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1983年的一場森林大火,燒毀了風鈴豬籠草原唯一已知的原生地。當時不能確定其是否已滅絕或還存在於其他地區。直至1997年,在其模式產地數百公里以外的地方重新發現了風鈴豬籠草的分布。風鈴豬籠草在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狀況暫列為數據缺乏。尚未發現風鈴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也未有關於風鈴豬籠草種下類群的描述。
![風鈴豬籠草](/img/6/cf0/nBnauM3XygTO3MjM0cTOyMDOyMTM3IDO1gzMxADMwAzMxAzL3k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57年9月9日,茂物林業研究所植物部負責人A·J·G·科斯特曼首次在岩花山採集到了風鈴豬籠草,在這次考察中還採集到了馬普魯山豬籠草(N.mapuluensis)的模式標本。科斯特曼對於這個發現寫道:“我但時在桑庫利朗(Sangkulirang)的林業部工作,我剛剛完成了對岩花(IlasBungaan)上游地區研究。經過了10天的尋找,我們第一次見到了那個黃色的岩壁。走進才發現其呈現為黃色是因該高約50米的岩壁上附滿了豬籠草的葉片。我們砍了一棵樹做為梯子爬上去。這些豬籠草沒有開花也沒有結實……”
1973年,倉田重夫基於存放在新加坡植物園標本館中編號為“Kostermans13764”的風鈴豬籠草標本,將其描述為一個獨立的物種。一份編號為“spec.nov.!”的等模標本存放於位於巴黎的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另兩份等模標本存放於紐約植物園中。倉田重夫指出,風鈴豬籠草僅存在於單一地區“大概是由於其要求原生地必須為海拔約300米的砂質或石灰岩質的岩壁”。風鈴豬籠草最初的模式標本無花序,直至1997年重新發現後才得到補充。
形態特徵
![存放於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風鈴豬籠草的等模標本。其來源於現已絕跡的岩花山分布地](/img/7/ef3/nBnauM3X3YTNxQzMwMjM5cTOwMTM1ETMxIzNwADMwAzMxAzLzI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風鈴豬籠草的攀援莖短小,呈圓柱形,長20至50厘米,直徑可達4毫米。葉片革質,無柄,呈劍形-披針形,可長達12厘米,寬至2厘米。葉片末端為渾圓並略顯盾形。葉片基部包住莖。中脈的兩側各有2至3條縱脈。羽狀脈不明顯。籠蔓短而硬,長度很少超過4厘米。
與其他的豬籠草不同,風鈴豬籠草的捕蟲籠只有一種形態。其形狀為鐘形,黃綠色,可高達10厘米,直徑約為5.5cm。捕蟲籠通常無籠翼,其退化為一對隆起。僅捕蟲籠內表面下部的四分之一覆蓋著消化腺。籠口呈圓形且水平。唇非常的窄,具細小的唇齒。籠蓋呈橢圓形,無附屬物。籠蓋基部後方的籠蔓尾分叉,可長達1毫米。風鈴豬籠草完全無被毛。風鈴豬籠草沿地面匍匐生長。成年植株通常具多個生長點,形成叢狀。
生態關係
所有當時已知的野外分布在1991年底至1992年初全部消失。當時普遍認為風鈴豬籠草已經滅絕了。直至1997年,李乾重新在沙撈越姆魯山國家公園內的石灰岩壁上發現了風鈴豬籠草,其距離模式產地約400公里。風鈴豬籠草為低地豬籠草,其生長於海拔300至500米處。其原生地為潮濕且長滿苔蘚岩壁,並且其似乎僅存在於石灰岩質的岩壁上。
原產地
1983年的一場森林大火,燒毀了風鈴豬籠草的原產地。所有已知的野外分布在1991年底到1992年初全部消失。那時普遍認為風鈴豬籠草已經滅絕了。但是1997年,李晨(Ch'ienLee)重新在沙撈越(Sarawak)的古農姆魯國家公園(GunungMuluNational)內的石灰岩壁上找到了風鈴豬籠草。
風鈴豬籠草是一個低地品種,生長在海拔300~500m潮濕且長滿青苔的石灰岩壁上。
相關物種
在倉田重夫對風鈴豬籠草的描述中,他認為風鈴豬籠草可能與蘇門答臘特有的無刺豬籠草(N.inermis)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但其他的分類學家並不認同這個觀點。這兩個物種之間不僅存在地理隔離,並且它們的生境也不同;風鈴豬籠草為石灰岩岩壁上,而無刺豬籠草通常附生於海拔1500至2600米的樹林中。
食肉植物(二)
食肉植物也稱食蟲植物,能捕取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並靠消化酶、細菌或兩者的作用將其分解的植物。 已知約有400種,親緣關係可能甚遠。這類植物雖多為綠色植物,但某些微小的真菌也能捕捉和消化動物 。食肉植物能將捕獲的動物分解,這過程類似動物的消化過程。分解的最終產物,尤其是含氮的化合物 及鹽類為植物所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