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泉氏豬籠草的中位籠,其受到潛葉蠅危害](/img/9/b5a/nBnauM3XyIDM2UTO3gDM3EDOyMTM3IDO1gzMxADMwAzMxAzL4A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2001年,該物種已在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的專著《蘇門答臘島與西馬來西亞的豬籠草(NepenthesofSumatraandpeninsularMalaysia)》中被提到,其被稱為“NepenthesspeciesB”。克拉克認為其與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他寫道:“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其是不是欣佳浪山豬籠草的一個變種,或者其可能為一個完全獨立的物種。”在公布其正式描述前,泉氏豬籠草就已被人工栽培,但全部被標記為來自特來馬山(MountTalakmau)的欣佳浪山豬籠草。
2003年,特洛伊·戴維斯(TroyDavis)、查爾斯·克拉克和羅斯朱迪·塔明(RusjdiTamin)在《艾納香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地理學雜誌(Blumea-JournalofPlantTaxonomyandPlantGeography)》上發表了泉氏豬籠草的正式描述。編號為“Clarke,Davis&Tamin1309”的標本被指定為模式標本。這份標本在2000年7月13日採集於武吉丁宜(Bukittinggi)北部的巴里桑山脈(BarisanMountains)。其存放於西蘇門答臘省(WestSumatra)的巴東(Padang)安達拉斯大學標本館(HerbariumofAndalasUniversity,ANDA)中。
2009年,在斯圖爾特·麥克弗森(StewartMcPherson)的專著《舊大陸的豬籠草(PitcherPlantsoftheOldWorld)》中,也詳細的提及了泉氏豬籠草。
形態特徵
![具下位籠的泉氏豬籠草幼株](/img/3/b7d/nBnauM3XwQTMzYDMykDM3EDOyMTM3IDO1gzMxADMwAzMxAzL5A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泉氏豬籠草為藤本植物,其可攀爬至8m的高處。莖的顏色為綠色至紅色。泉氏豬籠草的葉片形態變化較大,可能是線形、披針形或匙形。其可長達28cm,寬至8cm。葉緣可能呈波浪狀。葉片的末端為急尖,逐漸縮小,葉柄處再次變寬。縱脈不明顯。籠蔓可長達30cm。葉片為綠色,中脈和籠蔓為綠色至紅色。
泉氏豬籠草的下位籠的下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處通常為卵形,上部則為圓柱形或略呈漏斗形。有一個明顯的籠肩將這兩個分別劃分開來。下位籠可高達30cm,寬至6cm。籠翼可寬達6mm,翼須可長達12mm。唇的前部為圓柱形,兩側和基部扁平,可寬達3cm。唇肋高約2mm,間距約2.5mm。唇齒可長達8mm,唇與籠蓋銜接處的唇齒最長。籠蓋為卵形至圓形,邊緣通常呈波浪狀,基部呈心形。可長達6cm,寬至4.5cm。在籠蓋的下表面具有一個三角形或鉤狀的附屬物,其可寬達1cm。在籠蓋基部的後方具有一根不分叉的籠蔓尾,其可長達10mm。下位籠的顏色通常較深,一般通體為黑色或紫色。但下位籠上覆蓋的毛被會讓其具有橙色或褐色的光澤。唇一般為紫色、黑色或深褐色。但唇齒的顏色較淺,為綠色,黃色或白色。下位籠內表面可為淺黃色、白色或淺紫色,通常具有紫色的斑點。籠蓋的下位籠下表面一般為綠色或黃色,下表面則具有深紫色的斑點。少數個體的下位籠也可能通體為黃綠色,而唇為黑色。
![泉氏豬籠草的下位籠及中位籠](/img/1/f44/nBnauM3X0UTMwgzN1kDM3EDOyMTM3IDO1gzMxADMwAzMxAzL5A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泉氏豬籠草的上位籠的下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處通常為窄漏斗形,上部則為圓柱形。有一個明顯的籠肩將這兩個分別劃分開來。上位籠比下位籠小,可高達40cm,寬至4cm。籠翼退化為一對隆起。唇可寬達8mm,呈圓柱形,兩側和基部扁平。唇肋高約0.5mm,間距約0.5mm,唇齒可長達1.5mm。籠蓋為圓形至卵形,基部略呈心形。可長達4.5cm,寬至4cm。籠蓋的下表面具有附屬物,或消失。籠蔓尾分叉或不分叉,可長達5mm。上位籠的顏色與下位籠類似,但通常較淺。
泉氏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其可長達18cm,花梗可長達10cm,花軸可長達8cm。每個次級花梗帶一朵花,其可長達5mm,無苞片。花被片為卵形,長約6mm。蒴果長約15mm。雄性的花序結構還未被記錄到。泉氏豬籠草葉片的邊泉氏豬籠草的下位籠緣具有紅色、褐色或泉氏豬籠草的中位籠白色的毛被,其可長達1mm。捕蟲籠(特別是下位泉氏豬籠草的上位籠)、籠蔓和花序也具有毛被。
生態關係
![紅色的泉氏豬籠草下位籠](/img/4/487/nBnauM3XwMTN0gDNwATM3EDOyMTM3IDO1gzMxADMwAzMxAzLwE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泉氏豬籠草僅發現於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WestSumatra)巴里桑山脈(BarisanMountains),其位於武吉丁宜(Bukittinggi)北部的兩座山峰上。為了保護其不受破壞,在正式描述中並沒有公布其準確的原生地。該物種生長於海拔1700~1900 m的地區。
通常泉氏豬籠草的原生地為高山苔蘚森林,這樣的環境可給予其散射光和較高的濕度。其中的一個原生地的植被主要由芒萁屬(Dicranopteris)和雙扇蕨屬(Dipteris)蕨類組成。泉氏豬籠草通常作為附生植物附生於覆蓋了苔蘚的樹枝上,但也可發現其生長在具有苔蘚層的地表。泉氏豬籠草與疑惑豬籠草(N.dubia)和裸瓶豬籠草(N.gymnamphora)的分布區重疊,已發現了它們的自然雜交種。
泉氏豬籠草僅有的原生地位於國家公園的範圍之外。斯圖爾特·麥克弗森(StewartMcPherson)認為其“處於盜採和過度採集的巨大威脅中”。同時他也用馬兜鈴豬籠草(N.aristolochioides)作例子說明。其是蘇門答臘島的一個非常搶手的物種,由於巨大的需求以至於其因過度採集而迅速的消失了。這樣的事也可能會在泉氏豬籠草身上重演。與此同時,泉氏豬籠草還遭受著森林火災和土地開發的威脅。
相關物種
![泉氏豬籠草籠蓋基部鉤狀的附屬物](/img/3/ef9/nBnauM3X3cTO5gDN0ATM3EDOyMTM3IDO1gzMxADMwAzMxAzLwE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泉氏豬籠草被認為與蘇門答臘島的另外兩種豬籠草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其分別是小舌豬籠草(N.lingulata)和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它們的捕蟲籠具有類似的形態和顏色。
泉氏豬籠草與小舌豬籠草的區別在於其不具備小舌豬籠草特殊的絲狀附屬物。它們的籠蓋的形狀也不同,泉氏豬籠草的籠蓋為圓形,而小舌豬籠草的為三角形。同時,泉氏豬籠草的唇齒更發達,且籠蔓尾不分叉。此外,小舌豬籠草籠蓋的下表面完全不具蜜腺,而具有茂密的毛被。
泉氏豬籠草與欣佳浪山豬籠草的區別在於,欣佳浪山豬籠草籠蓋的下表面沒有突起的附屬物。泉氏豬籠草的葉片更寬大,葉片的邊緣具有毛被;下位籠更長更窄;唇更扁平,唇肋和唇齒更尖細。此外,泉氏豬籠草通常為附生植物,而欣佳浪山豬籠草通常陸生。
泉氏豬籠草也表現出與邦蘇豬籠草(N.bongso)和卵形豬籠草(N.ovata)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們的上位籠完全為漏斗形,並且匙形葉片中脈無毛被。匙葉豬籠草(N.spathulata)有時也可能與泉氏豬籠草相互混淆,但匙葉豬籠草的葉片和捕蟲籠更寬,且其顏色較淺。
自然雜交種
![泉氏豬籠草的唇,頂部的唇齒最長](/img/d/42f/nBnauM3X2MjM5MjM4ATM3EDOyMTM3IDO1gzMxADMwAzMxAzLwE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食肉植物(二)
食肉植物也稱食蟲植物,能捕取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並靠消化酶、細菌或兩者的作用將其分解的植物。 已知約有400種,親緣關係可能甚遠。這類植物雖多為綠色植物,但某些微小的真菌也能捕捉和消化動物 。食肉植物能將捕獲的動物分解,這過程類似動物的消化過程。分解的最終產物,尤其是含氮的化合物 及鹽類為植物所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