原種植僅供食用。解放後人民政府重視辣椒生產,品種不斷更新,面積不斷擴大,80年代初,躍為縣內“拳頭”農副產品,成為主導產業。常年面積穩定在5萬畝左右。暢銷港澳和東南亞地區,被譽為“辣中之王”。

岐山掛麵

岐山手工空心掛麵選用優質小麥特粉,經揉條、搓條、上棍等10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工藝獨特,麵條細白,質地細膩,耐煮味香,食用方便,是岐山地方名吃之一。全縣手工掛麵產地主要在馬江村、宣旗營村太子村、寺崖頭等村,已發展年加工掛麵100噸以上的大戶25個,年加工掛麵2噸左右的專業戶1600個,手工掛麵在當地已成為一種產業,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除手工掛麵外,還發展了西安立亞食品公司、岐山縣秦風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掛麵加工企業近10戶,年產優質掛麵3萬多噸。

岐山“三絕”

岐山臊子麵岐山臊子麵

岐山麵食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其臊子麵、手工

擀麵皮(以八畝溝最為有名)、鍋盔號稱岐山“三絕”,特別是臊子麵以其:“薄、筋、光(描述麵條);煎、稀、汪(描述臊麵湯);酸、辣、香(描述味道)”九大特點,飲譽三秦,名揚華夏。臊子麵是當地紅白喜事、走親訪友不可或缺的待客美食,主要是得益於塬上甘醇的地下水、自釀的醋、自產的辣椒、菜籽油、小麥以及豬肉,還有考究的製作工藝。另外,岐山鍘面、辣子面也非常有名氣。岐山的其他名吃舉不勝數,有御京粉(擀麵皮的近親,製作工藝與口感不同)、甑糕、酒麩(用煮熟的小麥佐以酒麴發酵而成的風味小吃)、蜂蜜粽子、豆花、燒餅夾麵皮等。

名人

任光明,1922年1月生,1938年8月參加革命,中共黨員,晉冀魯豫軍區四縱十三旅三十八團指導員,1946年1月因戰犧牲。

金生保,1926年生,陝南軍區師直偵察隊戰士,1947年12月在洛南縣兩岔河戰鬥中犧牲。

張江來,1946年參加革命,解放軍西府縱隊訓練二中隊分隊長,1948年8月在旬邑縣張胡原作戰中犧牲。

張應魁,1938年2月參加革命,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軍二師五團一營副教導員,1948年9月在大荔縣作戰中犧牲。

田惟均,日本明治大學法科畢業,曾兩次任岐山縣長。在岐山縣任內注重發展農業、文化教育事業。

陳萬水,(英文:Viola Chen,1940年11月-2012年7月27日),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夫人,於1940年11月出生於陝西省岐山縣。

李淳風,唐代天文學家、歷算學家,岐州雍人(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唐初曾任太史令,他是中國古代科學家和歷史文化名人。李淳風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陰陽學等。

李曉東,1954年出生,曾任銅川市人民政府市長、陝西省發展計畫委員會主任、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現任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王雙明,1955年出生,地質學家,曾任陝西省煤田地質局局長、陝西省煤炭工業局局長,現任陝西省地質調查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