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菲律賓豬籠草(Nepenthes philippinensis)是菲律賓巴拉望島(Palawan Island)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是目前發現的豬籠草中最大的一種。發現
馬修·傑布(Matthew 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 Cheek)在1998年描述了菲律賓豬籠草,當時他們將其稱為“Nepenthes wilkiei”。傑布和奇克認為菲律賓豬籠草與婆羅洲(Bornean)的剛毛豬籠草(N. hirsuta)、粗毛豬籠草(N. hispida)和大型平庸豬籠草(N. macrovulgaris)之間存在著近緣關係,且比與翼狀豬籠草(N. alata)的關係更近。菲律賓豬籠草是在豬籠草屬中能同時長出最多花序的豬籠草。它單株最多能同時生長出190根花序。
菲律賓豬籠草尚未發現自然雜交種和變種或個體。
生存機理
豬籠草會長出滑溜溜的管狀葉子結構,將一種名為phytotelmata的液體隱藏起來。昆蟲和其他小動物爬上豬籠草,會在滑溜溜的葉子上摔倒,成為豬籠草的獵物,最終在phytotelmata液體中溺死並被溶解。這些獵物源源不斷為豬籠草提供養分。保護
根據由各締約國簽訂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豬籠草屬於附錄Ⅱ中受保護的列明植物。雖然豬籠草並未屬於瀕危絕種的物種,但其貿易可能會導致絕種的危險。因此,公約上規定豬籠草是可以貿易,但必須先獲得公約許可證。食肉植物(二)
食肉植物也稱食蟲植物,能捕取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並靠消化酶、細菌或兩者的作用將其分解的植物。 已知約有400種,親緣關係可能甚遠。這類植物雖多為綠色植物,但某些微小的真菌也能捕捉和消化動物 。食肉植物能將捕獲的動物分解,這過程類似動物的消化過程。分解的最終產物,尤其是含氮的化合物 及鹽類為植物所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