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學
裸瓶豬籠草的種群中個體差異巨大,它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大量變種的物種。它可以劃分為:包括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種,一個是來自爪哇的裸瓶豬籠草,另一個是來自蘇門答臘的果膠豬籠草(N.pectinata);也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劃分,一個是廣泛分布於爪哇和蘇門答臘的裸瓶豬籠草,另一個是只分布於蘇門答臘的似刃豬籠草(N.xiphioides)。此外還有一個產自蘇門答臘索克·麥拉皮山(MountSorikMerapi)的未被正式描述的種群也被歸入了裸瓶豬籠草中。果膠豬籠草
B·H·丹瑟(B.H.Danser)首次在其1928年發表的開創性著作《荷蘭屬印度的豬籠草屬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NetherlandsIndies)》中首次對果膠豬籠草(Nepenthespectinata)進行了描述。丹瑟的描述是基於標本,但其中混入了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的上位籠。
簡·斯洛爾(JanSchlauer)和約阿希姆·那茲(JoachimNerz)在1994年首先注意到了果膠豬籠草(N.pectinata),他們還提供了一個收集於特來馬山(MountTalakmau)的選定模式標本(lectotype),編號為Bünnemeijer700。
B·H·丹瑟(B.H.Danser)在他另一個專著中提到了關於果膠豬籠草(N.pectinata)與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的自然雜交種(N.pectinata×N.singalana),但其實際上是純種的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
果膠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中,等級為無危(LeastConcern)。
似刃豬籠草
布魯斯·薩蒙(BruceSalmon)和里基·毛德(RickyMaulder)在1995年出版的《食蟲植物通訊(CarnivorousPlantNewsletter)》上對似刃豬籠草(Nepenthesxiphioides)進行了描述。他們將果膠豬籠草(N.pectinata)看作是裸瓶豬籠草,並將其與似刃豬籠草(N.xiphioides)在一些形態特徵上做了對比。
形態特徵 | 裸瓶豬籠草(Nepenthesxiphioides) | 似刃豬籠草(N.xiphioides) |
縱脈 | 在葉片外部的三分之二至五分之四內有3~6條 | 在葉片外部的二分之一內有2~3條 |
中脈 | 覆蓋著短小的毛被 | 無毛被 |
下位籠的籠蔓 | 和捕蟲籠同長 | 是其葉片的2~3倍長 |
下位籠 | 高8~12cm,寬3~4cm | 高4~4.5cm,寬1.5~2cm |
唇齒 | 長為寬的3~6倍 | 長為寬的6~8倍 |
花序 | 基部的小花梗帶2朵花,末端的小花梗帶1朵花,極少數全部帶1朵花 | 下三分之一的小花梗帶2朵花,上部其餘的帶1朵花 |
雄蕊柄 | 基部或整個具有毛被 | 無毛被 |
變種
Nepenthesgymnamphoravar.haematamphoraMiq.(1851)Nepenthesgymnamphoravar.pectinata(Danser)Hort.Westphal(1999)insched.
自然雜交種
N.bongso×N.gymnamphoraN.gymnamphora×N.mikei[=潘丘盧保山豬籠草(N.×pangulubauensis)]
N.gymnamphora×N.ovata
N.gymnamphora×N.reinwardtiana
N.gymnamphora×N.rhombicaulis
N.gymnamphora×N.singalana
N.gymnamphora×N.spathulata
N.gymnamphora×N.spectabilis
N.gymnamphora×N.talangensis
食肉植物(二)
食肉植物也稱食蟲植物,能捕取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並靠消化酶、細菌或兩者的作用將其分解的植物。 已知約有400種,親緣關係可能甚遠。這類植物雖多為綠色植物,但某些微小的真菌也能捕捉和消化動物 。食肉植物能將捕獲的動物分解,這過程類似動物的消化過程。分解的最終產物,尤其是含氮的化合物 及鹽類為植物所吸收。 |