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H·A·B·布尼梅亞(H.A.B.Bünnemeijer)於1917年5月29日在特來馬山(MountTalakmau)海拔1900m的地區首次發現了疑惑豬籠草。11年以後,B·H·丹瑟(B.H.Danser)在他發表的開創性專著《荷蘭屬印度的豬籠草屬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NetherlandsIndies)》中,對疑惑豬籠草進行了正式描述。丹瑟認為疑惑豬籠草與無刺豬籠草(N.inermis)之間存在著近緣關係。並且他還認為疑惑豬籠草也許是無刺豬籠草(N.inermis)與其他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他寫道:“疑惑豬籠草與無刺豬籠草(N.inermis)表現出驚人的相似,但又不置於將它們歸為同一個物種。無刺豬籠草(N.inermis)和勞氏豬籠草(N.Lowii)一樣,有退化的窄唇。而疑惑豬籠草的唇較寬,平坦。此外,無刺豬籠草(N.inermis)的捕蟲籠為廣口漏斗形,並且籠蓋較窄。也許,疑惑豬籠草是無刺豬籠草(N.inermis)與另一種寬唇的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邦蘇豬籠草(N.Bongso)就可能是它的親本。因為無刺豬籠草(N.inermis)、疑惑豬籠草和邦蘇豬籠草(N.Bongso)在營養器官方面很相似,並且裸瓶豬籠草(N.gymnamphora)類群中有很多物種都呈現為它們的中間形態。”
丹瑟的描述基於1917年收集的編號為“Bünnemeijer938”的標本。它是由一個帶上位籠的攀援莖組成的。這個標本現存放於茂物植物園(BogorBotanicalGardens)和荷蘭萊頓的萊都諾-伯特溫標本館(HerbariumLugduno-Batavum)。馬修·傑布(Matthew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Cheek)最後將編號為“Bünnemeijer938”的標本確定為疑惑豬籠草的模式標本。
在20世紀後半葉,疑惑豬籠草的分類問題重新燃起了學界對豬籠草的興趣。植物學家倉田重夫(ShigeoKurata)在1973年發表了關於婆羅洲、新加坡和蘇門答臘島豬籠草的文章。他在其中錯誤的將疑惑豬籠草認為是無刺豬籠草(N.inermis)與塔藍山豬籠草(N.talangensis)的自然雜交種。重夫最後將其命名為梨形豬籠草(N.×pyriformis)。
1986年,羅斯朱迪·塔明(RusjdiTamin)和堀田充(MitsuruHotta)將疑惑豬籠草和無刺豬籠草(N.inermis)的特徵都放於了邦蘇豬籠草(N.Bongso)的描述中。但實際上,邦蘇豬籠草(N.Bongso)與疑惑豬籠草和無刺豬籠草(N.inermis)在捕蟲籠的形態上有著巨大的差別,並不容易將其混淆。
1997年,馬修·傑布(Matthew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Cheek)在他們的專著中提到了,來自塔藍山(MountTalang)編號為“Kuratas.n.SING”和來自帕亞孔布市(Payakumbuh)附近的天普山區編號為“Meijer6949L”的標本。實際上後者是細豬籠草(N.tenuis)的正模式標本(holotype),但傑布和奇克將其歸入了疑惑豬籠草中。
但之後的學者並不同意這個觀點。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在《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的豬籠草(NepenthesofSumatraandpeninsularMalaysia)》(2001)中,因其捕蟲籠的差異將細豬籠草(N.tenuis)恢復為一個獨立的物種。克拉克還指出與疑惑豬籠草很相似的編號為“Kuratas.n.”的標本為一種自然雜交種——梨形豬籠草(N.×pyriformis)。它們的區別在於梨形豬籠草(N.×pyriformis)的籠蓋較寬,展開的角度不會超過90°,且其捕蟲籠的下半部左右籠壁不向內緊縮。此外,梨形豬籠草(N.×pyriformis)的籠口傾斜。
生態學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認為疑惑豬籠草只分布於特來馬山(MountTalakmau),但現已發現了第二個疑惑豬籠草的原生地,海拔約1600m。疑惑豬籠草分布於特來馬山海拔1800~2700m處。在特來馬山較低海拔的地區,疑惑豬籠草作為一種附生植物生長於山林中。但當海拔處於2400m以上時,植被已變得十分的矮小,因此那裡的疑惑豬籠草常紮根於地面的苔蘚中。
疑惑豬籠草的原生地的地表植被主要由雙扇蕨屬(Dipteris)和芒萁屬(Dicranopteris)構成。樹木的高度也很少超過3m,少數豬籠草會攀爬至植被頂端。疑惑豬籠草常與裸瓶豬籠草(N.gymnamphora)、泉氏豬籠草(N.izumiae)、馬桶豬籠草(N.jamban)和小舌豬籠草(N.lingulata)生存在同一地區。由於疑惑豬籠草分布非常局限,因此它被列入了《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中,等級為極危(CriticallyEndangered)。由於疑惑豬籠草的上位籠仍具有唇,所以其外觀沒有無刺豬籠草這么受歡迎。也正因為如此,疑惑豬籠草的野外分布才沒有被受到過度採集的威脅。
食蟲性
疑惑豬籠草與和它之間存在著近緣關係的無刺豬籠草(N.inermis)一樣,會產生黏稠度極高的消化液。這使得無刺豬籠草的捕蟲籠既可以以籠狀的陷阱捕捉獵物,又可以以粘性極大的捕蟲籠內壁黏住過往的飛蟲。疑惑豬籠草也具有類似的捕捉獵物的方法。
相關物種
疑惑豬籠草與蘇門答臘島的其他豬籠草之間存在著近緣關係,如杏黃豬籠草(N.flava)、無刺豬籠草(N.inermis)、賈桂琳豬籠草(N.jacquelineae)、馬桶豬籠草(N.jamban)、塔藍山豬籠草(N.talangensis)和細豬籠草(N.tenuis)。這些豬籠草的共同特點在於,它們的上位籠都為漏斗形且其消化液黏度極大。
疑惑豬籠草被認識是與無刺豬籠草(N.inermis)親緣關係最近的。但以它們葉片和捕蟲籠的特徵,依然很容易就可以區分開來。疑惑豬籠草具有較寬的唇,籠蓋下表面的腺體較多,且其展開的角度達到180°。疑惑豬籠草籠蓋的翻折角度是很有特點的,它的上位籠總是呈現出這樣的角度,除非有障礙物阻止。在約阿希姆·那茲(JoachimNerz)和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AndreasWistuba)在對細豬籠草(N.tenuis)的描述中,將同與之存在近緣關係的物種的形態特徵進行了對比,其中包括了疑惑豬籠草。
2001年,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對來自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的豬籠草進行了70個形態特徵的對比。其中無刺豬籠草與第一進化分支有51%的相關性。其中無刺豬籠草(N.inermis)與疑惑豬籠草的相關性達95%。
自然雜交種
曾發現一棵雌性的成年疑惑豬籠草與泉氏豬籠草(N.izumiae)的自然雜交種生長於特來馬山(MountTalakmau)山頂上。它的漏斗形的上位籠為黃綠色。捕蟲籠體型較小,只能達到10cm高。和疑惑豬籠草一樣,它的莖和籠蔓都為紫紅色。葉片為綠色,中脈為紅色。疑惑豬籠草與泉氏豬籠草(N.izumiae)的自然雜交種和疑惑豬籠草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籠蓋為卵形,且展開的角度不會達到180°。在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關於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的文章中曾把這個自然雜交種視為疑惑豬籠草與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的自然雜交種。直到2003年,泉氏豬籠草(N.izumiae)從其中分出成為一個獨立的物種。植物學家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AndreasWistuba)曾發現過疑惑豬籠草與賈桂琳豬籠草(N.jacquelineae)的自然雜交種。食肉植物(二)
食肉植物也稱食蟲植物,能捕取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並靠消化酶、細菌或兩者的作用將其分解的植物。 已知約有400種,親緣關係可能甚遠。這類植物雖多為綠色植物,但某些微小的真菌也能捕捉和消化動物 。食肉植物能將捕獲的動物分解,這過程類似動物的消化過程。分解的最終產物,尤其是含氮的化合物 及鹽類為植物所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