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簡介
紅河水系由幹流和位於中國和越南境內的眾多支流組成。主要支流有:右岸的黑水河(或稱沱江)、左岸的瀘江(明江)和錦江。黑水河為紅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中國雲南省,全長690km,年徑流量572億m3,實測最大流量21000m3/s。流向大致與紅河平行。黑水河上游為中國境內的把邊江(又稱李仙江),其支流南那河上游也在中國境內,稱藤條江。黑水河在越池與錦江一起匯入紅河幹流。紅河55%的水量來自黑水河。明江位於紅河左岸,其上游稱盤龍江,支流儒侄河,儒侄河上游稱普梅河(又稱南利江)。盤龍江和普梅河都在中國境內。發源地
三角洲北側的海防為河內的外港。也稱“滔江”。越南北部最大河流。發源於中國雲南省西部,在中國境內稱元江。呈西北—東南流向,在中國河口瑤族自治縣以南進入越南,稱紅河。東南流經首都河內,分支注入北部灣。越南境內長508公里(全長1,280公里),流域面積75,700平方公里。
因河流大部分流經熱帶紅土區,水中混有紅土顆粒,略呈紅色,故名。老街至安沛段,河谷狹窄,水流湍急,有26個急灘;越池附近接納黑水河和瀘江兩大支流,水量猛增3倍,以下河段彎曲多支岔,河面寬500—1,000米,水流緩慢。冬夏水位變化很大,七、八月下游水位高出兩岸平原約10米,沿河築有大堤。富灌溉、通航之利。平水位時汽輪自河口上溯至河內7—10月可達老街。河內年平均流量2,970米2/秒。年輸沙量1.3億噸。
水系支流
主要由幹流(元江)和眾多的支流組成,流域面積大於l00km2的支流有53條,大於1000km2支流17條,主要支流有李仙江、藤條江、盤龍河、普梅河(又名南利河)等,這4條主要支流在我國境內均有分水嶺相隔,自成獨立水系,流入越南後分別稱黑水河、南那河、瀘江和儒桂河(見元江水系流域面積大於1000km2支流自然特性表)。主要支流有:右岸的黑水河(或稱沱江)、左岸的瀘江(明江)和錦江。黑水河為紅河最大的支流,發源於中國雲南省,全長690km,年徑流量572億m3,實測最大流量21000m3/s。流向大致與紅河平行。黑水河上游為中國境內的把邊江(又稱李仙江),其支流南那河上游也在中國境內,稱藤條江。黑水河在越池與錦江一起匯入紅河幹流。紅河55%的水量來自黑水河。明江位於紅河左岸,其上游稱盤龍江,支流儒侄河,儒侄河上游稱普梅河(又稱南利江)。盤龍江和普梅河都在中國境內。
紅河從越池到河口為三角洲,三角洲面積約700km2,河流長度約220km。
流域特徵
紅河流域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m以上。流域內地形多為高山峽谷、崇山峻岭。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是沖積平原。流域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之間,由於受海拔的影響,氣候屬亞熱帶山區氣候,一年可分成乾冷季和濕熱季兩個季節,但氣候總體來說無規律。河流在越池的年平均流量為3900m3/s,實測最大流量為35000m3/s,最小流量為700m3/s。從12月底到次年5月中為枯水期,7月末到8月初為汛期,年降雨量一般在1200mm以上,雨量充沛。越池控制站的平均含沙量1.06kg/m3,平均年輸沙量1.3億t。
紅河水能資源豐富,中國境內的乾支流理論蘊藏量達988.8萬kW,可開發量達359.9萬kW。幹流在越南安沛以上河谷狹窄,多急灘湍流,水力蘊藏量很大。越池附近的兩條支流黑水河(沱江)和明江,河流落差大、水量大、水流急,其中黑水河在越南境內有效總落差275m,可進行梯級開發。越池以下河段河面漸寬,水流平緩。
河流利用
紅河由黑水河、明江和錦江3條河流匯集而成。汛期3條河流同時漲水,可造成紅河三角洲巴克博平原地區嚴重的洪水泛濫。因此越南正在對紅河進行開發,其中對河道最長、流量最大、水資源最豐富支流--黑水河的開發最為重視。黑水河全長690km,有效總落差275m,入流量占紅河總流量的55%。越南政府決定在黑水河上建造2座水電工程,一座是和平水電站,另一座是塔布水電站。
和平水電站位於河口西南70km,距黑水河與幹流匯合口64km,可利用水頭100m。工程包括:一座心牆土石壩,壩高128m,形成水庫總庫容94.5億m3;水電站8台24萬kW機組,總裝機容量192萬kW,年發電84億kW·h。工程1982年開工,1993年完工。
塔布水電站目前正在設計中,它位於和平水電站上游190km處,是黑水河開發的第二個梯級,利用水頭145m,建成後可使黑水河總裝機容量達到360萬kW,年發電量增加到120億kW·h。
和平水電站和塔布水電站建成後,不僅可取得大量廉價的能源,而且可獲得防洪、灌溉和航運等綜合效益。可減少紅河沿岸一帶頻繁的洪災;在枯水年份,兩座水電站能增加紅河河谷地區和三角洲地區的灌溉用水量,總灌溉面積可達80萬hm2;黑水河徑流得到控制後,將大大改善下游航道的通航條件,水庫回水區形成200km的深水航道,年貨運量將增加1~1.5倍。
地貌
地處東經100。06'~105。40'、北緯22。27'~25。32'。位於雲南省中部、東南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北
鄰金沙江流域,西與瀾滄江以無量山為分水嶺,東接南盤江流域,南面與越南接壤。流域的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呈狹弓帶狀,流域平均寬度約120km,由於雲嶺余脈分成無量山和哀牢山脈南延,形成南北縱列的高山深谷相間地形,絕大部分屬山區和半山區,平壩面積不到5%。中國境內河谷切割很深,流域分水嶺最低的地方(河口)為70m,除戛灑、漠沙、元江等少數平壩地形較為開闊外,河道均蜿蜒於峽谷之中。各支流兩岸分水嶺相隔甚近,較大支流流向大體與幹流平行,小支流則多與幹流垂直成梳齒狀。流域內除幹流元江,支流李仙江、普梅河等河床坡度較緩,變化均勻外,其餘河流如盤龍江、泗南江、綠水河、南溪河、金平河、三家河、苦楚河、麻子河等河道坡度變化十分劇烈,沿河多集中落差,有利於水電建設。
氣候水文
氣候分屬於中部高原溫和區、元江炎熱地區和熱帶季風林區三個氣候區:三江口以上及李仙江景東以上,屬中部高原溫和區,海拔1600~2200m,年平均氣溫15~18。C,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三江口及景東以下, 麻栗坡、馬關、屏邊、金平一帶以上,屬元江炎熱地區,常年不結冰,年平均氣溫20—21。C,年平均降雨700~1200mm;麻栗坡、馬關、屏邊、金平以下至國境屬熱帶季風林區,海拔70~100m,年平均氣溫21℃以上,年平均降水為1500—2000mm。元江流域(1956—1979年平均)年降水深1347mm,年降水量為1027億m3,一般從下游向上游呈遞減趨勢。降水量年內分配:春季占全年降水量10%~20%;夏季占55%左右;秋季20%~25%,冬季占5%左右。降水一般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中7、8兩月又集中全年降水量的40%~50%。河川徑流的形成以降水為主,地下水補給為輔。流域徑流豐沛,(1956~1979年)平均年徑流深為634.3mm,幹流為459.4mm、李仙江965.4mm、盤龍河668.1mm。徑流深的地區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基本一致,從下游向上游呈遞減趨勢。流域徑流的年內分配比例為,春季徑流一般約占年徑流的3%~5%;夏季約占43%一53%;秋季一般占36%~41%;冬季占6%~11%。元江下游、盤龍江、藤條江一帶6~9月(其餘地區7~10月)連續4個月為豐水期。豐水期徑流約占年徑流量的65%—77%。最大徑流月一般出現在7、8月,以8月最多,最大月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21%~30%。
流域內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洪峰歷時較短,洪水暴漲暴落,河床水位變幅較大,一般達12~20m。據有關資料統計,1986年l0月上旬,元江、瀾滄江流域普降大雨或暴雨,元江發生了近百年來第2大洪水,元江站洪峰流量為7520m3/s,下游蠻耗站8050m3/s,均為實測最大,約50年一遇洪水。禮社江上游處於暴雨中心,其支流扎江大東勇站洪峰流量1710m3/s,為近百年來最大的洪峰量。
由於此次降雨歷時長,雨量大,導致山洪暴發、山體滑坡以及土石流等洪水災害。受災較重的為元江流域的大理、楚雄、玉溪、紅河州等4地州。受洪水波及的地區有昆明、保山、德宏、西雙版納、東川等9個地(州)市的114個村莊,5.5萬入被洪水圍困。城鎮部分受淹的有戛灑街、元江縣城、蠻耗街、河口縣城等。據統計:受災農田10.0萬hm2,成災6.4萬hm2,173入死亡,30入受重傷,房屋倒塌近2萬間,沖毀河堤長179km。沖毀禮社江上的龍樹、三江口大橋以及元江的戛灑大橋。保山至水平間跨瀾滄江的霽虹橋(重點文物保護),也因岩石坍塌、滑坡,將大橋的鐵鏈全部打斷墜入江中。瀾滄江被堵塞斷流15min。滇西主要運輸線昆明至畹町公路中斷交通一天半。
各河流汛期泥沙和固體徑流比較嚴重,幹流及主要支流平均含沙量為3.5~4.3kg/m3,年輸沙模數為1170t/km2,年輸沙總量為8961萬t。李仙江年輸沙量4200萬t,輸沙模數為1790t/km2;元江幹流年輸沙量為4180萬t,輸沙模數為1100t/km2。李仙江忠愛橋站、河口處的含沙量分別為2.53、1.87kg/m3;幹流的元江站、蠻耗站、河口(國界)處分別為4.22、3.53、2.59kg/m3。河流的含沙量年內變化情況與徑流變化大致相同,最大含沙量一般出現在6~9月,輸沙量占年輸沙量80%以上。
水資源
全流域水資源總量為484億m3(加上入境水量,水資源總量達14.7億m3),單位面積產水量64.7萬ma/km2,是全國平均面積產水量的2.3倍。在西南4條主要河流中僅次於雅魯藏布江,大於怒江和瀾滄江,居第二位。流域內
有地下水資源149.4億m3,占水資源總量的30%,其中元江幹流為43.8億m3,李仙江為50.7億m3,盤龍江為34.8億m3。流域水資源地域分布不均勻,水資源地域分布與降水量分布大致相同。幹流水資源總量162億m3,單位面積產水量40.7萬m3/km2,李仙江水資源總量225億m3(包括藤條江等),單位面積產水量96.2萬m3兒m2,盤龍江等河流水資源量96.6億m3,單位面積產水量65.3萬m3/km2。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雨季5~10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85%以上,枯季1l~4月雨水量僅占年水量10%~15%,故冬季、春季的河川徑流主要靠地下水補給。
屬國際河流,目前除農業少量耗水外,江水經越南流入南海,年出境水量為479億m3,占河口入海水量的40%,占中國入海總水量17243億m3的2.8%。
流域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988.8萬kW。幹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49.8萬kW,占全流域蘊藏總量的15.1%。支流水能蘊藏量為839萬kW,占流域總蘊藏量的85%,其中水能理論蘊藏量大於l萬kW的河流61條,共790萬kW,流域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為359.9萬kW,年發電量為202.46億kW·h,其中幹流為81.8萬kW,占22.7%,李仙江水係為104.2萬kW,占29.1%;盤龍江水係為92萬kW,占25.5%;藤條江水係為33萬kW,占9.2%;其餘河流為49.1萬kW,僅占13.5%。從流域水能資源分布情況看,其開發重點在支流。
同名河流
1、在中國雲南省南部。上游禮社河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北,河源海拔2650米。在三江口接納東側支流綠汁河後始稱元江,東南流至河口入越南境後稱紅河,到河內分支流入太平洋的北部灣。河長692千米,流域面積3.81萬平方千米。河谷深切,流域分水嶺高程一般2000~3000米,河口附近河床高程76.4米,全河總落差為2574米,平均比降3.9‰,多峽谷。李仙江是元江西岸的最大支流,上游稱把邊江,東南流和阿墨江匯合後稱李仙江,流入越南後稱黑水河,國境內幹流河長488千米,流域面積3.3萬多平方千米。盤龍江是元江東岸的最長支流,自西北向東南流入越南後稱明光,國境內幹流河長279千米,流域面積6123平方千米。元江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484億立方米。流域內石灰岩地區喀斯特分布廣泛,滲水嚴重,地表缺水嚴重。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989萬千瓦,可能開發量360萬千瓦。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支流上。2、又譯“雷德河”。美國密西西比河最南的一條主要支流。因水中含紅褐色土略呈紅色而得名。源出德克薩斯州西北部,東南流,中、下游流經墨西哥灣低地,注入密西西比河。長2,190公里,流域面積23.7萬平方公里。上游流經高地,切成峽谷;下游通過多樹的低地,常因樹木倒下堵塞河道而泛濫。下游多支流和牛軛湖。部分分支直接入海。雨水補給,水位變化極大,春末夏初漲水,夏末秋初枯水,河口流量為35—6,600米2/秒。河口以上830公里可通航,但須經常清理航道。
3、一稱“北方紅河”。源出美國明尼蘇達州西部的冰川湖,流向與美國其他河流不同,向北流,成為明尼蘇達州和北達科他州界河,繼續向北流到加拿大馬尼托巴省,注入溫尼伯湖。長498公里,支流阿西尼博尼河長度與幹流相當。流域面積7萬平方公里。流域地區土壤肥沃,沿岸廣泛分布著小麥田。生產的大麥、小麥、亞麻質量優良。
雲南紅河文化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南部紅河兩岸哀牢山區。哈尼族有自已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過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住房一般是土木結構的樓房,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習俗
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熄。每家都有數個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僅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共享獵物之習,當獵手們進山捕獵歸來,無論獵多少,全寨子人都可來分割獵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獵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有許多禁忌,如產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濕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污穢物扔置“龍樹”之下等等。
哈尼族素來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稱“喝燜鍋酒”。筵席期間常常酒歌不斷。客人離開時,還要送上一塊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葉包好的醃肉、酥肉、豆腐圓子等食品。
婚俗
哈尼族十分重視男女婚戀的喜慶活動。往往以配對就宴的方式選擇戀人,一般在配對就宴前,男方在徵得女方應諾後,由小伙子湊錢,請烹調師傅主廚,殺公雞、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進行準備。夜裡10點鐘左右開宴,參加者約10-30人,圍觀者熙熙攘攘。屆時燈火通明,桌上擺滿各式菜餚。先將煮熟的大公雞頭朝上擺上餐桌,並把兩個雞睪丸和一隻活螃蟹懸掛在雞身上,由“伙子頭”和“姑娘頭”從首席坐起,其餘男女依次配對入坐,隨後舉杯祝酒對歌,盡興方散。這時小伙子們用芭蕉葉包上糯米飯和菜送給姑娘們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雙方情意合,可相約下次會面的時間。當地人稱這種求愛方式為“阿巴多”,常在農閒時舉行。食俗
哈尼族過去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等。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人喜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並以此為主食的上品。不論平時或節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哈尼人擅長利用當地土特產原料醃製鹹菜、烹製肉類及各種風味菜餚。如白旺是用凝固的家禽血塊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鹽、辣椒、生肉製成的。
飲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飲用的酒多是自家釀製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鮮茶,鮮茶有一種苦澀味,但能消暑解渴。
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餚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