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岩松

呂岩松

呂岩松,男,漢族,1967年1月出生,黑龍江富裕人,1989年8月參加工作,199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本科學歷,高級編輯。 現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1984—1985年, 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學習

1985—1989年, 北京大學俄語系學習

1989—1991年, 人民日報社國際部助理編輯

1991—1993年, 人民日報社駐俄羅斯記者站記者

1993—1996年, 人民日報社國際部編輯

1996—2000年, 人民日報社駐南斯拉夫記者站首席記者

2000—2001年, 人民日報社國際部歐亞組副組長、遼寧記者站站長(副局級)

2001—2005年, 人民日報社駐俄羅斯記者站首席記者(副局級待遇)

2005—2008年, 人民日報社國際部主任編輯、高級編輯(副局級待遇)

2008—2008年, 人民日報社國際部副主任

2008—2016年, 人民日報社國際部主任(其間:2010.09—2011.01,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一班學習)

2016年—,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國際部主任

中共十六大代表。

任免信息

2016年6月,人民網“領導介紹”更新顯示:呂岩松已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人物榮譽

呂岩松先後被人民日報編委會記大功表彰一次,被中宣部授予"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被評為第十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並當選了全國先進工作者、 第四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獲獎者。1999年12月,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向呂岩松頒發"南斯拉夫之星勳章"。

人物事跡

駐莫斯科事跡

派駐莫斯科工作期間,他參與報導了"八·一九政變"、蘇聯解體、獨立國協成立、俄美簽署第二階段裁減核武器條約等重大歷史事件,並獨家採訪了葉爾欽。回國後擔任時政記者,撰寫了數十篇國際評論文章,並組織了一些重大專題報導,多次獲獎並得到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表揚。

呂岩松 呂岩松

科索沃戰爭打響之前,呂岩松多次深入科索沃腹地採訪衝突雙方的武裝人員,甚至鑽進科索沃大山里直接採訪了對中國新聞記者極不友好的阿族"科索沃解放軍"。他發回的數十篇關於南斯拉夫政局的分析、評論文章,成為人民日報國際報導的閃光亮點。科索沃戰爭期間,他第一個詳細報導了我使館被炸事件,第一個發回了確認我3位記者為國捐軀的噩耗,第一個發回烈士的現場遺照,第一個準確報導北約使用了5枚飛彈。1999年12月,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向呂岩松頒發"南斯拉夫之星勳章",高度評價中國記者為發展南中關係所做的貢獻,尤其是在中國大使館被北約襲擊後表現出的勇敢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駐南斯拉夫事跡

《人民日報》刊登呂岩松采寫的報導和照片 《人民日報》刊登呂岩松采寫的報導和照片

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我駐南聯盟使館發動野蠻的空襲,邵雲環,許杏虎、朱穎三位英烈為國捐軀。他們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們不信邪、不怕壓、誓死捍衛國家主權、英勇保衛世界和平的浩然正氣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作為人民日報的工作人員,我們同樣感到自豪的是,我們當中也有一位目前仍然戰鬥在前線的優秀記者,他就是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的本報駐南斯拉夫記者呂岩松同志。他是與三位英烈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在他身上,同樣體現了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優秀品質。為了和平,為了正義,為了祖國,為了黨的新聞事業,他公而忘私,置個人安危於度外,夜以繼日,奮力拚搏,恪盡職守,不辱使命。在與死神只有十幾厘米之隔的危險時刻,他第一個向國內報回了這一震驚世界的嚴重事件,表現了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高度的新聞敏感。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向大家介紹呂岩松同志的事跡。

使館被炸中唯一倖存的在館內的中國記者

呂岩松同志當年32歲,黑龍江人,1996年5月出任人民日報常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記者。這次北約轟炸南斯拉夫,他一開始也住在本報記者站,但後來考慮到安全問題,他和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等一起住進大使館。使館被炸那天,同住在使館的還有邵雲環和許杏虎夫婦。不幸的是,這幾位同志都壯烈犧牲了。而呂岩松也是死裡逃生。當時,呂岩松和夫人小趙剛剛上樓沒有一分鐘,就聽到一聲巨響。屋裡漆黑一片,呂岩松還沒來得及點燃蠟燭,小趙剛進衛生間洗手,呂岩松正好站在衛生間的門外和小趙說話。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對那聲巨響作出反應,上面的樓板就轟然塌落下來,鋼筋水泥的碎塊從呂岩松眼前十幾厘米的地方落下。緊接著,第二次爆炸聲又響起,只見整個大使館內一片白光,不是紅光,而是爆炸近在眼前時發出的那種刺眼的白熾燈一樣的白光。這時呂岩松意識到,使館大樓被襲擊了。已經不能用危險來形容當時的情形,簡直可以說小呂是死過一次的人。他是使館內唯一幸免於難的中國記者,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小呂所做的一切,足以證明我們的戰地記者是真正的英雄的記者。

第一個將訊息傳回國內的人

呂岩松 呂岩松

呂岩松是將中國使館被炸的驚人訊息傳到國內的第一人。事件發生在5月8日台北時間凌晨5時45分,而大約15分鐘後,使館頓時硝煙瀰漫。呂岩松從一片黑暗中摸索著逃了出來。他出來第一件事,就將訊息通過手機傳到了他的前任、本報國際部主任編輯、 《環球時報》副總編胡錫進家裡。這時大使館被襲擊才15分鐘胡錫進正在睡夢當中,聽到這一訊息有如晴天霹靂,難以置信。弄清基本事實後,胡錫進立即向本報國際部負責人報告,並受國際部委託向外交部歐亞司南斯拉夫處處長李滿長打電話。同時,國際部負責人立即向主管國際宣傳報導工作的人民日報副總編周瑞金同志報告,周瑞金副總編即向邵華澤社長等領導同志匯報。大約半時後,外交部總值班室來電話,說仍未能與前方取得聯繫,希望我報記者進一步提供情況。這時,呂岩松又把新華社記者邵雲環犧牲,光明日報記者及使館武官等3人失蹤的訊息報回來。報社領導立即將這些情況向中央領導報告。報社編委會當天上午召開會議做了傳達並作了部署。國際部一些同志聞訊也立即趕到辦公室,按編委會的部署趕寫第一篇評論員文章。同時我們得知,中央當天上午召開了緊急會議,確認使館當時聯絡中斷,又忙於搶救工作,人民日報是第一個訊息源,而呂岸松在熊熊燃燒的烈火中發出的訊息,就是中國甚至也是全世界關於這次事件的第一個反應。可以認為,這不僅為本報的報導增色,也為我國的外交、我國政府的決策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第一個現場報導的中國記者

小呂將訊息通報國內的同時,還立即著手現場新聞報導。不難想像,那一天,那一刻,小呂在精神上受到了什麼樣的刺激。後來他對我們說,他的精神幾乎崩潰。但他在死裡逃生的時候沒有帶上個人物品,卻本能地帶上了照相機、攝影包和海事衛星電話等新聞工具匆匆離開烈火燃燒的現場,讓人想到他真是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記者,而這種精神似乎已化作他生命的一部分。8日上午10時許,他強忍住悲痛,作為在現場的唯一一位活著的中國記者,向人民日報網路版發回了目擊中國使館遭襲的文字訊息,裡面明確寫出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朱穎夫婦已經遇難。這是中國第一篇比較詳細描寫中國使館遭襲擊的稿件,也是在全世界首先寫出了除新華社記者邵雲環外,許、朱兩位也同遭厄運的訊息。那天他除了給人民日報、人民日報網路版發稿外,還為環球時報口述了一萬多字的稿子,僅口述就花了近兩個小時。另外,他還發回8張照片。口述稿子的時候,他有好幾次泣不成聲。而那8張照片,有幾張拍的就是3位死難者的遺體。他竭盡全力從不同角度反覆地拍了,給我們傳回的只是他認為最清晰的一部分。那3位死難者都是他最熟悉、最親密的戰友。邵雲環是他尊敬的大姐,許杏虎是他在南斯拉夫最好的夥伴。僅僅幾個小時前,他才和邵雲環、許杏虎等人一起去外地採訪歸來,而現在,他們鮮血淋漓地躺在他面前,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要反覆地、從各個角度去拍他死難的戰友。當晚,人民日報即刊發了他搶寫的現場訊息、特寫《血的見證——中國駐南使館被炸目擊記》和5張現場照片很難想像,小呂是在壓抑著一種什麼樣的心情,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撐著他去完成這些痛苦的工作。

獨自一人闖戰場的記者

中國駐南斯拉夫的兄弟新聞單位多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記者,只有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是一個記者帶夫人。現在,新華社和光明日報的3位戰友犧牲了,呂岩松和夫人趙燕萍仍然堅守在戰火硝煙的南斯拉夫,堅持報導工作。我駐南使館被襲後,呂岩松的報導震撼了全國廣大的讀者。《異國慟哭訴悲憤》、《最後的訣別》等一篇篇通訊、特寫緊緊揪住了讀者的心。呂岩松用他悲憤的筆,記錄了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也記錄了中國人民的滿腔義憤。呂岩松除了完成人民日報的報導任務,還要為網路版和每周一期的環球時報撰稿。北約開始轟炸南斯拉夫後,環球時報連續有9個頭版頭條都是呂岩松的,這是環球時報創刊以來所沒有過的。科索沃危機爆發前,呂岩松同志多次去過波赫、科索沃,甚至在科索沃的大山里見過“科索沃解放軍”,這是需要相當的勇氣的,因為那幫激進的阿族武裝分子對中國記者很不友好。小呂冒著被阿族分裂主義分子襲擊的危險,深入科索沃腹地採訪衝突雙方的武裝人員和居民,想方設法地了解詳細情況,晝夜趕寫並發回了數十篇對南斯拉夫時局分析、評論的稿件。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未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對一個主權國家實施空中打擊。呂岩松在空襲發生後兩個小時即向本報發回了獨家新聞,並於當日在人民日報第一版發表,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在以後的40多天時間裡,他不顧個人安危,冒著隨時可能被北約飛機轟炸的危險,多次深入到被北約轟炸的現場。他的戰友、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同志生前在光明日報發表過一篇文章《戰火中的中國記者》,其中專門有一節是描寫他的。許杏虎在文章中說,小呂所採訪過的被轟炸的地方是所有中國記者中最多的一個。呂岩松去了蘇爾都利察兩個居民街,去了國際列車被炸的格爾戴利察峽谷現場、賈科維察附近的難民車隊被炸現場、總統官邸被炸現場和塞爾維亞電視台被炸現場,還去了很多其他敏感地區,采寫了170多篇見報戰地稿件,其中包括幾十幅新聞照片及時地向全國人民報導了在南斯拉夫發生的真實情況,有力地揭露了北約轟炸給南斯拉夫人民造成的種種苦難。目前,人民日報出版社已編輯出版呂岩松的《我親歷中國使館被炸——來自南斯拉夫戰地的報告》一書,本報還在緊張籌備呂岩松戰地攝影作品展覽,還將出版他的戰地攝影作品集。北約開始空襲後,呂岩松的工作遇到嚴重困難。別的不說,單是發稿就成了大問題。由於北約每次空襲前幾個時就開始電子干擾,南斯拉夫通信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小呂每次發稿都要花去很多時間,為此廢寢忘食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他的夫人趙燕萍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記者站和總社聯絡不暢,她就上百次地撥電話,幫助發稿,還協助小呂看大量有關英文材料。但她也和小呂一樣,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

公而忘私的高尚思想境

呂岩松在使館被空襲後,非常痛苦地說,他對不起自己的夫人小趙,許杏虎也對不起他的夫人小朱,因為作為記者,他們的犧牲也許是職業的需要,但他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夫人也拉進來。他說的完全是心裡話。中國專機飛抵南斯拉夫前,他強烈地、不容別人勸阻地要把夫人送回國。他說他根本沒有權利讓他的夫人繼續陪他呆在北約戰機的翅膀底下。胡錫進同志回憶說:“在電話里,我聽到他很嚴厲地衝著夫人嚷著:他別再說了,你走定了。”國際部在與小呂的聯繫中,他的夫人是回是留,也一直是一個難以決定的問題。不難想見,夫妻倆是在作多么艱難、多么痛苦的抉擇! 事件發生後,呂岩松夫婦的處境受到全社上下同志的共同關注。報社領導、國際部和報社許多部門都向他發來誠摯感人的慰問信,全國各地的讀者也不斷打來電話、電報或傳真,向他慰問。對此,小呂說,他只是留在南斯拉夫的中國記者中的普通一員,大家的風險機率是一樣的,並不存在一個特別的勇敢者。他說他所做的是記者的職業道德要求他必須做的,其他記者也在像他一樣做,因此任何特別的榮譽對他來說都是奢侈的,特別是當幾名記者已經犧牲的時候。當記者要採訪小呂本人的事跡時,他一再說:“有的同志已經犧牲了,而我們還好好地活著,我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要說就多說說那些死去的戰友吧!”上面介紹的僅僅是呂岩松同志事跡的一部分。目前,他還繼續堅持在南斯拉夫前線採訪。5月13日,江主席在歡迎我駐南聯盟工作人員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地向仍然在戰火中履行神聖使命的駐南使館工作人員和堅守崗位的新聞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朱鎔基總理在宣讀表彰決定時說,“我駐南新聞工作者,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及時、客觀、公正地報導了科索沃危機的最新動態和事實真相”,認為他們展現了新時期“新聞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風貌”。這是對包括呂岩松同志在內的戰地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賞。

世界著名記者

媒體從事信息採集和新聞報導工作的人通常稱為記者(Journalist或Reporter);記者屬於職業的一種。採訪,媒體信息的採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過記者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面對面交流。新聞機構中從事採訪報導的專業人員稱為記者。

范長江新聞獎歷屆獲獎名單

范長江新聞獎於1991年設立,是全國中青年記者的最高榮譽獎,最初每三年評選選1次,從1998年開始,每兩年評選1次,截至2005年共評選了六屆。從第七屆開始改稱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做本任務人物詞條,請從人物簡介、主要事跡、代表作品、信息模組等幾方面具體完善。

歷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是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創意策劃,並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等首都十家主要新聞單位共同主辦的,每年開展1次。活動自1990年推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廣大青年的積極參與,現已成為社會認同度較高的一項授予傑出青年人才的崇高榮譽。
第一屆1990年聶衛平 魏書生 王振國 勾艷玲 楊吉奎 黃志紅 李登海 李潤虎 蔡偉素 張思榮
第二屆1991年烏力吉 朱重慶 李志軍 楊露 楊建秋 張奇 張喜武 林莉 周林 賀學禹
第三屆1992年葉喬波(女) 陳章良 潘小揚 台震林 王遂舟 楊志貴 白春禮 辜勝阻 郝進然
第四屆1993年何玉銘 張山 鄭天一 姜戰林 郭雷 庹震 梁衛 董明玉
第五屆1994年王永良 王富龍 張少鴻 李玉虎 姜偉 郭寶印 徐洪剛 謝世梅(女) 謝軍(女) 崔桂亮
第六屆1995年呂有珍(女) 呂樹文 許永楠 孫廣信 孫玉勝 張思民 陳肇雄 秋雲(女) 曹建明 葛健
第七屆1996年王成強 呂永傑 孫俊福 吳一堅 宋芳蓉(女、土家族) 陳新民 周鑫全 哈木拉提·吾甫爾 龔允沖 假拉(藏族)
第八屆1997年烏蘭(女、蒙古族) 葉龍 馮鞏 李永波 李建保 吳國迪 沈方泉 趙滿堂 戰連傳 簡純林
第九屆1998年小香玉(女) 劉金虎 呂植(女) 李小松 孟富強 昝聖達 柏耀平 袁亞湘 譚和平
第十屆1999年丁榕(女) 鄧偉 劉誼 呂岩松 孫雯(女) 吳奇修 張榮(女) 張慶偉 李洪濤 侯新民
第十一屆2000年於果 烏日更達賴 白岩松 龍新平 伏明霞 許京軍 李大有 南存輝 袁家軍 曹雪濤
第十二屆2001年于魁智 尹祥美 王辰 母連雲 伊力汗·奧斯曼 劉小寧 張偉平 楊桂生 周繼紅 黃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