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陝西行中書省),為直屬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簡稱“陝西”或“陝西省”,在當時民間多簡稱為陝西省、陝西行省。陝西行中書省為元朝中國本部的10個行中書省(不含征東行省等)之一,轄境包括今陝西全部、甘肅南部、四川北部等,南與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接壤。下轄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本省陸站八十處,水站一處。

歷史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1234年在蒙古的征討下,金國滅亡。

陝西等處行省正是在金國西部故土上設立的,其範圍在今陝西,甘肅小部、四川東北部等。

元史記載 :“中統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稱陝蜀行省等)於京兆府。中統三年,改立陜西四川行中書省,治京兆。至元二年(1264年)閏五月,移治興元府(今漢中)。至元三年,移治利州(今廣元)。十七年,復還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尋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為陜西四川行省。二十三年(1286年),四川立行樞密院。”陝西,四川徹底分設行省。陝西省所轄之地,惟陜西四路、五府,首府京兆。

陝西等處行省轄境包括今陝西全部、甘肅南部、四川北部等,而今天陝西南部一些地區屬於四川行省管轄。

行政區劃

陝西漢中道

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國初置陝西河東道提刑按察司;至元八年(1271)分置陝西四川道提刑按察司,十九年(1282)分置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司,駐安西路;二十八年(1291)改置肅政廉訪司;延佑三年(1316)徙治鳳翔府。

奉元路:上。金京兆府路總管京兆府。憲宗三年(1253)因之為京兆府,至元十五年(1278)改為安西府,十六年(1279)升安西路,皇慶元年(1312)更名奉元路。

錄事司:

鹹寧縣:下,倚郭。

長安縣:下,倚郭。

鹹陽縣:下。

興平縣:下。

臨潼縣:下。

藍田縣:下。

涇陽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高陵縣,三年(1266)復置涇陽縣。

高陵縣:下。

鄠縣:下。

盩厔縣:下。金屬鳳翔府,金末置恆州屬鳳翔路,為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州,縣改屬京兆府。

郿縣:下。金屬鳳翔府,金末改屬恆州。元初升郿州,至元元年(1264)復降郿縣,改屬京兆府。

雲陽縣:至元元年(1264)省入涇陽縣。

櫟陽縣:至元四年(1267)省入臨潼縣。

終南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盩厔縣。

柿林縣:元初析郿州置柿林縣,屬郿州;元至元年(1264)省入郿縣。

同州:下。

本轄:金馮翊縣,倚郭。至元六年(1269)省入同州。

朝邑縣:下。

白水縣:下。

郃陽縣:下。金末改屬楨州,至元元年(1264)復屬同州。

澄城縣:下。

韓城縣:下。金末於縣置楨州。至元元年(1264)省州入縣,縣改屬同州;二年(1265)復置楨州,六年(1269)復省楨州。

華州:下。

本轄:金鄭縣,倚郭。元初省入華州,至元十二年(1275)復置鄭縣,後復省入華州。

華陰縣:下。

蒲城縣:下。

渭南縣:下。

下邽縣:元省入渭南縣。

耀州:下。

本轄:金華原縣,倚郭。至元元年(1264)省入耀州。

三原縣:下。

富平縣:下。至元元年(1264)析美原縣復置富平縣,元末(或明初)自義亭徙治窯寨橋。

同官縣:下。

美原縣:至元元年(1264)省入富平縣。

乾州:下。

本轄:金奉天縣,倚郭。至元元年(1264)省入乾州,五年(1268)復置奉天縣,後復省入乾州。

醴泉縣:下。

武功縣:下。金武亭縣。元復名武功縣,後省;至正四年(1344)復置武功縣。

永壽縣:下。金屬邠州。至元七年(1270)改屬乾州,十五年(1278)徙治麻亭。

好畤縣:至元五年(1268)省入奉天縣。

商州:下。

本轄:金上洛縣,倚郭。元初省入商州。

洛南縣:下。

延安路:金鄜延路總管延安府。元因之為延安路。

膚施縣:下,倚郭。

甘泉縣:下。

宜川縣:下。金丹州治縣。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1269)省丹州及司候司入縣,縣改屬延安路。

延長縣:下。

延川縣:下。

安定縣:下。金門山縣安定堡。憲宗二年(1252)升置安定縣。

安塞縣:下。金門山縣安塞堡。憲宗二年(1252)升置安塞縣;至治三年(1323)徙治龍安鎮。

保全縣:下。金保全州治縣。至元六年(1269)省保全州入縣,縣改屬延安路。

臨真縣:元省。

敷政縣:元省。

門山縣:元省。

丹頭縣:至元元年(1264)析安定縣置丹頭縣,四年(1267)省入安定縣。

鄜州:下。

本轄:金洛交縣,倚郭。至元四年(1267)省入鄜州。

洛川縣:下。

中部縣:下。金坊州治縣。至元六年(1269)省坊州入縣,縣改屬鄜州。

宜君縣:下。金屬坊州。至元六年(1269)改屬鄜州。

鄜城縣:至元四年(1267)省入洛川縣。

直羅縣:至元四年(1267)省入鄜州。

綏德州:下。

本轄:至元四年(1267)省義合寨、綏德寨入州。

青澗縣:下。

米脂縣:下。金米脂寨。元初歸附後升為米脂縣,並省嗣武城入縣,至元四年(1267)省克戎寨入縣。

懷寧縣:金懷寧寨,元初歸附後置懷寧縣,並省綏平寨入縣。至元四年(1267)省入青澗縣。

葭州:下。金屬河東北路,金末改屬鄜延路。

本轄:至元六年(1269)省通秦堡、彌川堡入州。

神木縣:下。元初於神木寨置雲州,至元六年(1269)降神木縣來屬,並省太和寨入州。

吳堡縣:下。元初於吳堡寨置吳堡縣。

府谷縣:下。元初於縣故府州城置府州,至元六年(1269)省降為府谷縣,並省建寧寨入縣。

鳳翔府:金鳳翔路總管鳳翔府。元初因之為鳳翔路,至元九年(1272)降鳳翔府。

鳳翔縣:下,倚郭。

扶風縣:下。

岐山縣:下。

寶雞縣:下。

麟遊縣:下。

虢縣:元初省入寶雞縣。

普潤縣:元初省入麟遊縣。

邠州:下。金屬慶原路。元初改屬鞏昌總帥府,至元二十年(1283)為直隸州,來屬。

新平縣:下,倚郭。

淳化縣:下。

三水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淳化縣。

宜祿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新平縣,為宜祿站。

涇州:下。金屬慶原路。元初改屬鞏昌總帥府,後改屬平涼府,至元二十年(1283)為直隸州,來屬。

涇川縣:下,倚郭。

靈台縣:下。至元七年(1270)省入涇川縣,十一年(1274)復置靈台縣。

長武縣:至元十一年(1274)省入涇川縣,為長武寨。

良原縣:至元十一年(1274)省入靈台縣。

開成州:下。金鎮戎州屬鳳翔路。元初更名原州,至元十年(1273)升開成路,為上路,徙治開遠堡;至治三年(1323)降州。

開成縣:下,倚郭。元於開成路城置縣,為倚郭。

三川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原州。

廣安州:金東山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原州,十年(1273)置廣安縣,十五年(1278)升廣安州。

莊浪州:下。元初於德順州東境置莊浪路,屬甘肅行省;至元二十六年(1289)為直屬州,大德八年(1204)降莊浪州。

本轄:

興元等處宣慰司

興元等處宣慰司:至正十五年(1355)置興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興元路:下。宋興元府為利州(東)路治。元升興元路。

南鄭縣:下,倚郭。

城固縣:下。

褒城縣:下。元徙治山河堰東南五里。

西鄉縣:下。宋屬洋州,宋末廢。元初復置,改屬興元路。

廉水縣:元初省入南鄭縣。

鳳州:宋屬利州(西)路。至元五年(1268)改屬興元路。

本轄:宋梁泉縣,倚郭。至元五年(1268)省入鳳州。後至元二年(1336)置留壩鎮巡司。

洋州:宋屬利州(東)路。

本 轄:宋興道縣,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入洋州。

真符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洋州。

金州:宋屬利州(東)路。

本轄:宋西城縣,倚郭。至元年間省入金州。

漢陰縣:元末省入金州。

洵陽縣:元末省入金州。

石泉縣:元末省入金州。

平利縣:元末省入金州。

鞏昌等處

鞏昌府:金鞏州屬臨洮路。元初升鞏昌府,改屬總帥府。

錄事司:

隴西縣:下,倚郭。

寧遠縣:下。金寧遠寨。至元十三年(1276)升寧遠縣。

伏羌縣:下。金秦州伏羌寨。至元十三年(1276)升伏羌縣,改屬府。

通渭縣:下。

鄣縣:下。金鞏州鹽川鎮。至元十三年(1276)置鄣縣。

甘谷縣:金屬秦州,金末改屬西寧州。至元七年(1270)省入通渭縣。

平涼府:金平涼府屬鳳翔路。元初改屬總帥府。

平涼縣:下,倚郭。

崇信縣:下。

華亭縣:下。

潘原縣:元初省入平涼縣。

化平縣:元初省入華亭縣。

臨洮府:金臨洮路總管臨洮府。元初因之為臨洮府,改屬總帥府;泰定元年(1324)置總管。

狄道縣:下,倚郭。

渭源縣:下。金渭源堡。至元十三年(1276)升渭源縣。

當川縣:元初省入狄道縣。

康樂縣:元初省入狄道縣。

慶陽府:金慶原路總管慶陽府。元初因之為慶陽府,改屬總帥府。

本轄:金安化縣,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慶陽府。

合水縣:下。

彭原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合水縣。

秦州:中。金屬鳳翔路。元初改屬總帥府。

成紀縣:中,倚郭。

清水縣:中。

秦安縣:下。

雞川縣:金屬改屬西寧州。至元七年(1270)省入秦安縣。

隴城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秦安縣。

冶坊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清水縣。

隴州:中。金治汧陽縣屬鳳翔路。元初改屬總帥府,徙治汧源縣。

汧源縣:下,倚郭。元初州徙治縣,為倚郭,延佑四年(1317)省入州。

汧陽縣:中。金倚郭。元初徙治汧源縣,去倚郭名目。

隴安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汧源縣。

吳山縣:金隴州吳山鎮,金末(或元初)置吳山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汧源縣。

寧州:下。金屬慶原路。元初改屬總帥府。

本轄:金安定縣,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寧州。

真寧縣:下。

襄樂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寧州。

定平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寧州。

安定州:下。金末於蘭州定西縣置定西州,屬臨洮路。元初改屬總帥府,後徙治故安西縣城;至正十二年(1352)更名安定州,十五年(1355)設軍民安撫司。

本轄:金定西縣屬鞏州,金末於縣置定西州,為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安定州。

通西縣:金屬鞏州,金末改屬定西州。至元三年(1266)省入安定州。

安西縣:金屬鞏州,金末改屬定西州。至元三年(1266)省入安定州。

鎮原州:下。金原州屬慶原路。元初更名鎮原州,改屬總帥府。

本轄:金臨涇縣,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鎮原州。

彭陽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鎮原州。

西和州:下。宋屬利州(西)路。元初改屬總帥府。

本轄:宋州治長道縣境。

長道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西和州。

大潭縣:元初兵亂荒廢。

祐川縣:元初兵亂荒廢。

環州:下。金屬慶原路。元初改屬總帥府。

本轄:金通遠縣,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環州。

金州:下。金末於龕谷縣置金州,屬臨洮路。元初改屬總帥府。

本轄:金龕谷縣屬蘭州,金末於縣置金州,為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金州。

定遠縣:金屬蘭州。至大年間改屬金州,後省入金州為定遠寨。

靜寧州:下。金德順州屬鳳翔路,金末廢威戎、通邊二縣。元改屬總帥府,大德八年之後更名靜寧州。

本轄:金隴乾縣,倚郭。大德八年(1304)省入靜寧州。

隆德縣:下。

治平縣:金末改屬西寧州。元初省入隴乾縣。

水洛縣:元初省入隴乾縣。

蘭州:下。金屬臨洮路。元初改屬總帥府。

本轄:元初置司候司,至元七年(1270)省司候司入蘭州。

阿乾縣:下。

會寧州:下。金會州屬臨洮路,金末徙治保川縣,號新會州。元初徙治西寧縣,改屬總帥府;至正十二年(1352)更名會寧州。

本轄:金西寧縣屬秦州,金末升西寧州。元初復為縣,改屬州,又徙州來治,為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會州。

保川縣:金為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會州。

徽州:下。元初於河池縣置新鳳州,改屬總帥府,至元元年(1264)更名徽州。

本轄:宋河池縣屬鳳州。元初於縣置新鳳州,為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徽州。

兩當縣:下。宋屬鳳州。元初改屬州。

永寧縣:元初析河池縣於永寧鄉置永寧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徽州。

栗亭縣:宋屬成州同慶府。元太宗十三年(1241)不屬成州;又省入新鳳州。

階州:下。宋屬利州(西)路。元初改屬總帥府,後徙治西八十里柳樹城。

本轄:宋福津縣,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階州。

將利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階州。

成 州:下。宋屬利州(西)路,宋末升同慶府。元太宗十三年(1241)歸附,復降成州,改屬總帥府。元初行金洋二州並治此。

本轄:宋同谷縣,倚郭。至元七年(1270)省入成州。

天水縣:宋天水軍治縣,屬利州(西)路。元初省天水軍入縣,縣復屬秦州,後改屬成州;至元七年(1270)省入成州。

元朝部分地名考

元朝部分地名考:

雲陽縣:今涇陽縣雲陽鎮; 櫟陽縣:今西安市臨潼區櫟陽鎮;

終南縣:今周至縣終南鎮; 下邽縣:今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

美原縣:今富平縣美原鎮; 好畤縣:今乾縣東5公里好畤村;

虢 縣:今寶雞市陳倉區; 普潤縣:今麟遊縣九成宮鎮;

臨真縣:今延長縣臨真; 鄜城縣:今洛川縣土基鎮鄜城村;

直羅縣:今富縣直羅鎮; 義合縣:今綏德縣義合鎮;

懷寧縣:今子洲縣淮寧灣鄉; 綏平縣:今子洲縣何家集鄉;

定戎縣:今子洲縣雙湖峪鎮張家集; 通秦縣:今佳縣通秦寨;

太和縣:今神木縣太和寨鄉; 建寧縣:今府谷縣西北35公里;

宜祿縣:今長武縣; 長武縣:

良原縣:今靈台縣良原鄉; 開成州/開成縣:今固原市原州區開成鄉;

三川縣:今固原市原州區西北境; 廣安州:今彭陽縣古城鎮;

廉水縣:今南鄭縣廉水鄉;  潘原縣:今平涼市崆峒區四十里舖鎮曹灣村; 化平縣:今涇源縣; 康樂縣:今康樂縣;

彭原縣:今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鄉; 雞川縣:今通渭縣雞川鄉;

隴城縣:今秦安縣隴城鎮; 冶坊縣:今秦安縣黃門鄉冶防城;

襄樂縣:今寧縣湘樂鎮; 彭陽縣:今彭陽縣;  治平縣:今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南古城遺址;

水洛縣:今莊浪縣; 威戎縣:今靜寧縣威戎鎮;

通邊縣:今莊浪縣通邊鄉; 阿乾縣;今蘭州市七里河區阿乾鎮;

康樂縣:今康樂縣;

長道縣:今西和縣長道鎮; 大潭縣:今禮縣雷壩鄉;

栗亭縣:今徽縣栗川鄉栗亭村; 天水縣:今天水市西南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