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博世豬籠草](/img/9/0af/nBnauM3X0UTNwgzMzkTN0UzNyMTM3IDO1gzMxADMwAzMxAzL5U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彼得·威廉·科薩爾在其1839年發表的專著《豬籠草屬簡介》中正式描述了博世豬籠草。B·H·丹瑟在其1928年發表的專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寫道:“科塔爾斯提到,陪同他的當地人會採集未打開的捕蟲籠,捕蟲籠里的液體是當地治療眼部炎症的藥物。同時,還會採集打開了的捕蟲籠作為孩子們的玩具。科塔爾斯描述其原生地為貧瘠、開闊且多石的。當地人將其稱為‘daoensompitan’,翻譯過來即是‘巨型的管道狀葉片’。”
命名來源
博世豬籠草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它是以約翰內斯·范登博世(JohannesvandenBosch)的名字命名的。它與法薩豬籠草(N.faizaliana)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近緣關係。並學界對其是否是法薩豬籠草的同物異名還存在爭議。還未發現博士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也未有關於其個體或變種的有效描述。
種下類群
Nepenthesboschianavar.lowiiHook.f.(1873)[7][=N.stenophylla]Nepenthesboschianavar.sumatranaMiq.(1858)[=N.sumatrana]
生活環境
喜溫暖、濕潤、半陰、通風的環境.不耐寒,怕乾燥和強光.生長適溫為25℃~30℃,低於15℃則停止生長,10℃以下易受凍食肉植物(二)
食肉植物也稱食蟲植物,能捕取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並靠消化酶、細菌或兩者的作用將其分解的植物。 已知約有400種,親緣關係可能甚遠。這類植物雖多為綠色植物,但某些微小的真菌也能捕捉和消化動物 。食肉植物能將捕獲的動物分解,這過程類似動物的消化過程。分解的最終產物,尤其是含氮的化合物 及鹽類為植物所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