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縣[陝西渭南市轄縣]

白水縣[陝西渭南市轄縣]
白水縣[陝西渭南市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水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處於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是關中與陝北的咽喉要地,因境內白水河而得名。白水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白水蘋果佳名享譽世界,白水還是全國最大的有機蘋果生產基地。白水縣地處東經109°16′~109°45′,北緯35°4′~35°27′之間,全縣總面積98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萬畝,轄7鎮1辦,全縣總人口30萬(2010年),東隔洛河與澄城縣相望,南接蒲城縣與五龍山相隔,西接銅川市印台區和渭北黑腰帶相連,北以黃龍、雁門兩山為界,與宜君、黃龍、洛川三縣毗鄰。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夏商時,日彭衙邑。《梁志》謂:“《路史·國名記》雲,周世侯伯之國,後滅於戎,為戎國號。《史記》秦武公元年(前697)伐彭戲氏至於華山。華山,在今華陰縣,則當時封域甚廣,非專指白水一方也。”《史記·秦本記·卷五》裁:“戲,音許宜反,戎號也。蓋同州彭衙故城是也”。

西周末,為彭戲。

白水縣局景 白水縣局景

春秋時,屬雍州之域,設彭衙邑,又設汪邑。《梁志》謂:“汪,秦地名。《左傳》雲,晉伐秦取汪。《路史》雲,汪,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臨晉東。今縣東十里有方城村,疑即其處,方城乃汪城之訛也。”又云:“衙,贏姓國,穆公子采。”《左傳》載:“文公元年(前626)晉侯與秦師戰於彭衙。”《史記·秦本記》載:“周襄公二十七年(前625)秦穆公復派孟明視統兵伐晉,戰於彭衙。”魯文公二年(前625)冬,晉伐秦取汪(今白水方城一帶)及彭衙(今白水東北,南、北彭衙村一帶)。

戰國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白水縣。《同州府志》引《杜氏通典》云:“秦文公元年(前765)分清水為白水。”《秦本記》載:“秦孝公十二年(前350)並小鄉為縣。”《郡縣釋名》載:“秦建白水縣。”《雍·大紀》載:“秦置白水縣,以縣臨白水也。”據此,秦孝公置白水縣無疑。後2,300多年來,歷經多次廢、設、更替和變遷。

秦代,仍用白水縣名,屬內史轄。

西漢,景帝時廢白水縣,建粟邑縣(縣址在今縣西北七十五里一帶,以倉頡造字天雨粟取名)和衙縣(於春秋時之彭衙故址設縣,取名衙縣),俱屬左馮翊。

新莽,改衙縣為達昌縣,改粟邑縣為粟城縣,俱屬列位大夫。

東漢初,廢粟城縣。和帝永元九年(97)復設粟邑縣,屬左馮翊(今高陵,後漢左馮翊出治高陵)郡。安帝永初元年(107),因羌亂,將上郡(上郡,戰國時魏文侯置。秦代治所在膚施,即今榆林東南。漢轄境相當於無定河流域及內蒙古鄂托克旗等地)遷於衙縣,衙縣撤銷。順帝永建初(126)上郡自衙遷回原址,復設衙縣。

三國時,魏並衙縣為粟邑縣,隸屬馮翊郡。

晉時,惠帝復建衙縣,不久並為粟邑縣,屬馮翊郡(即同州府,自晉始,以同州府為馮翊郡)。

南北朝時,真君七年(446)在故衙地又置三門縣,後廢。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479)廢粟邑縣,在故粟邑地析澄城,復置白水縣,縣治在故粟邑地,轄縣西北部。並設白水郡,治所在白水縣(今陝西省白水縣)。並設姚谷縣,縣址在孔走鎮,轄今縣東北部;設南泉縣,轄今縣南部。白水、姚谷、南泉3縣俱屬華州白水郡。太和十一年 (487),南泉縣改稱南白水縣。梁武帝永平三年(510),將白水郡與白水縣移治今白 水縣南部,不久仍還故治。西魏,白水縣隸屬華州白水郡。北周,白水縣隸屬宜州(即 耀州)白水郡。

隋,開皇三年(583)廢白水郡。(姚谷縣、南泉縣併入白水縣),實行州縣制,白水縣屬同州。隋文帝廢郡,以縣隸州,自後歷代不再設郡。

唐,貞觀年間,縣治由故粟邑地遷於今治,隸屬同州,後省入奉先縣。

五代,復建白水縣,先隸屬同州,後隸耀州。

宋,白水縣隸同州。

金,白水縣隸京兆府耀州。

白水河冬日鐵牛河 白水河冬日鐵牛河

元,白水縣隸奉元路(後改安西路)同州。

明,白水縣隸陝西西安府同州。

清初,白水縣隸屬陝西西安府同州。雍正三年(1725)改屬耀州。雍正十三年(1735)復隸陝西潼商道同州府。

民國二年(1913),白水縣隸屬陝西省關中道。十六年(1927)道撤銷後,白水縣隸屬陝西第八行政督察區。

白水縣於1948年3月解放,初屬陝甘寧邊區黃龍分區;1949年隸屬大荔分區;1950年隸屬渭南專區。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3縣合併為蒲城縣,1961年9月,恢復白水縣建制,隸屬陝西渭南地區,1994年12月,國務院批准渭南地區撤地設市,白水縣隸屬於渭南市至今。

行政區劃

名稱
面積 km
直轄範圍
城關街道40.65城關鎮地處白水縣城,即是白水政治文化中心,直轄有16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
馮雷鎮40.4位於縣境東南部,轄馮雷、大雷公、小雷公、窪卓、耀卓、荒地、新莊、南乾、新生、白堡、西文化11個村委會
堯禾鎮61.7位於縣境中部,轄堯禾、滿義、周家、薛家圪勞、東恆寨、水蘇、安樂、百草、田家窪、漢寨、子阿、富妥、麻家、阿東、井耳、樓窪16個村委會
杜康鎮59.95位於縣境中部,轄大楊、漢積、和家卓、康家衛、石獅、鴨窪、張王莊、馮家、義會、張家塬10個村委會
西固鎮63.4位於縣境東南部,轄西固、東文化、中文化、潘家、楊家、梁家、南峁、東固、扶蒙、器休、馬嘴、田家河12個村委會
林皋鎮92.51林皋鎮地處白水縣西北部,轄20個行政村, 106個村民小組
史官鎮76位於縣境東北部,轄孫家山、郭家山、史家山、段家山、武莊、洞耳、史官、西章、東豐樂、賀蘇、東城、首居、賈家莊、狄家河14個村委會
雷牙鎮96雷牙鄉位於白水縣城東北10公里處,轄12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
雲台鎮69.8位於縣境西部,轄北圪塔、王城、中原、涼泉、段家原、郭家畔、山岔、馮家山、陳家溝、姚莊、白石河11個村委會
北塬鎮120位於縣境西北部,轄北塬、南修、郝家、馬家河、順孝、楊武、閻家、北張家船、王莊、賀家塬,潘莊、卻寨、阿堡、鹿角、悅耳15個村委會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白水縣,位於陝西省關中東部,渭河盆地北沿,橋山、黃龍山之南,洛河之濱。北緯35°03′46″~35°47′09″,東經109°16′27″~109°45′52″之間。北以黃龍山(又名梁山)、雁門山(橋山山脈,又名暗門山、秦山、北秦山、馬蘭山)為界與黃龍、洛川、宜君3縣相依;南至兩賢廟、東南至龍山與蒲城為鄰;東隔孔走河、洛河與澄城相望;西至白石河與銅川市接壤。城與各地距離:距蒲城縣城26公里,黃龍縣城45公里,洛川縣城105公里,宜君縣城80公里,澄城縣城45公里,銅川北市區60公里。距渭南市區85公里,距省會古都西安165公里。

基礎建設

白水的基礎設施發展迅速,處處路通、水通、電通。西延、蒲白、黃韓侯鐵路橫貫白水,榆藍、菏鳳兩條高速穿境而過,G342橫穿白水,渭清公路、白洛公路、白宜公路、白澄公路、白銅公路縱橫交錯,且未來規劃有渭南-黃陵城際鐵路,並設白水東站,使白水與外界的連線暢通無阻,8 條縣鄉公路直通各鄉鎮。縣城建設日新月異,四縱(倉頡路、人民路、彭衙路、東環路)八橫(雷公路、蔡倫路、居苑路和五條馬路)五區(生態區、住宅區、商貿區、工業園區、旅遊區)一環線(繞城果煤專線)的縣城發展框架初步形成。電話、網際網路、移動和聯通業務網路遍布境內角角落落,白水人足不出戶就能與天南海北的客商洽談生意。

地形地貌

白水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由於洛河及白水河各支溝的切割,境內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山少溝多,溝壑密度1.48kmm/km,溝壑面積占白水縣面積的51.8%。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大楊、史官、堯禾、北井頭、雷村等5個大小不規則的原區組成。西端最高海拔為1543.3米,東南洛河邊最低為446米。洛河以北從北向南地面傾斜坡度為10~22‰;洛河以南大致從西向東傾斜坡度為12~18‰。地貌類型可分為基岩中、低山區,山前洪積扇裙,黃土原和河谷階地4種類型。

氣候特徵

白水縣受地形複雜的影響,境內氣候差異很大。年平均太陽總輻射128.13千卡/厘米·年,優於同緯度的華北平原及關中盆地(總輻射較渭南、宜君偏多1.41千卡/厘米·年和3.85千卡/厘米·年);年平均氣溫11.4℃,年平均降水量577.8毫米,且分布不均勻,變率較大。年濕潤指數0.50,大陸度59.8%。白水縣為南溫帶濕潤氣候區。白水的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乾燥多風;春季升溫快,乾燥,多冷空氣活動;夏季氣溫高,濕度大,多陣雨性降水;秋季降溫快,陰雨潮濕。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白水縣水資源貧乏,地表水(含年平均降水與徑流量)較少,地下水不豐。地表水徑流量為3539.23萬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36.1毫米,徑流係數為0.062,年徑流模數1.14升/秒平方公里。徑流量年人平均163.9立方米,每畝平均39.7立方米。降水與徑流在時空分布上不均,年際變化大,西北與東南差異較大。降水量;西北部年均為620.0毫米,東南為560.5毫米,差59.5毫米。

植被資源

白水縣方山森林公園 白水縣方山森林公園

白水縣的植物資源有木本植物45科、168個種類,草本野生植物148種,藥用野生植物84種。禾木以刺槐、泡桐、楊樹、松樹、柏樹為主,灌木以野薔薇、連翅、荊條、酸棗為主,草本以艾蒿、羊鬍子草為代表群落,經濟林木有蘋果、核桃、柿子、花椒等。白水縣原面基本是以農作物季節性覆蓋為主。

動物資源

白水縣北靠黃龍山和雁門山,境內溝壑多,氣候比較溫和,適應不少動物生長,動物的種類比較多。

獸類:驢,牛,騾,豬,羊,狗,貓,兔,貂,野兔,豺,羊鹿,野豬,狐,金錢豹,水獺,獾,豹貓,蝙蝠,刺蝟等等。

禽類:灰鷺,大雁,山雞,雉雞,野鴿,杜鵑,貓頭鷹,啄木鳥,百靈鳥,家燕,喜鵲,灰喜鵲, 畫眉,麻雀,雕,布穀鳥,鵪鶉,黑鸛等等。

人文環境

人口數據

民國初年,由於連年戰禍,人口較前下降,十二年(1923)白水縣人口僅38,744人。後因饑饉、災害以及少醫缺藥,死亡率高等原因,人口自然增長緩慢。二十年(1931),白水縣人口回升到53276人,較十二年(1923)增長37.5%,每年平均淨增1817人。到二十六年(1937),加上難民入境,白水縣人口增至69413人,較二十年(1931)增長30.28%,每年平均淨增2690人。三十二年(1943)白水縣人口又下降到56818人,比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初期下降18.15%,平均每年減少2099人。

建國後,白水縣人口除1958年到1959年因行政區劃變動(與蒲城合縣)和部分地區劃歸蒲城略有下降外,總的是呈直線上升的趨勢。總人口由1949年的91900人,發展到1987年的235743人,較前增長1.56倍,每年平均淨增3785人。

2012年,白水縣共有戶籍人口為298055人,其中男性153558人,占51.5%;女性144497人,占48.5%;性別比為106(以女性為100)。常住人口281700人,出生率為8.49‰,死亡率為5.2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1‰。城鎮人口123420人,占41.4%,鄉村人口174635人,占59.6%。

2016年,全縣人口出生率8.67‰,人口自然增長率2.67‰ 。

地方習俗

社火

白水縣倉頡文化公園 白水縣倉頡文化公園

是一種大型傳統民間文娛活動,根據雷牙專用以扮社火的紅樓上所刻,翻修年代為“順治九年”(1652)可知清初社火即已盛行。清末至民國時期,每逢春節或廟會,由一村獨演或數村聯合表演,規模愈來愈大。其形式不外高蹺、芯子、鑼鼓、跑馬、划船之類,迄今幾無變化。但內容則因時而異,民國中期以前多為《郭巨埋兒》、《三娘教子》之類;“七·七”事變後,增添《抗戰到底》等內容;建國後多是《大生產》、《送子參軍》、《抗美援朝》、《夫妻識字》等。

鼓舞

白水城鄉逢年關有敲老鼓之浴,少數里手邊敲邊舞,名日敲跑鼓,村村如此,遍及全境。另有扇子鼓、對子鼓、小花鼓、十面鑼鼓等,均附於社火、秧歌,不單獨表演。

秧歌

流行於洛河以北,一種叫老秧歌,一種叫山秧歌,兩者大同小異,均邊扭邊唱,伴有獅子、漂船、跑馬等,前者乃當地久有,形式別具一格,東豐樂村盛行。內容增添耍獅子等形式,唱詞也多系新編。曲牌有《織手巾》、《戲鞦韆》、《繡荷包》、《十對花》等。

名勝古蹟

楊河遺址

位於大楊公社楊河村西南約700米處,北臨河川,三面靠溝,暴露面積12畝,先後出土紅陶、灰陶器物及石器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古村落遺址。

林皋河遺址

位於林皋公社林皋河村西北約300米處,東靠村莊,三面臨溝,南北寬150米,東西長350米。遺址內發現房屋遺蹟1處,為紅燒土和灰土上下兩層,另有灰坑兩處,深35米,呈圓形,直徑約8米,出土陶器有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灰陶,多有繩紋、旋紋,系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古村落遺址。

湫里廟遺址

位於堯禾公社湫里廟村西約50米處斜坡地,東西寬57米,南北長180米,有灰層斷面,文化層清晰,夾有紅、灰陶片,出土文物有石爺(殘)等,系新石器時代古居。

倉頡廟

位於白水縣城東北35公里處的史官鎮,是國內僅存的為紀念文字發明者——倉頡而建造的廟宇,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倉頡廟的建築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厘米。

白水縣倉頡廟 白水縣倉頡廟

倉頡廟占地17畝,基本形狀為長方形。廟內南北長140餘米,東西寬約為48米。廟東側為史官鄉至孫家山的公路,西邊為一條寬10米,深約2米的溝壑。倉頡廟的三門,是廟內唯一的疊式建築,下層內涵四窯洞,外開明三門;上層是門樓、南北兩面為雕花木製檐屏通風采光。緊貼三門建有兩座戲樓,這在中國為數眾多的祠廟中,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廟院內古樹參天,有48棵古柏樹,樹齡均已上千年,倉頡廟古柏是我國三大古柏群之一。 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林皋湖

位於白水縣城西北20公里處,湖區水面2000餘畝,南岸與銅川市為鄰,白銅公路沿湖岸而過,湖區距305省道1.5公里,交通便利。景區有水上快艇、水上飛機、遊船、湖畔燒烤及“農家樂”等旅遊項目,2018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經濟狀況

第一產業

白水縣蘋果基地 白水縣蘋果基地

白水縣的農業生產,起始無考。但從發現的古代遺址和文物看,早已在白水這塊土地上從事著農業生產。1958年以前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生產用的石犁和漢代的鐵鏵。1958年和1980年兩次文物普查中,亦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的陶罐中存有穀物的殘跡。到了西漢時期,又易縣名“粟邑”,更說明農業生產已有相當的發展。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知縣劉夢陽撰《白水縣誌》(簡稱《劉志》)載:“彭壤宜種五穀,稻、黍、稷、粟、蕎、大麥、小麥、黑豆、小白豆、錄豆、豌豆、江豆、黃豆。”可見白水人民自古以來就從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

建國後,農業總產值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1949年,白水縣的農業總產值75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1.22%;1965年農業總產值169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88.3%;1978年農業總產值231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58.3%; 1983年農業總產值502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65.5%。

白水縣[陝西渭南市轄縣] 白水縣[陝西渭南市轄縣]

2012年,白水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37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6.32億元,林業產值2146萬元,畜牧業產值42918萬元,漁業產值173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246萬元。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糧食總播種面積42.36萬畝,糧食總產量11.79萬噸。其中,夏糧面積20.75萬畝,產量4.46萬噸;秋糧面積21.61萬畝,基本持平,產量7.33萬噸。

2014年,現代農業形勢喜人。栽植新優矮砧蘋果示範園2.2萬畝,蘋果總產達到53.5萬噸,蘋果主產區基本實現果園畝均、果農人均收入“雙萬”目標。成功舉辦了2014北京白水蘋果品牌推介活動,榮獲“中國有機蘋果第一縣”、“國家出口食品質量安全示範區”榮譽稱號。新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2個。新增、恢復灌溉面積2.49萬畝,解決了3萬人的吃水問題。植樹造林3.9萬畝。旅遊商貿繁榮活躍。倉頡傳說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培育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7戶,連鎖經營、信息服務、網上行銷等新型業態初顯成效。非公經濟達到全縣經濟總量的50.15%。

2016年,全年糧食總產量16.13萬噸。其中夏糧8.01萬噸,秋糧6.92萬噸。油料產量1.2萬噸。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平方公里,有效解決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春季植樹造林3.2萬畝,飛播造林2萬餘畝 。

第二產業

民國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之間(1936至1946),白水始有某些現代工業生產手段,先後建成機械和半機械生產的煤礦7個、水泥廠1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12個行業(小煤窯未計入),從業者共1199人,其中1954年組織起生產合作社2個、供銷生產社1個、生產小組19個,總計334人,占總人數的28.3%;其餘於1956年實現合作化,併合組建社,成立各種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1個。1956年手工業總產值75.1萬元,比1955年淨增24.6萬元。

1978年,鄉鎮工業由1975年的101個增至747個,總產值367.93萬元,實現利潤59.6萬元,白水縣工業總產值計達1459萬元,比1975年增長40%以上。

198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844.51萬元,實現利潤211.15萬元,交納稅金44.66萬元,縣辦全民工業、集體工業增至29個(全民20個、集體9個),職工3958人。1983年比1978年,煤炭增長57.41%,水泥增長51.72%,磚增長2.1倍,硫酸增長46.37%,日用陶瓷增長33.2倍,酒增長4.12倍,眼鏡增長1.44倍,菜刀增長58.69%。

2012年,白水縣工業增加值完成162600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223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32333萬元,實現工業銷售產值312035萬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3555萬元,實現利潤12903萬元,實現利稅總額10217萬元,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3.8%。

2016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戶,累計達33戶,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6.5億元 。

第三產業

白水縣林皋湖 白水縣林皋湖

民國,白水縣有私商432戶,從業人員1050多人。

1958年至1960年,白水進行商業體制改革,合併機構、政企合一,把基層供銷社和人員、資產、流動資金下放給人民公社管理,進行大購大銷,實行商品分級管理,並關閉自由市場。1961年至1965年,調整商業管理體制,恢復和建立專業公司,開放集市貿易,調整農副產品收購政策,實行憑票證供應、分配的政策;1961年為配合國家貨幣回籠實行高價出售商品政策。

1983年,白水縣社會商品零售額3,691萬元,比1952年零售額207萬元增長17.8倍,比1978年的2839萬元增長26.4%;商業純銷售額4106萬元,比1978年純銷售額2650萬元增長54.8%。國營商業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21萬元,占白水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6%;供銷商業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761萬元,占白水縣社會商品零售額47.6%;集體及個體商業零售總額609萬元,占白水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6.4%。

2012年,白水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8533萬元。其中:城鎮零售總額89282萬元,鄉村零售總額59251萬元。按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零售額完成49274萬元;限額以下企業零售額完成99259萬元。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完成126176萬元;住宿業餐飲業零售額完成22357萬元。

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66.3億元,比2013年增長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2億元,增長26.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1億元,增長14.2%;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37億元,增長1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824元,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18元,增長13.9% 。

2016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5.2億元,增長13.3%。新增中小企業261戶,個體工商戶1025家,限上企業4戶。以蘋果為主的電子商務發展迅猛,鮮果出口居全市第一,線上線下交易額累計達8億元 。

社會事業

衛生

南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白水即設醫署,稱“醫學”。醫學設訓科1人,掌白水縣醫務政令。明設惠民藥局,清雍正九年(1731)設醫學訓科,後裁於何時無考。

民國十三年(1924)始設衛生助理員1人,隸縣政府第一科(民政科),管禁菸、防疫事務。二十五年(1936),衛生助理員歸教育科。

白水夜景 白水夜景

建國初,縣政府民政科設專人主管衛生。1951年成立文教衛生科,設衛生專職幹部1名,區設文教衛生助理員1名。1957年文、衛分設,成立縣衛生科,至1959年元月白、蒲、澄合縣乃撤。1961年復縣制,9月成立文教衛生局,1964年又分設衛生局,“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癱瘓。1971年,衛生工作由縣革命委員會生產組兼管,1972年恢復局制。1973年再與文教局合併為文教衛生局,1974年又分設衛生局,後無變更。局設正副局長各1人,幹事3至5人。局下轄防疫站、婦幼保健站、縣醫院、中醫醫院、各地段醫院和各公社衛生院。

2012年,白水縣擁有醫院、衛生院17個,擁有床位數 522 張,衛生技術人員1170人,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累計參保4291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191652人,白水縣參合率97.5%。啟動縣級公立醫院藥品“三統一“工作,藥品使用率為100%。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藥品配備率、配送率、使用率、回款率均為100%。

2016年,醫改深入推進,縣醫院綜合大樓投入使用,中醫院住院樓和宏會康復養老中心主體竣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累計參保40932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 。

科技教育

1978年白水縣科技局成立後,當年6月即協辦同縣委組織部、民政局聯合對自然科學技術人員進行普查,歷時一個多月,查清白水縣共有自然科學技術人員78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的539人;高箐學校畢業的141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214人;專業不對口、改行、用非所學的111人。

1980年,科委對白水縣158名閒散科技人員中的57人作安排,計契約工2人,副業工13人,民辦教師24人,社隊科研站及醫療站18人。1983年錄用閒散科技人員6人,調整歸隊6人。

1983年,白水縣共套改、評定、晉升科技人員207人,其中工程師11人,統計師1人,主治醫生16人,農藝師6人,畜牧獸醫師1人,助理工程師59人,助理經濟師4人,助理農藝師14人,助理畜牧獸醫師8人,助理農業經濟師1人,農業技術員21人,畜牧技術員5人,其他技術員60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白水縣科技人員精神煥發,各學會開展學術交流,促進了工農業技術引進和革命,成果迭出。建國後白水縣科技成果17項中就有15項是三中全會以後的,在省以上專業雜誌發表的14篇學術論文中屬三中全會以後的就占12篇。

2012年,白水縣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荔模式白水推廣區建設》項目被市科技局列為示範縣,扶持資金55萬元。向部、省、市申報《有機蘋果關鍵技術集成》、《蘋果冷鏈物流與質量安全控制追溯體系示範》、《伊星秦川牛飼養管理技術》、《紅薯澱粉製品生產加工技術研究》等9個科技項目,其中被省科技廳立項3項;被市科技局立項4項。

2016年,全面實施13年免費教育,成功創建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高考一本上線358人,二本上線801人。白水國小和彭衙幼稚園建成投用,16個薄弱學校改造完成。

民生

2014年,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辦實事、解難題、強保障,社會各項事業較快發展。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資8.6億元。建設各類保障房6180套。總投資8億元、年度投資4.5億元的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有序實施。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穩步推進。白水縣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教育均衡發展暨“雙高雙普”縣創建通過市級驗收,被評為全省學前教育三年行動先進縣,白水中學被授予省級示範學校。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紮實開展,大型秦腔現代劇《金果夢》獲省級優秀劇目。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新增城鎮就業5765人,新合療惠及21萬人次,新農保發放3萬餘人,1.7萬人享受老齡補貼,2.35萬人享受城鄉低保,1.45萬人實現脫貧。

交通

民國二十八年(1939),民國陝西省政府為解決西安煤荒,築成渭(南)白(水)輕便鐵道(俗稱壓車道),通達新生煤礦,全長80公里。民國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1939~1947),民國政府出於政治和軍事的需要,以馬車路為基礎,拓寬路面,先後修建斷頭簡易公路6條,全長45.2公里。

建國以後,先後改建、擴建或新建主幹公路2條,長32.4公里;地方支線公路8條,長182.5公里;社隊公路普遍加寬,路面等級提高,公路網基本形成,並改建或新建橋樑15座

1965年,完成貨運量4.09萬噸,貨運周轉量130.72萬噸公里。

1978年,完成貨運量17.16萬噸,貨運周轉量315.34萬噸公里;1983年,貨運量增至25.88萬噸,貨運周轉量增至936.85萬噸公里。客運量達到51萬人。

2012年,白水縣公路運輸業完成客運量156萬人次,客運周轉量7895萬人公里;貨運量133.7萬噸,貨運周轉量7290萬噸公里。

教育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寇侵略,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令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各保設國民學校,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共設中心國民學校5處,分校3處,國民學校38處,分校140處,共186處。

1949年白水解放初,中共白水縣委、縣政府亟視抓教育事業,首先恢復206所初小,9所完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簡稱建國)後,又制訂教育方針,改革教學制度,明確教育思想,強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增設學校,創辦高中,增加教學經費和設備。

1983年,白水縣有縣辦完全中學4所。國小學生由1952年的13811人增加為32663人,國中由1952的年465人,到1983年增加為12763人,高中由1952年的無,到1983年增加為1716人。

2012年,白水縣有普通中學19所(其中國中14所),在校學生數19142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數1601人;國小 59 所,在校學生數14208人,國小專任教師數146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9%,國中升學率91.7%,高中升學率95.19%。2012年高考文理兩科類各批次上線人數繼續上升,白水縣一批本科上線361人,比2011年增加34人,二批本科上線達到930人。

著名人物

雷祥,白水縣大雷公村人,黃帝時任處方,能醫善陶,既是中國醫藥學的創始人之一,又是陶瓷業的先祖,各地窯神廟均供奉之,尊稱亞父雷公。

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杜康,字仲寧,周代人,生於陝西白水縣康家衛。據清乾隆年間《白水縣誌》記載:“杜康,字仲寧,為縣之康家衛人,善造酒”。

倉頡,史皇氏,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生於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中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 首創“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