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周原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心在今陝西扶風、岐山一帶,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這一地區北倚歧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橫跨扶風、歧山二縣的大部。東西長達7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
歷史背景
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開始建設城郭,作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豐都後,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的破壞,遂成廢墟,廢棄不用。
周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這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詩經》曾用“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讚美周原。三千多年以前,居住在幽(今陝西長武、彬縣一帶)的姬姓部落,由於經常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其首領古公但亶父率領下,舉族遷徙,“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下”,定居周原,建立了岐邑,經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在這裡勵精圖治,國力日強,左為殷商“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強大的諸侯國。
周原作為周人重要發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祇的聖地,一些重大國事活動都在此舉行,西周滅以後,岐邑毀於兵火,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動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遣存。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就開始發現西周青銅器,此後各代,不斷有重要青銅器出土,其數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鉻文之珍貴,實為罕見。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
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1月建成周原博物館。
發掘歷史
從1976年開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北京大學考古系、西北大學考古系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轟動史學界的豐碩成果。現已初步查明,宮殿建築(或宗廟)的遺址分布在歧山鳳雛和扶風召陳兩處。在召陳發現了15處大小不等的建築基址,可能是貴族的住宅。最大者東西長24米,南北寬15米,均用各式的板瓦、筒瓦、半瓦當等覆蓋屋頂,瓦上飾有重環紋、繩紋等紋飾,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瓦。
在遺址里還發現了多處手工作坊遺址,如雲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齊家村東的制陶作坊、齊鎮東的制銅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業作坊,其中雲塘村制骨作坊規模最大,以專制骨器為主。遺址中發現有豐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遺物,還出土銅鋸、刀等各種工具,反映出了當時系統龐大的生產規模。
1977年,在鳳雛建築遺址的窖穴內,出土了17萬片卜骨和卜甲,其中多是卜甲。在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辭,最多者30字。1979年在扶風齊家也發現了5片有字的甲骨,內容主要是記述了周人和商王朝及其它方國的關係。周代甲骨卜辭字型較小,筆劃纖細,雕刻技術嫻熟,是研究西周歷史的珍貴史料。周原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大量的窖藏青銅器,這些窖藏和青銅器的歷史之長,數量之多,世所罕見。遠在西漢、唐、宋的時候,就在此處屢有重大的發現;清代道光帝年間,先後出土了盂鼎、大豐簋、毛公鼎等海內外著名的銅器。二十世紀以來的80年間,共發現了銅器窖藏30多個,出土了銅器1000餘件,如1975年董家村一個窖藏出土了銅器37件,其中的衛鼎、衛盉等器物的銘文中,記載了西周中期有關征伐、租田、訴訟等有關的內容,說明了在西周社會已經出現了封建制度的萌芽。
1974年在白村一個窖藏中出土了銅器103件,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銅器數量最多的一個窖藏,這也是學術價值最高的一批青銅器,其中有銘文的占74件,少者1字,多者284字,是研究周朝微氏家族歷史的珍貴資料。
兩大基址
鳳雛甲組建築基址
鳳雛的建築基址坐落在東西寬32.5米、南北長43.5米、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以門道、前堂、後堂為中軸,東西廂房各有八間,並以迴廊相連線,形成了一座前後兩進、東西對稱的封閉性院落。前堂是主體建築,東西長17.2米、南北寬6.1米,台基上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可推測知道前堂面闊6間,進深3間。房基的四周有陶水管道,構成完備的排水設施,是頗具規模的大型建築。鳳雛甲組建築基址,是一處由庭堂、室、塾、廂房和迴廊組成的台式建築遺存。基址位於岐山縣鳳雛村南,1976年2月由陝西省周原考古隊進行發掘。基址南北長43.2米,東西寬32.5米,面積1469平方米。正門(朝南)之前橫築一長4.8米的門屏,門的兩邊是東西塾,各有三間。入門即為庭,面積約222平方米。中庭後即為主體建築殿堂,共6間,各寬3米,進深6米,四周迴廊環繞。殿堂後面是後庭,分為東西兩個小庭,各為63平方米,有過廊和前後建築相連。基址最里為5間後室,面寬23米,進深3米。後檐牆與東西廂房的後牆相連,使整個建築通為一體,廂房築於東西兩邊,對稱排列,各8間,通長42米,進深6米。
召陳建築基址
召陳建築基址是1976年3月在扶風縣召陳村發現。基址共有15處,其中以三處(F3、F5、F8)保存較為完整,並經過發掘規模也較大。F3的夯土台基殘高0.75米,東西長24米,南北寬15米。基址東西間排列著七排柱礎, 中間3排間距5.5米,西側兩排間距3米。中間3排由南到北排列著5個柱礎,兩側2排各有6個柱礎。F8的夯土台基殘留0.76米,東西長22.5米,南北寬10.4米。其四周有卵石鋪成的散水。基址上每間隔3米從南到北列有4排柱礎,由東到西有8排柱礎,兩道夯土牆將基址分為三部分。F5南半部已遭破壞,僅存北半部分,東西長28米,南北殘寬8米,東西排列9個柱洞,南北排列4個柱洞。周原的這兩處西周建築基址中出土了大批建築材料,數量最多的是板瓦、筒瓦,另有一些半瓦當。瓦和瓦當有大、中、小型之分。板瓦飾繩紋,部分帶瓦釘,用之於固定;筒瓦飾三角紋或雷紋;瓦當均為半圓形,其中有部分回紋。這批瓦和瓦當,是當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瓦類建築材料。
青銅器
莊白一號窖藏
1976年12月在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南發現。窖藏器物103件,是建國以來出土銅器數量最多,學術價值最高的一批。其中74件鑄有銘文,主要是微氏家族四代所鑄的銅器,史牆盤有銘文284字,記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功業和史牆的家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許多器物的造型和紋飾極為精美。如折觥的蓋前呈羊首,後為大獸面,通體遍雕夔龍紋,形制頗為別致。此外如商尊 、商卣 、折方彝 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貴的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董家村窖藏
1975年2月發現在岐山縣岐山南麓的董家村西150米處,窖內共出土37件青銅器,其製作時代由穆王至宣王時。其中有銘文者30件,史料價值很高的有衛鼎 、衛等。銘文是中國最早的一件訴訟判決書,是古代重要的法律史文獻。九年衛鼎記恭王九年裘衛與矩以物換地的史實。董家村出土的這批器物銘文是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關係的重要資料。齊家村窖藏
1960年,扶風縣齊家村南的窖藏發現了39件銅器,其中幾父壺、柞鍾、中義鍾、中友父簋 、白邦父鬲等28件鑄有銘文。1963年,又在齊家村東發現了日己方尊、日己方彝、日己觥等器物。1960年,扶風召陳村發現的散車父器等19件器物。1974年,扶風強家村的師臾鍾 、即簋等7件器物。1978年,扶風齊村發現的即簋等器物,都是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珍貴青銅器。甲骨卜辭
1977年夏和1979年春,陝西省周原考古隊在發掘岐山鳳雛西周建築基址時,在房內發掘了兩個窖穴,出土了大批西周時期的甲骨。這些甲骨總計l7275片,包括卜甲16371片,卜骨687片,其中刻字292片。後來在扶風縣齊家村發現了刻字大龜版1塊,牛肩胛骨5片。這樣,周原遺址總共出土刻字甲骨近300片,總字數1009個,有不同的單字360多個,每片字數多少不一,少則一字,多則30餘字,內容有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獵及人名、地名、官名、月象及其它內容共十大類。時間大都為武王滅商前後。周原甲骨卜辭的發現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對於確定周原的性質和研究周人歷史至關重要。它與殷墟卜辭一樣,都是歷史研究和古代文字。
作坊群
自2012年3月份以來考古人員對遺址內的姚家墓地進行了考古勘探和部分發掘,除發現了兩座高等級貴族墓等墓葬之外,還在居址區內發現了製作骨角器、青銅器等手工業“作坊群”。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周原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對其進行考古工作,以圖通過墓地、居址等了解其時聚落或城邑的分布情況。2012年考古發現了兩個作坊遺址,一個是骨角器的作坊遺址,而這個製作角鏃的作坊在以往西周文化裡邊是從未發現過的。遺址內還發現了和鑄銅有關的遺物,如陶笵,以及製作陶笵的青銅工具,就是說這裡還有鑄銅作坊。
除了這些鑄銅作坊和骨角器作坊之外,在周原遺址內還發現了制玉作坊,以及制石器、制陶器的作坊。全國沒有任何一個西周遺址的手工業作坊的數量和種類如此之全,說明西周時期周原遺址不僅是政治中心,而且也是手工業作坊和經濟中心。
周原博物館
周原博物館是周原遺址大規模考古發掘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專題性博物館,館內收藏有周原遺址出土的萬餘件珍貴文物。有巧奪天工的青銅器,如藝術瑰寶折觥、青銅史書牆盤、壺中之冠三年師壺、 中之王 、戰爭史書師同鼎、法律判決書 等,這些文物不僅史料價值極高,且紀年明確,是西周青銅器研究中難得的斷代標準器;有彌足珍貴的甲骨文,周原甲骨文字跡秀麗、字形工整、刀法流暢嫻熟、刻劃剛勁有力,有的小如粟粒,用放大鏡才能看清,堪稱我國最早的微雕藝術精品,具有極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有玲瓏剔透的玉器,周原出土的玉器數以千計,種類繁多、造型精美、構思奇妙、獨具匠心。同時周原博物館收藏著大量從周原遺址中出土的陶器、蚌器、原始陶器、生產生活用具、建築材料等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三千年以前周人的生產、生活習俗和政治、經濟狀況,同時也為周原這塊寶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鐘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華夏文化的源。寶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 寶雞市位於陝西省關中西部,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周秦王朝的發祥地。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因城東南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境內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景點65處,尤以西周青銅器名揚海內外,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
景點 | 寶雞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大散關;釣魚台;法門寺;扶風城隍廟;關山草原;金台觀;唐九成宮;龍門洞;五丈原;太白山;太平寺塔;天台山;炎帝陵;秦都雍城;張載祠;周公廟;鳳翔東湖;秦公大墓;周原遺址;眉縣湯峪;寶雞人民公園;大鯢自然保護區;西湯浴溫泉;北首嶺遺址;《九成宮禮泉銘》碑;麟遊慈善寺;諸葛亮廟;岐山箭括嶺;吳山;嘉陵江源頭風景區;紅河谷;法門寺博物館;東方大佛宮;始祖殿;龍鳳山恆星遊樂園;蘇文忠公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